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明耳
(河池市中醫(yī)醫(yī)院肛腸腹部外科,廣西 河池 547000)
腹股溝疝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位于腹股溝區(qū)。由于腹肌的分布形成了一個天然的薄弱區(qū)域,該區(qū)域的張力強度較弱,當腹股溝區(qū)肌肉發(fā)育不良、缺乏運動及機體衰老時,腹壁肌力下降,從而導致腹股溝疝[1]。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方法是疝修補術,通過手術治療能加強腹壁薄弱區(qū)或缺損區(qū)的修復,進而提高治療效果。但張力性疝修補術后所產生的張力是術后疝復發(fā)的危險因素[2]。因此,選擇無張力疝修補術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疝復發(fā)的概率。無張力疝修補術是利用高分子材料進行縫合修補的治療方式,可有效避免術后所產生的壓力,降低術后疝的復發(fā)率[3]。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已廣泛用于疝修補術中,與開放手術比較,腹腔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程度低、手術瘢痕小及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4]。本研究觀察腹腔鏡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對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21 年1 月至2023 年3 月河池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60 例老年腹股溝疝患者分為對照組(采用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和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各3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 例,女性5 例;年齡60~70歲,平均年齡(64.83±3.21)歲;BMI 21.27~27.85 kg/m2,平均BMI(23.75±2.14)kg/m2;腹股溝疝分型[5]:Ⅰ型2 例,Ⅱ型12 例,Ⅲ型14 例,Ⅳ型2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7 例,女性3 例;年齡60~70 歲,平均年齡(64.72±3.16)歲;BMI 21.58~27.91 kg/m2,平均BMI(23.87±2.12)kg/m2;腹股溝疝分型:Ⅰ型3 例,Ⅱ型11例,Ⅲ型12 例,Ⅳ型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河池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6];②年齡≥60 歲;③均行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伴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②伴其他部位疝者;③伴凝血功能障礙者;④有腹部手術史或疝修補術史者;⑤伴惡性腫瘤者;⑥伴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常規(guī)消毒、鋪巾,采用椎管內麻醉,患者取仰臥位,于腹股溝韌帶作一5 cm 平行斜切口并逐層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適當分離,游離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將游離的疝囊回歸腹腔中。然后將網塞置入內環(huán)口,固定后置入補片,縫合切口。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日本奧林巴斯,型號:CLV-S190)下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常規(guī)消毒、鋪巾,患者取頭低腳高平臥位。于臍下緣處作一10 mm 切口,于兩腹直肌外側臍水平處各作一5 mm 切口,于臍孔置入鏡頭進入腹腔,探查腹腔,尋找并確定疝囊位置。于內環(huán)口上緣進入腹膜前間隙,分離疝囊外側間隙露出疝囊外側,然后分離內側間隙露出恥骨梳韌帶和恥骨聯(lián)合,繼續(xù)分離上方間隙至聯(lián)合肌腱上方及內下方間隙分離至恥骨梳韌帶下方。于腹壁下動脈外側進入腹股溝管,將疝囊回歸腹腔中,固定補片并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及住院情況。手術及住院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采取紗布稱重法評估)及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切口愈合情況分級如下,Ⅰ級愈合:手術切口處無紅腫、無滲出等現(xiàn)象,且愈合良好;Ⅱ級愈合:手術切口處出現(xiàn)輕微紅腫、硬結、滲液,切口愈合較好;Ⅲ級愈合:手術切口處出現(xiàn)滲液、紅腫、硬結,切口愈合較差[6]。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于術后1 d、5 d、7 d 及15 d 采用VAS 疼痛評分評價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分值范圍為0~10 分,分數(shù)越低則疼痛越輕[7]。④比較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水平。采集患者術前及術后1 周時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采用離心機[貝克曼庫爾特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型號:Microfuge 16]以3 000 r/min 進行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型號:Uni Cel DxI 800)測定丙二醛(MDA)、總抗氧化能力(T-AOC)及醛固酮(ALD)水平。