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瑾 張明月
摘要:唐代國力強盛,科技工藝發(fā)展迅速,與此同時,東西方文化交流密切,工藝美術作品創(chuàng)新不斷,照面用具——銅鏡也在此時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文章以唐代銅鏡為研究對象,從其精巧的選材、華麗的工藝、便捷的使用、創(chuàng)新的紋飾入手,分析其設計特點。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器物的研究,希望能夠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器物中的優(yōu)秀設計思想,進一步助推現(xiàn)代設計的發(fā)展。
關鍵詞:唐代銅鏡;設計分析;使用材料;紋飾工藝
唐代是我國國力強盛的大一統(tǒng)王朝,東西方文化因絲綢之路的發(fā)展而交流密切。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作品技藝高超,金銀銅器的鑄造十分精美,人們的照面用具——銅鏡在此時也進入了一個鼎盛階段。
銅鏡,古稱“鑒”,也作“監(jiān)”“鑑”,是按照一定比例的銅錫合金鑄造而成、用于梳妝照面的日用器物,同時在婚嫁、喪葬、宗教等方面都有所應用。
銅鏡作為日用器物在唐代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唐代雖然頒布了各種禁止鑄造銅器的法令,但唯獨允許鑄鏡。銅礦產(chǎn)量的提高與冶煉技術的進步,共同造就了唐代鑄鏡產(chǎn)業(yè)的輝煌。唐代大力發(fā)展民營坑冶,當時全國計有62處銅礦。此時期金屬合金的配比更為合理,在銅鏡合金成分中,銅約占70%、錫約占25%、鉛約占5%[1]。錫的成分大大增加,鏡體因此更加光亮。唐代也是我國古代金銀加工技術的鼎盛期,在銅鏡制造上相繼出現(xiàn)了金銀包背、金銀平脫、鑲嵌螺鈿等新技術。形制上不再局限于圓形、方形,開始出現(xiàn)葵花形、菱花形等,紋飾上也出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的海獸葡萄紋、寶相花紋、纏枝花紋、雙獅紋、雙魚紋、鸞鳳對鳥銜綬紋及多元素組合紋飾等[2][3]。
銅鏡的發(fā)展演變能夠反映出冶煉水平、工匠技藝、社會風向等諸多重要信息,對其設計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其造物審美和設計思想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一、唐代銅鏡精巧的選材之美
材料是古代器物的根基,影響其結構形式與使用效能,同時器物材料的發(fā)展變更也是中國社會科技發(fā)展與人文變遷的物化反映,能夠體現(xiàn)出每個時期獨特的時代特征與設計美學。
中國銅鏡在其4000多年的使用歷史中,與各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及時代風尚息息相關,同時各個階段由于科學技術發(fā)展程度不同,銅鏡合金配比亦有所不同。早期銅鏡因不在青銅禮器之列,所以鑄造工藝較為粗糙,此時銅鏡大多形制較小、素背無紋,在合金配比上,銅約占74%、錫約占25%、金約占 1%。秦漢時期中國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自然資源進一步開發(fā),銅鏡鑄造工藝因此更上一層樓,出現(xiàn)了新型透光鏡,同時鏡背盛行鑄刻銘文,此時合金鋅含量較少或不含鋅,銅約占73%、錫約占22%、鉛約占5%。到唐代,國力強盛,多元開放的時代氛圍為金屬冶煉技術營造了一個寬松環(huán)境,其間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的揚州,依靠豐富礦產(chǎn)、地緣與手工業(yè)優(yōu)勢,成為當時全國最負盛名的鑄鏡中心。此時在銅鏡合金成分上,銅約占70%、錫約占25%、鉛約占5%[1]。
我國很早就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能夠熟練運用金屬制造生活器物,這與我國豐富的礦產(chǎn)是分不開的。如唐代時光銅產(chǎn)量就高達65萬斤,這便為銅鏡鑄造奠定了物質基礎。古人充分利用鑄造好的銅錫合金打磨后可以照人的特點,將其作為照面用具的材料。銅錫合金是耐用金屬,堅固穩(wěn)定,不容易摔壞,這種特性使得銅鏡的使用壽命大大延長,減少了能源消耗。唐代銅鏡在合金配比上有了新的發(fā)展,提高錫的成分并加入了一定含量的銀,使鏡體更加光亮,更適合照面照物,同時還利用水銀等涂料使其更加清晰光亮[4]。《淮南子·修務訓》中就記載了銅鏡利用水銀涂料的事實,可見唐代銅鏡不僅能夠熟練使用銅錫合金材料,還充分利用水銀材料的反光特性,使銅鏡更加適合使用。雖然銅鏡在長時間使用下鏡面會變得昏暗,但只需要重新打磨就可恢復光亮,循環(huán)使用,甚至催生了磨鏡這一職業(yè),《上清明鑒要經(jīng)》中就記載有以磨鏡為職業(yè)的道士[5]。除了主體材料與磨鏡涂料的巧妙選擇外,銅鏡在裝飾配料選擇上也很用心,據(jù)考究,唐代銅鏡的裝飾材料有金、銀、螺鈿等,華美精致。
