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荷 賈瑞瑞 付 鈺 祝艷艷 王良桂 楊秀蓮
(南京林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學院 南京 210037)
楸樹(Catalpa bungei)系紫葳科(Bignoniaceae)梓屬(Catalpa)落葉喬木,是我國特有的用材樹種和園林觀賞樹種(陳慧玲等,2021)。由于楸樹自花不育、異花授粉結實率低、種子發(fā)芽率低,不易有性繁殖,而無性繁殖不僅生產成本高、苗木早期生長適應性弱而且品種不同生根率差異也很大,因此,生產上多采用嫁接繁殖法實現楸樹苗木的快速擴繁(張燁然等,2016;Melnyket al.,2015;彭方仁等,2022)。在苗木生長過程中發(fā)現,南方部分地區(qū)的嫁接苗容易出現砧木接穗接口部位生長不協(xié)調、嫁接部位產生離層、根結線蟲危害嚴重等問題(王改萍等,2020),這說明楸樹嫁接苗的親和性較低,而親和性和接穗砧木種類密切相關。楸樹最適宜的嫁接砧穗組合的研究還較少,僅從嫁接組合的生長狀況、材性性狀、光合生理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王軍輝等,2013;李鳳等,2022),灰楸(Catalpa fargesii)的生長狀況和光合特性受砧木種類的影響較大,梓樹(Catalpa ovata)最適宜作為灰楸的砧木;灰楸和楸樹相比于黃金樹(Catalpaspeciosa)更適合作為楸樹的砧木,灰砧和楸砧嫁接苗的生長狀況、材性性狀、保存率、接穗生根率都較好。已有研究表明嫁接苗的親和性強弱和生長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與其營養(yǎng)物質含量、防御酶活性、酚類物質含量等的生理變化關系密切(Lopez-Gomezet al.,2007; 王瑞等,2014),但生理生化特性和綜合評價還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選擇梓樹和滇楸(Catalpafargesiif.duclouxii)作為砧木,‘南林1 號’(Catalpa bungei‘Nanlin No.1’)、 ‘洛楸’(Catalpa bungei‘Luoqiu’)和‘蘇楸1 號’(Catalpa bungei‘Suqiu No.1’)這3 種優(yōu)良的主栽楸樹品種作為接穗,比較不同砧穗組合間滲透調節(jié)物質、抗氧化酶活性、內源激素含量等生理指標的差異,以期篩選出適宜的楸樹嫁接砧穗組合以及可反映嫁接植株親和性和生長狀況的主要生理指標。
試驗于2020 年4 月中旬在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白馬鎮(zhèn)南京林業(yè)大學教學科研基地(31°58′36″N,119°18′45″E)進行。砧木為1 年生梓樹(Z)和滇楸(D)的實生苗,粗度約為1 cm,長度約為18 cm;接穗為楸樹的3 個優(yōu)良無性系的飽滿單芽,分別是‘南林1 號’(N)、‘洛楸’(L)和‘蘇楸1 號’(S),共6 個組合(表1)。每個組合嫁接200 株,株間距為0.6 m×1.5 m,嫁接后對不同砧穗組合進行施肥、灌溉和除草等統(tǒng)一常規(guī)田間管理。
表1 楸樹嫁接組合Tab. 1 Grafting combination of C. bungei
規(guī)律間隔的連續(xù)取樣有助于分析判斷嫁接苗的生理物質變化趨勢及其生長發(fā)育狀況。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芽接,嫁接早期砧穗處于緩慢愈合并逐步融合的過程,此期取樣不能充分反映嫁接苗的生長狀況,故取樣時間確定為嫁接4 個月待新梢停止生長后進行。具體時間根據當時的天氣狀況進行了調整,最終為8 月12 日、8 月23 日、9 月5 日、9 月19 日、10 月8 日和10 月23 日。取樣部位為各嫁接組合相同部位的成熟葉片,每個組合各取12 株,每4 株作為1 個平行樣,重復3 次,葉片做好標記后置于冰盒,帶回實驗室后立即置于-80 ℃超低溫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1.2.1 成活率 于嫁接6 個月后,統(tǒng)計各楸樹嫁接組合的成活率,計算公式為:SR = NSP/TNGP×100%。式中:SR 為存活率(survival rate);NSP 為成活株數(number of surviving plants);TNGP 為嫁接總株數(total number of grafted plants)。
1.2.2 滲透調節(jié)物質含量 采用蒽酮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采用考馬斯亮藍G-250 染色法測定可溶性蛋白含量(王學奎等,2015)。
