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米蘭·昆德拉:一個“隱身”文豪的傳奇人生

      2023-11-12 02:48:07王樹振
      世界文化 2023年9期
      關鍵詞:捷克斯洛伐克隱身昆德拉

      王樹振

      2023年7月11日,世界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在法國巴黎第六區(qū)的寓所內去世,享年94歲。昆德拉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原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知名作家,“布拉格之春”改革的急先鋒?!安祭裰骸笔『?,因作品被禁,他不得不流亡法國,并被剝奪國籍,直到2019年,才重新成為捷克公民。他前半生用捷克語寫作,流亡法國后便改用法語。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先在法國出版,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壇的關注。他的文學成就享譽世界,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項。他是世界上讀者最多的作家之一,幾乎所有人都讀過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小說背后的作者本人—他的作品為何在自己的國家被封禁,卻在其他國家大受歡迎?一個流亡作家,為何始終不肯承認自己是流亡者?一個被剝奪國籍的流亡者,為何在耄耋之年又重新獲得祖國的國籍?一個舉世聞名的文壇巨匠,為何遠離社會和人群,過著“隱身”生活?

      昆德拉的身上有太多的謎團,其一生的經歷也堪稱傳奇。那么,昆德拉身上的謎團究竟有著怎樣的答案?這位“隱身”文豪的一生又有著怎樣的傳奇呢?

      1929年4月1日,米蘭·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布爾諾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大城市,擁有眾多的藝術資源,以及濃郁的國際氛圍和文化氣息。昆德拉的父親是一位鋼琴家和音樂教授,還擔任過布爾諾音樂學院的院長。從一開始,父親為他選擇的人生道路就是音樂。

      童年時期的昆德拉,經常流連于父親的書房。他一邊看著父親彈鋼琴,一邊隨意翻閱著父親的藏書,從文學經典中汲取營養(yǎng)。年紀稍長的時候,他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音樂,后來經父親介紹,又向捷克斯洛伐克多位著名音樂家學習。盡管昆德拉后來的主要興趣從音樂轉向了文學,但他早年接受的音樂教育依然對他的寫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小說經常會出現大段對樂理的精彩描寫,還有其小說的“復調”結構,這一切都根源于父親在音樂方面對他的教導與啟蒙。在父親的引導下,昆德拉一步一步地走進了音樂的世界。如果不是后來的戰(zhàn)爭和動亂,他或許會成為一名杰出的音樂家。

      然而,命運改變的種子早在1939年就已種下。此時正值“二戰(zhàn)”時期,納粹德軍在這一年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并開始屠殺當地的猶太人。納粹命令所有猶太人佩戴黃色六芒星。當時,昆德拉正在跟隨捷克斯洛伐克的杰出作曲家帕維爾·哈斯學習作曲。帕維爾·哈斯是昆德拉最初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導師,昆德拉也將其視為自己精神圣殿中的偶像。他寫的第一首詩就是《紀念帕維爾·哈斯》。不幸的是,帕維爾·哈斯是一名猶太人,迫于納粹德軍的淫威,他被迫戴上黃色六芒星。1941年的一天,帕維爾·哈斯不得不停止教導13歲的昆德拉—他被納粹的悶罐火車拉去集中營,1944年死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

      16歲時,米蘭·昆德拉對馬克思的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于1947年加入捷克共產黨。那時的他非常迷戀造型藝術,一心想當雕塑家和畫家。他為劇院和出版社畫過不少插圖,一度成為家鄉(xiāng)小有名氣的畫家。

      1948年,昆德拉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學哲學系,隨后進入布拉格電影學院攻讀電影專業(yè)。在此期間,他對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極大的熱情,并寫下了人生第一首詩—《紀念帕維爾·哈斯》,以此緬懷他精神圣殿中的偶像—那位死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猶太老師。從此,昆德拉偏離了父親為他選擇的音樂道路,逐漸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