在綜合考慮材料特性、社會資源等方面的前提下,唐代銅鏡依然選取銅錫合金作為主要材料,在繼承前朝銅鏡合金比例的同時再次創(chuàng)新、合理優(yōu)化,進一步完善銅鏡合金配比,使其更適合日常照面使用。這類主體材料不僅延續(xù)了當時社會對青銅器的喜愛,而且銅錫合金這種可持續(xù)使用的材料特性與綠色設計中強調的可維護性、可重復利用性不謀而合,大大降低了當時社會的資源損耗,真可謂選材精巧。
二、唐代銅鏡華麗的工藝之美
器物的工藝美是功能性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工匠們在已有的科學技術條件下通過對材料的篩選與加工,結合審美情趣創(chuàng)造出實用精美的作品。而銅鏡作為我國沿用時間最長、使用范圍最廣的金屬器物,制作考究、裝飾華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制作工藝既可以體現(xiàn)各個朝代的金屬技術水平,又可以顯現(xiàn)歷代的社會風貌。
我國自古以來就崇尚工匠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考工記》中便記載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的創(chuàng)新設計觀。我國的銅鏡鑄造由來已久,最早的出土銅鏡為1976年在青海出土的齊家文化七角星紋鏡(圖1),距今約4000年,此時制作工藝還很稚嫩,紋飾粗糙且不規(guī)則。隨著工藝制作技術的精進,戰(zhàn)國時已開始使用金銀材料作為裝飾,1992年洛陽出土的戰(zhàn)國金銀錯虺龍紋鏡就使用金絲裝飾鏡背的六條虺龍(圖2)。進入唐代后,工匠們對青銅器的制作規(guī)律認識進一步加深,在當時豐富的礦產(chǎn)和冶煉技術的提高之下,唐代銅鏡大放異彩,誕生了許多特種工藝鏡,裝飾材料也豐富起來,不再局限于金銀。
雖然唐代有著嚴格的禁鑄銅器法令,但作為重要的日常生活器物,銅鏡的鑄造從未被禁止過,地方官、私作坊的鑄造依舊興盛。開明的社會風氣促使工匠們推陳出新,在銅鏡制作上積極使用新工藝,而強盛的國力則為工匠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資源用來裝飾、點綴銅鏡,許多華美的裝飾工藝應運而生,比如金銀殼鏡、金銀平脫、鑲嵌螺鈿等新技術。金殼鏡又稱金背鏡,《舊唐書·高季輔卷》[6]中就記載了唐太宗用金背鏡賞賜大臣的史實;銀殼鏡又稱銀背鏡,若在銀殼上鎏金,又稱為銀殼金花鏡。這類銅鏡的特殊工藝就是將刻出各種紋飾并修剪好形狀的銀殼或金殼嵌入銅鏡鏡背,如出土于西安市馬家溝村的唐代金背瑞獸花枝鏡就是金背鏡中的精品,其直徑19.68厘米,鏡背一金殼,裝飾有浮雕式紋樣。金銀平脫技術制作的銅鏡,在唐代一經(jīng)出現(xiàn)便開始流行。鏡匠將黃金、白銀捶打成極薄的箔片,經(jīng)修剪、鏨刻成各式圖案,用大漆粘合在鏡背之上,再經(jīng)過反復涂漆、拋光等多道工序之后,使金銀箔片和銅鏡表面成為平滑一體。例如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鸞鳥綬帶紋金銀平脫銅鏡,采用金絲銅心結紋環(huán)繞一周,搭配金花鸞鳥四只,巧奪天工,精致完美。螺鈿鏡堪稱銅鏡史上的巔峰之作,它是將貝殼、蚌殼薄片修剪成各種圖案粘合在鏡背上,經(jīng)反復打磨拋光使鏡背光潔,除貝殼外還會使用紅色琥珀、綠色孔雀石等進行裝飾[7],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平螺鈿高士宴樂鏡就是該類工藝鏡不可多得的精品。上述三種工藝都屬于鏡背裝飾的特種加工,旨在提升銅鏡的觀賞價值,反映了唐鏡工藝的繁榮,但由于過于鋪張浪費,極其耗費工匠們的時間和精力,金銀平脫和螺鈿鏡一度被列為禁品。
三、唐代銅鏡便捷的使用之美
唐鏡的使用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手持,另一種是搭配鏡架或鏡臺使用。手持的唐鏡也有多種使用方式:第一種是直接手持鏡鈕或者雙手捧鏡;第二種是用布繩等穿過銅鏡上的孔洞,用于手持或者懸掛[4];第三種是制作配套的木質長條形手柄搭配使用,在發(fā)展中這一類型的手持銅鏡漸漸變?yōu)橐惑w式帶柄銅鏡。在考古中不僅出土了唐代帶柄銅鏡,并且根據(jù)一些唐墓考古發(fā)掘的壁畫和陶俑等也可以佐證盛唐時就已出現(xiàn)帶柄銅鏡。如1948年在陜西出土的一件女陶俑,高30厘米,其右手就握持有一面帶柄銅鏡。第二種使用支架的方式相較于手持更加精致講究,古人為了更好地使用銅鏡,衍生出相對應的鏡架鏡臺用于放置銅鏡,如1983年在河南一座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鐵支架,與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的高麗鏡架結構高度相似,有理由設想其即為唐代鏡架。同時根據(jù)考古學家的研究,唐宋時期男性主要使用的是框架形交叉式鏡架,女性則主要使用前后支架并行直立的鏡臺[8]。綜上所述,唐代銅鏡的使用方式靈活多變、簡單易懂,在為廣大民眾服務的基礎上設計了多種易于使用的搭配工具,使銅鏡的使用更加舒適便捷。唐鏡的設計思維與現(xiàn)代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同時又有其獨特之處,值得我們借鑒。