1.2.3 抗氧化酶活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測定采用氮藍四唑(NBT)光還原法,過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測定采用愈創(chuàng)木酚法,過氧化氫酶(CAT)活性的測定采用紫外吸收法,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測定采用鄰苯二酚法(王學奎等,2015;張曉等,2008)。
1.2.4 內源激素含量 采用酶聯免疫法(王學奎等,2015)測定生長素(IAA)、脫落酸(AB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從-80 ℃超低溫冰箱中取出葉片,于液氮中研磨至粉末狀,每個樣品準確稱量0.6 g,加入2 mL 樣品提取緩沖液置4 ℃冰箱充分提取4 h;4 ℃,4 000 r·min-1離心15 min,吸取上清液,向剩余沉淀加入1 mL 提取液后重復上述步驟,樣品提取液為2 次上清液之和。之后將提取液置于C18 固相萃取預處理小柱中萃取并收集得到粗提液,將粗提液置于離心濃縮機進行濃縮,再加入0.9 mL 樣品稀釋液進行定容,之后使用ELISA 試劑盒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內源激素含量。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 進行數據處理,利用SPSS 26.0 軟件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進行不同楸樹嫁接組合間的差異顯著檢驗(P<0.05),使用Origin 2018 軟件繪制多因子柱狀圖、相關性熱圖;利用SIMCA 14.1 軟件和SPSS 26.0 軟件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進行各楸樹嫁接組合間的多重比較和主要生理指標篩選。
由表2 可知,各嫁接組合間成活率有較大差異,其中DN 組合成活率最高,為76.91%;DS 組合成活率最低,僅為32.05%。相同接穗不同砧木的嫁接組合,DN 比ZN 成活率高17.83%;ZS 比DS 成活率高28.9%;而ZL 和DL 組合的成活率無顯著差異。相同砧木不同接穗組合,在梓砧嫁接組合中,ZL 的成活率顯著高于ZN 和ZS;在滇砧嫁接組合中,DN 的成活率顯著高于DL,DL 顯著高于DS。
表2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的成活率①Tab. 2 Survival rate of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2.2.1 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變化 由圖1、圖2可知,除ZS 組合的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趨勢外,各嫁接組合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變化一致,均呈現先降后升再降的趨勢,且均在9 月份有最大值。相同接穗不同砧木組合,多數時期DN 組合、DL 組合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分別顯著大于ZN 組合、ZL組合,而多數時期DS 組合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顯著小于ZS 組合。相同砧木不同接穗組合,在梓砧嫁接組合中,9 月5 日可溶性糖含量差異顯著,由高到低依次為ZS 組合、ZL 組合、ZN 組合,在測量前期,ZS 組合的淀粉含量在不同程度上大于ZN 和ZL 組合;在滇砧嫁接組合中,多數時期可溶性糖含量無顯著差異,多數時期DN 組合的淀粉含量最高,而DS 組合最低。
圖1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可溶性糖含量變化Fig. 1 Variation of soluble sugar content in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圖2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淀粉含量變化Fig. 2 Variation of starch content in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2.2.2 可溶性蛋白含量變化 由圖3 可知,各嫁接組合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大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且均在9 月19 日達到最大值。在相同接穗不同砧木的嫁接組合中,8 月12 日、9 月5 日和10 月8 日DN 組合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顯著高于ZN 組合;除8 月23 日、9 月5 日和10 月8 日外,其余時期ZL 組合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顯著大于DL 組合;而ZS 組合和DS 組合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整個測量時期均無顯著差異。在相同砧木不同接穗的嫁接組合中,除8 月12 日外,其余時期均無顯著差異。
