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燕華 朱小萍
哲學家馬修斯教授提出:“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總在思考“我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為什么會有白天和夜晚”等大人習以為常的問題。既然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長大變成的大人為什么會對哲學或是思考這件事不太靈光呢?因為大人普遍不關心“為什么”,不注重思考,不強調“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在乎的是成效、成績與排名。為此,開展基于幼兒發(fā)展優(yōu)先的哲學討論活動,能夠幫助兒童認識自己、與人合作、親近社會、樂于表達、善于思考、自主自律等,同時也將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行為。
源于幼兒的發(fā)展特點,重視幼兒的能力培養(yǎng) 我們的研究以文件精神為引領,重視幼兒園談話活動的育人價值,注重培養(yǎng)幼兒終身受益的能力與品質,旨在為幼兒的未來打下基礎。一是重視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培養(yǎng)?!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都強調了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其中,《指南》中還指出:應該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二是重視幼兒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培養(yǎng)?!吨改稀分兄赋觯簝和兄c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的“好奇”主要表現在喜歡接觸大自然和新鮮事物,好奇心是他們探究的動機基礎和內在動力,正是由于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保持探究的熱情和積極性?!昂脝枴钡挠變撼3ψ约航佑|和觀察到的事物和現象提出有關的問題。三是重視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養(yǎng)成?!吨改稀分兄赋觯喝穗H交往過程中,教師應該恰當地利用交談、討論、同伴沖突等機會,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醒幼兒注意、了解別人的渴望、情緒和意見。
源于幼兒愛智慧的天性,尊重幼兒的奇思妙想兒童哲學是指兒童有自己的哲學,它不是高深的哲學理論和嚴密的哲學推理,而是幼兒具有愛智慧的天性,天生就是一個小小的思想家和探索者,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提問,善于想象,習慣親身操作和擺弄物體。在兒童哲學中,幼兒表現出來的對事物的好奇、對答案的探尋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令人驚嘆的。但是這種珍貴的思維往往是被忽視的,被視為幼稚可笑的言行。在成人文化的擠壓和排斥之下,兒童對智慧探尋的勇氣和熱情是極易被摧殘和消逝的。如何發(fā)現、認識、守護和促進兒童愛智慧的天性,便是非常值得教育者去思考的。
源于幼兒愛發(fā)問的好奇心,提升幼兒的創(chuàng)造能力兒童的哲學探索能夠幫助他們擺脫習俗慣例的約束,重新認識包含在熟悉事物中的不熟悉的一面,使好奇心永遠保持最靈敏的狀態(tài)。通過將自身經驗與集體智慧相結合,主動建構對于未知問題的自我認知和對已知問題的全新理解,亦能激發(fā)兒童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潛能。這就需要成人保持一種“如履薄冰”的教育情懷,尊重兒童的哲學探究,引導他們批判地看待問題,鼓勵他們通過獨立思考和積極探索來展現對自我和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保護好幼兒“愛智慧”的天性,讓他們的心靈永遠純凈、自由而不發(fā)生“銹蝕”,使他們的哲學探索在不受任何標準答案的限制下永無止境地進行下去。
詩人紀伯倫在《先知》里提到:我們無法給孩子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在開展基于幼兒發(fā)展優(yōu)先的哲學討論活動時,我們首先要進行三個轉變。
轉變對幼兒的刻板印象 在傳統(tǒng)印象中,幼兒往往無法與哲學聯系在一起。對此,教師要樹立一種全新的兒童觀,意識到幼兒對于自身所處的世界有著獨特的思考與認識,要將他們看成有思想的個體,積極營造良好氛圍,改變直接傳授結果的教育方式,給予他們充分表達的機會,讓他們敢說、能說、想說,形成良好互動,促進主動思考。這樣,兒童的思維能力會越來越活躍,在哲學教育活動中也能得到更好啟發(fā)。
