許艷超
(江南大學《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編輯部 江蘇無錫 214122)
科技期刊作為記錄、傳播科學新發(fā)現的重要載體,是反應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水平的重要窗口,擔負著推動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的任務,體現了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軟實力,是贏得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工具。在全球化發(fā)展背景下,科技期刊國際化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國家發(fā)展的需求。
中文科技期刊作為傳播國內最新科技成果的載體,直接體現著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突出專業(yè)化導向優(yōu)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做精做強專業(yè)類、綜合類學術期刊,帶動學科和行業(yè)發(fā)展”[1]?!兑庖姟返某雠_是推動我國科技期刊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文件,為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提供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與文化基礎,同年9月,中國科協、財政部等七部門聯合發(fā)布《關于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有關項目申報的通知》[2],遴選出285項進行支持,其中164項為中文科技期刊。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發(fā)《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3],提出了論文代表作制度,要求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于1/3,鼓勵發(fā)表“三類高質量論文”, 其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參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目錄確定。文件的出臺將改善目前盛行的“唯SCI論”的風氣,同時呼應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托舉部分國內期刊的快速發(fā)展。在當前政策的引導下,國內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的被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研究也越來越多。初景利等[4]通過對比中外文科技期刊辦刊宗旨與目的,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外文論文和中外文期刊的差距,再次明確了中文科技期刊服務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國內科學研究、服務科技人才培養(yǎng)、提升我國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定位與作用。劉瑩等[5]以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梯隊期刊項目中的中文期刊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發(fā)文影響力、影響因子、網絡首發(fā)、微信公眾號等情況,提出吸引優(yōu)質稿源、擴大期刊容量、樹立期刊品牌、搭建交流平臺、擴大期刊宣傳、提升服務等措施促進一流期刊建設。王婧等[6]統計分析了2021年中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國內外數據庫收錄變更等情況,得出2021年我國中文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步伐穩(wěn)健、近3年文章內容質量逐年提高。劉靜等[7]通過對Scopus數據庫收錄我國中文科技期刊影響力進行分析,建議中文科技期刊根據Scopus收錄標準進行完善,并借助國際數據庫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丁燕[8]從期刊集群化、出版數字化、新媒體傳播、編輯專業(yè)化等方面提出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提升策略。在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的第5個年頭,通過分析入選中文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國際影響力變化,研究中文卓越期刊的國際發(fā)展水平,為中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化發(fā)展提供啟發(fā)。
選擇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領軍類、重點類、梯隊類項目中語種為中文的100種科技期刊(以下簡稱為“中文卓越期刊”,其中含95種“中文卓越科技期刊”和5種科普期刊)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數據庫收錄及核心期刊通過萬方數據庫(CSCD、EI、SCI)、《中文核心要目總覽(2017版)》期刊(簡稱“核心期刊”) 查詢,2022年數據庫收錄參照中國知網統計結果(EI數據庫收錄情況根據2022年6月6日發(fā)布的最新名單進行調整)。國際影響力期刊(TOP期刊)變化參閱(統計年2016—2021年)《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引證年報》“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TOP 5%)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TOP 5%~10%)期刊數量變化。期刊分區(qū)統計參照《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統計年2019—2021年),部分期刊因學科交叉,會被分入不同的學科進行統計,故分區(qū)統計按照所屬學科最高區(qū)進行統計。分區(qū)變化根據期刊所屬學科只要有分區(qū)變化就計入統計,如《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在學科頭部及神經外科學、外科手術學、耳鼻咽喉科學2019年分區(qū)分別為Q4、Q3、Q4,2020年分區(qū)分別為Q4、Q3、Q3,《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的最高分區(qū)為Q3,分區(qū)統計則按照Q3統計;在學科耳鼻咽喉科學《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由Q4上升至Q3,若有分區(qū)變化,則計入分區(qū)變化統計中。