圖3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可溶性蛋白含量變化Fig. 3 Variation of soluble proteinin content in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由圖4—7 可知,不同砧穗組合的抗氧化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趨勢,且SOD、POD、CAT 活性均在9 月5 日達到最大值,PPO 活性在9 月19 日達到最大值。對相同接穗不同砧木組合而言,多數時期,DN 組合的抗氧化酶活性均顯著大于ZN 組合; DL 組合的SOD、CAT、PPO 活性均高于ZL 組合,而DL 組合的POD 活性均顯著低于ZL 組合;ZS 組合的抗氧化酶活性均顯著高于DS 組合。對相同砧木不同接穗組合而言,在梓砧嫁接組合中,ZL 組合的SOD 活性在整個測量時期均最低,除8 月12 日外ZN 組合的PPO 活性在其余時期均最高,而POD、CAT 活性則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在滇砧嫁接組合中,多數時期DN 組合的抗氧化酶活性最高,DS 組合最低。
圖4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變化Fig. 4 Variation of SOD activity in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圖5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過氧化物酶(POD)活性變化Fig. 5 Variation of POD activity in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圖6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過氧化氫酶(CAT)活性變化Fig. 6 Variation of CAT activity in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圖7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變化Fig. 7 Variation of PPO activity in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2.4.1 生長素(IAA)含量的變化 由圖8 可知,除DS 組合總體呈下降趨勢、ZL 組合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趨勢,其他組合的IAA 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趨勢,且除ZS 組合外,均在9 月5 日達到最大值。在相同接穗不同砧木的嫁接組合中,8 月12 日,ZN、ZS 組合的IAA 含量分別小于同接穗的DN、DS 組合,8 月23 日后,ZN、ZS 組合逐漸上升并顯著高于DN、DS 組合,至10 月23 日又顯著降低;ZL 組合的變化比較大,從8 月下旬低于DL 組合到9 月又顯著高于DL 組合,后又逐漸降低,至10 月23 日又顯著低于DL 組合。在相同砧木不同接穗組合中,梓砧嫁接組合無顯著規(guī)律;滇砧嫁接組合中,8、9 月份的DL 組合顯著低于DN和DS 組合,10 月份,DL 組合高于DN 和DS 組合。
圖8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生長素(IAA)含量變化Fig. 8 Variation of IAA content in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2.4.2 脫落酸(ABA)含量的變化 由圖9 可知,ZS和DS 組合的ABA 含量總體呈波動性變化,而其他組合均呈先升后降再升最后下降的“M”形變化趨勢,除ZL 組合外,其余組合均分別在8 月23 日和10 月8日出現峰值。就相同接穗不同砧木組合而言,除10月份外,DN 組合的ABA 含量均顯著高于ZN 組合;9月份ZL 組合的ABA 含量顯著高于DL 組合,10 月8日ZL 組合又顯著低于DL 組合,其余時期二者無顯著差異;而ZS 和DS 組合的ABA 含量在整個測定期無顯著變化規(guī)律。相同砧木不同接穗組合,在梓砧嫁接組合中,除8 月12 日外,ZS 組合的ABA 含量均較低;在滇砧嫁接組合中,8 月23 日和9 月份DN 組合的ABA 含量均最高,10 月份DS 組合最低。
