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婷,敖艷霞,陳慧玲,馮峰,吳巖斌*,吳錦忠*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省級機關(guān)醫(yī)院藥劑科,福建 福州 350003)
全世界有斑葉蘭屬(Goodyera)植物40余種,中國有36種(其中15種為特有種),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東南部[1-2]。斑葉蘭屬植物在民間多作藥用,如斑葉蘭(Goodyeraschlechtendaliana)、大花斑葉蘭(G.biflora)、小斑葉蘭(G.repens)、絨葉斑葉蘭(G.velutina)等。斑葉蘭屬植物葉片多具有斑紋,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該屬部分種類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有潤肺止咳、補腎益氣、消腫解毒、止痛等功效,在民間有多種應用方式,內(nèi)服多用于肺結(jié)核咳嗽、氣管炎、頭暈乏力、神經(jīng)衰弱、陽痿、咽喉腫痛等;外用與毒蛇咬傷、骨節(jié)疼痛和癰癤瘡瘍[3-7]。近年來,斑葉蘭屬植物在成分[8-9]、藥理作用[10]、遺傳多樣性[11]、組織培養(yǎng)[12]、分子鑒定[13]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秀麗斑葉蘭(Goodyeravittate)也是斑葉蘭屬植物[14],其植物形態(tài)與斑葉蘭較為相似,在民間常被當作斑葉蘭使用,但對于秀麗斑葉蘭形態(tài)學研究較少,也未見其根、莖、葉的顯微組織構(gòu)造研究,因此,為保證斑葉蘭屬藥用植物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有必要對秀麗斑葉蘭的植物形態(tài)和顯微特征等進行研究,避免秀麗斑葉蘭與其同屬植物斑葉蘭混淆,以期為秀麗斑葉蘭的鑒別及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1.1 儀器SZ61體視鏡顯微鏡(日本奧林巴斯);XS-2100生物顯微鏡(日本尼康公司)。
1.2 試藥與試劑秀麗斑葉蘭采自云南怒江瀘水縣,經(jīng)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吳巖斌副研究員鑒定為秀麗斑葉蘭(Goodyeravittate)。水合氯醛、F.A.A固定液等試驗試劑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試劑。
用數(shù)碼相機對秀麗斑葉蘭新鮮植株進行植物形態(tài)觀察并拍照,在體視顯微鏡下觀察并拍照秀麗斑葉蘭花。按石蠟制片法將秀麗斑葉蘭的根、莖、葉制為石蠟切片,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并拍照。取秀麗斑葉蘭的上、下表皮進行制片,觀察葉表皮特征。
A.植株;B.葉腹面;C.葉背面;D.花;E.苞片;F.萼片;G.花瓣;H.唇瓣;I蕊柱;J.花粉塊
3.1 植物形態(tài)特征秀麗斑葉蘭植株高2~14 cm。須根為不規(guī)則的長圓柱形,呈棕黃色。根狀莖長且匍匐,深黃色,具節(jié)。直立莖粗壯,淺綠色,具有3~10枚葉。葉片卵形,肉質(zhì),單葉互生,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長1.5~4.5 cm,寬0.8~2.8 cm,葉正面深綠色,中肋有一條白色的帶,葉背面紫紅色,具柄,葉柄長0.5~1.8 cm?;ㄇo無毛,長0.5~1.8 cm,花序梗短;總狀花序具7~14朵偏向一側(cè)的花,具有1枚長披針形的鞘狀苞片;子房棕黃色,圓柱形,無毛;花較小,半張開,白色帶紅色或棕色;萼片中部紅棕色,基部和頂部白色,無毛;中萼片和側(cè)萼片狹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急尖;花瓣白色,中部綠色,斜倒披針形,長7~9 mm,寬2~2.5 mm,無毛;唇瓣白色,卵形,基部凹陷呈囊狀,內(nèi)面具多數(shù)腺毛,長8~8.5 mm,寬4.5~5 mm;蕊柱短,蕊喙2裂,柱頭2個,位于蕊喙基部,頂部分出兩裂;花粉塊長卵形(見圖1)。
