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怡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維爾托夫開創(chuàng)的“電影眼睛派”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與之一致的是,紀實也是紀錄片的特性。城市紀錄片展現(xiàn)的是本身的城市生活,表現(xiàn)的是真實的人與事,是在一定程度上附加藝術性的視覺元素使其展現(xiàn)真實的一種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城市形象是由多重維度構成的綜合體,包括政治形象、經濟形象、文化形象、人物形象等。紀錄片紀實的特性使其注定與城市形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城市文化形象的重構與傳播中起到了重要的認知作用[1]。找到紀錄片與城市形象之間的最佳契合點,打造出富有情感和意義的、能傳播出良好城市形象的城市紀錄片,是在城市形象備受重視的當下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英國文化學者斯圖亞特·霍爾指出,各種事物并非生來便具有意義,而是人們在使用中借助各種表征系統(tǒng)賦予了其意義?;魻栆浴吧a、流通、分配/消費、再生產”為理論基礎,將符號的產生與傳播分為三個階段[2]。其中對電視話語產生較為顯著影響的即是意義生產階段,在這個階段,節(jié)目制作者的觀念和意識傾向占據(jù)編碼的主導地位。簡而言之,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主體確定節(jié)目主題,再利用專業(yè)的媒介技術對事件進行挑選和符碼化加工,將特定事件包裝成一個更易傳播且包裹意義的視聽符碼,比如影像、語言、音樂等。
霍爾還指出三種具有異質性的解碼立場。其一為“主導式/霸權式解碼”(Dominant-Hegemonic Position)。這是最理想的受眾解碼方式,認為社會公眾會完全理解編碼者的立場,從影像文本中獲得完整意義。其二是“協(xié)商式解碼”(Negotiated Code)。社會公眾和編碼者展開博弈,既認可部分被編碼的符號意義,同時又堅守其在解碼活動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對編碼者傳達的部分符碼有著自己的理解。第三種是“對抗式解碼”(Oppositional Code)。這一方式與“主導式解碼”完全不同,社會公眾可能能完全明白編碼者的意圖,但對其并不認可,所以總站在編碼者的對立面進行解碼,或對符碼展開駁斥。
無論處于何種立場,受眾都既是解碼者又是編碼者,在解讀信息的同時也伴隨著再生產信息。紀錄片在進入傳播渠道前,由創(chuàng)作者進行編碼;在傳播過程中,受眾先解碼信息又再次自行編碼解讀信息,具體可以表現(xiàn)為評論、彈幕等,這種再編碼實際上是在對信息進行再生產。因此,在研究過程中不能只注意創(chuàng)作者的編碼,也需要留意受眾對節(jié)目的多樣解讀。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大火,大量呈現(xiàn)地方美食的紀錄片出現(xiàn),其中也有諸多以成都美食為主角的紀錄片,如《人生一串》《早餐中國》《風味人間》等。此外,也出現(xiàn)了諸多如《天府成都》《巴適·度——成都》《城市24小時》等有關成都的人文紀錄片。這類紀錄片重在展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普通人的生活以及對現(xiàn)實的關注,力圖生動形象地記錄成都普通民眾的生活圖景。