圖9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脫落酸(ABA)含量變化Fig. 9 Variation of ABA content in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2.4.3 赤霉素(GA3)含量的變化 由圖10 可知,DN 組合的GA3含量總體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變化趨勢,ZL 組合呈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二者均在8 月23 日有最大值,其余組合均呈先升后降再升最后下降的“M”形動態(tài)變化趨勢,除DL 組合外,峰值均分別出現在8 月23 日和10 月8 日。在相同接穗不同砧木的嫁接組合中,除8 月12 日和10 月23 日外,ZN 組合的GA3含量均顯著高于DN 組合;除8 月23 日和9月19 日外,ZL 組合的GA3含量均顯著高于DL 組合;除8 月12 日、9 月19 日和10 月23 日外, DS 組合的GA3含量均高于ZS 組合。在相同砧木不同接穗組合中,梓砧嫁接組合,除8 月12 日外,ZS 組合的GA3含量均最低;而滇砧嫁接組合在整個測量期無顯著的變化規(guī)律。
圖10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赤霉素(GA3)含量變化Fig. 10 Variation of GA3 content in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2.4.4 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變化 由圖11 可知,ZN、DS 組合的ZR 含量呈先升后降再升最后下降的“M”形變化趨勢,而其他組合呈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除ZL 組合在9 月5 日達到最大值,其余組合均在8 月23 日達到最大值。相同接穗不同砧木組合,ZN組合的ZR 含量在8 月12 日顯著低于DN 組合,后逐漸高于DN 組合,10 月08 日達顯著水平;除8 月23 日和9 月5 日外,ZL、DL 組合無顯著差異;除9 月19 日和10 月23 日外,ZS、DS 組合無顯著差異。相同砧木不同接穗組合,梓砧嫁接組合在整個測量期無顯著的變化規(guī)律;在滇砧嫁接組合中,8 月12 日DS 組合最高,8 月23 日和9 月5 日無明顯差異,而后3 個時期DS組合顯著低于DN 和DL 組合。
圖11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玉米素核苷(ZR)含量變化Fig. 11 Variation of ZR content in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2.5.1 不同砧穗組合楸樹嫁接苗生理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由圖12 可知,大多數生理指標之間均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可溶性糖含量與淀粉、蛋白質含量和POD 活性均呈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淀粉含量與4種抗氧化酶活性均呈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蛋白質含量與4 種內源激素含量均呈極顯著的負相關關系;SOD、POD、CAT 活性兩兩之間極顯著正相關,尤其是SOD 活性與POD、CAT 活性(r=0.83**,0.74**),PPO 活性與蛋白質含量、POD 活性極顯著正相關;SOD、CAT 活性與IAA、ABA、ZR 含量極顯著正相關,而POD 活性與IAA、ZR 含量極顯著正相關;IAA、ABA、ZR 含量兩兩之間極顯著正相關,尤其是ABA含量和ZR 含量(r=0.72**);GA3與3 種滲透調節(jié)物質極顯著負相關,與ZR 含量極顯著正相關。