      1956年,在布拉格電影學院畢業(yè)后,昆德拉留校任教,教授世界文學史。留校任教后不久,他完成了《小說的藝術》的寫作。該書于1960年出版,1964年獲得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獎。此后,昆德拉創(chuàng)作了《雅克和他的主人》等三部戲劇,并相繼出版了《人,一座廣闊的花園》《獨白》和《最后一個五月》等多部詩集。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文壇,教條主義盛行,公式化詩歌比比皆是,但昆德拉的詩歌卻帶有明顯的超現實主義色彩和批判精神。

      后來,通過一位詩人朋友,昆德拉結識了一位比他小六歲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他的第二任妻子薇拉,也是陪他走到生命盡頭的人生伴侶。他的第一任妻子正是那位死于納粹集中營的哈斯老師的女兒。他和這兩任妻子都非常低調,這也讓別人對他們之間的感情生活知之甚少。

      雖然昆德拉很早就以詩人的身份登上文壇,但詩歌創(chuàng)作并不是他的長期追求。對于昆德拉來說,1958年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年份。在寫劇本的間隙,他只用一兩天時間就寫出了人生第一篇小說—《我,悲哀的上帝》。此后,他確信自己找到了新的創(chuàng)作方向,開始從詩歌轉向小說,從此走上小說創(chuàng)作的道路。

      寫完第一篇小說后,他在10年間又陸續(xù)寫了10篇小說。后來,這些短篇小說以《可笑的愛》為書名,分三冊結集出版。然而,真正讓昆德拉享譽世界的作品卻是長篇小說《玩笑》。1967年,昆德拉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高達幾十萬冊。昆德拉也憑借這部小說獲得了世界級的聲譽,并迅速走紅。

      1968年初,《可笑的愛》出版不久后,捷克斯洛伐克開始了一場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當局廢除審查制度、容忍藝術自由、放松旅行管制,并實行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捷克斯洛伐克由此開啟了一段政治自由和文化繁榮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說,“布拉格之春”正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作家協(xié)會率先發(fā)起的,昆德拉更是其中的急先鋒。

      1967年6月27日,捷克斯洛伐克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在布拉格召開。身為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的米蘭·昆德拉帶頭發(fā)言,批評當局將捷克斯洛伐克文學與歐洲文學隔離開來,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良好文學傳統(tǒng)被拋棄,喪失了歐洲特色,成為枯燥無味的宣傳品。繼昆德拉之后,其他作家也在會上紛紛發(fā)言,對審查制度進行抨擊。作家們的發(fā)言與黨內的改革派形成合力,喚醒了民眾要求改變現狀的熱情,從而推動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發(fā)生。正是昆德拉的這次發(fā)言,使其成為“布拉格之春”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急先鋒。

      然而世事難料,“布拉格之春”遭到了蘇聯(lián)的反對和軍事干預。1968年8月,20萬蘇聯(lián)軍隊和5000輛坦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終結了“布拉格之春”,還摧毀了“布拉格之春”的一切成果。隨著蘇聯(lián)軍隊的坦克開進布拉格,蘇聯(lián)完全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帶來的政治自由和文化繁榮結束了。蘇聯(lián)領導層十分清楚作家協(xié)會在“布拉格之春”中扮演的角色,因此,蘇聯(lián)軍隊在進入布拉格時,第一個占領的政府機關就是作家協(xié)會。后來,隨著蘇聯(lián)軍隊無限期駐扎在捷克斯洛伐克,蘇聯(lián)開始了對捷克斯洛伐克長達21年的高壓統(tǒng)治。這也意味著捷克斯洛伐克進入了被占領的黑暗時代。

      由于支持和參與“布拉格之春”,以米蘭·昆德拉為首的數百名捷克斯洛伐克作家隨后遭到了清算。他們不僅失去了原有的待遇,還淪落到社會最底層,甚至連作品也無法出版。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昆德拉提到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在“布拉格之春”失敗后陷入的困境:“蘇聯(lián)人入侵后,他們全都失去了自己的工作,變成玻璃清洗工、停車場看守、守夜的門衛(wèi)、公共樓房的司爐,最好的就是出租車司機,這得有門路才行?!?/p>

