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
蘆葦自古長于水邊,就像魚游在水里,鳥飛于空中一樣,這是天性。蘆葦是多年水生或濕生的高大禾草,又叫蘆、葦、葭、兼、蒹葭,世界各地,均有它們的蹤跡。它們與江河為伴,與湖泊為鄰,與濕地為友。自古以來,它們盡忠職守,精神振奮地立于水邊,用勃發(fā)的激情,裝點著大地,美化著自然。
蘆葦通體碧綠,筆直修長,體態(tài)輕盈,婀娜多姿。它的體高,通常達到兩至三米。這樣的身高與體態(tài),頗有一派玉樹臨風的美感。蘆葦好像生來就是儀仗隊,無論身處何方,它們是一樣的身高,一樣的裝束,一樣的風貌,令人禮贊。
打量蘆葦,它的全身遍布綠葉。這葉是自下而上,錯落生長的,若論分布的密度,既不密集得擁塞,又不稀疏得空曠,是種恰到好處的布局。蘆葉的形態(tài),植物學家確認只有兩種:一為長線形,二為長披針形。可在藝術(shù)家的眼里,一律就是寶劍的形狀。若論蘆葉的長度,通常達到三到四拃,其寬能有兩到三指。仔細打量,蘆葉的正面極為光滑,背面相對毛糙,葉片的邊緣遍布細密短小的倒刺,這應該是防身的武器。蘆葉的長勢,呈漸長漸細的趨向,直至完全收攏,以至葉片的最前端纖細如針,極為尖利。在人們的眼里,這片片蘆葉,就是蘆葦隨身佩戴的一把把利劍。這劍鋒利無比,既可是自衛(wèi)的利器,亦可是守護家園的兵器。無論是靜默,還是搖曳,始終張揚著一派所向無敵的英勇氣概。蘆葦這樣的風貌,令人頓生敬意。
蘆葦?shù)膫€性,既非剛性地寧折不彎,一味地執(zhí)拗,不計成本地對決;亦非墻頭草,沒有立場,任人擺布。它的策略是,既堅持原則,又善圓融變通?!皵硰娢胰酢敝H,則以柔克剛,化解外力;“我強敵弱”之時,便強勢出擊,高歌猛進。存在就是理由,生存講究智慧,斗爭依靠藝術(shù),勝利仰仗策略。只有智勇雙全、剛?cè)嵯酀拍苄Π两?,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平日里,蘆葦通常靜靜地立于水邊,雖是少言寡語,看似無所事事,實則它們在靜觀默聽,審思明辨。它們在觀看游魚的追逐嬉戲,傾聽柔波的款款心語;觀賞荷花的輕快舞蹈,聆聽水鳥的清脆抒情;觀察四季的花開花落,聽賞青蛙的歡快鑼鼓;閱覽天空的云舒云卷,諦聽微風的輕捷腳步……更多的時候,它們則若有所思,規(guī)劃著綠化祖國的宏偉藍圖,實施著造福人類的偉大計劃。
雖說蘆葦生性喜愛清靜,但有時也愛熱鬧,也愛釋放情感。不期而遇的風來了,它們便乘勢而上,抒情一回。它們的鬧猛方式,便是放聲歌唱與制造蘆浪?!吧成成?,沙沙沙……”這是蘆葦在歌唱,或低吟淺唱,或引吭高歌。自古及今,它們的歌唱全是步調(diào)一致、萬眾一心的合唱,僅是分貝大小、頻次快慢的區(qū)別。
蘆葦在放歌之際,一向是伴以舞蹈的,并是且歌且舞的。蘆葦?shù)母枧c舞,有史以來是相生相伴、不離不棄的??芍^千秋默契,萬載同步。這是亙古不變的硬道理。其實,蘆葦舞蹈的節(jié)奏與幅度,是依據(jù)歌聲的高低、強弱,同步應和的。同心同德,步調(diào)一致,在此得到最好的詮釋。于此,蘆葦?shù)奈璧敢脖环Q為“蘆浪”。因為它太壯觀了,太震撼了。自古以來,蘆葦是制造“蘆浪”的頂級高手,也是足球觀眾制造“人浪”的始祖。我曾在長江、太湖、黃河入海口、鄉(xiāng)村野外的長河,領(lǐng)略過蘆浪的壯闊盛景。一望無際的蘆浪,應和著蘆葦?shù)母杪?,或搖搖曳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或起起伏伏,大開大合,熱烈奔放……這是綠色的舞蹈與高歌,是生命的舞蹈與高歌,是快樂的舞蹈與高歌。此情此景,用雄渾壯觀,波瀾壯闊,排山倒海,驚天地、泣鬼神等諸多詞語來形容,毫不為過。
如果說蘆浪是壯觀,那么盛開的蘆花則是壯美。仲秋前后,蘆葦開花了,激情綻放了。蘆葦?shù)幕ǘ?,雖說輕盈疏朗,也是滿懷激情綻放的,跟牡丹、玫瑰一樣幸福地怒放。蘆葦?shù)幕ǘ洌Э聪竦舅?,也是謙遜地低著頭的。其實它們心存感激,對大地與河流,行禮感恩。此花,始則是綠色,綠中帶點白,油亮油亮的;繼而轉(zhuǎn)為黃色,是麥穗一樣的黃;最終定格在白色,是銀色的白。白色的蘆花最為耀眼,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可與日月爭輝,令人震撼,令人贊嘆。清風過處,花朵們招展著滿心的快樂。
蘆葦不僅長于水湄,也扎根在詩歌的沃土。就我國來說,自古及今,有關(guān)描繪蘆葦?shù)脑姼瑁芍^浩如煙海,不勝枚舉。比如《詩經(jīng)》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韓愈的“人隨鴻雁少,江共蒹葭遠”,白居易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都是流芳千古的絕妙好辭??晌易钕矏鄣脑姼?,當屬當代大詩人艾青的《蘆葦》:“不長在高山上,悄悄地站在水邊;沒有竹子神氣,像草一樣謙卑;即使開了花,不惹人注意;色彩不鮮艷,也沒有香味;我卻贊美它,從它受到啟發(fā);上可以扎頂棚,下可以做籬笆?!贝嗽姸绦【罚挥姓芾?,給人啟迪。尤其是詩歌結(jié)尾的“上”與“下”那兩句,可謂是詩眼。從廣義上講,這是孟子現(xiàn)代版的“達”與“窮”的闡述。凡人,無論身處何地,何等境遇,既要腳踏實地,又要自強不息,還必須有所作為。
(本文系原創(chuàng)首發(fā))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