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少婷
上肢痙攣是腦卒中常見的運動功能障礙, 主要是由于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傷所致的姿勢反射機制的紊亂,臨床特征表現(xiàn)為腱反射亢進和肌張力增高, 導致腕手功能障礙, 也嚴重影響了患者康復訓練, 甚至可誘發(fā)殘疾, 導致患者生存質量嚴重下降[1]。因而, 如何緩解痙攣狀態(tài)是促進運動功能障礙恢復的關鍵。盡管康復訓練能有助于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 但治療周期長, 且對上肢功能障礙嚴重患者的效果較差[2]。隨著康復醫(yī)學的飛速發(fā)展, 使用現(xiàn)代醫(yī)療器械代替?zhèn)鹘y(tǒng)康復訓練成為腦卒中后遺癥治療的有益嘗試, 也成為醫(yī)學研究熱點課題, 電腦中頻治療儀通過中頻電流使神經(jīng)節(jié)與神經(jīng)節(jié)段可產(chǎn)生反射作用, 有效緩解腦卒中后四肢痙攣狀態(tài), 提高肌張力, 改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3]。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腦中頻治療儀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伴上肢痙攣患者腕手功能障礙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9 月~2022 年9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腦卒中伴上肢痙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收治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50~70 歲, 平均年齡(57.3±8.5)歲;卒中類型:腦出血10 例(33.33%)、腦梗死20 例(66.67%);平均病程(43.45±9.30)d;痙攣等級:Ⅱ級22 例, Ⅲ級8 例。觀察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50~70 歲, 平均年齡(57.6±8.0)歲;卒中類型:腦出血9 例(30.00%)、腦梗死21 例(70.00%);平均病程(43.5±9.5)d;痙攣等級:Ⅱ級23 例, Ⅲ級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腦卒中及痙攣的診斷標準;②病程<3 個月;③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腦卒中急性期;②認知功能障礙;③合并下肢痙攣;④糖尿病、重癥肌無力、運動神經(jīng)元病。
1.3 方法 兩組均給予內科綜合治療, 包括給予保護腦功能、改善腦循環(huán)等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單純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 包括運動療法(PT)和作業(yè)治療(OT),運動療法包括保持正確體位、關鍵被動活動、關鍵主動活動, 作業(yè)治療包括撿物品訓練、推巴氏球訓練、插釘子、移動物品、刷牙、梳頭、扣紐扣、穿針、穿鞋等, 訓練1~2 h/次, 2 次/d。觀察組患者給予電腦中頻治療儀(安陽市翔宇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 XYZP-Ⅱ型)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 康復訓練同對照組, 選擇電腦中頻治療儀的功能性電刺激處方, 將電極板置于患側上肢肱二頭肌或尺側腕屈肌及肱橈肌肌腹上, 刺激強度以肌肉明顯收縮為宜, 20 min/次, 1 次/d。兩組均治療8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各量表評分及HGRT干預前、干預8 周結束時, 采用FMA 量表評估上肢運動功能, 總分為0~66 分, 分數(shù)越高表示上肢功能恢復越好;采用MAS 量表評估上肢肌力, 分為0~4 級, 評分即為0~4 分, 分數(shù)越高表示肌張力越低, 痙攣程度越重;采用ADL 量表評估生活能力變化情況, 總分為0~100 分, 分數(shù)越高表示獨立生活能力越高;采用VAS評分評估疼痛變化情況, 總分為0~10 分, 分數(shù)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進行HGRT, 抓握次數(shù)越多, 功能越好。
1.4.2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患側腕關節(jié)活動度
采用量角器測量患側腕關節(jié)活動度, 包括掌屈、背伸、橈偏、尺偏。
1.4.3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干預8 周結束時進行臨床療效評估, 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干預8 周結束時肌張力恢復正?;蜉^干預前降低≥2 級, 關節(jié)活動度正常或接近正常為顯效;干預8 周結束時肌張力較干預前降低1 級, 關節(jié)活動度有所改善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4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治療過程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各量表評分及HGRT 比較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FMA、MAS、ADL、VAS 評分及HGRT 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8 周結束時, 兩組患者的FMA、ADL 評分高于本組干預前,MAS、VAS 評分低于本組干預前, HGRT 多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FMA、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MAS、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HGRT 多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各量表評分及HGRT 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各量表評分及HGRT 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 bP<0.05