      “布拉格之春”失敗后,昆德拉想要改革社會的愿望徹底落空,最終不得不放棄改革夢想,但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慘痛的。1970年1月,作為思想文化領域“布拉格之春”的急先鋒,昆德拉不僅被開除黨籍,還被作家協(xié)會除名。再加上作品中對時事的諷刺和批評,在“規(guī)范化”的制度下,昆德拉很快被劃歸為與政府為敵的知識分子,并受到批判。他的小說被禁止出版,文章也無法發(fā)表,他的作品還被列為禁書,不僅從公共圖書館和書店的書架上消失,在東歐各國也銷聲匿跡了。

      1972年,昆德拉被布拉格電影學院開除,并遭到秘密警察的監(jiān)視—出門被跟蹤、信件被拆閱,甚至電話也被竊聽。由于失去工作,作品也無法出版,昆德拉的生活只能靠之前出版《可笑的愛》與《玩笑》積攢的稿費勉強維持。他的妻子薇拉不得不靠偷偷做英語家教來補貼家用。為了謀生,昆德拉在朋友的幫助下,開始匿名為一本周刊主持星相學專欄。就這樣,在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之后,昆德拉的人生履歷上被硬生生地塞進了星相學家這個詭異的職業(yè)。

      在失去工作和被監(jiān)視的日子里,昆德拉并沒有停止寫作,他先后完成了兩部長篇小說—《生活在別處》和《告別圓舞曲》。然而,由于被禁止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版任何作品,昆德拉只能嘗試在國外出版自己的小說。于是他的一位法國出版商朋友來到布拉格,小心謹慎地帶走了這兩部小說的手稿。1973年,他的《生活在別處》在巴黎出版,榮獲法國美第奇外國小說獎。正是從這部小說開始,昆德拉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先在法國出版,進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關注。

      當日常生活不再有隱私,再加上失業(yè)使得生計難以維持,流亡國外成了昆德拉的唯一選擇,而這正是捷克斯洛伐克當局希望看到的。

      1975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當局的特別許可下,米蘭·昆德拉和妻子帶著大量書籍和黑膠唱片驅車前往法國雷恩,開始了他們的流亡之旅。

      在朋友的幫助下,昆德拉在雷恩第二大學任教,主要講授卡夫卡小說等課題。在雷恩第二大學任教期間,他還寫了一本新書《笑忘錄》,并于1979年出版。

      1978年,昆德拉前往巴黎,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開設研討課,繼續(xù)分享卡夫卡等歐洲作家的作品。據說,當他在課堂上講到卡夫卡在臨終前將自己的手稿托付給一位朋友并要求他全部燒毀,但朋友卻將其全部出版時,昆德拉流露出了不滿甚至害怕的神情。

      受卡夫卡影響,昆德拉對待文字的態(tài)度可以說是近乎瘋狂的虔誠。他不僅會仔細檢查自己寫下的所有文字,甚至連譯本也要檢查。有一天,當流亡法國的昆德拉發(fā)現自己早期用捷克語寫的小說被翻譯成法語出版,而法語譯本與原作相差甚遠,幾乎相當于重寫的時候,他一度如鯁在喉—他害怕自己會成為第二個卡夫卡,于是他想趁自己還活著的時候掌控自己小說中的一切。因此,在法國流亡期間,昆德拉不但逐字逐句地校對、修改之前作品的譯文,而且放棄用捷克語寫作,開始用法語創(chuàng)作—從流亡到去世,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都是用法語寫成的。

      即使昆德拉流亡法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秘密警察仍在監(jiān)視他,并想找機會剝奪他的國籍。盡管昆德拉時刻保持警惕,但還是百密一疏—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忍不住感嘆:“布拉格之春后,捷克斯洛伐克的本土文化遭到了屠殺。”這讓捷克斯洛伐克當局找到了開除其國籍的理由。

      1979年,因為這次采訪,捷克斯洛伐克當局以昆德拉的言論影響了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lián)的關系為由,剝奪了他的國籍,從此,昆德拉成為無國籍之人。剛流亡法國時,昆德拉和妻子都以為這次流亡只是暫時的逃離,只要躲過這場動亂,他們就能回到家鄉(xiāng)生活,但是被剝奪了國籍之后,昆德拉意識到自己這輩子都不可能再回到布拉格了。

