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云,趙會,劉婧,劉鵬展,陳思羽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20 世紀60 年代,由于工業(yè)革命和技術更新,扎染工藝也迎來了技術革命。現(xiàn)有扎染工藝的研究,主要傾向于對工藝的創(chuàng)新,如現(xiàn)代扎染染整工藝設備的新型無繩扎染工藝[1],還原染色的方法替代傳統(tǒng)的直接染色工藝[2],低給液的方式處理繩狀棉織物改變部分纖維的離子性能[3],通過改變混合染液以及工藝達到模仿扎染的效果,實現(xiàn)傳統(tǒng)手工扎染的流水線作業(yè)。目前,國內對扎染技術的研究,除了對原有扎染技藝的改進之外,利用計算機技術優(yōu)化扎染工藝設計也逐漸成了近年來的研究重點[4-7]。扎染學術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民族藝術學和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傳統(tǒng)扎染在現(xiàn)代環(huán)境下的再顯重構[8-9]。另一方面主要傾向于對現(xiàn)代扎染的理論研究,著重研究現(xiàn)代扎染與藝術染整的概念、工藝、風格以及設計方法等[10-18]。研究扎染工藝應用于新疆長絨棉,開辟了新疆長絨棉新的制作工藝,豐富了長絨棉全新的面料小樣,增添了長絨棉服飾新的時尚風格和藝術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傳統(tǒng)扎染文化的保護;有利于開拓傳統(tǒng)扎染文化的產業(yè)化應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對新疆長絨棉的開發(fā)和利用,增加長絨棉產品的附加值,促進廣大農民種植戶的積極性;有利于振興西部尤其是新疆長絨棉紡織品的快速發(fā)展,增加長絨棉紡織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扎染是用于描述許多仿染整染色技術和這些工藝所得的染色產品的術語。扎染的過程通常由折疊、扭曲、打褶或弄皺織物或服裝組成,然后用繩子或橡皮筋粘合,然后施加一種或多種染料浸染[19]?,F(xiàn)在大多數(shù)扎染用纖維活性染料染色,這類染料在堿性(高)環(huán)境下與纖維反應,形成耐洗的永久圖案。蘇打灰(碳酸鈉)是用于提高pH 值和引發(fā)反應的最常見試劑,并且直接添加到染料中或在染色前浸泡服裝的水溶液中。蛋白質纖維如絲、羊毛和羽毛,以及合成聚酰胺纖維尼龍,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還原染料,包括靛藍,是對纖維素纖維和絲綢有效的第三類染料。還原染料不溶于水,其未還原的形式,必須化學還原,然后才能用于染色織物。色彩方面,扎染紋樣之間形成層層疊疊的漸染色彩,色彩間的相互滲透能夠形成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暈染,這種效果就像中國水墨和西方油畫的結合,盡管色彩和風格更具想象力。在扎染的色彩方面,不再以藍為主色調,而以豐富變化的流行色為主要趨勢,色彩間的不同明度、色相、純度的過渡,相互融合各具特色,既能夠單純而素雅,又能夠復雜而濃烈。
扎染是一種流行的織物染色技術,以其鮮艷、飽和的顏色和大膽的圖案而聞名。這是一種懷舊的,視覺效果良好的工藝品。扎染工序也比較簡單。扎染襯衫,把布料折疊起來,用繩子或橡皮筋固定。然后,將襯衫浸在染料桶中,或從擠壓瓶中噴射液體染料來上色。通過這種折疊和捆扎織物的方式,可以創(chuàng)造許多不同的圖案。褶皺、橡皮筋和領帶可以抵抗染料,防止染料均勻地浸透織物??椢锏娜魏尾糠?,沒有得到染色將保持白色,創(chuàng)造精美的設計圖案。扎染可用于在織物上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圖案,從標準圖案,如螺旋圖案,鉆石圖案,大理石效果到美麗的藝術作品,扎染可以產生幾乎任何想要的圖案。如果使用現(xiàn)代套件,則更容易完成螺旋或圓形。扎染是通過首先在織物上繪制圖案,然后“抵抗染色”來完成的:扎布、縫紉、夾板、染色。這個過程可以重復幾次以達到不同的效果,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這取決于織物、圖案、染料密度、溫度、染色時間,或者使用了100 多種可能的抗染技術中的哪一種。這意味著每件扎染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由同一位藝術家制作的。
