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簡介】
2020年5月,潘某通過微信搜索“附近的人”,與一名單身女孩張某加為好友。閑聊中,潘某將自己包裝為“家里有廠、北京有房”的高富帥“李某”,“李某”的詼諧幽默、甜言蜜語俘獲了張某的芳心,二人迅速確定戀愛關系。但交往未滿一月,“李某”就以給服裝廠工人發(fā)工資、房屋裝修等各種虛假事由,分幾次向張某索要了10余萬元。隨著借款越來越多,張某心生疑慮,遂要求“李某”償還?!袄钅场睗M口答應,隨后竟使出一招“連環(huán)套”,聲稱自己可將理財賬戶中的20余萬元取出償還張某的欠款,但需花錢托人走關系。張某又信以為真,陸續(xù)向“李某”支付10余萬元用于“走關系”,事后張某再次向“李某”催款時,發(fā)現“李某”已避而不見。
2021年6月,潘某再次以同樣的手段騙取女孩柳某10余萬元。柳某為了這位所謂的“男朋友”,四處借錢,并在潘某誘導下以自己的名義為潘某進行高額網絡借貸,且竟將自己的銀行卡密碼告知潘某,由潘某自行取用。當柳某察覺“男友”異樣,向潘某催款時,潘某竟直接拉黑柳某,斷絕聯系。經查,潘某將其騙取的錢款均用于賭博揮霍一空,無力償還被害人。2023年3月,房山區(qū)檢察院以潘某涉嫌詐騙罪提起公訴。最終,潘某因犯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55000元,及退賠被害人損失。
【案例分析】
網戀詐騙案件呈現空間虛擬化、犯罪持續(xù)時間長、犯罪次數多等特點,尤其是網絡社交平臺的虛擬性給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在本案中,潘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以戀愛的名義騙取他人財物,共騙取錢財三十余萬元,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應受到刑事處罰。
【以案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guī)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guī)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guī)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據房山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