圖12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生理指標的相關性分析熱圖Fig. 12 Heat map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of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2.5.2 不同砧穗組合楸樹嫁接苗生理指標的PCA 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6 種楸樹嫁接組合的11 個生理指標進行分析,在遵循特征值大于1 的原則下,共提取出4 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達89.37%,能較好地反映生理數據提供的信息。其中,第1 主成分的貢獻率為34.91%,主要反映淀粉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過氧化物酶活性、生長素含量和赤霉素含量提供的信息;第2 主成分的貢獻率為31.55%,主要反映過氧化氫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脫落酸含量和玉米素核苷含量提供的信息(表3)。
主成分綜合模型計算出各個嫁接組合的綜合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DN、ZN、ZS、DL、ZL、DS(表4)。DN 組合的淀粉含量、SOD 活性、POD 活性等第1 主成分指標和CAT 活性、PPO 活性、ABA 含量等第2主成分指標皆顯著高于其他組合,而DS 的這些指標顯著低于其他組合,因此,DN 嫁接組合表現最佳,DS嫁接組合表現最差,這與嫁接成活率的結果一致。
2.5.3 不同砧穗組合楸樹嫁接苗生理指標的OPLSDA 分析 對6 種嫁接組合的11 個生理指標進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可以看出OPLS-DA 模型能夠實現6 個嫁接組合在接穗和砧木上的區(qū)分,且自變量擬合指數R2(X)=0.993,因變量擬合指數R2(Y)=0.847,預測能力指數Q2=0.691,三者均大于0.5,表明該模型的預測能力較好。圖13A 的橫坐標值代表各組合主成分1 的得分值,據此顯示各組合間的差異,其中,DN 組合分布在橫軸的最右端,其表現也最優(yōu),而DS組合分布在橫軸的最左端,其表現也最差;ZN 和ZS組合在橫軸位置接近,說明它們表現相似區(qū)別不大;而DL 比ZL 組合的位置更靠右,說明DL 比ZL 組合表現更佳。此外,‘南林1 號’接穗(N)組合分布在橫軸的正半軸,‘洛楸’接穗組合(L)分布在橫軸的負半軸,說明‘南林1 號’比‘洛楸’更適合作為接穗;而相同接穗不同砧木組合的ZS、DS 組合分別位于橫軸的正、負半軸上,說明‘蘇楸1 號’更適合以梓樹作為砧木。進一步通過200 次置換檢驗進行模型驗證,結果顯示R2=0.164<0.3,Q2=-0.792<0,且右側的R2和Q2均高于左側,說明該模型有效,不存在過擬合現象(圖13B)。
圖13 不同楸樹砧穗組合的生理指標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Fig. 13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of different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s of C. bungei.
多數生理指標聚集在原點附近,說明這些指標對于區(qū)分不同砧穗組合的貢獻較小,而PPO、SOD、ABA 等指標的載荷值較大,對主成分的影響較大(圖13C),這些指標可以較好地區(qū)分楸樹的不同砧穗組合,此外,這些指標處于坐標的正軸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嫁接苗的生長狀況與這些指標呈正相關,即嫁接苗的SOD、PPO 等值越高,其生長狀況越好。變量重要性投影值(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值可以更準確地反映生理指標對模型分類的貢獻程度,以VIP>1 作為標準,共篩選出4 個生理指標,分別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脫落酸(ABA)含量和生長素(IAA)含量,這4 個生理指標既是區(qū)分不同砧穗組合的關鍵差異指標,也是反映嫁接植株親和性和生長狀況的主要生理指標(圖13D)。
嫁接親和性是嫁接苗成功繁殖和栽培的先決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據嫁接成活率判斷(杜學梅等,2020)。研究表明,接穗和砧木親緣關系的遠近影響著嫁接成活率的高低(Goldschmidt,2014)。梁森苗等(2019)研究發(fā)現,親緣關系更近的“楊梅(Myrica rubra)/楊梅”砧穗組合的嫁接成活率極顯著高于親緣關系較遠的“蠟楊梅(Myrica cerifera)/楊梅”砧穗組合。Kawaguchi 等(2008)研究表明,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與辣椒(Capsicum annuum)砧穗組合的嫁接成活率很低,二者的親緣關系也較遠。 在本研究中,DN 組合比ZN 組合成活率高17.83%,而ZS 組合比DS 組合成活率高28.9%,至于ZL 和DL 組合則無顯著差異。從親緣關系看,梓樹、滇楸嫁接楸樹均屬梓屬內的種間嫁接,不存在親緣關系遠近之分,因此,推測本研究中影響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可能是接穗品種的差異。