通過分析統計年2016—2021年TOP10%期刊(TOP 5%期刊175種,TOP 5%~10%期刊175種)中的中文科技期刊數量及中文卓越科技期刊數量發(fā)現(表1),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TOP 5%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TOP 5%~10%期刊)中的中文科技期刊總量逐年減少,中文科技期刊總量占比由50.86%降至29.14%,其中TOP 5%中文期刊數量降低了67.92%,表明在期刊發(fā)展新形勢下,中文科技期刊的國際發(fā)展水平較英文期刊發(fā)展態(tài)勢較慢。入選卓越行動計劃的95種中文卓越科技期刊中只有約50%的期刊入選TOP期刊,且入選總量呈逐年遞減;減少較為明顯的為TOP 5%中文卓越科技期刊數量,2021年比2016年降低了58.62%;而TOP 5%~10%中文卓越科技期刊數量變化不大。在2016—2021年,榮獲2項榮譽的中文卓越科技期刊總量變化較緩,雖然TOP 5%期刊數量降低較多,但TOP 5%~10%期刊數量略有上升,且中文卓越期刊總量占中文期刊數量由32.58%上升至42.16%,中文卓越科技期刊整體下降率要低于中文期刊下降率(表2),表明在卓越行動計劃及國家各項期刊發(fā)展政策的扶持下,入選的中文科技期刊發(fā)展雖得到了有力保障,但仍需進一步加強優(yōu)勢期刊的發(fā)展。
表1 2016—2021年我國中文TOP期刊國際影響力期刊數量變化Tab.1 Changes in number of Chinese TOP journals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from 2016 to 2021
表2 2017—2021年我國中文TOP期刊國際影響力期刊下降率變化Tab.2 Changes in decline rate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TOP journals from 2017 to 2021
通過分析入選卓越行動計劃項目的中文卓越科技期刊在《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中的分區(qū)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文卓越科技期刊在全球期刊中的發(fā)展水平和位置,已有超過2/3的中文卓越科技期刊進入Q1和Q2。2020年進入Q1的期刊較2019年增長了24%,且全部期刊均進入分區(qū)(表3)。通過中文卓越期刊WJCI分區(qū)變化發(fā)現(表4),有20余種期刊分區(qū)有所提升,僅5種期刊分區(qū)有所下降,同時發(fā)現,擁有交叉學科內容的期刊分區(qū)上升更為明顯。2020年,有24種期刊分區(qū)有所上升,其中13種期刊擁有交叉學科,如《自動化學報》2019年在“自動化與控制系統”“計算機硬件與架構”“計算機輔助設計”3個學科的分區(qū)分別為Q2、Q1、Q2,2020年在“計算機輔助設計”學科分區(qū)上升至Q1。以上分析表明,入選卓越行動計劃項目的中文科技期刊在全球期刊排位逐漸提升,且交叉學科的期刊提升更明顯。
表3 2019—2021年入選卓越行動計劃項目中文科技期刊WJCI分區(qū)統計Tab.3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WJCI division changes of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s selected in Excellence Action Plan for China STM Journals from 2019 to 2021
表4 2020—2021年入選卓越行動計劃中文科技期刊WJCI分區(qū)變化Tab.4 WJCI division changes of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s selected in Excellence Action Plan for China STM Journals from 2020 to 2021
科技期刊需要將科技信息進行快速傳播,各大數據庫可以作為很好的知識傳播平臺,從而提升期刊傳播力和規(guī)范期刊建設。同時,進入國際權威數據庫需達到其設定的遴選條件,這也可從側面反映出期刊的發(fā)展水平。選擇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美國《工程索引》(EI)數據庫、《科學引文索引》(SCI)數據庫,分析中文科技期刊國內外數據庫收錄情況。95種中文卓越科技期刊均為核心期刊,CSCD數據庫收錄93種(核心庫收錄90種,擴展庫3種),EI數據庫收錄53種,SCI數據庫只收錄5種,在2020年和2021年共新增4種期刊被ESCI數據庫收錄,分別為《巖土力學》《中國激光》《光學學報》《科學通報》。通過統計5種中文卓越科技期刊在統計年2016—2021年JIF排名及分區(qū)變化情況發(fā)現(表5),5種期刊被SCI數據庫收錄的時間均較早, JIF排名以2020年為拐點,先呈降低趨勢,2021年則略微上升。自卓越行動計劃實施以來,SCI數據庫收錄期刊分區(qū)變化不大,只《化學學報》2020年JIF分區(qū)由2區(qū)降為3區(qū),但入選期刊所在分區(qū)均較低。以上分析表明,中文卓越科技期刊在國內均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而在國際上仍欠缺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中文期刊。
表5 2016—2021年5種SCI數據庫收錄中文卓越期刊JIF排名及分區(qū)變化Tab.5 JIF ranking and division changes of 5 Chinese excellent journals included in SCI databases from 2016 to 2021