      自從被剝奪國籍后,昆德拉就徹底斷絕了與祖國的聯(lián)系—與其說是他背棄了祖國,不如說是祖國拋棄了他,而被祖國拋棄所帶來的無助與絕望,使昆德拉徹底失去了祖國,成為無法回頭的流亡者。

      然而,與其他流亡作家的困窘不同,昆德拉的流亡之路出人意料的平靜與順利?;蛟S是因為離開祖國時的過于順利,又或許是因為他對傷感的一貫厭棄,昆德拉始終拒絕將自己視為流亡者。即使受到誤解與批評,他也不肯順應西方公眾的期望,成為一名傷感的流亡作家。

      事實上,對于流亡者來說,一旦踏上流亡之路,就意味著一生都要背負流亡者的身份標簽。終其余生,昆德拉身上的流亡者標簽對他的巨大傷害從未消退,而他極力否認自己是流亡者的言行,實際上只是他對這種傷害的自我療愈罷了。

      幸運的是,自從昆德拉作為文化潮流的象征在法國走紅后,法國政府向他張開了歡迎的雙臂。于是1981年,52歲的昆德拉加入了法國國籍,成為法國公民。從此,他便以“法國作家”自稱,然而身份的落地并沒有給他帶來安全感,反而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精神困境。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2019年,就在昆德拉被捷克斯洛伐克當局剝奪國籍40年后,捷克共和國又將國籍歸還給了他。一個不認為自己是流亡者的流亡作家,在90歲時重新獲得了祖國的國籍,這真像是昆德拉式的黑色幽默。然而,經歷了時間長河洗禮后的昆德拉,此時已然放棄了落葉歸根的想法。自從祖國拋棄了他,他也放棄了自己的祖國。帶著無法解開的心結,他與祖國漸行漸遠。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心結不但沒有解開,反而越來越大。正因如此,昆德拉在恢復捷克國籍后仍拒絕回國定居,甚至在捷克正式授予他國家最高文學獎時,他也拒絕回國領獎。

      昆德拉對祖國的疏離態(tài)度可以看做是一位流亡作家的“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但捷克斯洛伐克、法國,還有后來的捷克,都不能成為他心中的祖國。盡管他在巴黎堅持用法語寫作,似乎完全忘記了自己原來的祖國,但他并沒有把法國視為自己的祖國。1981年,昆德拉在被授予法國國籍時,僅表示:“法國成為我的書籍的祖國,我追隨了我的書籍所走的道路?!?/p>

      不得不說,昆德拉的人生命運是一幕受制于時代政治的悲劇。背負著流亡者的身份標簽,忍受著外界的誤解與批評,昆德拉不得不退入私人生活的小天地,遠離社會和民眾,成為一名決絕的隱居者,過起了離群索居的“隱身”生活。

      1984年,米蘭·昆德拉出版了長篇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是他一生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也是他成為世界文壇巨匠的巔峰之作?!都~約時報》曾評價:“米蘭·昆德拉憑此書奠定了他作為世界上最偉大作家的地位?!毙≌f講述了“布拉格之春”前后捷克斯洛伐克知識分子的人生和情感困境。1988年,美國導演菲利普·考夫曼將其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戀》,并榮獲英國電影電視協(xié)會最佳改編劇本獎、美國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獎等獎項。

      由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巨大成功,昆德拉的聲譽達到了最高點,狂熱的崇拜者紛至沓來,但聚光燈下的昆德拉此時卻決心掙脫媒體和公眾的束縛,過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昆德拉過著越來越隱秘的生活,他不僅拒絕參加廣播節(jié)目,也拒絕在電視上露面,甚至還拒絕被拍照。因為一直拒絕出現在媒體上,昆德拉似乎已經從公共視野中消失了。他將自己禁錮在沉默中,也給自己的生活貼上了封條。隱居于巴黎第六區(qū)寓所內的昆德拉,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隱私,除了偶爾與妻子在自家門前的小餐館共進午餐外,他很少出現在公共場合。

