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立峰
在河南鄭州登封市的周圍,分布著一系列杰出的古建筑。其中,不僅有中岳廟、太室闕和少室闕等禮制建筑,還有嵩岳寺塔、會善寺和少林寺初祖庵等宗教建筑,以及在國內(nèi)少見的周公測景臺、登封觀星臺等古代科技建筑。
這些建筑實物上至東漢元初五年(118 年),下至明清時期,其歷史時間跨越之久遠,建筑類型之多樣,文化內(nèi)涵之豐富,世所罕有。2010 年8 月,第34 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正式將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在世界遺產(chǎn)中,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具有諸多的獨特性。它由8 處11 項歷史建筑組成,以一種東方宇宙觀,把看似互不相屬的建筑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疤斓刂小钡母拍钆c皇權(quán)緊密相連,“天地之中”作為帝都選址的絕佳象征,加上自古讓人們有著自然崇拜的嵩山作為背景景觀,這一系列遺產(chǎn)點反映了這一地區(qū)在聲望和權(quán)威上的重大意義。簡而言之,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是以“天地之中”理念為核心的文化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再現(xiàn)了中華先民獨特的宇宙觀和審美意識,是中國古代禮制、宗教和科技建筑技藝的真實反映,為已經(jīng)消失的文化傳統(tǒng)提供了稀有證據(jù)。
與“天地之中”宇宙觀聯(lián)系最緊密的,當數(shù)唐代的周公測景臺和元代的觀星臺。
周公測景臺位于登封市告成鎮(zhèn)北部的臺地上,它和觀星臺等共同組成一個建筑群落,整體坐北朝南,沿著中軸線依次建有照壁、大門、周公測景臺、周公祠、觀星臺和帝堯殿等。
現(xiàn)存的周公測景臺建于唐開元十一年(723 年)。臺身由青石鑿成,分為石臺座和座上石表兩部分。臺座為覆斗狀,上窄下寬。石表為長方形柱體,上有石帽,底部有榫,植入石臺座卯口,正面刻有“周公測景臺”五個字。
清代的《登封縣志》中稱:“臺名測景,只數(shù)尺耳。天地之中,乃定于此?!眳^(qū)區(qū)數(shù)尺石臺,何以確定“天地之中”呢?
周公測景臺的所在地——告成鎮(zhèn),古稱陽城。早在夏朝,此地就是王朝的中心,《竹書紀年》有大禹“都于陽城”的記載。盡管如此,陽城被視作地中卻始于周公測景臺。
武王滅商以后,因西周都城鎬京僻居關(guān)西,不利于治理新的國家。于是,周公姬旦按照周武王的建國方略,選擇在陽城邊的“洛邑”營建新都。《史記 · 周本紀》中說:“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p>
周公“復卜申視”的舉措之一,是“立表測景”。在古代,“景”和“影”互為通假字,“測景”就是觀測日影?!吨芏Y》記載,周公應(yīng)用“土圭之法”,在地上豎起八尺高桿,當夏至日正午時,日影長度為一尺五寸,由此確定為“地中”。在這里建都,四方邦國距離此遠近適中,入貢的路程都差不多。
周成王五年(前1038 年),新都營建完畢,周成王召見貴族何,勉勵他為國效力。為此,貴族何鑄造了青銅器“何尊”,銘文中記錄了洛邑營建之事,其中出現(xiàn)了“宅茲中國”之說,表明周王朝以此為“天地之中”。此后,嵩洛之間被稱為中原,華夏大地喚作中國,這都與“周公測景”息息相關(guān)。
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石表表影正好投影在圭表基座的北邊沿,地面上看不見表影(圖片來源:北京天文館官網(wǎng))
周公測景臺
“周公測景”之后,陽城成為天文觀測中心。漢代的張衡、鄭玄,南北朝的祖沖之,隋代的劉焯,唐代的僧一行、南宮說,元代的郭守敬,都曾在這里觀測天象,或運用觀測數(shù)據(jù)編修歷法。
開元十一年,太史監(jiān)南宮說奉唐玄宗的旨意在陽城樹立石表,以示對“周公測景”的紀念,石表本身也兼有測影功能。次年,為了創(chuàng)編《大衍歷》,相傳唐玄宗將隱于嵩山會善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迎請回都城。僧一行非常強調(diào)對天象的實測,為此,南宮說受命組織觀測人員,從今天越南中部的“林邑”到山西北部的“蔚州”,設(shè)置包括陽城在內(nèi)的九處觀測點,進行天文觀測。這場持續(xù)了五年,南北距離超過3500 千米的大型天文實測活動,史稱“天下測景”。