3.2.1 不同砧穗組合楸樹嫁接苗滲透調節(jié)物質含量的探討 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等滲透調節(jié)物質可為嫁接植株提供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能量和代謝中間物(王嘉佳等,2014)。當植物面臨脅迫時,這些物質會主動在體內積累以抵抗逆境(張淑勇等,2011)。糖能夠促進細胞分裂和細胞擴張,并且對植物維管束形成有重要作用(Melnyket al.,2018)。董翠翠(2017)研究結果表明,生長勢較弱的飛龍枳(Poncirus trifoliatavar.monstrosa)嫁接苗葉片的可溶性糖含量較低。 李娜等(2021)研究結果顯示, 青錢柳(Cyclocarya paliurus)嫁接苗淀粉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與成活率呈顯著負相關。
在本研究中,各嫁接組合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趨勢,均在9 月有最大值。這可能是在測量前期,嫁接苗仍受到嫁接導致的物理傷害影響,接穗需要消耗自身的營養(yǎng)物質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導致這時期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下降;至測量中期,接穗砧木間物質運輸通暢,且9 月溫度較高光照充足,植株生長旺盛,此時植株合成積累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至10 月,植株生長逐漸穩(wěn)定,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與消耗也趨于平穩(wěn)。在6 個嫁接組合中,DN、DL 和ZS 組合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較高,說明不同砧木對于適合的接穗有助于其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在生長前期,各嫁接組合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總體呈上升趨勢,這與張娥珍(2009)的研究結果一致。在生長后期,各嫁接組合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無顯著差異,這暗示可溶性蛋白對不同楸樹砧穗組合嫁接苗的生長影響不大。
3.2.2 不同砧穗組合楸樹嫁接苗抗氧化酶活性 抗氧化酶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過氧化氫酶(CAT)、多酚氧化酶(PPO)等的統(tǒng)稱,在植物體內協(xié)同作用,能夠有效地消除植物氧化所生成的大量游離基團,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此外,還會影響砧木與接穗之間的愈合情況(馬旭俊等,2003)。無籽西瓜(Citrullus lanatus)的SOD、POD、PPO 和CAT 活性因嫁接而顯著升高(張小紅等,2012)。番茄的POD和CAT 活性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顯著上升,建議這二者協(xié)同參與了番茄的生長愈合過程(Fernandez-Garciaet al. , 2004)。
在本試驗中,不同砧穗組合楸樹嫁接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趨勢,且SOD、POD、CAT 活性均在9 月5 日達到最大值,PPO 活性在9 月19 日達到最大值,這可能是因為在測量前期,植株仍處于嫁接導致的脅迫中,體內產生了過多的活性氧和自由基,因此,需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用以平衡機體內的活性氧和自由基含量;至測量后期,接穗砧木交流通暢,體內活性氧和自由基的含量趨于正常,抗氧化酶活性也逐漸降低。接穗的不同,酶活性高低也有一定的差異。在多數生長時期,DN、DL 的酶活性分別高于ZN、ZL,而DS 的酶活性低于ZS,說明滇砧/ ‘南林1 號’組合、滇砧/ ‘洛楸’組合、梓砧/‘蘇楸1 號’組合效果較好,保護酶活性更高,可抵御環(huán)境變化,以維持嫁接苗穩(wěn)定生長。
