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元
(懷集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廣東 肇慶 526400)
懷集縣水稻種植面積較大,據2022年數據統(tǒng)計,當地水稻種植面積達6.3 萬hm2,產量達28 萬t以上,可見水稻對于當地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但目前來看,懷集縣水稻種植產量在面積不變的前提下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原因在于當地一些農戶對于水稻田間管理技術不夠了解,仍依靠主觀經驗開展田間管理工作,因此局部水稻產量并未達到預期標準。
文章著眼于此,為了更好地發(fā)揮當地水稻種植優(yōu)勢,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以帶動當地經濟水平向更高目標發(fā)展,有必要對懷集縣水稻種植田間管理技術展開研究。
水稻田間管理主要有3 點內容。一是水稻插秧后,需要對水稻進行水肥管理,同時考慮到后續(xù)水稻移栽需求,要事前做好煉苗、控水蹲苗等工作。二是水稻移栽管理,該環(huán)節(jié)是水稻田間正式管理的初始環(huán)節(jié),需保障水稻順利移栽,且生長態(tài)勢不受外界因素影響。三是要做好水稻生長過程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避免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
做好水稻田間管理工作具有提高經濟效益、保障水稻產量與質量的重要意義,具體內容有以下幾點。
1.2.1 提高經濟效益
水稻種植過程中主要成本包括3 個部分,分別是土地資源、肥料及農藥投入、人力資源,針對這3 個部分,做好田間管理工作,能全面提高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一是土地資源方面。雖然田間管理無法減少水稻種植對土地資源占用比,但其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種植過程中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例如通過田間管理,能夠增加土壤肥力,為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環(huán)境,使水稻能充分吸收地下營養(yǎng)。同時,田間管理能消除土地內存在的不利因素,有益于水稻增產,間接提升經濟效益。二是肥料及農藥投入方面。田間管理工作能有效提高水稻秧苗生長能力、抗病蟲害能力。田間管理工作中,水稻插秧應遵從“寬行窄距”的原則進行,這樣才能讓秧苗在生長中有良好的通風、光照條件,增強秧苗的生長能力,同時能更好地吸收肥料,提高秧苗的抗病蟲害能力,降低田間病蟲害發(fā)生率概率。由此可知,做好該項工作能下調肥料、農藥的投入量,降低種植成本[1]。三是人力資源方面。做好田間管理工作能減輕人工負擔,降低水稻種植中的人力資源成本。同時,現代水稻田間管理工作已經實現了機械化作業(yè),這將進一步降低人力資源的投入,相關成本自然降低,還有益于提升經濟收益。
1.2.2 保障水稻產量、質量
水稻產量與質量取決于很多因素,其中與田間管理有關,如病蟲害會影響水稻產量與質量,但做好田間管理工作,能有效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保障水稻產量與質量。水稻種植期間要合理施用肥料,過度施肥會對產量與質量造成影響,量少又無法有效提升產量與質量,而做好田間管理,能保障肥料施用合理,促使水稻產量與質量全面提升。除此之外,田間管理工作能給水稻生長提供良好條件,因此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f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能有效提升水稻產量與質量。
1.2.3 保障水稻經濟效益的長效性
