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朱建華 陳云 周蘭華
1蘇北人民醫(yī)院分院建湖縣人民醫(yī)院,鹽城 224700;2江蘇醫(yī)藥職業(yè)學院,鹽城 224005
核心能力是專科護士為患者提供安全及合乎倫理的護理服務所要求的知識、技巧、認知、理解力、判斷力和個人特質〔1-2〕,普遍認為護生的核心能力應包括評判性思維/科研能力、臨床護理、領導能力、人際關系、倫理/法律實踐、專業(yè)發(fā)展和教育/咨詢等方面的能力。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均開展了諸多有關護生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基本上形成這樣的共識:作為實踐性強的學科,加強護生核心能力培養(yǎng)是國際護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國內護生核心能力發(fā)展并不均衡,較突出的問題是其評判性思維及溝通能力較弱,且與護生缺少臨床實踐及情景模擬課堂教學有關〔3-4〕。因此,順應護理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盡快推行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增加護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機會,強化護生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以促進其與國際護理教育的接軌。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法將符合條件的江蘇醫(yī)藥職業(yè)學院2015級三年制全日制護理專業(yè)二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該學院2015級三年制采用院校合作的兩個班學生共100名設為觀察組;該學院2015級三年制傳統(tǒng)教學的兩個班學生共100名設為對照組。使用開放式問卷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①全日制護理專業(yè)學生;②年齡在18周歲以上;③同意接受問卷調查。排除標準:因各種原因無法完成問卷填寫的護生。退出標準:中途退學、轉學者。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JY-LL-202306-L002)。兩組護生性別、年齡、生源地、家庭人均月收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護生進行院校合作模式教學,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學,兩種教學模式在第一學年和第三學年是完全相同的,院校合作模式教學在第二學年主要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管理方面和教育形式方面。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第一、第二學年以課堂教學為主,第三學年進行臨床實習。教學任務大多數(shù)由學校專任教師承擔,部分臨床專業(yè)課程聘請臨床兼職教師授課。
觀察組:在第二學年具體做法:①管理方面:臨床班護生由醫(yī)院和學校共同管理,由護理部直接管理,設有兼職班主任。②教育形式方面:教學由理論課、實訓課和見習課承擔。理論課由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士長、省市級專科護士和主任承擔,采用分組學習,情景模擬及案例討論、問題式學習(PBL)等多種教學方式,每節(jié)課程結束后會有實訓課,實訓課在臨床學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 (急救護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護理技能、五官中醫(yī)、體格檢查8個實訓室)上課。每個月設有見習周,采用導師制,即每位導師帶領組內學生進行臨床見習,從晨間查房到晚交班。每個月組織學生參加模擬病房實踐操作、護理實景查房、護理疑難病例討論等,還組織學生參與一次護理應急預案演練。
①一般資料問卷:主要包括性別、年齡、生源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為學生干部等。②護生核心能力量表:采用由 Hus 編制的,廖瑞雪、劉彥慧等漢化的《護生核心能力量表》(CINS)作為研究工具〔5〕,該量表共有六個維度:臨床生物醫(yī)學科學、一般臨床技能、評判性思維推理能力、關心、終身學習、道德與責任;該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數(shù)為 0.966,各維度 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27~0.951;分半信度為 0.828,各維度分半信度為 0.724~0.942;總量表的重測相關系數(shù)為 0.737,信效度較好。該量表采用Likert7級評分,從“完全不勝任”到“完全勝任”,總分38~266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護生的核心能力越高。
兩組護生第1學年末核心能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二學年末觀察組終身學習、一般臨床技能、評判性思維推理能力、關心、道德與責任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士核心能力比較(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生第1學年末核心能力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后,再次對兩組護生的核心能力進行測試,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生核心能力總分高于對照組,發(fā)現(xiàn)兩種教學模式對護生核心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還說明院校合作教學模式在提高護生的核心能力方面作用更強。
臨床思維判斷能力是護生在護理實踐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和選擇時的自我調控性判斷、反思、推理及決策能力〔6-7〕,通過在已有的經驗和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推理,最終作出合理判斷。近年來,隨著醫(yī)患糾紛問題的增多,對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常規(guī)教學模式主要注重理論知識方面的教育,雖然在理論知識的獲得和積累方面做的很好,但是忽略了護生技能方面的培養(yǎng)和開放性思維的教育,從而在思維上限制了護生的發(fā)展,使護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得到提升。對照組護生長期處于被動式教學環(huán)境下,從而對于獨立思考問題、積極參與討論和提出意見方面明顯缺乏,不能很好的將理論知識再創(chuàng)新和實踐,因此,在教學培養(yǎng)過程中對于護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護生只有進行實踐,在實際工作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提升其臨床思維判斷能力。院校合作模式注重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和教學態(tài)度,同時帶教老師要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這些也直接影響了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自主學習能力。
臨床護理技能是指護理過程中能夠更好的滿足病人健康需求的能力,代表護理人員護理能力高低及服務水平的好壞,與護理工作、學習、護理管理等方面有重要的關系〔8〕。觀察組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臨床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實踐學習,發(fā)揮護生的主觀能動性,為護生提供充足的機會參與臨床實踐,激發(fā)護生的實踐與主動參與意識;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讓護生更好的參與實踐學習中,因此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也影響了護生臨床護理能力的提高。而院校合作模式中的見習課程使護生參與臨床工作中,在實踐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因此,對提高護生的臨床護理能力尤為重要。
單純的理論學習并不能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其能力的提升還需要護生在實踐中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9〕。在本研究中,護生通過對護理人員的觀察,對職業(yè)屬性的反思,在實踐中實現(xiàn)了人文關懷的認同和運用。因此,在進行實踐課程設計時要將人文關懷教育滲透于專業(yè)實踐教學中,加強護理文化的教育,加強醫(yī)院護理文化對護生的熏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