3.2.3 不同砧穗組合楸樹嫁接苗內源激素含量 生長素(IAA)、赤霉素(GA3)、脫落酸(ABA)和玉米素核苷(ZR)等內源激素不僅在嫁接傷口愈合和維管束形成中有重要影響,在嫁接植株成活后的生長期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IAA(Songet al.,2016;張捷等,2022)。此外,ABA 和GA3作為信號分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控植物生長(Nandaet al.,2018)。Van Hooijdonk 等(2010)研究不同蘋果(Malus pumila)砧穗組合的內源激素變化表明IAA、GA 和ZR 對嫁接苗生長勢好壞起調節(jié)作用。Tworkoski等(2007)研究發(fā)現,柑橘(Citrus reticulata)矮化砧中的ABA 含量顯著升高,過高的ABA 含量降低甚至抑制植株的生長速度。
本試驗中,除DS 和 ZL 組合外,各組合的IAA 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趨勢,除ZS 組合外,均在9 月5 日有最大值。測量前期IAA 含量較高,可能是該時期植株生長旺盛,另一方面是IAA 從接穗至砧木運輸過程受阻。另外,8 月12 日DS 組合的IAA 含量遠高于其他組合,這可能限制了嫁接苗生長。各組合的GA3含量和ABA 含量總體呈“M”形的變化趨勢,GA3含量在8 月23 日出現最大值,ABA 含量的2 次峰值出現在8 月23 日和10 月8 日。GA3能影響維管的排列,促進細胞的伸長和擴大,這可能說明8 月23 日各組合的嫁接口維管束發(fā)育旺盛(陳金桂等,2001),這可能說明8 月23 日各組合的嫁接口維管束發(fā)育旺盛。ABA 含量第1 個峰值出現可能是在測量前期ABA 需作為信號分子促進嫁接口發(fā)育;第2 個峰值出現,可能是在此之后植株進入生長后期,需在體內積累ABA 以抑制生長。此外,各嫁接組合的GA3和ZR 含量在整個測量期內無顯著差異,這說明GA3和ZR 在嫁接苗的生長過程中可能不占據主要作用,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蔣麗娟等,2011;郝婕等,2014)。
本試驗測定的生理指標包括滲透調節(jié)物質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活性、內源激素含量等,但僅依據其中某個或某類指標來評價楸樹嫁接砧穗組合,所得結果將缺乏科學性準確性。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法(OPLS-DA)對其進行統(tǒng)計分析。PCA 是一種很好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黃瓜(Cucumis sativus)、雜柑、果桑(Morus multicaulis‘Zijing’)等適宜砧木的綜合評價(程云霞等,2022;王敏等,2022;莫榮利等,2022)。OPLS-DA 是一種經典的有監(jiān)督算法的分析方法,相比PCA 具有更優(yōu)秀的可視化能力且能夠預測樣品類別,已被普遍應用于代謝組學研究(Afendiet al.,2013)。
綜合多元統(tǒng)計分析結果可推測,‘南林1 號’比‘洛楸’更適合作為接穗,而‘蘇楸1 號’接穗需考慮砧木的影響,從試驗結果來看梓樹比滇楸更適合作為其砧木,但ZS 組合的表現還是略低于ZN 和DN 組合,因此,‘南林1 號’最適合作為楸樹嫁接時的接穗。滇楸砧木受接穗品種影響較大,‘南林1 號’、‘洛楸’、‘蘇楸1 號’接穗對滇砧的正向影響依次減少,而梓樹砧木選擇‘南林1 號’或‘蘇楸1 號’接穗區(qū)別較小,但不宜選擇‘洛楸’接穗,綜合來看,‘南林1 號’和‘洛楸’適合以滇楸作為砧木,‘蘇楸1 號’適合以梓樹作為砧木。此外,本研究篩選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生長素(IAA)含量和脫落酸(ABA)含量這4 個關鍵生理指標,在一定程度上,這些生理指標越高,接穗砧木的親和性越好,楸樹嫁接苗的生長狀況也越好,這可能因為高活性的SOD、PPO 可以清除植株體內由于嫁接傷害產生的過多活性氧和自由基,同時高含量的IAA 和ABA 可以促進嫁接口發(fā)育從而促進嫁接苗的良好生長。
6 種砧穗組合的綜合表現由高到低依次為滇楸/‘南林1 號’、梓樹/‘南林1 號’、梓樹/‘蘇楸1 號’、滇楸/‘洛楸’、梓樹/‘洛楸’、滇楸/‘蘇楸1 號’,因此‘南林1 號’和‘洛楸’更適合以滇楸作為砧木,‘蘇楸1 號’更適合以梓樹作為砧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生長素(IAA)含量和脫落酸(ABA)含量既是區(qū)分不同砧穗嫁接組合的關鍵差異指標,也是反映嫁接植株親和性和生長狀況的主要生理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