水稻種植是一個漫長且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水稻生長環(huán)境時好時壞,就可能導致水稻產量、質量不穩(wěn)定,對其經濟效益長效性產生不利影響。通過田間管理工作,不僅能避免水稻生長環(huán)境時好時壞的情況發(fā)生,還能不斷改良生長環(huán)境,從而提高水稻的產量、質量以及經濟效益。
雖然田間管理工作有益于提升水稻的產量與質量,提升水稻種植經濟效益,但要充分發(fā)揮其作用,還需要掌握以下技術要點。
為了方便開展田間管理工作,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一是合理選擇種植地。通常建議選擇土壤內含有豐富腐殖質的種植地,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大面積種植,建議選擇細土來改造種植土,即可以將細土鋪蓋在原土上,然后利用腐熟肥料將兩者攪拌均勻。其間要特別關注混合土與腐熟肥料之間的比例,通常為100∶8,完成后用農膜覆蓋,通過堆悶的方式促使種植土快速熟化[2]。這種方式能提高土壤肥力,以便支撐大規(guī)模水稻生長對養(yǎng)分的需求,避免因土壤養(yǎng)分不足而導致水稻產量減少的問題發(fā)生。另外,種植地選擇中要注意秧田位置的選擇,通常建議選擇土壤天然肥力良好、地勢平坦的地方(如果地勢不夠平坦,可以人工進行修正處理),應盡可能靠近大田,規(guī)模上要滿足秧田與大田比例要求(具體不定,但按照現代機械化田間管理工作的普遍情況,比例通常為1∶100)。二是做好秧苗選種工作。水稻秧苗質量是決定水稻產量的決定性因素,故合理選種對于產量有很大幫助。在確認秧苗類型后,能為后續(xù)田間管理工作提供依據。選擇秧苗過程中,要選擇具有較強抗病蟲害能力、抗倒伏能力的秧苗品種,但需要注意的是,選種要考慮環(huán)境因素,最好因地制宜。以懷集縣為例,一般可考慮選擇華航31 號、華航69 號、軟華優(yōu)金絲、耕香優(yōu)銀占、勝優(yōu)19 香等。三是選種后要確認最佳插秧時間。不同品種的水稻秧苗在插秧時間方面有一定差異,如一些秧苗品種不適合在溫度較低時栽插,因此要選擇溫度較高的時間段插秧,如果時間選擇錯誤,很可能會降低秧苗成活率,影響水稻產量。四是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處理方法通常用吡蟲啉等藥劑浸泡種子,能有效提高初期階段水稻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浸泡之后應進行曬種,要求將種子完全晾干,然后才能播種、栽插。五是需要開展整地備田工作,該項工作通常要在氣候條件良好的情況下進行,其間要先使用相關設備旋耕滅茬,還要同步施加充足的基肥與適量的復合肥。同時,針對秸稈還田后的種植土,應當添加充足的尿素,并且依照1.5 m 深度要求旋耕,全部完成后應當整平田地,確保整體高低差不大于3 cm[3]。要清除田內雜草、雜物,修復可能受到破壞的溝渠、田埂,為了避免后續(xù)出現倒伏問題,整平田地后要進行沉實,待泥漿充分沉淀、表面軟硬度合適即可插秧。
經過前期準備,后續(xù)播種、育苗、移栽,全部完成后即可開展田間管理工作。按照一般要求,田間管理應注意以下要點。一是水漿管理。按照規(guī)范要求,應在插秧作業(yè)結束后,于良好氣候條件下先進行水層管理,保障水稻根部與土壤緊密結合,其間如果遭遇氣溫較高的氣候條件,應及時灌水護苗,同時做好排水工作,以便控制水位。完成上述工作后應進行活水促蘗作業(yè),過程中要分批次灌水,每次灌水量不宜過大,且灌水后要等待自然落干,露田后1 d 左右補充少量水分,此舉能充分調節(jié)肥料,有效促進水稻生長。然后再進行擱田工作,需觀察水稻分蘗情況,當單穴內有12 苗時即可斷水擱田,并進行為期4 d 的排水作業(yè),4 d 后要完全排空田間原有水,然后補充少量水分,等待自然落干,反復如此直至葉片褪色,此舉能控制水稻無效分蘗,促使養(yǎng)分集中,提高水稻產量。當水稻出穗后需等待20 d 左右,此時水稻對水分需求量會大幅提高,所以要加大水分灌入量[4]。待水稻進入灌漿結實期時,因其根部活力逐漸降低,對土壤適應能力開始下降,所以此時要降低水分灌入量,直至成熟前15 d 斷水等待成熟即可。二是肥料把控。水稻產量與肥料施用情況緊密相關,因此要科學控制施肥量。通常情況下,建議選擇綠色有機肥,降低化肥施用量,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考慮將無機肥、有機肥混合施用。插秧過程中要降低基蘗肥料用量,增加穗肥用量。