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羽菲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 510635)
中山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1],瀕臨南海,是粵港澳大灣區(qū)的重要城市之一,珠江八大出??陂T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經市境流注入海。中山市東西寬45.3 km,南北長64.3 km,總面積達1 942.6 km2,其中平原占68%,海域面積有159.6 km2,海岸線長26 km,淺海灘涂面積約3.19 km2。境內平原廣闊,山丘起伏,水系劃分為平原河網和低山丘陵河網兩個部分,平原地區(qū)河網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響,具典型河口區(qū)特色[2]。中山市的河道分外江和內河涌兩大類,其中磨刀門水道、洪奇瀝水道、橫門水道等16條(段)為外江河道,總長213.7 km。市境內河涌共有1 041條,總長2 003 km,主要包括岐江河、北臺涌、小隱涌等。
中山市屬低緯度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 748.7 mm,汛期雨量集中,且多為強度大、歷時短的暴雨,極易造成內洪澇災害。由于部分堤防原建設標準偏低、水利工程設施老化失修、城市排澇能力不足、三防指揮系統(tǒng)還未形成完整體系,洪澇災害歷來是中山市的心腹之患。經過多年努力,中山市已初步形成“外擋內蓄、堤庫結合”的防洪治澇體系,但其仍存在短板。
中山市的洪澇災害主要來源于西、北江洪水帶來的災害[3]。由于西、北江發(fā)洪時間與中山市汛期基本一致,兩江洪水在思賢滘相互連通、經過天然調節(jié)后,重新進行組合與分配,進入西、北江三角洲網河區(qū),其中經由磨刀門、橫門、洪奇瀝等三大口門渲泄出海的洪水占八大出海口的51.14%,造成境內嚴重的洪水災害。同時近年來,西江水系的郁江、潯江及西江干流沿岸的部分河段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堤防建設,改變了河道原來的洪水匯流特性,使得河道對洪水的槽蓄能力減弱,洪水歸槽作用明顯,最高洪水位上升。如1994年6月20日,西、北江及下游三角洲發(fā)生特大洪水,鶯哥咀站最高洪水位達5.34 m。
近年中山市較大洪水年份有2005年、2008年和2022年,其中2005年洪水影響面積最大,受災范圍最廣。2005年,中山市在西江洪水以及區(qū)間連續(xù)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20~30 d坦洲鎮(zhèn)大涌口水閘總雨量381 mm)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響下,鶯哥咀水位站6月21日23:46達到3.50 m警戒水位,24日14:05出現洪水過程最高水位5.31 m,超警戒水位1.81 m,突破鶯哥咀站百年一遇5.29 m水位,接近1994年5.34 m的水位。受洪水影響,全市緊急轉移大堤外居民8 000人,農業(yè)經濟損失4 859萬元,因暴雨影響,部分廠企損失200萬元,合計經濟損失6 859萬元。
根據《廣東省流域綜合規(guī)劃(2013—2030年)》,中山市屬于珠江三角洲下游防洪保護區(qū)和珠江三角洲濱海防洪保護區(qū)。結合洪水特征及地理、地形、氣候等條件特點,多年來中山市防洪工作遵照實施“堤庫結合,以泄為主”的防洪方略,重點立足于加大河道泄量,提高堤防抗御洪(潮)水的能力,以及鞏固和提高水庫群的整體防洪調蓄能力,以此形成中山市防洪體系的基本架構[4]。中山市水系及防洪減災重點項目分布示意見圖1。
