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校長和院長的畢業(yè)寄語,一般都是說幾句漂亮話,給將離校的學生一些人生肯定性的價值期待,如感恩、善良、寬容、正直、奉獻、責任、影響世界,等等。某一年,美國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給母校法學院畢業(yè)生的演講題目竟然是:祝畢業(yè)生遭遇不幸——初看題目,覺得很不合時宜,仔細看了內(nèi)容,很受觸動。羅伯茨是這樣說的:
“在未來的很多年中,我希望你被不公正地對待過,唯有如此,你才真正懂得公正的價值。我希望你遭受背叛,唯有如此,你才領悟到忠誠之重要。我會祝福你時常感到孤獨,唯有如此,你才不會把良朋益友視為人生中的理所當然。我祝福你人生旅途中時常運氣不佳,唯有如此,你才意識到概率和機遇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進而理解你的成功并不完全是命中注定,而別人的失敗也不是天經(jīng)地義。當你失敗的時候,時不時地,我希望你的對手會因為你的失敗而幸災樂禍,唯有如此,才能讓你意識到有風度的競爭精神之重要。我祝福你會被忽視,唯有如此,你才會意識到傾聽他人的重要性?!?/p>
在“不公正的對待”中感受公正的價值,在失敗中感受寬容、傾聽和理解的重要性,說得多好啊。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說,一把斷掉的錘子才更像一把錘子。什么意思呢?像錘子這樣平常的物品,它的存在是那樣不言而喻,乃至我們絲毫未加注意,這種認知慣性會讓我們把日常所見當成不證自明的東西。唯當缺失之際,這才看到所缺東西曾經(jīng)的樣子,為何那個樣子,就像一把錘子,只有在它手柄斷掉以至無法使用它時,我們才獲得一種新的視角,它才以其陌生的一面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正所謂,魚上岸后才知道水的重要。
(摘自2023年1月15日《羊城晚報》,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