作為“網(wǎng)紅城市”,成都境內地勢平坦、物產豐富,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眾多創(chuàng)作者也因此熱衷于在成都選點拍攝。隨著有關成都的紀錄片的數(shù)量增多,更加真實全面地展現(xiàn)成都城市形象變得更為重要,而城市環(huán)境和城市居民是最易在紀錄片中被展示也是最易被受眾感知的內容。因此,本文基于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以含有成都元素的代表性紀錄片為主要分析對象,從紀錄片中展現(xiàn)的城市形象和人物形象出發(fā),對紀錄片選取的城市符號話語進行解讀。本文還將選取紀錄片中的觀看彈幕、平臺的文本討論數(shù)據(jù),參考主導、協(xié)商和對抗三種解碼模式,來分析受眾的解碼過程,以期有助于此后的紀錄片更全面地展示成都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多維度構成的綜合體,政治形象、經濟形象、文化形象、人物形象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各維度形象并不明確區(qū)分,反而相互交織,文章按是否體現(xiàn)人物特點將其籠統(tǒng)劃分為城市形象與人物形象兩類,這兩類形象也是紀錄片中呈現(xiàn)的大頭。紀錄片中,成都的城市形象呈現(xiàn)主要可歸為“美食之都”“休閑之都”“文化古城”“熊貓之鄉(xiāng)”四類;人物形象呈現(xiàn)主要可歸為潑辣直爽、閑適安逸、外貌姣好三類。
第一,“美食之都”是成都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城市形象?!冻鞘?4小時》直接點明成都是一個“把美食當作標簽的城市”?!渡嗉馍系闹袊瘛返?集《五味的調和》在“辣”這個部分著重介紹了川渝地區(qū),制作者借助“花椒”和“辣椒”這兩個符碼展現(xiàn)了成都美食的標志——麻辣,似乎離了這兩味,就不再是成都。此外,該片還借助“魚香肉絲”等菜品符碼指出“復合味”“魚香味”“荔枝味”也是頗受成都人喜歡的味道,打破了成都美食只有麻辣的刻板印象?!讹L味人間Ⅰ》第6集《香料歧路》及《風味人間Ⅱ》第1集《甜蜜縹緲錄》,分別從川西和峨眉山入手,介紹了山區(qū)美食與傳統(tǒng)“壩壩宴”,借助“壩壩宴”這一符碼介紹了四川的“九大碗”,豐富了成都的美食形象。
第二個是成都作為“休閑之都”的城市形象。成都的城市宣傳向來以休閑著稱,“人民公園”“鶴鳴茶社”和麻將館等既是宣傳的重點,也是構成成都休閑形象的重要符號。《航拍中國》在對成都的俯拍圖中提到,成都地處內陸,外環(huán)高山,似乎永遠被群山保護,這是獨屬于“天府之國”的底氣?!对绮椭袊返?0集既介紹了成都人的早餐——紅油抄手,也展現(xiàn)了成都人閑適安逸的生活。上午賣抄手,下午打麻將,抄手店的餐桌揭開就變成了麻將桌,“急啥子嘛,吃碗紅油抄手再接著耍!”麻將是展現(xiàn)成都閑適的重要符碼。
第三是成都作為“文化古城”的城市形象。成都是古蜀文明發(fā)祥地,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明蜀王陵、望江樓、青羊宮等名勝古跡,是中國最佳旅游城市之一?!逗脚闹袊贰冻鞘?4小時》《穿越:成都氣質》等紀錄片通過川劇、蜀錦、茶館等符號成功展現(xiàn)了成都的文化古韻,塑造了成都“文化古城”的城市形象。
第四,“熊貓之鄉(xiāng)”也是成都常被呈現(xiàn)的城市形象。自ipanda直播熊貓日常以來,熊貓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盡管并不是大熊貓的唯一屬地,四川還是以涵蓋成都、阿壩、雅安、甘孜4個市州12個縣的龐大據(jù)點成功占據(jù)了“熊貓之鄉(xiāng)”的稱號。無論是在美食類紀錄片中,還是在人文社會類紀錄片中,熊貓都作為一大重要元素穿插其中,如《城市24小時》中著重介紹了成都大熊貓基地中熊貓一天的生活。除了大熊貓基地之外,成都市內也到處充滿了熊貓元素,如成都國際金融中心墻上的巨大熊貓,中西融合劇中的熊貓角色,地鐵、大屏幕上隨處可見的熊貓圖片,這些符號都在展示著成都的“熊貓之鄉(xiāng)”形象。