中山市在“西、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體系”中承擔下泄任務,保持泄洪通道暢通的同時構筑江海堤防保障防洪(潮)安全。堤防工程包括江堤和海堤,共建有萬畝以上聯圍及萬畝以下重點堤圍18條,共389.57 km,保護面積1 275 km2,其中萬畝以上堤圍326.37 km,防御標準按20 a至100 a一遇建設。城市內澇治理中,中山市高標準進行雨水污水分流制改造,完善雨水管道系統(tǒng),在城市建設中采用低沖擊開發(fā)技術,提高城市排澇能力,基本消除中心城區(qū)水浸現象。經過多年整治,中山市由眾多聯圍的堤防、水閘、排澇泵站、排洪渠、截洪溝、河道(河涌)和水庫組成了一個“外擋內蓄、堤庫結合”的防洪(潮)體系,并已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主要工程措施的基本情況可見表1)。當遇風暴潮或上游過境洪水時,利用堤防及擋潮閘進行防御;當本地區(qū)降暴雨產生洪水時,一方面利用水庫、山塘攔蓄洪水,內河道、河涌滯納洪水,截洪溝攔截高水,另一方面利用外江擋潮閘及排洪渠排泄本地洪水,在擋潮閘遭遇外江高潮位頂托無法自排時,則用排澇泵站進行提排。
表1 中山市主要防洪排澇設施現狀
自2004年啟動城鄉(xiāng)水利防洪減災工程建設以來,中山市完成省政府下達的271項城鄉(xiāng)水利防災減災工程,但結合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背景,對標黨的十九大、二十大新目標新部署新要求,中山市防洪減災體系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問題[5]。
全市的堤防工程整體防洪(潮)能力還未全面實現新標準的安全達標,部分堤圍還存在一定的欠高、堤頂寬度不夠、強度不夠等安全隱患。中山市除中順大圍和中珠聯圍海堤規(guī)劃為100 a一遇設計暴潮標準外,其余海堤根據國家規(guī)范大多執(zhí)行30 a一遇的標準[6]。隨著西北江上游高標準設防,加之珠江口門圍墾,洪水宣泄不暢,百水歸槽,中山市高水位出現幾率增多,水位值增大。在全球變暖大趨勢下,臺風暴潮極端天氣頻發(fā),中山市現有堤防建設標準與新的要求不匹配,亟需全面提高堤防建設標準。由于歷史遺留和填海等問題,南朗、翠亨新區(qū)沿海區(qū)域一直未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體系,防洪問題尤為突出。中山市現狀堤防總長為429.91 km,未達標堤防長度為137.31 km,達標率為68.06%,其中已建海堤272.5 km,未達標海堤127.31 km,達標率為53.28%。不僅達標率低,還存在生態(tài)友好建設不足,未充分考慮與植物護岸、濕地等生態(tài)措施相協調等問題。
近年的水利工程安全鑒定發(fā)現,部分水庫如利石水庫、船底窩水庫、金鐘水庫等均存在隱患,影響大壩安全運行,評定為三類壩并納入廣東省水利廳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范圍。全市水閘數量眾多,現有干堤水閘近200宗,少數水閘由于運行時間過長,工程自然老化,其閘體混凝土出現裂縫,閘底板下沉,閘墻淘空,滲徑不足,閘后護坦嚴重沖深,潛在隱患危及工程安全。部分水閘如廟滘水閘、禾尾水閘等起建于上個世紀,并且設計標準性較低,不能滿足現狀運行的標準,需重建水閘后有效保障防洪要求及農業(yè)灌溉。
目前的排澇體系因當初制定的排澇標準低、整體排澇體系不夠完善,已不能完全滿足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2021年中山市城鎮(zhèn)化率高達87%,城市的粗放型發(fā)展致使地面硬化嚴重[7],在征用土地過程中,填沒了部分池塘,排水溝等,使主城區(qū)水面率逐漸下降至5.47%,可調蓄雨洪空間縮小,造成地區(qū)排澇負擔日益加重;同時由于城市建設發(fā)展及道路的建設使區(qū)內不透水面積增加,造成產流量增大、匯流時間縮短,加大了澇水外排壓力?,F有排水渠斷面普遍偏小,雨水不能及時排出,部分河段淤塞現象較為嚴重,加上周邊地區(qū)特別是下游地區(qū)的不斷開發(fā)和填高地面,使得各聯圍內排澇溝渠排水不暢,極易形成低洼區(qū)域內澇。需要進一步統(tǒng)籌規(guī)劃并完善排澇工程布局。
