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嵌
在唐朝,拿著白銀當錢花,其實是一樁很玩命的事。
有多玩命?就好比今天去手機店里搶購新款手機,大家都在掃碼支付或刷卡,突然有人抱著一件玉器首飾或古董字畫站出來,揚言要拿它換手機。別管店家給不給換,上新聞頭條刷臉是一定的。
在唐朝用白銀直接買東西,最輕的情況,也是這樣的爆炸新聞效果。甚至更嚴重一點,立刻會有如狼似虎的官差殺來,把正炫耀白銀的消費者三下五除二綁了,扔進大牢里一頓嚴刑拷打。沒錯,唐朝有相當長一段時期,好些地方就執(zhí)行這一政策——發(fā)現(xiàn)使用白銀的人,就當盜賊同伙來抓。
因為白銀在唐朝,金貴不假,但確實并非法定貨幣。拜唐朝落后的開采技術(shù)和工商業(yè)發(fā)展程度所賜,每年唐朝的白銀開采量,最多只有一點五萬兩,屬于絕對的貴金屬,根本無法作為普通貨幣來流通。所以唐朝人用白銀,基本都是用來鑄造各種收藏品,用于官場禮物饋贈。也只有一種情況會當錢收——與外國商旅進行貿(mào)易往來,有時會同意他們以白銀來支付貨款。
也正因如此,哪怕在國泰民安的盛唐年間,邊關地區(qū)打劫外國商旅的惡性案件也不少。比如唐朝名臣張說主持邊關事務時就有嚴令,發(fā)現(xiàn)市面上有人使用白銀,別管對方什么來頭,見一個抓一個,抗拒就格殺勿論。所以敢在唐朝用白銀.基本就是用生命在花錢。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用白銀有風險,那么用什么消費才安全?大額的消費通常用黃金,一般都是唐朝的“金鋌”“金餅子”。如果以大米價格作為參考的話,唐代一兩黃金的購買力,相當于今天一萬兩千塊。當然這基本是花大錢時才用,如果平日買菜喝酒,店鋪也照樣不收黃金,因為找不開。基本都得兌換成銅錢,一兩黃金平均能兌換六千文錢。
所以說,如果在唐朝用銅錢買東西,有時就是絕對的力氣活,特別是需要大采購時,買的東西門類多而雜,要帶大宗銅錢出門的話,就算帶價值100兩黃金的銅錢,那也得有六十貫。重量相當于今天的500多斤,就算有奴仆幫忙扛,逛一趟街也要累抽筋。好些唐朝題材影視劇里,主人公動輒出手幾十貫的闊綽表現(xiàn),就以體格說,八成是以運動員標準設計的。
于是,在黃金與銅錢之間,唐朝也有另一種常用的支付方式:絹帛。也就是享譽世界的大唐絲織品。
從唐朝初年起,絲織品,這個中國古代標準的硬通貨,就是合法流通的貨幣。唐朝法律也有明文規(guī)定:單宗十貫以上的交易,就得用絹帛來支付。一匹絹帛的購買力,大約相當于500文銅錢。于是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唐朝皇帝賞賜大臣,都通常是“絹帛××匹”。那可不是發(fā)獎品,而是直接發(fā)錢。比如唐太宗的寵臣兼直臣魏征,曾經(jīng)5天內(nèi)連獲1500匹絹帛的賞賜,這相當于125兩黃金,絕對的重獎。
而唐朝官員們?nèi)粘5馁旱?,更是?jīng)常以絹帛來支付。所以每到官府發(fā)薪水的日子,長安洛陽等一線城市也就常有奇特景象:官員們拉著車子去領工資,再拖著一車絹帛去集市上消費。就連需要大量砸錢的風月場所,絹帛也常露臉。王孫公子們跑來敗家時,都是扛著大堆絹帛來炫富,每逢鶯歌燕舞的動情處,就瘋狂地把絹帛往中意的歌姬處送。此情此景,也化作了大詩人白居易筆下,一首流傳千年的名詩: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俏不知數(shù)。
文學迷們都說,這句詩唱盡了韶華散盡的悲涼,然而看過史料就知道,同樣恍然如昨的,就是大唐王朝那別具特色的世態(tài)萬千,獨一號的消費生活。
(夏薰薦自《哲思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