3.2 顯微特征
3.2.1 根橫切面組織構(gòu)造根橫切面呈類圓形。表皮為一層不規(guī)則類長方形細胞,排列緊密,外有栓質(zhì)化的根被。皮層寬廣,約占橫切面的9/10,外皮層細胞呈不規(guī)則類圓形或類長方形,細胞較小,排列緊密;中皮層細胞呈類圓形,細胞間隙大;內(nèi)皮層細胞呈長圓形,凱氏點增厚。中柱鞘明顯,木質(zhì)部與韌皮部相間排列,維管束呈輻射狀,無形成層,導管為類圓形,3~7個成群;中部為髓,髓部明顯(見圖2)。
A:1.表皮;2.皮層;3.根被;4.內(nèi)皮層;5.木質(zhì)部;6.韌皮部;7.髓 B:3.表皮細胞(根被);8.薄壁細胞;9.維管束(木質(zhì)部及韌皮部)
3.2.2 莖橫切面組織構(gòu)造莖橫切面呈類長圓形。表皮細胞呈類長圓形,排列緊密,具角質(zhì)層;皮層寬廣,約占莖橫切面的4/5,由類圓形薄壁細胞組成,皮層中部至維管柱以外薄壁細胞,可見草酸鈣針晶;內(nèi)皮層明顯,細胞呈長橢圓形,排列緊密,具有凱氏帶;維管束內(nèi)有14~16個有限外韌型維管束;木質(zhì)部導管呈類圓形,8~15個成束;有明顯髓部(見圖3)。
A:1.表皮;2.皮層;3.內(nèi)皮層;4.韌皮部;5.木質(zhì)部;6.髓部 B:1.表皮細胞;7.草酸鈣針晶;8.有限外韌型維管束
3.2.3 葉橫切面組織構(gòu)造上表皮細胞由一層類長方形細胞組成,排列緊密,外壁較厚,具有角質(zhì)層,未見氣孔。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分化不明顯;主脈下方凹陷,維管束1個,為有限外韌型,木質(zhì)部導管8~15個成束;下表皮排列緊密,可見氣孔分布(見圖4)。
1.上表皮;2.木質(zhì)部;3.韌皮部;4.海綿組織;5.下表皮;6.維管束
3.2.4 葉表面上表皮細胞呈不規(guī)則多角形,未見氣孔。下表皮細胞呈類圓形,氣孔眾多,以直軸式、不定式、不等式氣孔為主,副衛(wèi)細胞2~4個(見圖5)。
1.上表皮;2.下表皮;3~4.不等式氣孔;5.不定式氣孔;6.直軸式氣孔
4.1 化學成分斑葉蘭屬植物主要含有內(nèi)酯苷類(主要為金線蓮苷和goodyeroside A)、黃酮類、菲類和多糖等成分[8-9,15-16],其中g(shù)oodyeroside A和金線蓮苷是該屬植物含量較高的成分,在斑葉蘭中金線蓮苷goodyeroside A分別可達到84.50 mg·g-1和145.79 mg·g-1,金線蓮苷和goodyeroside A都具有保肝作用,是斑葉蘭屬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目前秀麗斑葉蘭的化學成分還未見報道,該植物與斑葉蘭的化學成分及含量是否有顯著差異,以及能否當作斑葉蘭使用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4.2 生物活性斑葉蘭屬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多集中在斑葉蘭,具有保肝[17]、抗氧化[18]、抗炎[19]、抑制丁酰膽堿酯酶[20]等生物活性。Du等[21]還從斑葉蘭中分離出黃酮醇苷,并通過體內(nèi)實驗證實其具有顯著的劑量依賴性的鎮(zhèn)靜和抗驚厥作用。
4.3 生藥學鑒定本試驗對秀麗斑葉蘭原植物形態(tài)和組織構(gòu)造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秀麗斑葉蘭與斑葉蘭的植物形態(tài)和組織構(gòu)造有相似之處,但也存在差異[5,22-23]。不同之處在于秀麗斑葉蘭葉正面深綠色,具白色網(wǎng)狀葉脈或葉脈不明顯,中肋有一條白色的帶,背面紫紅色,葉主脈下表面呈半圓形凸出;花莖無毛,子房棕黃色,無毛,花較小,白色帶紅色或棕色。斑葉蘭葉正面綠色,具白色點狀斑紋,背面淡綠色,葉主脈下表面微凸;花莖被長柔毛,子房綠色,被長柔毛,花較大,白色。以上組織特征可作為秀麗斑葉蘭和斑葉蘭的鑒別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