中山市三防指揮系統(tǒng)還未形成完整體系,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科技含量不高,基層水管單位技術力量缺乏,管理設施老化和配套不全,管理經費不足,管理體制有待理順等,使得已建工程的防洪防風暴潮能力減弱,不能充分發(fā)揮效益。全市水利科技創(chuàng)新的能力及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與加速水利現代化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關鍵問題是人才欠缺、結構欠優(yōu)化、職工隊伍總體素質偏低,影響了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結合《粵港澳大灣區(qū)水安全保障規(guī)劃》,立足于提高堤圍防御洪(潮)水的能力,加大河道過流能力,增加泵站排水規(guī)模為主導,通過“蓄、排、截、擋、泄”等綜合措施來構建“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泄蓄兼施、截洪優(yōu)先”的中山防洪減災體系,實現“外水防、內水排”的防御目標。
中山市的防洪目標是大江大河及重要江河防洪工程體系更加完善,重點防洪保護區(qū)基本達到流域規(guī)劃確定的防洪標準,至2025年全市堤防達標率提高至90%以上,海堤達標率提高至80%以上,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實現。規(guī)劃以區(qū)域一體化聯防為主線,以中順大圍、中珠坦洲聯圍、五鄉(xiāng)聯圍、民三聯圍等堤圍為軸心,以城市防洪除澇和沿海地區(qū)風暴潮預防減災為重點,建成以水庫與堤圍共同構成的洪澇區(qū)域一體化聯防體系。制訂生態(tài)海堤建設指引,穩(wěn)步推進生態(tài)海堤工程建設。統(tǒng)籌考慮未來海平面可能上升、風暴潮加強的影響[8],提升沿海地區(qū)抵御臺風、風暴潮災害能力,大力推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結合當前實際情況,復核修訂沿海設計潮位成果[9]。開展南朗東部海堤鞏固提升工程、五鄉(xiāng)聯圍鞏固提升工程等粵港澳大灣區(qū)堤防鞏固提升工程,中山市市級產業(yè)平臺(民眾園)大堤提標加固工程等其他堤圍工程,其中包括中順大圍鞏固提升工程等江堤建設工程和坦洲鎮(zhèn)中珠聯圍海堤(馬角至大涌口水閘段)加固工程、翠亨新區(qū)濱河整治水利工程等海堤建設工程。根據《粵港澳大灣區(qū)水安全保障規(guī)劃》明確的防洪能力目標,中珠聯圍、中順大圍、張家邊聯圍、翠亨新區(qū)海堤、南朗海堤、豐埠湖聯圍和神灣聯圍按200 a一遇標準治理,文明圍、五鄉(xiāng)聯圍、民三聯圍、大岑圍、三鄉(xiāng)圍、橫石圍、馬新圍和大雁圍按100 a一遇標準治理,大芒刀聯圍、竹排圍和龍鱗沙圍按50 a一遇標準治理。
河涌是中山市防洪、排澇、灌溉、排污、航運和景觀的綜合通道,兼顧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10]。根據目前的運行狀況,只靠疏浚、清淤和岸墻加固已不能改變河涌的水環(huán)境現狀,需盡快進行河涌綜合治理規(guī)劃,點面結合,先主干后支流,從大到小,以聯圍為綜合治理單元,各鎮(zhèn)區(qū)按計劃實施。需通過中山市中小河流綜合整治,基本恢復主要河道水系功能,如對15個流域進行未達標水體的整治,主要措施為開展截污工程、管道檢測與修復工程、清淤工程、河涌養(yǎng)護工程、水務信息化建設工程、親水濱岸工程、水系循環(huán)及補水工程、生態(tài)修復工程。另外重點實施東鳳鎮(zhèn)中沙環(huán)險段(東K12+610-15+060)整治工程、中山市石特涌(港口與西區(qū)公共段)河岸整治工程、民眾內河綜合整治工程、西瀝涌整治工程、中山市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整治水系連通試點沙溪鎮(zhèn)-2項目等工程,治理河長38.41 km。
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善小型水庫標準化管理,消除工程安全隱患,實施利石水庫、船底窩兩宗水庫重建及配套工程,對大壩進行拆除,重建砼重力壩;對九蔗多水庫、長江水庫、金鐘水庫、蚙蜞塘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加固整治卓旗山疊石山塘,保障山塘運行安全。為充分利用境內水資源,提高防洪、灌溉、供水能力及蓄水調咸等需求,通過調查并進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比較,在合理的位置新建水庫如小瑯環(huán)水庫、新圩蓄洪湖、烏石蓄洪湖等。對運行期達到一定年限的水閘,逐宗進行全面的安全鑒定,確定其安全類別,提出加固或報廢重建措施,確保工程安全,重點措施為重建廟滘水閘、禾尾水閘等,對田基沙水閘、深河水閘、高沙水閘等進行除險加固,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為全市水環(huán)境美化,連通內河涌河網的水流,在主干堤上相應部位水閘適當增設進洪功能,即在內水位較低時,將外江水通過水閘引入內河涌,達到納潮補水、循環(huán)內河水流、優(yōu)化水環(huán)境的目的。