四、唐代銅鏡創(chuàng)新的裝飾之美
唐代社會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特別是在盛唐,絲綢之路不斷延伸,東西方文化交流密切,多元開放的氛圍為銅鏡紋飾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唐鏡大膽開明地吸收海外元素,紋飾上掙脫了以往朝代的束縛,開始盡情地發(fā)揮工匠們的想象力,出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的海獸葡萄紋[9]、雙獅紋、鸞鳳對鳥銜綬紋以及多元素組合紋飾等,體現(xiàn)出自由、豪放、新穎的風格,反映了唐代繁榮多彩的文化。從歷史分期來看,初唐時期的紋飾主要以瑞獸主題居多,開始出現(xiàn)忍冬、蔓草、葡萄紋飾;唐高宗至武則天時期瑞獸主題紋飾逐步弱化,開始流行飛禽花枝主題;唐玄宗至唐德宗時期禽鳥紋及瑞花紋逐步成為主要紋飾,同時還涌現(xiàn)出大量的人物故事主題鏡;行至晚唐時期,由于動亂的社會背景,宗教紋飾大量興起,其中以八卦、符箓、星象等為主。除此之外,唐代的音樂也是昌盛的,有許多以樂器為主題的裝飾紋樣,如天寶樂器鏡。在唐代眾多紋飾中,海獸葡萄紋是最為著名也是最具特點的紋飾,此類型紋飾銅鏡出土數(shù)量眾多,足以體現(xiàn)這類紋飾在唐代的風靡。唐代也是我國文學高度發(fā)達的朝代,體現(xiàn)在銅鏡上除了詩歌等銘文,還從側面凸顯了某些紋飾的興盛。比如《新妝詩》中就寫道:“鳳釵金作縷,鸞鏡玉為臺。”而《雜曲歌辭拜新月》中也描寫道:“鸞鏡始安臺,蛾眉已相向?!边@些都體現(xiàn)出鸞鳥綬帶紋銅鏡在唐代的流行??v觀唐鏡的紋飾發(fā)展,可以看出創(chuàng)新對于紋飾設計的重要性,具有開放包容之心的唐代工匠扎根于現(xiàn)實生活,積極創(chuàng)新,才能創(chuàng)造出主題豐富、風格各異的銅鏡。
五、總結
唐代銅鏡代表著我國銅鏡發(fā)展的鼎盛階段,設計上秉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材料、工藝、使用方式及紋飾上均有自由創(chuàng)新的特點,在我國青銅器物史上獨樹一幟、貢獻巨大。仔細梳理銅鏡工藝及其造物思維模式,適當?shù)亟Y合西方設計理論,還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古代傳統(tǒng)器物的造物審美和設計思想與一些西方設計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同時又有著自己的獨特審美與文化沉淀。用設計的眼光重新解讀古代銅鏡,目的在于通過傳統(tǒng)器物的造物審美與設計思想啟發(fā)現(xiàn)代設計,也為了證明中國古代傳統(tǒng)器物是有獨特設計智慧的。通過對銅鏡的研究,我們希望能夠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器物中的優(yōu)秀設計思想,并且進一步推進現(xiàn)代設計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士倫.談談我國古代的銅鏡[J].考古通訊,1955(06):56-63+19.
[2]安曉燕.銅鏡的起源與各時期的藝術特征[J].大眾文藝,2015(01):138-139.
[3]王士倫.試談中國銅鏡紋飾的發(fā)展[J].文物參考資料,1957(08):28-31.
[4]管維良.中國銅鏡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5]梅叢笑.以銅為鑒:中國古代銅鏡藝術[M].北京:中國書店,2012.
[6][后晉]劉昫等撰;陳煥良,文華點校.舊唐書(第2冊)[M]. 長沙:岳麓書社,1997.
[7]徐殿魁.唐鏡分期的考古學探討[J].考古學報,1994(03):299-342.
[8]周亞.銅鏡使用方式的考古資料分析[J].藝術品,2014(08):8-25.
[9]孔祥星.祝愿中國古鏡研究更深更廣[J].南方文物,1993(04):122-123.
作者簡介:
馮瑾(1996—),女,漢族,江蘇淮安人。常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yè)設計。
通訊作者簡介:
張明月(1982—),女,漢族,河南洛陽人。副高職稱,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chǎn)品創(chuàng)新設計、傳統(tǒng)文化傳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