      事實上,昆德拉的隱居并不是為了追求輕松舒適的生活,而是一種抵御外界敵意、保護自己的方式。1989年,柏林墻倒塌。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流亡法國的昆德拉密切關注著時局的變化,但無論是柏林墻的倒塌,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解體,都沒有動搖他留在法國的決心。因為在捷克斯洛伐克,能夠理解昆德拉的人并不多—昆德拉的作品在西方國家越受歡迎,他的同胞就會越討厭他。如果說,柏林墻倒塌前,昆德拉因東西方陣營的對抗和冷戰(zhàn)而流亡法國還可以理解的話,那么柏林墻倒塌后,他拒絕回國的舉動,在其同胞看來,就完全是一種背叛了。

      然而,同胞們的反感態(tài)度進一步刺激了昆德拉,使他做出了更加極端的決定,比如放棄捷克語而用法語寫作,反對別人將他的作品翻譯成捷克語,拒絕自己的小說在捷克出版等。在戲劇方面,昆德拉也從不讓步,拒絕捷克戲劇家將他的戲劇搬上布拉格的舞臺。這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不解、反感和敵視,而來自同胞的誤解和敵意也迫使昆德拉退入私人生活的小天地,遠離社會和民眾,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此外,一場“告密者風波”也讓昆德拉與外界的隔閡更深了。2008年秋天,當昆德拉走在巴黎的林蔭道上時,早年的一段經歷就像回旋鏢一樣擊中了他。年輕時的昆德拉熱愛馬克思主義,曾是捷克斯洛伐克文壇的寵兒,而布拉格的一位年輕的歷史學者根據警方檔案,在《敬報》周刊上撰文,披露昆德拉于1950年曾向捷克斯洛伐克當局舉報其同學米羅斯拉夫·德沃拉切克為西方間諜,導致后者被判處22年監(jiān)禁。警方報告明確指出,線人的名字是“米蘭·昆德拉,學生,1929年4月1日出生”。

      此時已年近80歲的昆德拉,一位背棄祖國、流亡西方國家的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突然被人發(fā)現年輕時曾做過告密者,不但指控同學是西方間諜,還導致對方鋃鐺入獄,這使他立即成為西方民眾眼中的叛徒。面對洶涌而來的輿論,昆德拉終于在媒體面前打破了二十多年來的沉默:“這件事是無中生有。”然而,固執(zhí)倔強的性格、深居簡出的隱秘生活,以及與媒體的長期不和,絲毫無助于昆德拉的自我辯解。這場風波對他造成了很大的打擊。雖然沒有人知道真相,但我們唯一知道的是,經過這場風波之后,昆德拉變得更加與世隔絕,與公眾更加疏遠。

      就這樣,外界的各種誤解和非難一直鞭打著昆德拉一向敏感的心靈,使他進一步退縮成一個決絕的隱居者。因此,37年來,昆德拉始終保持著“隱身”的狀態(tài),他像幽靈一樣消失在公眾視野中,只有他的作品仍在感動著全世界。

      過著隱居生活的米蘭·昆德拉一直都很低調,但無論如何低調,也無法掩蓋他在世界文壇的超高地位。

      昆德拉的文學成就斐然,他的代表作有《玩笑》《生活在別處》《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等。特殊的時代和政治背景、無處不在的幽默精神,以及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使得這位文豪的作品成為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流行讀物和精神圖騰。

      此外,昆德拉還獲得過耶路撒冷獎、奧地利國家歐洲文學獎、捷克國家文學獎和卡夫卡獎等多項文學獎。他還曾六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雖然無緣諾貝爾文學獎,但他的文學成就早已為世人所認可。2011年,昆德拉的作品入選法國七星文庫—七星文庫是一個只收錄世界頂級文學作品的現代文庫,而昆德拉是唯一一位在世期間就入選法國七星文庫的作家。

      昆德拉是一位刻意隱藏自己個人生活的小說家。這當然與他對小說本質的理解有關。昆德拉認為小說家應該通過自己的小說來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另外,他還堅持認為,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的存在價值,就在于他的作品本身。在這一點上,他比任何小說家都更加極端—因為擔心自己的信件會成為研究人員的材料,導致讀者誤解他的小說,他甚至不與朋友通信。