水土流失是山洪災害的重要根源。中山市南部山丘區(qū)水土保持基礎薄弱、普遍缺乏有效防御體系,導致江河水患和山洪災害加劇。水土保持通過谷坊、攔沙壩等攔蓄措施,梯田、水平溝、溝壟種植等坡面治理措施,種植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yǎng)林等植物措施,形成了層層設防、節(jié)節(jié)攔蓄的防護體系,能夠起到一定的削減洪峰、減輕江河湖庫泥沙淤積、強易災區(qū)防災減災能力的作用,是江河治理和減輕山洪災害的根本之策。按照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繼續(xù)推進山洪災害防治措施建設、監(jiān)測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山洪災害預警預報以及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等措施落實。需重點實施媽坑水庫截洪溝工程、桂南田心河擋土墻修建工程、五桂山石鼓大尖山北坑河道整治工程、復修沙爺河水利設施工程等山洪災害治理工程。
聯防聯控,構筑安全的城市防洪排澇減災體系。優(yōu)化防洪(潮)排澇格局,加大排澇體系的投入力度,全面改造城市雨水管網,提高城市及農村排澇減災能力。對前山河流域中山片區(qū)河道防洪堤進行全面整治,轉變排水規(guī)劃設計理念,按照低沖擊開發(fā)模式來規(guī)劃和建設,高標準完善雨水系統(tǒng)。在岐江河西出口處新建西河泵站,可提高中順大圍的排澇能力使其基本達到20 a一遇規(guī)模,有效緩解岐江河流域的排澇壓力、控制岐江河最高水位,進一步保障圍內工農業(yè)生產用水,改善圍內水環(huán)境。繼續(xù)推進南頭鎮(zhèn)水浸黑點河涌一體化泵閘建設等工程建設,新建九頃泵站二期等泵站(水閘)工程,對濱涌泵閘等泵站(水閘)進行重建。對茅灣涌開展系統(tǒng)研究,從拓寬河道、新建蓄洪湖、截洪溝工程、新建外排排澇泵站等方面進行綜合整治,有效提高城市排澇能力和河涌的過流能力。進一步優(yōu)化研究堤圍閘泵庫聯合調度方案,構建統(tǒng)一調度平臺,完善防洪(潮)澇預案,提高洪(潮)澇災害應急處理能力。
非工程措施方面,需強化流域防洪預警預報及調度,加強水旱災害防御系統(tǒng)建設和管理,編制防洪排澇專項規(guī)劃,提升超標準洪水應對能力,制定超標準洪水防御方案[11],加快落實重點防洪區(qū)域洪水風險圖的編制并將其應用到洪水風險管理實踐中[12],建立健全洪澇(潮)重大風險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加強法制建設和行政執(zhí)法,嚴格執(zhí)行《水法》、《防汛條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規(guī),加強防洪減災知識宣傳,增強全民的水法意識和水患意識。在發(fā)展水利事業(yè)上,不僅要注重科技成果的創(chuàng)新和轉化,還要十分注意人才的引進和培養(yǎng),提高職工科技文化素質。
本文提出的防洪措施實施后,將進一步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中山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可靠的安全“屏障”;防洪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提高重點區(qū)域的防洪標準,提高流域防洪安全、生態(tài)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高防洪減災能力,改善環(huán)境質量及水生態(tài)人文景觀,水利信息化水平也得到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