今天,告成鎮(zhèn)的百姓把周公測景臺稱作“無影臺”。類似的說法,也能追溯到唐代。著名的求法僧義凈在《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中有“洛州無影”的記載。印度次大陸多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義凈在印度求法時,多次目睹“日中人立,并皆無影”的景象。
然而,“洛州”深居中原,當?shù)鼐暥燃s為34.3 度,超出北回歸線11.04 度,為何會有“無影”之說呢?其奧秘就在周公測景臺的石座上。石座高約1.95 米,上方的石表也高約1.95 米,石圭背后刻有對聯(lián):“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蘊陰陽無影中”。每年夏至日正午,石表正好投影在石圭頂面北部邊沿,影長一尺五寸,而地上無影,正合《周禮》“地中”之數(shù),因此又稱“無影臺”。
在周公測景臺正北方20 米處,是元代郭守敬于至元年間創(chuàng)建的“觀星臺”,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文臺。
觀星臺是一座由回旋踏道簇擁著的方形磚臺。臺體上小下大,呈覆斗狀,連臺頂小室通高12.62 米。臺面為正方形,臺基邊長16 余米,臺頂邊長8 余米。臺下北壁設(shè)有對稱的兩個踏道口,可由此登臨臺頂。與周公祠、帝堯殿坐北朝南的格局不同,觀星臺是坐南向北,以便觀測日影。
就測量日影而言,周公測景臺雖然實用、簡便,但測量精度卻不高。石表投下的日影越靠近邊緣越模糊,難以劃分清晰的界限。以冬至為例,若影長誤差幾毫米,交節(jié)時刻可相差1~2小時。
為此,郭守敬在建造觀星臺時,大幅增高臺體,借此增加“表”的高度,將“八尺唐表”增高至四丈。觀星臺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梯臺體建筑,上面放置天文儀器,如簡儀、仰儀等等,用來觀測天象。臺身中間水平放置一根長1.97米,直徑為0.08米的銅棒,又叫橫梁。作為投射日影的高表。通過獲取五倍于唐表的日影長度,可以降低相對誤差。另一部分,在臺體北面凹槽的下端,郭守敬加設(shè)了一條南北向、由36 方石板鋪成的石圭——量天尺。石圭表面刻有兩條深0.02 米的平行水渠,通過觀察渠內(nèi)水流,來確定石圭是否水平。這樣可以確保表與圭的垂直關(guān)系,較為準確地讀取石圭表面的線狀日影長度。
盡管如此,由于太陽是面光源,投在石圭上的表影頂端仍會產(chǎn)生半影,這也是歷代測影產(chǎn)生誤差的主要原因。
為解決這個難題,郭守敬根據(jù)“小孔成像”原理,制作了“景符”這一輔助儀器。它是一塊薄薄的銅片,中間開有小孔,用可調(diào)節(jié)角度的支架放在石圭表面。在半影區(qū)緩慢移動景符,使光線穿過小孔,米粒大的太陽倒像和細如發(fā)絲的銅條實影會相繼出現(xiàn)在石圭上,當銅條實影平分太陽光點時,就能精準地測得太陽投射的影長。
景符的出現(xiàn),同比例縮小了半影區(qū),減小了測量的絕對誤差,是元代測影精度大幅提高的關(guān)鍵創(chuàng)新,也達到有史以來使用圭表測影的巔峰。郭守敬如此耗費心血,目的是為元代歷法的改革和天文大地測量做準備。
至元十六年(1279 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納大臣劉秉忠的建議,命郭守敬、王恂等人創(chuàng)編《授時歷》,開展天文實測。這次天文實測范圍極廣,南至南海,北至西伯利亞,東至朝鮮半島,西至河西走廊,共建天文臺站27 個,觀測內(nèi)容包括夏至影長、北極星出地高度和晝夜時刻等等。其規(guī)模之大,世所罕見,史稱“四海測驗”。
當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今錫林郭勒盟)、大都(今北京),經(jīng)河南告城,轉(zhuǎn)抵南海,帶隊一路測驗。在27 個觀測臺中,只有大都和告城采用四丈高表測影,唯有告城建造了高臺。在這里建臺測景,是因為告城為傳統(tǒng)的地中所在,測量數(shù)據(jù)更具有權(quán)威性和比較性。
經(jīng)過科技革新和辛勤的觀測,郭守敬等人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測算出的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 日,合365 天5 小時49 分12 秒,精度與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格里高利歷》相當,與現(xiàn)代科學推算的回歸年周期僅差25.92 秒。
從唐到元,兩次天文大地的實測,兩次天文儀器的創(chuàng)新,兩部先進歷法的創(chuàng)編,都凝聚著先賢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唐表與元臺正是這一精神豐碑的具象表現(xiàn),是東方文明“天地之中”宇宙觀的典范呈現(xiàn)。
元代觀星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