轉變對話題的主觀導向 哲學討論活動中教師往往存在“主導、一言談”“主觀、一邊倒”等問題。此外,傳統(tǒng)教學往往只關注教師單方面的提問,忽視或輕視幼兒的表達,導致幼兒主動探究、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也會降低,成人便失去了發(fā)現幼兒精彩觀念的機會。對此,教師一方面要營造“讓幼兒談、與幼兒談”的氛圍,在談話活動中主要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的談話,幫助維持談話秩序,充分讓幼兒圍繞不同觀點進行交流;另一方面要轉變對話題的主觀導向,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幼兒的真實聲音。
轉變對課程的固化理解 教師往往過于重視集體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忽視了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教育契機。對此,幼兒園的哲學活動不能僅局限于以集體教學的方式來開展,教師也可以通過游戲與活動喚醒幼兒的哲學耳朵,保護幼兒的好奇心,為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更多的機會。我們應在一日活動中,注重對幼兒問題意識的保護、激發(fā)和培養(yǎng),注重對幼兒解決問題的鼓勵、支持和促進。
兒童哲學產生于一日生活。“提出有趣的問題”“用有趣的方式提問題”“好好跟人家討論”是開展基于兒童發(fā)展優(yōu)先的哲學討論活動的三條路徑。
提出有趣的問題—解讀支持是開展兒童哲學討論活動的著眼點 哲學的起源是好奇和困惑,哲學認為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注重傾聽幼兒的奇思妙想、積累幼兒的有趣問題、形成幼兒的熱點話題;通過問題墻、資料庫、記錄冊等方式呈現幼兒的思考,引發(fā)生生互動;結合活動主題、社會熱點、幼兒經驗、興趣需求等票選熱點話題。
用有趣的方式提問題—分析提煉,確立兒童哲學討論活動的切入點 兒童哲學具有情境性和趣味性的特點、哲學談話是過程性的。因此,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哲學對話。哲學談話是游戲性的,重要的是對兒童內在自由精神的培養(yǎng);哲學談話是過程性的,重要的是兒童自主跟我們一起關注生活。在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關注幼兒自主生成的感興趣的話題,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引導幼兒對日常生活中的話題討論。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兒童故事進行哲學談話。很多兒童故事都蘊含著哲學問題,且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的,因此,將兒童故事與哲學相結合,通過故事閱讀討論的方式,更能夠激發(fā)幼兒的思辨與討論。
“好好跟人家討論”—交流對話,開展兒童哲學討論活動的切入點 作為教師,理應陪伴幼兒,且愿意花時間去回答他們提出的看起來是“小事”的問題。這樣兒童才能從對問題的零星理解中,逐漸獲得對事物更合理、完整的認識,而這便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诖?,一要積極營造支持幼兒表達的物質環(huán)境:場地環(huán)境的選擇要避免嘈雜,便于聆聽與討論;座位桌椅的安排不固定,按照話題需求和小組人數可移動和可彈性調整;交流空間的布置宜采取圓形的或長方形的桌椅排列方式,所有參與者形成一個圓形或長方形的溝通網,使團體成員能夠舒適地、直接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需要提供白板或黑板等設備材料,便于將討論問題協(xié)商,并讓成員清楚地看到問題的呈現過程。二要改善支持幼兒表達的心理環(huán)境。首先,鼓勵幼兒勇于發(fā)問,幫助幼兒發(fā)展思考。在兒童哲學的探究過程中建構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共同體,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通過哲學探究的“無答案性”培養(yǎng)兒童的批判精神,促使兒童逐漸養(yǎng)成同情、理解和包容的品性和以理服人的態(tài)度,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教師既要關注幼兒的主動發(fā)問,也要優(yōu)化自己的預設提問,積極提出換位思考型、矛盾沖突型、關心體驗型等問題。其次,避免使用權威,成為哲學討論活動的引導者。正如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說,我的學習并非來自教我的人,而是來自與我說話的人。教師有責任做好教室內“對話”氣氛、程序、內容等的引導,做到“保持中立、規(guī)避導向;維護規(guī)則、體現公平;厘清觀點、達成共識”。
總之,凡真正的哲學問題都沒有終極答案,更沒有標準答案?;谟變喊l(fā)展優(yōu)先的哲學討論活動實施后,我們發(fā)現幼兒是具有思考力量的,教師要保有開放的心胸,即過程的開放和結果的開放。過程的開放,是指每個兒童都有表達的權利,也有對不同意見提出批判的權利;結果的開放則指每個兒童對任何一個好奇的態(tài)度都加以重視,追求任何可能的意義與結果,也應該盡量滿足任何一個人求知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