⑤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包括血清腫、陰囊水腫、補片感染及疝復發(f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各項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shù)之和/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系統(tǒng)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和組內的比較采用t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及住院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及住院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及住院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41.09±3.57 12.58±2.61 3.97±1.18對照組 30 51.16±5.21 20.59±4.47 5.97±1.76 t 值 8.733 8.476 5.169 P 值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術后VAS 疼痛評分比較術后1 d,兩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5 d、7 d、15 d VAS 疼痛評分低于術后1 d,術后15 d 低于術后7 d、5 d,術后7 d 低于術后5 d,且觀察組術后5 d、7 d VAS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VAS 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VAS 疼痛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后1 d比較,aP<0.05;與同組術后5 d 比較,bP<0.05;與同組術后7 d 比較,cP<0.05;與對照組比較,dP<0.05。VAS:視覺模擬量表。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1 d 術后5 d 術后7 d 術后15 d觀察組 30 6.99±1.64 4.15±1.32ad 2.52±0.71bd 1.32±0.42c對照組 30 7.57±1.63 4.97±1.59a 2.95±0.87b 1.38±0.45c F 時間,P 時間 7.945,<0.05 F 組間,P 組間 5.182,<0.05 F 交互,P 交互 8.341,<0.05
2.4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水平比較術前,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MDA、ALD 水平低于術前,T-AOC 水平高于術前,且觀察組MDA、ALD 水平低于對照組,T-AOC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MDA:丙二醛;T-AOC:總抗氧化能力;ALD:醛固酮。
組別 例數(shù) MDA(nmol/L) T-AOC(U/mL) ALD(ng/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30 21.39±3.23 15.96±2.47* 12.84±2.31 18.84±2.38* 19.67±2.84 11.85±2.25*對照組 30 21.15±3.12 19.61±2.75* 12.58±2.68 14.62±2.12* 19.79±3.03 16.54±2.66*t 值 0.293 5.408 0.402 7.252 0.158 7.373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腹股溝疝是外科的常見病,好發(fā)于老年人,老年人肌肉日漸萎縮,腹股溝區(qū)腹壁變薄,導致機體內負壓升高,從而導致腹股溝疝的發(fā)生。腹股溝疝修補術是外科常見手術方式,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存在術后復發(fā)率高、恢復時間長及術后疼痛等缺點[8]。有學者提出通過恥骨肌孔和腹膜前間隙進行手術的方式治療,可有效治療腹股溝區(qū)各種類型的疝[9]。近年來,腹腔鏡廣泛用于外科手術中,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及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更短,且術中出血量更少,說明腹腔鏡下無張力疝修補術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及減少術中出血量,且術后恢復快,與柴益鵬等[10]研究結果相符。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下無張力疝修補術可有效提高腹股溝疝患者切口恢復程度。這可能是由于腹腔鏡手術切口小,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從而使手術切口愈合加快。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術后5 d、7 d、15 d VAS 疼痛評分低于術后1 d,術后15 d 低于術后7 d、5 d,術后7 d 低于術后5 d,且觀察組術后5 d、7 d 低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下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可減輕腹股溝疝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赡苁怯捎诟骨荤R手術在保證手術視野和操作空間的情況下對周邊正常組織損傷較小,另外,腹腔鏡手術切口短、創(chuàng)傷小,從而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11]。
術后應激是手術創(chuàng)傷的常見反應,主要是由于手術中各種創(chuàng)傷性操作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和免疫功能紊亂[12]。MDA、ALD 及T-AOC均是反映應激反應程度的常用指標,上述指標水平均可評估機體應激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MDA、ALD 水平低于術前,T-AOC 水平高于術前,且觀察組MDA、ALD 水平低于對照組,T-AOC 水平高于對照組,這說明經腹腔鏡下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的應激反應均輕于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患者。這可能是因為腹腔鏡手術采用無線剝離腹股溝管進行分離,不會對腹壁造成較大損傷。另外,補片放置在腹腔鏡可見的自然間隙內,該處重要血管和神經管分布較少,放置補片可避免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從而減輕患者機體應激反應[13]。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下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后患者并發(fā)癥較少,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無張力疝修補術可有效減少老年腹股溝疝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促進恢復,并減輕疼痛、降低應激反應,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