      隱藏在作品背后的昆德拉,向大眾展示了他用文字講述出來的隱秘角落里的孤獨心聲。在閱讀昆德拉的作品時,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的孤獨。他筆下的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力透紙背的疏離感。他的內心是孤獨的,沒有人理解,也沒有人傾聽。這種情況下,他把所有的情緒全都宣泄在了筆尖之上,只不過小說寫完了,孤獨感還在。

      哲理性是昆德拉小說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他的小說中,看似隨意的文字卻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考,每一頁都包含著對人生的深刻感悟,令人回味無窮。他的小說既拋棄了現實派作家對社會面貌的真實刻畫,也拋棄了現代派作家對人心的深刻描寫,而是自成一派,走向了對哲學的終極探索。昆德拉關心現實問題,但他對現實的描述也是在哲學的主題下進行的。因此,昆德拉的小說也被稱為哲理小說。美國的《新聞周刊》曾做出這樣的評價:“昆德拉把哲理小說提高到了夢幻抒情和感情濃烈的一個新水平?!?/p>

      盡管昆德拉的作品充滿了哲學思考,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但他并不喜歡“哲理小說”這個詞,因為作為小說家,他在作品中討論的只是時代背景下人類個體的命運。與他的文學成就相比,昆德拉更像一個思想家而不是哲學家,因為他不會像哲學家那樣做出論斷,而是會思考人類個體生存的困境和存在的意義。

      昆德拉的小說就像是“復調”和“諷刺”的結合體?!皬驼{”是音樂的理論,即“所有聲音都按自己的聲部行進”。他的小說大多由七個部分構成,圍繞某一事件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描述,如同音樂的多重變奏一樣,多條故事線索交錯或并行展開。書中的每個角色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聲音,而不是統(tǒng)一的敘述。這使得整部小說讀起來就像一部氣勢恢宏的交響樂。此外,昆德拉的小說還有大量的諷刺,既有對人的諷刺,也有對社會的諷刺,而昆德拉筆下的諷刺還具有濃郁的黑色幽默,用不嚴肅的玩笑,消解那些過于沉重的敘事。

      昆德拉的一生是流亡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始于悲劇又落幕于當下。他的人生命運是一幕受制于時代政治的悲劇。背負著流亡者的身份標簽,忍受著來自外界的誤解與批評,過著與世隔絕的“隱身”生活,昆德拉對故鄉(xiāng)始終保持著一種疏離的態(tài)度—在他看來,“故鄉(xiāng)”這個概念只是一個幻想或神話。因此,無論是捷克斯洛伐克,還是法國,還是獨立后的捷克共和國,都不能成為他心中的故鄉(xiāng)。我們不禁要問:這位流亡半生、離群索居的文壇巨匠,心中的故鄉(xiāng)究竟在哪里呢?

      至于答案,隨著米蘭·昆德拉的長眠,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在地下長眠的他,或許現在終于停下了流亡的腳步,找到了內心的平靜與安寧—那個他所期待和向往的故鄉(xiāng)。

      猜你喜歡
      捷克斯洛伐克隱身昆德拉
      “文化抵抗”:二戰(zhàn)時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有聲”斗爭
      米蘭·昆德拉(素描)
      當代人(2022年6期)2022-06-27 10:14:46
      蒲公英
      捷克斯洛伐克猶太題材電影的敘事手法
      米蘭·昆德拉的A-Z詞典(節(jié)選)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7:06
      野菊花
      快樂語文(2016年17期)2016-04-10 05:38:17
      這閃爍的遠方
      鹿鳴(2015年6期)2015-06-10 14:36:50
      當代中國文學中的精神暴力敘事與昆德拉的影響
      龙胜| 合水县| 日照市| 铁岭市| 德安县| 韩城市| 瓮安县| 临沭县| 高平市| 元谋县| 万年县| 甘孜| 新泰市| 读书| 阜阳市| 曲靖市| 调兵山市| 仪陇县| 莲花县| 江达县| 鄂托克旗| 潮州市| 区。| 盖州市| 临沭县| 长葛市| 新晃| 罗平县| 绥阳县| 隆德县| 孟村| 馆陶县| 清远市| 桂东县| 清原| 寻乌县| 安陆市| 永春县| 海阳市| 越西县|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