第一,成都人常被以“潑辣直爽”形容,沒有彎彎繞繞,說話直接,不搞小把戲似乎是成都人性格的代名詞。《舌尖上的中國Ⅰ》第6集《五味的調和》中提到:“素瓊是個菜農,也是絕對的一家之主。在四川,許多婦女都像素瓊這樣,開朗、堅韌、果斷,漢語里,人們用‘潑辣’來形容這種性格?!薄度松淮瘛返?集《無肉不歡》中的西昌燒烤店老板利落直爽,顧客都愛和他打成一片。紀錄片擅長用旁白與人物之間的相處鏡頭直接或間接向受眾傳遞成都人潑辣直爽的形象。
第二,成都人閑適安逸的生活態(tài)度也常被提及。成都人似乎都是瀟灑隨意的,成都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閑適隨意是許多成都人的寫照。在《早餐中國》中,紅油抄手店的老板天天開麻將館,抄手卻只賣星期一到星期五。老板在受訪時表示,開麻將館和開抄手店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熟人能有一個聚在一起的場所,娛樂比錢更重要。創(chuàng)作者選擇老板的受訪片段與麻將館里大家嬉笑的鏡頭,讓受眾直觀感受到成都人閑適安逸的生活狀態(tài)。
第三則是成都人外貌姣好的人物形象。成都平原多陰雨,這遮蓋了大量的紫外線,而成都人又喜好辣椒,這幫助成都人排出了多余的濕氣。成都水土養(yǎng)人,美女如云似乎是被公認的事實,而成都人外貌姣好也成為外人對于成都的一大刻板印象。創(chuàng)作者在拍攝時選擇出鏡的人物常常是帥哥美女,在旁白時也常配以“膚白貌美”等解說詞,加深受眾對于成都的印象。
霍爾認為,編碼與解碼是符號完成表意的必經步驟,創(chuàng)作主義的編碼則是文本符碼的意義生成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同樣,社會公眾必須要經歷解碼過程才能理解被編碼的符號意義。文章通過紀錄片的實時彈幕和網(wǎng)絡討論熱詞探析受眾的解碼情況,發(fā)現(xiàn)對于以上紀錄片,社會公眾大多數(shù)情況會站在“協(xié)商式解碼”的立場上進行解碼,但也存在“對抗式解碼”情況。
主導式解碼代表受眾對節(jié)目內容的認可,節(jié)目達到了基本的傳播效果。與其他影像媒介產品相比,紀錄片在真實可信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越性[3]。這一特性使紀錄片傳達的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真實性,受眾接近性和接受度較其他影視作品都更高。在《舌尖上的中國》《早餐中國》等美食紀錄片的彈幕中,大量彈幕如“看起來很好吃”“餓了”“好香”等都表達了受眾對鏡頭展現(xiàn)的成都美食的認可,這也代表受眾接受了紀錄片建構的關于成都“美食之都”的形象。
協(xié)商式解碼同時包括認同和抗拒兩種態(tài)度,即受眾對信息整體呈現(xiàn)出肯定態(tài)度,但對部分表現(xiàn)出抵抗態(tài)度[4]。用戶對信息的部分抗拒并不意味著完全反對,這種態(tài)度具體可以表現(xiàn)為關聯(lián)節(jié)目后對自我的反思,以及對節(jié)目內容的補充。《舌尖上的中國Ⅱ》第4集《家?!分校柚拇ㄅ萁?、豇豆、泡鳳爪等符號,著重描述了泡菜味道的獨特性——每一家有每一家的味道。本集中,創(chuàng)作者先展示了主角吳童因常年在外而和姑媽一家沉默以對、和父親生疏無言的鏡頭,然后展示在品嘗了姑媽特意打包的包含著獨特的家的味道的泡菜后,吳童從泡菜里品味到姑媽的愛意,和父親默契化解昔日矛盾達成和解的鏡頭。圍繞“泡菜”這一符碼,節(jié)目制作者將中國式的家庭相處模式和含蓄的父子感情傳遞給受眾。受眾在解碼時一方面認可了節(jié)目傳達的每家都有屬于自己家庭的獨特味道這一觀點,另一方面也會將吳童代入自己并進行能動性反思,發(fā)出“我家也是這種情況”“不善言辭的典型家庭”等評論?!渡嗉馍系闹袊蟆纷詈笠患校?jié)目從“花椒”“辣椒”等符號入手,展示了成都火鍋底料的炒制過程。針對“火鍋”這一美食符號,受眾主要有兩種評論:一種是“看起來好香”“看餓了”,這類評論代表著受眾對節(jié)目構建的“美食之都”形象的認可;另一種則是“成都不止有火鍋,川菜家常菜也很好吃”,這類評論則是受眾對于節(jié)目內容的補充,也是對成都“美食之都”形象的豐富。
