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勇
清晨,我們撥開第一縷晨霧,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來到了“中國金絲楠木第一村”—貴州臺江縣登魯村。初冬時節(jié),看到的依然是蒼翠的樹林。村莊就隱藏在這崇山峻嶺之中,一種原始的純粹之美,宛如閨中的苗家少女在這里靜候客人。
我們穿梭在古樹林中,陽光穿過一片片樹林,煞是好看。微風(fēng)過處,在搖曳的樹影下,遠處的村莊若隱若現(xiàn)。遠處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沾染了或紅或黃的顏色,一大片一大片,仿佛大師筆下的丹青隨意涂抹上淡淡的云彩,美到了極致。
“楠木香四方,登魯蘊寶藏”,這就是登魯村的真實寫照。登魯,又名登祿,是一個距臺江縣城11公里的古老苗寨。全村126戶,人口630人。這里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植被類型多種多樣,被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的主要樹種有金絲楠木、禿杉、紅豆杉、紅樹漆等,名貴中藥材有天麻、杜仲、人參、麝香等。這里原始森林資源豐富,被列為省級林業(yè)樹種重點保護村寨。苗家人居住的是吊腳木樓,依山而建,全系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古樸典雅,冬暖夏涼。在建造中,吊腳木樓不用一釘一鉚,房子框架全部用榫卯連接,堅實牢固,建筑風(fēng)格有濃郁的民族元素,別具一格。
這個村莊是一個楠木群落。從臺江縣城翁里河支流“打巖溝”順流而上10余公里,就來到了登魯村。走進村子,只見青石板鋪就的石階干干凈凈,十分清爽,石階兩邊古樹參天,山澗小溪潺潺流過。據(jù)村里老人說,村莊里現(xiàn)存有大小金絲楠木3000余棵,其中,兩人以上合抱的金絲楠木有200多棵。據(jù)考證,這里是目前國內(nèi)發(fā)現(xiàn)在村邊作風(fēng)景樹僅存的最大天然金絲楠木群落。在中國建筑史上,金絲楠木一直被視為最理想、最珍貴、最高級的建筑用材,在宮殿苑囿、壇廟陵墓中廣泛應(yīng)用。根據(jù)《博物要覽》記載,楠木有三種:一是香楠,木微紫而帶清香,紋理也很美觀;二是金絲楠(楨楠和紫楠的別名),木紋里有金絲,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種,有的楠木材料自然形成天然的山水人物花紋;三是水楠,木質(zhì)較軟,多用其制作家具。古代帝王龍椅寶座都要選用優(yōu)質(zhì)楠木制作,同時還是修建皇家宮殿、陵寢、園林等的特殊材料。楠木的生長條件十分苛刻,即使在同一座山里,也只在一片巖石的縫隙中生長,翻過山嶺它就無法存活。
登魯村古老的歷史,還緣于苗家人的銅鼓。銅鼓是登魯村的一個古老的文化元素。苗家人有句老話—“未成有寨先有鼓”,其深刻意義不言而喻。村里現(xiàn)存有一面鉑金銅鼓,至今保存了450余年。1951年,運至貴陽參加展覽獲得了大獎。苗族銅鼓的存放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是由村中德高望重的“全福人家”珍藏,如遇村中有重大節(jié)慶活動,就將銅鼓“請”到踩鼓場中,鼓聲響起后,精心打扮的男男女女才陸續(xù)登場開始踩鼓。這里的苗族銅鼓舞有別于其他地方,其節(jié)奏緩慢,參與踩鼓的人舞姿穩(wěn)健,表情嚴肅,身著五彩斑斕的服飾,佩戴琳瑯滿目的銀飾,呈逆時針反向跳舞。這一傳統(tǒng)從遠古一直延續(xù)下來。
在村中的“三橋”邊上還有一口古井,當?shù)厝朔Q之為“生命泉”。據(jù)村里的老人講,很久以前,村里有一位80歲高齡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口干舌燥,家人見狀皆認為老人已病入膏肓了,此時只聽到老人說要喝三橋邊上那一口古井里的水,三兒子為了躲懶,就從家中水缸舀一碗水遞給老人,老人喝了一小口,感覺不對,就對兒孫說,這不是三橋邊上那口古井里的水,老二急速趕到那口古井舀上一碗水帶回到家里遞給老人,老人喝了那口水井里的水,氣緩了過來,臉色紅潤,精神振作,直至6年后才去世。村里人一傳十,十傳百,于是便有人就這口井稱為“生命泉”。我們這群人聽到這個故事后,爭先恐后趕到“生命泉”邊舀水。一口涼水下肚,沁人心脾,一天的疲憊隨即煙消云散,精神振奮起來。
行走在山寨的青石板路上,聆聽山寨古老的傳說,遠處一陣陣楠木的清香撲鼻而來,古樸、厚重、幽靜的登魯村竟讓我如癡如醉,我的思緒早已飄飛到了那遠古的時代……多想與村里的人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共享這如詩如畫的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