長絨棉纖維是由纖維素大分子的堆砌而成,長絨棉纖維的取向度極高,長絨棉大分子鏈接與纖維軸的平行程度稱為長絨棉纖維的取向度,纖維取向度的高低主要影響纖維的彈性模量以及纖維的強伸性。整個長絨棉的晶胞總共包含有四個葡萄糖基團,并且這葡萄糖基它們平行分布在四角和中心的位置上。中心位置有兩個葡萄糖,每個角上的葡萄糖基團為周圍的四個相鄰的單位的格子所共同擁有。長絨棉纖維一般都是大分子氧六環(huán)結構,分子在無外力作用下,纖維的非結晶區(qū)呈彎曲的自由狀態(tài),長絨棉的截面均為不規(guī)則的腰圓形結構特點,纖維的中間含有中腔結構,長絨棉纖維的表面粗糙,纖維容易吸收水分,有利于使纖維容易更好的產生抱合力,有利于紡紗的進行;此外,纖維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容易被壓扁或者沿著纖維的縱面形態(tài)容易出現(xiàn)彎折的形態(tài)。纖維的表面形態(tài)沿著縱面方向具有微小的紋理,長絨棉纖維以及細絨棉纖維的縱截面均帶有天然的轉曲形貌特點,并且沿著長度的方向含有相應螺旋形的轉曲。如表1,長絨棉纖維的轉曲數(shù)多于細絨棉,由此得出長絨棉纖維的抱合力比細絨棉纖維的好,這樣纖維間的抱合力就好,從而可以加強長絨棉纖維在紡紗梳理及其開松打理過程中的強力,長絨棉纖維的抱合力好,也體現(xiàn)了長絨棉纖維的長度,整齊度,條干均勻度比較優(yōu)越,使得纖維在紡紗過程中有益于長絨棉纖維的伸直。從而加強了長絨棉纖維在紡紗及其紡織應用領域的拓寬。
表1 新疆長絨棉的轉曲特征
纖維的馬克隆值主要是指纖維的成熟度和細度的綜合型指標,長絨棉纖維的馬克隆值作為纖維中的綜合評定指標,直接影響長絨棉纖維的色澤、吸濕、強力等各項指標,以及后續(xù)加工和使用的各個方面的性能。新疆長絨棉的馬克隆值在4.0 左右,這表明長絨棉的纖維成熟度很高而且也很纖細。長絨棉纖維的長度是影響纖維的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長絨棉纖維的長度影響成紗過程中紗線的質量,長絨棉纖維的長度對成紗的毛羽也影響較大,長度對纖維的細度、整齊度、條干的均勻度以及纖維的光澤都有一定的影響,在同等的條件下,纖維長度決定纖維成紗強力的大小,長度較長的長絨棉纖維的光澤良好且柔軟。新疆長絨棉的長度大致為35.5 mm。由此可見,絨棉纖維的馬克隆值和整齊度與細絨棉纖維的相當,長絨棉纖維的長度,細度,強力均好于細絨棉纖維,長絨棉纖維的棉結疵點數(shù)少于細絨棉纖維,在同等的條件下,長絨棉纖維的基本性能要好于細絨棉纖維。所以,將新疆長絨棉應用于扎染工藝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扎染應用于新疆長絨棉,就是將長絨棉面料按照預先設計好的圖形,將長絨棉想要染色的部分扎住,然后浸入染液,由于捆扎部分結構緊湊,染液無法滲透,從而實現(xiàn)防染的作用。文中通過多種束扎和染色的方法的排列組合,簡單的改變工序就可以實現(xiàn)長絨棉面料圖案的豐富多樣的變化。本文主要對長絨棉使用了五種不同的扎法,包括串扎法、針縫法、卷壓扎法、針縫線扎法和折益法。染液方面,同時使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化學染色劑。如圖1 所示,采用手工反復浸染、脫漿、染色,經反復多次扎染后,取出漂洗、晾干,拆去纈結、整合熨平,便成為各具花色的長絨棉扎布了。通過對扎染效果的對比,雖然化學染料時間短,見效快,但以天然草本植物為染色劑,不會破壞長絨棉面料本身的纖維性能,能夠實現(xiàn)染色的區(qū)域與未染區(qū)域之間自然過渡,使圖形處于似與不似之間,再輔之以抽象的肌理效果,最后給人以一種自然寫意,又細致入微的視覺感受。
圖1 新疆長絨棉的扎染過程
由于長絨棉纖維的滲透作用,面料扎染后會呈現(xiàn)出層次鮮明的暈色效果。這種效果是因為捆扎的力度和時間的不同而引起染料對長絨棉內外層的附著能力的差異導致的。外層的纖維接觸染料時間長久,染料上色程度高面料顏色深,內層面料由于染料的擴散程度的不同,出現(xiàn)滲化肌理的紋樣圖案。由于對新疆長絨棉的暈色是通過運用手工逐級染色,所以得到的暈色效果帶有中國傳統(tǒng)國畫中大寫意的神韻。如圖2 所示。長絨棉染色過程中染料的附著以及不附著的現(xiàn)象,最終形成了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體現(xiàn)出了長絨棉自然肌理的自然美。由于染料的滲化效果而形成的長絨棉的紋理自然微妙,褶皺凹凸的點狀紋路的觸覺效果表現(xiàn)得有質感且細膩動人。
圖2 扎染用于長絨棉的暈色效果
扎染長絨棉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顏色的不穩(wěn)定性,與中國潑墨山水畫極其相似,極富藝術性。長絨棉面料捆扎與伸展交替折疊,浸染過程中染料分子擴散的不同,再加上捆扎粒度、緊密度、染次以及染料本身濃度的變化,使得扎染面料的浸潤程度有很大的區(qū)別,使得圖案便產生了自然暈紋、洇浸、潑濺、滲透、淡入或淡出的藝術效果,意境若隱若現(xiàn)、如夢如幻,像藍天白云般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給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藝術想象空間。
將扎染工藝應用于新疆長絨棉,實現(xiàn)傳統(tǒng)扎染工藝與現(xiàn)代棉花產業(yè)的有機結合。使用優(yōu)質的長絨棉作為原料,充分運用扎染的特殊防染保護手法,使用串扎法、針縫法、卷壓扎法、針縫線扎法和折益法5 種不同的束扎方法,選擇天然生長的植物的藍靛溶液以及傳統(tǒng)染色劑,扎染出了有別于普通工業(yè)印染審美特點或平面或立體或單色或多色交融的全新的長絨棉圖形,制造更具時尚風格和藝術特征的長絨棉面料,使之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