第1 次、第2 次施加分蘗肥時,可以同步與適量尿素混合施用。若情況所需,可以施加平衡肥。針對僵苗,可以用適量復合肥解決此類問題。長穗肥應在每年7月中旬酌情添加,如無必要可以不添加。水稻抽穗前30 d 左右應施加促花肥,用量同樣需要嚴格控制。三是移栽及移栽期間的水肥管理。為了避免秧苗受低溫傷害,需要對其進行移栽。通常需要在移栽前3 d 施加尿素,然后進行移栽。移栽過程中,因為秧苗比較小,所以需要先進行移栽地勢平整度處理,同時保障大田表面土壤溫度合理、表面硬軟度適中,并做好田間清理工作,去除雜草、雜物。移栽時工作人員要全面了解秧齡,以便在合適的時間移栽。通常情況下,建議在秧齡為15 d 左右移栽,其間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好水肥管理,如施加葉面肥,同步控制大田插秧時間[5]。插秧時要嚴格控制植株間距、單穴取秧量以及插秧深度。除此之外,插秧時要關注田間水體深度,一般建議保持在1~2 cm,以免水位過高、過低出現漂秧及插秧限制問題,為此要提前做好水位排灌工作,尤其是在降水量較大的氣候條件下,必須嚴格控制。移栽期間的水肥管理方面,應結合秧苗的生長情況、水肥需要,開展相應的管理工作。應當在插秧之前施足底肥,初期因為秧苗吸收能力偏弱,所以要降低肥料用量,該過程通常持續(xù)7 d,7 d 后則分批次施肥,要及時施加分蘗肥,若情況需要可與穗肥一同施加,但穗肥用量必須得到合理控制。
病蟲害會嚴重威脅水稻產量與質量,若情況嚴重,甚至會引發(fā)絕產等重大事故,因此面對病蟲害要秉持“預防優(yōu)先,及時處理”以及“對癥下藥”的原則開展田間管理工作。在具體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從宏觀角度出發(fā)預防各種病蟲害發(fā)生。防治方法可考慮選擇人工、藥物、生物預防,這3 種方法中,人工預防效率較低,藥物預防存在環(huán)保性不足的問題,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建議采取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通過一些有益生物去控制有害生物群體數量。例如,在水稻種植區(qū)域中引入各種昆蟲,昆蟲以害蟲、蟲卵為食,因此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6]。二是從微觀角度采取針對性措施,及時治理已經發(fā)生的病蟲害。要加強田間巡邏,發(fā)現病蟲害應及時確認其具體類型,然后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進行治理。通常情況下,針對已經發(fā)生的病蟲害,建議采取藥物進行治理,原因在于藥物治理見效快,能做到及時止損。在藥物治理基礎上,結合懷集縣歷年來水稻種植資料,當地水稻種植中的主要病蟲害有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白葉枯病等,針對不同病蟲需要采取不同藥物進行治理。以比較普遍的稻瘟病為例,稻瘟病是水稻各時期瘟病的統(tǒng)稱,懷集縣比較常見的有苗瘟、穗頸瘟。針對其中苗瘟,若情況不嚴重,可用稻瘟靈1 500 g/hm2,或者30%己唑·嘧菌酯600~750 mL/hm2兌水675 kg/hm2混勻噴施進行治理;若情況比較嚴重,應在以上方案用藥5 d 后,繼續(xù)施用三環(huán)唑、稻瘟酰胺治理1 次。針對穗頸瘟,可用75%三環(huán)唑450~600 g/hm2兌水675~900 kg/hm2進行噴施,或者施用苯甲嘧菌酯或三環(huán)春雷霉素等藥劑。在治理穗頸瘟時,不建議一味施用同一種藥劑,應輪換施用,避免病害產生耐藥性[7]。
另外,如果選擇藥劑防治方法,一定要遵從藥劑使用規(guī)范進行病蟲害防治,杜絕過度或過少施用藥劑的情況。同時通過藥劑治理已發(fā)生的病蟲害后,要迅速開展預防工作,否則容易導致病蟲害復發(fā)[8-9]。
田間管理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其直接影響水稻產量與質量,間接對水稻產地經濟效益有影響。因此從懷集縣角度出發(fā),相關人員或部門應重視田間管理工作,充分了解該項工作的主要內容及技術要點,以便通過田間管理工作提高水稻產量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