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
幼兒園是幼兒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綜合素質能力,而自主科學探究能力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在科學教學課程中,幼兒通過進行科學小實驗,了解科學原理,提升對探究科學的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幼兒進行密切觀察,及時了解幼兒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通過幼兒的反映來了解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于幼兒的觀察程度不夠,在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種低效的觀察將會阻礙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降低課堂教學質量。我們通過研究教師觀察下的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探討教師如何通過有效觀察促進幼兒自主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以期促進幼兒大腦健康發(fā)育,讓幼兒更好地探索世界。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與觀察的概念界定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是指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周圍世界的發(fā)現(xiàn)、感受、觀察與操作來了解科學常識和原理,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探究科學的能力。幼兒在科學探究中需實現(xiàn)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六大解放”,真正激活自己內在的潛能,對科學活動展開系列性探究。觀察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我們鼓勵教師運用多樣的形式選擇合適的觀察方法,對幼兒課堂活動的表現(xiàn)和行為進行記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自己的感官或者其他適合觀察的工具,提取對科學教學活動有意義的觀察信息,從而為以后的教育教學提供指導和思路。
科學活動中教師觀察存在的問題
觀察內容的選擇存在一定的主觀性
教師在觀察內容的選擇上存在主觀性的主要原因是在觀察前沒有明確的觀察計劃和觀察目標。許多教師在實際觀察中依賴于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來對幼兒行為進行觀察和判斷,這種觀察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觀察的客觀性,從而導致教師對幼兒行為的認識不夠準確,影響教師對幼兒的客觀評價。
個別教師對觀察的分析解讀表面化
教師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應發(fā)揮好引領者、點撥者、指導者的作用,對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成功之處,給予鼓勵、表揚,從而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到科學探究活動的快樂,進一步激發(fā)其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教師對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出現(xiàn)的困惑應“指點迷津”,做全面的分析與解讀,切忌分析與解讀“淺表化”。如果教師不對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進行全面、系統(tǒng)、科學、客觀、合理、有效的分析與解讀,而是片面化、個別化、淺表化地解讀,會造成不少負面效應,不利于幼兒科學探究活動向良性方向發(fā)展,也不利于有效掌握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第一手資源。教師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對幼兒進行觀察的側重點在于全面、系統(tǒng)、科學地對每一位幼兒的活動表現(xiàn)進行觀察,并進行解讀與分析。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觀察的方法
觀察方式多樣化,在實踐與反思中不斷提升觀察能力。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若想通過實踐與反思不斷提升觀察能力,就要采取多樣化的觀察方式,比如合理地設置游戲內容,或者引導幼兒找到合理的方法完成游戲,在這個過程中讓幼兒體會到科學的意義。在游戲活動開展之前,要讓幼兒了解游戲規(guī)則,遵守游戲規(guī)則,借此提高游戲質量。在游戲過程中,教師通過游戲的進展很容易觀察到幼兒是否了解并掌握了游戲規(guī)則,游戲結束后,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幼兒完成的情況,引導幼兒通過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游戲中找到的方法或得到的收獲。根據(jù)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和對自身方法的闡述,教師要進行教學方法的總結,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下一步的游戲設置。
例如,教師可以設置全腦記憶游戲,觀察幼兒在短時間內的快速記憶能力。首先,教師需要準備一支彩筆、兩個杯子、三本圖畫書、四個蘋果以及一塊大布,接著將這些東西打亂順序,隨意放在桌子上,用大布蓋起來。游戲開始,教師告知幼兒:“桌子上有多種物品,當我把布掀開后,你們要在60秒之內記住這些物品的種類和數(shù)量?!比缓?,教師掀開大布,讓幼兒仔細觀察60秒后,再將這些物品用布遮起來,讓幼兒通過記憶將物品的種類和數(shù)量說出來。通過這樣的游戲,教師可以觀察幼兒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短時間記憶的能力等,根據(jù)學生記憶的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多種記憶方法來加強記憶能力,幫助幼兒通過探索和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方式,從而達到自主科學探究的目的。
力求客觀地觀察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表現(xiàn)??茖W活動相較于美術、手工等藝術活動,更能促進幼兒整體能力的發(fā)展。在科學活動過程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在遇到“難題”時的不同表現(xiàn),客觀地對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判斷。在解決這些“難題”的過程中,不同幼兒的手腳、手眼協(xié)調能力以及記憶力都會展現(xiàn)出差異性。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幼兒的表現(xiàn)來引導幼兒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探索解決“難題”的辦法,最終獲得游戲的勝利。在游戲設置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整體能力水平進行設計,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使幼兒懂得游戲不僅僅只是玩樂,更需要動手和動腦。深化幼兒的探究內涵,使得幼兒的探究能力有所提高。
例如,可以利用“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幫助幼兒認識到磁鐵的作用,并運用磁鐵的特性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可以在小磁鐵上貼上小蝌蚪的貼紙,在螺絲釘上貼上青蛙的貼紙,在磁鐵吸不起來的物品上貼上其他小動物的貼紙,如在塑料瓶蓋貼上金魚的貼紙,在蠟筆貼上烏龜?shù)馁N紙等,觀察幼兒玩“小蝌蚪找媽媽”游戲的全過程。有些幼兒用“小蝌蚪”逐個對小動物進行嘗試,借此尋找“媽媽”;有些幼兒會將所有的小動物都放在一起,再用“小蝌蚪”去尋找“媽媽”;還有些幼兒會根據(jù)自身的常識直接去吸引貼著“小青蛙”貼紙的螺絲釘。前兩種幼兒都是在運用磁鐵的原理嘗試去找到“媽媽”,而最后一種幼兒則是根據(jù)常識來尋找青蛙媽媽,并沒有運用磁鐵的原理去試驗。因此,幼兒教師需要通過引導促使第三種類型幼兒的關注點逐漸回歸到磁鐵的原理上來,讓幼兒發(fā)現(xiàn)磁鐵的原理,這樣,下次生活中遇到和磁鐵有關的實際問題時,幼兒就可以通過磁鐵吸鐵的原理去解決生活難題了。
教師觀察下的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設計,并制訂相應的觀察計劃,確立觀察目標,設置多樣化的觀察方式。在對幼兒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教師還要設計生動活潑的游戲內容來促進幼兒的科學探究,游戲過程中,幼兒的手腳、手眼協(xié)調能力以及多種感官能力得到提升,科學探索的欲望也得到激發(fā)。教師在幼兒活動的過程中,觀察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游戲活動促使幼兒了解并掌握科學原理,并能運用科學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