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武
人為什么要讀書,是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還是追求一種幸福?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我一直很欣賞一句話:讀書可以改變思想,進(jìn)而改變命運?;赝哌^的路,我欣慰于有書香一路相伴,也常因那些被書香點亮的人生旅程而感動不已。
我出生在20世紀(jì)80年代。小時候,物資相對匱乏,日子也清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里常備的木質(zhì)襪子板,用來縫補全家人破損的襪子。那個時候,好像總有走不完的路。上山、下田、上學(xué)、勞動、訓(xùn)練,走的路越多,腳力的負(fù)重越沉,襪子磨損得越快。幸運的是,家里的女人們無論是奶奶、姥姥還是母親,好像都有一雙巧手,一雙襪子縫縫補補可以穿很久。更幸運的是,因為讀書,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匱乏。
那時候,可讀的書其實很少,我便“貪婪”地閱讀家中能找到的每一份讀物,比如各種縣報、市報、省報以及雜志等。我最愛的則是藏在小木匣里的小人書和武俠小說。那是一個刷紅漆、藏在大柜子里的小木匣,里面的每一本書都是我的寶貝。它們仿佛是帶著書香的五彩斑斕的蝴蝶,每次都要被小心翼翼地翻開,生怕一不留神就飛走了。就這樣,閱讀伴我度過快樂的童年。隨著身體不斷長高,讀書的萌芽也開始在我心中扎下根來。
時光總在不經(jīng)意間溜走。上學(xué)、參軍,在人生不斷前行的旅途中,心中的那株萌芽漸漸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剛穿上軍裝那會兒,在軍號和哨聲組成的旋律中,在直線加方塊的軍營中,陌生感、新鮮感、使命感以及靈感如潮水般涌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dá),平均兩到三天寫一封家信,還給電臺、軍隊報刊等媒體投稿。隨著一篇篇稿件泥牛入海、音訊全無,挫敗感隨之而來,感覺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少得可憐。于是,那一段時期,訓(xùn)練之外的大部分時間,我都泡在連隊圖書室,如饑似渴地閱讀。
我深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功夫不負(fù)有心人,我很快就有文章發(fā)表了,并領(lǐng)取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筆稿費。那張第四套人民幣的5元錢,至今仍被我珍藏在一本集郵冊中?,F(xiàn)在想想,真的要感謝軍營這所大學(xué)校,那些天南地北的方言、親如兄弟的戰(zhàn)友情,那些對身體、意志的鍛與煉,那些不舍晝夜的閱讀和寫作,增加了我的閱歷,豐富了我的人生,也成為我許久之后都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素材。
從部隊復(fù)員參加工作后,有了穩(wěn)定收入,我開始自己訂閱報刊,去書店購書,在網(wǎng)上淘書,讀書和寫作幾乎成了我精神世界的全部。百姓種地后有句話叫作“顆粒歸倉”,我存書的“大糧倉”就是東北的大火炕。那些年,我還是單身,房間里堆滿了書。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福窩,我的福在一本本書籍中。讀著讀著有了靈感,就開始寫;寫著寫著,疲倦了,就趴在炕上短暫瞇一會兒,恢復(fù)精神,再接著寫。東北常見的大火炕在我家里至少多了兩個用處——書柜+書桌。
如何寫出有情感、有思想、有靈魂的作品?我常常問自己。于是不斷閱讀、不斷挑戰(zhàn)、不斷學(xué)習(xí),在字里行間咬文嚼字,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與表達(dá)。讀書會讓寂寞變成享受,享受閱讀,享受寫作,享受生活。借用梁曉聲的話:“我們難道不是都清楚這樣一種關(guān)于世事的真相嗎?——別人用別人的思想企圖說服我們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說服了自己,自己才是某種思想的信奉者?!睆拈喿x者到寫作者,我深知閱讀的力量,于是在擔(dān)任縣作家協(xié)會主席后,便在本地首創(chuàng)了讀書+寫作+評論的“悅讀時光”朗讀活動,希望讀書可以更有趣,希望有更多的人來讀書,也希望讀書能夠點亮更多人的人生。
人一生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對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沒有止境,前者會不斷增加欲望,后者會不斷豐富智慧。熱愛讀書的人是有幸福歸屬感的人。當(dāng)你如饑似渴閱讀的時候,是否感覺時間總是不夠用?其實,當(dāng)思想的馬車在書中馳騁,我們已經(jīng)有了沉甸甸的收獲。
這幾年,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速度讓人驚嘆,隨之而來的新媒體也顛覆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傳統(tǒng)讀書模式。在我看來,由新媒體而來的碎片化閱讀解渴一時,卻不能止渴。若想照亮內(nèi)心,還是要克服碎片化帶來的海量信息沖擊,遠(yuǎn)離喧囂,還自己一份安寧。正如秦國丞相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所說:“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睂λ槠喿x,我不排斥也不反對,只是相較而言,更喜歡傳統(tǒng)的紙質(zhì)閱讀。
也許于我而言,讀的不只是書,還有情懷。中國漢字歷經(jīng)幾千年演變發(fā)展,將中國文化的記憶一點一滴地書寫在甲骨、竹簡、絲帛、紙張上,傳承至今。成長于這片文化沃土之上,我著迷于那些方塊字,也著迷于由它們所組成的一本本書。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生命的第一課就是從門字旁的閱讀開始,閱讀身邊的環(huán)境,閱讀身邊人的表情,也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符號、色彩、聲音、形狀、味道、情感。當(dāng)閱讀與書香相連,便打開了通向世界的一扇門。我們開始提升知識水平,豐富和發(fā)展思維,并在閱讀中汲取力量。當(dāng)捧起一本書,也許捧起的也是希望和溫暖;當(dāng)翻閱一本書,也許翻閱的也是人生的苦難和幸福。
從正式發(fā)表作品至今,我堅持寫作已有20多年。我有時候想,人生仿佛是一艘月亮船,兩頭彎彎中間圓。兩頭是少年和老年,中間是中年。人生易老,如何能夠青春常在?在我看來,唯有書香常伴。我曾經(jīng)為某報紙副刊寫過一句話:文學(xué)是住在身體里的青春,人生追逐夢想離不開書香。很慶幸,這么多年一路走來,一直有書香相伴,伴著我在這煙火人間仰望星空,也伴著我在不同的當(dāng)下駐足回首人類的璀璨文明。
梁曉聲寫過一篇文章《讀書是最對得起付出的一件事》,用平實誠懇的語言與讀者對話,詮釋讀書與人生、寫作與生活以及似水的人性。文中說:“無論你端盤子、開飯館,或是工廠里的普通工人,那么多好書就擺在那供你選擇。與其怨天尤人——我沒有一個好爸爸、好家庭,連朋友都在同樣層面,不如看看眼前這條路,路上鋪滿了書?!蔽疑钜詾槿?,愿有更多人潛心讀好書,讓書香充盈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