對抗式解碼指受眾雖然能完全理解符碼意義,但仍然沿著與節(jié)目編碼意圖相反的方向解讀信息[5]。在以上紀錄片彈幕和評論中,存在著少量對抗式解碼,這類解碼幫助創(chuàng)作者更加了解受眾的看法,也幫助城市形象動態(tài)建構。
受眾彈幕評論及社交平臺討論信息顯示,受眾在成都“閑適安逸”這一形象上存在較多爭議?!冻鞘?4小時》中收錄展示了很多成都茶館,借用“茶館”“麻將館”等符號展示了閑適安逸的成都形象。部分受眾認為節(jié)目展示的“老成都”已不復存在或很少再現(xiàn)了,現(xiàn)在更多展示的是例如高新區(qū)這樣繁忙快節(jié)奏的“新成都”。以真實著稱的紀錄片只呈現(xiàn)美好的一面,卻不展示焦慮的一面。這部分受眾針對節(jié)目展示出的成都城市形象提出疑問,“這也太假了”“這是只有退休的中老年人才能享受的安逸”“成都年輕人都很卷啊”,這些對抗式解碼者通過彈幕和評論等方式進行直接的感情宣泄,質疑節(jié)目話語,一方面幫助其他受眾全面了解成都城市形象,另一方面也打破了關于成都的刻板印象,幫助成都在動態(tài)變化中持續(xù)構筑出鮮活的城市形象。
無論是以成都為主角的紀錄片,還是包含成都元素的紀錄片,大都呈現(xiàn)出了相似的成都形象:生活休閑安逸,美食遍地,外貌姣好,性格直爽。但在媒介呈現(xiàn)之外,在以紀實著稱的紀錄片之外,成都遠不止被呈現(xiàn)的那一面?,F(xiàn)有的紀錄片在塑造成都城市形象時,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過于偏重美食符號。紀錄片一提到成都必提到成都美食,一提美食又必提到火鍋串串,在偏重美食符號的同時對符號的選取又鮮有新意。在紀錄片中屢次呈現(xiàn)大同小異的飲食符號,易使社會公眾產生倦怠心理,且紀錄片本身也缺乏特色,城市的獨特性與人格魅力被淹沒。這也是受眾對抗式解碼時存在的一大爭議。二是缺乏國際傳播思維。如前所言,目前關于成都的紀錄片過于偏重美食符號,對蜀繡、都江堰、三星堆等文化符號及雙城經濟圈、高新區(qū)等經濟符號的重視程度都稍顯不足。成都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樞紐,是中國面向海外的重要名片之一,紀錄片創(chuàng)作時若缺乏宏觀的國際傳播思維,成都城市形象恐難以順利實現(xiàn)“出?!?。
實際上,成都除了美食之外,其時尚度、宜居度、交通便利度等也可以是宣傳中的亮點。編碼者與解碼者生長于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符號的編、解就變得更加困難,如果要增強成都城市紀錄片的國際性,導演就應著重考慮如何打破這種“文化隔閡”?,F(xiàn)今互聯(lián)網(wǎng)快速發(fā)展,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既要及時更新,又要符合短視頻“短、平、快”的特點,跟上城市和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這樣才能改變社會公眾對成都的陳舊刻板印象。合理利用國際化的各種新媒體渠道,選取全球共通的符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削減“文化隔閡”,實現(xiàn)城市意義的生產和“出?!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