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勤
向往自然的瑞典人對木屋有著很深的情結(jié),超過50%的人都擁有自己的木屋。瑞典作家、生物學家妮娜·波頓是在城市里出生長大的。每逢暑假,母親都會為她租上一棟鄉(xiāng)間小屋,住上一段時間。母親去世后,妮娜把其莊園改造成了避暑小屋。小屋坐落在一大片生機勃勃的平地上,外表是有點銹蝕的鐵紅色,內(nèi)飾是淡雅的白色,天花板有些低矮,但窗戶采光都很棒,陽臺有可坐可臥的大床和軟軟的沙發(fā)。炎炎夏日,在這樣一間古老的北歐風木屋里避暑,跟野蜂、松鼠、狐貍、獾等小動物不期而遇,使得妮娜對大自然有了更加深入而真切的認識。
妮娜認為,在每個生命的深處,也存在著無聲的基因和弦。它們就像一種在四鍵樂器上演奏的音樂。一個基因的和弦可多達上百種,若與其他基因串聯(lián),還可將古老主旋律的變奏曲轉(zhuǎn)變成連貫的新曲調(diào)。它永不停歇,因為生命就是一首永不完結(jié)的交響樂。妮娜最新出版的《夏日木屋札記》共六輯,講述了她在木屋避暑度夏的時光以及她發(fā)現(xiàn)的小屋周圍世界的奇妙故事。本書是繼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鰻魚的旅行》之后,又一部備受矚目的瑞典自然文學作品。2020年,妮娜憑借本書,再次入圍奧古斯特文學獎。
全書由身邊的微小生物切入,追溯生命起源、探究生命的意義,富含哲思與趣味。在木屋避暑期間,妮娜發(fā)現(xiàn)屋頂變成了松鼠窩,松鼠媽媽在外出覓食時會到廚房窺視一番;木工棚的地板下是狐貍一家四口出入的洞口,它們在那里交配、產(chǎn)崽、育兒,露天庫房變成了幼崽們的游戲室;獾看起來遠離人群,但是它們羞怯又大膽,獨立又愛玩……平靜的屋子里,生命的交流不止。妮娜的所有感官都被調(diào)動起來,漸漸聽懂了它們的語言,發(fā)現(xiàn)它們的創(chuàng)造力。所有這些為妮娜打開一個新世界,在追溯物種起源中探尋生命本質(zhì),思考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妮娜以詩意而洗練的文字,呈現(xiàn)了一位文學家兼生物學家眼中的生命百態(tài)和物種進化史。譬如在《鳥兒的歌聲》中,她談到由于鳥兒和人類的喉嚨構(gòu)造不同,使其可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和音調(diào)進行交流。鳥兒的鳴叫除了宣示領土主權(quán),吸引伴侶,也可以表達自我,宣泄自我。人類在善于鳴叫的鳥兒面前,堪稱音盲。于是,人類逐漸發(fā)明了多種樂器來傳情達意,并最終在文字時代來臨后,用源于音樂的詩歌來產(chǎn)生共鳴。
本書中涉及到的動物包括蝙蝠、松鼠、大山雀、雞、鴿子、烏鴉、極樂鳥、喜鵲、啄木鳥、蒼鷹、大雁、海鷗等。在妮娜筆下,每一種生物都在生命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并在地球家園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她呼吁人類在與不同生物的邂逅中,放下心中的戒備,與萬物平等對話,和諧共生。
(本文系原創(chuàng)首發(fā))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