對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項目的中文期刊在TOP期刊變化、WJCI分區(qū)變化、國內外數據庫收錄情況的分析中發(fā)現,具有一定國內影響力的中文卓越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有一定提升,但仍然缺乏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的中文科技期刊。以此為啟示,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逐步提升我國整體中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
近年來,國家不斷推出一系列利于中文科技期刊發(fā)展的政策和引導措施,中文科技期刊的發(fā)展迎來了發(fā)展新機遇?!蛾P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有關項目申報的通知》《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關于規(guī)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fā)展的意見》《中國科協學會學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十四五”規(guī)劃(2021—2025年)》[9]等文件的出臺和中國科協第十屆常委會學術交流與期刊出版專委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極大地促進了中文科技期刊的發(fā)展。同時,科研評價的政策導向鼓勵了科研工作者將科研成果發(fā)表在國內期刊,為中文期刊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過分析《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發(fā)現,中文卓越科技期刊全部入選,4個分區(qū)中Q1的期刊數最多,且在2020—2021年分區(qū)上升的期刊數高于分區(qū)下降數量,但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的中文科技期刊依然較少。卓越計劃入選項目中,入選領軍、重點期刊類項目的51種期刊全部為英文期刊;梯隊期刊類項目199種期刊中,中文期刊100種。因此,應持續(xù)加強對中文科技期刊的扶持,尤其是加強對部分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一流中文科技期刊的扶持,這對于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中文科技期刊可劃分為3個梯度,并采取“一刊一策”;對于一流中文科技期刊,可加大扶持力度,以沖擊國際一流期刊為目標,爭取進入國際期刊第一陣營;針對卓越中文科技期刊,以持續(xù)增強國內影響力為主,逐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對于大多數普通中文科技期刊,以提升國內影響力為主,為卓越中文科技期刊提供后備力量,或根據學科發(fā)展水平,以學科為導向,不同的學科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從而使得具有交叉學科的中文科技期刊具有更多的扶持機會。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數據庫作為學術研究的匯集地,是科研成果傳播和科研工作者的交流平臺,為讀者查閱科技信息提供了便利。數據庫的加入將進一步推動國內科研成果的國內外傳播。目前國內的數據庫包括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等,國際知名數據庫包括SCI、ESCI、EI、Scopus等。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95種中文科技期刊幾乎都被國內的權威數據庫所收錄,雖然在國際數據庫中的收錄較少,但學科內排名呈增長趨勢。期刊作為傳播最新科技成果的載體,提升中文期刊的傳播力最直接的方式是增加顯示度,加入國內權威數據庫便于科研工作者的檢索,有利于科研成果在國內的快速傳播;加入國際數據庫是中文科技期刊國際化的重要途徑,可以向全球范圍的相關科研人員展示我國的科研能力,是傳播中國科研成果的良好平臺。
除數據庫外,微信公眾號、期刊網站、集群化期刊平臺等新媒體均可作為傳播平臺增加成果展示的豐富性和顯示度。根據劉瑩等[5]的調查結果,梯隊期刊中,86種中文卓越科技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占比高達90.53%,并增加了傳播模式,豐富了科研成果的傳播形式。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多方位、多角度對科研成果進行展示,形成“一刊(一文)多點,點點相連”的傳播模式。如抖音、微信視頻號可以以視頻的方式展示科研成果,利用微信公眾號和官方網站以文字內容記錄更為詳細的科研內容;同時,增加各平臺的交互性,如在視頻中設置微信公眾號和官方網站的鏈接、微信公眾號中添加文章的二維碼等,提升科研成果讀取方式的便捷性。還可以利用集群化期刊平臺對同學科文章進行相似性關聯推送,作者在讀取一篇文章時,對相似文章進行追蹤推送,以“一文”為核心,形成文章網絡,給作者提供更多參考的同時增加同類學科文章的傳播機會。
將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展現出來,推動科技的快速及持續(xù)發(fā)展,這是科技期刊服務能力的重要體現。通過分析95種中文卓越科技期刊發(fā)現,76種期刊(占比80%)在中國知網采用網絡首發(fā),19種期刊沒有進行網絡首發(fā),其中中華醫(yī)學會主辦的系列刊物雖未進行網絡首發(fā),但在中華醫(yī)學會期刊集群管理網站“中華醫(yī)學期刊網”均有發(fā)布,并且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搭建的“優(yōu)秀科研成果優(yōu)先出版平臺”[9]將作者投稿到網上刊出的處理時間控制在1個月內,讓讀者可以在第一時間查閱到最新的科研成果。
中文科技期刊走向世界并非一蹴而就,增加躋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陣營的期刊數量是第一發(fā)展目標。在各項政策及提升措施的加持下,中文期刊影響力提升將得到有力保障,雖然現在躋身世界第一方陣的中文期刊依然缺乏,但相信在國家期刊強國建設過程中,中文科技期刊的發(fā)展會更加迅速,中國期刊世界化的辦刊經驗會更加豐富,不久的將來,必定會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期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