組別例數(shù)時間FMA(分)MAS(分)ADL(分)VAS(分)HGRT(次)對照組30干預前14.36±5.522.85±0.1243.35±10.625.74±1.185.22±2.88干預8 周結束時 22.85±4.39a 2.20±0.10a 54.45±12.66a 3.10±1.50a 9.35±3.03a t 6.59322.7923.6797.5775.411 P 0.0000.0000.0010.0000.000觀察組30干預前14.85±5.432.82±0.1643.48±11.155.68±1.205.15±2.95干預8 周結束時 30.08±4.13ab 1.35±0.20ab 72.35±12.35ab 1.05±0.95ab 13.35±3.28ab t 12.22831.4369.50416.56910.181 P 0.0000.0000.0000.0000.000 t干預前組間0.3470.8220.0460.1950.093 P干預前組間0.7300.4150.9630.8460.926 t干預后組間6.57020.8215.5436.3244.906 P干預后組間0.0000.0000.0000.0000.000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患側腕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患側腕關節(jié)掌屈、背伸、橈偏、尺偏活動度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8 周結束時, 兩組患者患側腕關節(jié)掌屈、背伸、橈偏、尺偏活動度均大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患者患側腕關節(jié)掌屈、背伸、橈偏、尺偏活動度均大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患側腕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 x-±s, °)
2.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6.67%, 高于對照組的63.3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上肢痙攣是腦卒中常見后遺癥, 以上肢屈肌痙攣為常見, 患病率可達40%, 康復治療難度較高, 其原因主要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有關, 導致日常生活活動困難、關節(jié)疼痛和患肢不適,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應及早進行針對性干預, 避免錯過最佳的肢體功能康復的黃金期, 影響臨床預后[4-6]。研究發(fā)現(xiàn),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在外界刺激下具有極強的可塑性, 促進受損神經(jīng)再生修復及加快神經(jīng)元再生[7-9]??祻陀柧毷侵委熒现d攣的有效方法, 通過運動療法和作業(yè)治療等訓練進行關節(jié)反復被動活動與主動運動, 有效刺激各路神經(jīng), 促進受損組織區(qū)域神經(jīng)功能重組, 有效促進運動功能代償, 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但治療時間長、起效慢, 無法短時間內緩解癥狀、改善病情, 存在一定局限性[10-12]。
電腦中頻治療儀是通過中頻脈沖電流直接刺激患側肌肉, 使拮抗肌發(fā)生被動節(jié)律性等長收縮, 促進患側肌肉血液循環(huán), 增強神經(jīng)肌肉興奮性, 有效預防神經(jīng)肌肉萎縮, 改善肢體功能障礙, 同時刺激傳到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能夠激活中間抑制神經(jīng)元, 提高病灶部位大腦皮質的活動能力, 促進受損神經(jīng)功能恢復, 也有助于重建相鄰非損傷組織的功能, 提升腦部細胞代償功能, 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8 周結束時, 兩組患者的FMA、ADL 評分高于本組干預前, MAS、VAS 評分低于本組干預前, HGRT 多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FMA 評分(30.08±4.13)分、ADL 評分(72.35±12.35)分高于對照組的(22.85±4.39)、(54.45±12.66) 分, MAS 評分(1.35±0.20) 分、VAS 評分(1.05±0.95)分低于對照組的(2.20±0.10)、(3.10±1.50)分, HGRT(13.35±3.28)次多于對照組的(9.35±3.03)次,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提示電腦中頻治療儀聯(lián)合康復訓練能夠有效降低肌張力及減輕疼痛癥狀, 促進上肢運動功能恢復,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效果優(yōu)于單一康復訓練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8 周結束時, 兩組患者患側腕關節(jié)掌屈、背伸、橈偏、尺偏活動度均大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患者患側腕關節(jié)掌屈、背伸、橈偏、尺偏活動度分別為(58.21±11.20)、(21.76±6.63)、(11.24±2.88)、(25.09±6.01)°, 均大于對照組的(51.56±10.10)、(13.83±5.74)、(7.65±3.22)、(18.20±5.0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6.67%, 高于對照組的63.3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提示電腦中頻治療儀聯(lián)合康復訓練能夠提高腕關節(jié)活動度及抓握功能, 作用優(yōu)于單一康復訓練效果, 與文獻研究相符。且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 電腦中頻治療儀聯(lián)合康復訓練能有效降低腦卒中伴上肢痙攣患者的肌張力, 減輕疼痛癥狀,促進上肢運動功能恢復, 提高腕關節(jié)活動度及抓握功能,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