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網絡時代青少年的成長與應對

      2023-12-15 06:14:00□雷
      中小學校長 2023年9期
      關鍵詞:網絡空間青少年

      □雷 靂

      今天的青少年是成長于互聯網中的 “原住民”, 線上交流已成為他們與人互動溝通的重要方式。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的調查數據, 截至2023年6 月, 中國內地網民規(guī)模達到10.79 億人, 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6.4%。 其中, 手機網民占整體網民比例達到99.8%, 換言之, 如果說一個人在上網, 幾乎可以認為這個人就是在用手機上網。 網絡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互聯網普及率持續(xù)升高, 教育無法回避網絡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

      一、 網絡空間的心理特性與青少年的心理社會性任務

      (一) 網絡空間的心理特性

      網絡所建構的空間有時我們稱之為虛擬空間, 不同的專業(yè)領域對其特點都有不同的分析。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 互聯網及網絡空間具有以下特征:

      1.視覺匿名

      人們在網上的互動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看到對方。 一些青少年會用自己偶像的照片做頭像, 有的是希望用來激勵自己, 有的是希望別人把自己和偶像聯系起來, 這些都源于在網絡空間 “可以隱藏或控制何時及多大程度上表露自己” 的特性。 視覺匿名也涉及感覺消減,即在網絡中你可能看不到對方的表情和身體語言, 聽不到語音,當面交流所能傳遞的語調、 表情等非言語信息都消減缺失了。

      視覺匿名的情境帶來一個典型的現象: 我們與不認識的人在網絡上聊得很好, 方方面面是自己的“理想型”, 但實際情況大相徑庭。這就是所謂的 “知覺轉變”, 也就是網絡交往中缺失的線索, 是我們用自己的理想形象去補充的。 此外, 視覺匿名還帶來 “去抑制效應”, 一種表現是有些人會覺得在網上誰也不知道我是誰, 在網上似乎可以為所欲為; 另一種表現是有些人缺乏社交技能甚至懼怕社會交往, 但在網絡中可以尋找到安全感。

      2.文本溝通

      文本溝通是一個很重要的溝通形式。 與口語表達不同, 網絡上的文本溝通一般是經過思考和過濾的文字, 思考背后代表著一種說話方式, 一種自我的表達。 這也是語音和視頻都較為便捷的情況下, 大家有時候還愿意去打字發(fā)消息的原因。 此外, 表情符號的出現和使用, 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網絡空間非言語信息不足的缺陷。

      3.空間穿越

      在現實生活中, 我們從有限的人群里尋找志同道合的人, 而網絡空間中的互動幾乎不會受到地理距離的影響。 對于一些有獨特興趣或愛好的青少年, 他們能夠在網絡上找到自己的同類。

      4.時序彈性

      在網絡空間中的互動過程中,人們對時間的感受與物理世界中的感受可能并不一致。 有的交流是即時性的、 幾乎同步的; 有的交流是非同步的, 可能對方需要很久才能回應。 同時, 網絡空間中一些信息的流動非???, 會讓人覺得時間被壓縮, 出現 “錯失恐懼” 的現象,這也是我們經常表達 “感覺錯過一個億” 的由來。

      5.地位平等

      現實中表明一個人的地位、 財富、 種族、 性別等的信息, 在網絡空間都可能被隱匿, 因而出現所謂的 “網絡民主” 的概念。 但是, 在網絡上并非沒有地位之分, 其決定因素是交流溝通中的技能 (包括寫作)、 毅力與時間付出、 觀點的質量, 以及對技術的熟悉度。

      6.身份可塑

      因為視覺匿名, 人們對自我認同的探索就會有不同的選擇, 對身份進行不同的塑造, 在網絡中出現不同的 “化身”, 這就是一種身份可塑的表現。

      7.多重社交

      現實中, 我們很難同時與不同的人聊天, 但在網絡中我們可以同時與多人交流, 多任務并行。

      8.存檔可查

      上載到互聯網的信息和內容,可以重溫, 或重新評價。 這些內容被永久保存。

      (二) 青少年的心理社會性任務

      美國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 (Erik H.Erikson), 將人生分為八個發(fā)展階段, 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沖突要去解決。 如果這一沖突解決得好, 則對下一階段的發(fā)展有利;如果沒有解決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 沒有解決的心理沖突會給后面的人生帶來困擾。

      在青少年階段, 孩子們會進行內在的靈魂摸索, 審視兒童期界定的自我, 把它們與新的特質、 能力和承諾進行綜合, 塑造成穩(wěn)固的內核, 形成成熟的自我認同。 青少年試圖回答 “我是誰” “我在社會中的位置是什么” 這樣的問題——經歷著一種 “自我認同危機”, 這是一個暫時的痛苦時期。 當然,某種程度的混亂也是正常的, 它解釋了青少年許多行為雜亂無章的本質, 及其痛苦的自我意識。但如果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他們會對未來的成人角色含糊不清, 在面對成人期的挑戰(zhàn)時, 他們可能會顯得蒼白無力、 漫無目的、 措手不及。 解決這些問題后, 青少年才會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 即價值觀的確立、 職業(yè)的選擇、 令人滿意的性別認同的發(fā)展。

      二、 青少年網絡心理、 移動媒介使用動機與網絡成癮分析

      (一) 青少年上網的內在動機

      對網絡空間的心理特性以及青少年的發(fā)展階段有所了解后, 我們分析青少年愛上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自我認同的實驗與探索。 我是什么類型的人? 我想怎樣生活? 我想建立什么樣的關系? ……某些答案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找到。 二是尋求親密感與歸屬感。 青少年在深入地探索親密關系, 尤其是與異性的關系。網上有數不清的人和團體可以交往, 他們在找能夠帶給他們歸屬感的人群和團體。 三是脫離父母和家庭。 青少年一方面想要變得獨立, 想要做自己的事, 另一方面也知道對媽媽、 爸爸和家庭的依靠是必須的, 是有好處的。 而互聯網可以很好地照顧到這種矛盾。 四是發(fā)泄壓力和挫折。 青少年期是人生中困難而充滿挫折的時期。 學校、 家庭、 朋友都會帶來壓力。 面對這些壓力, 尤其是由荷爾蒙帶來的性方面的和攻擊性方面的壓力, 匿名的、 隨意進出的虛擬世界提供了發(fā)泄的理想場所。

      (二) 青少年移動媒介使用動機

      我們的研究進一步分析了青少年移動媒介使用動機, 發(fā)現主要有五方面的動機: 一是人際交往, 表現為結識新朋友、 與老友以及家人保持聯系; 二是尋求刺激, 表現為享受音樂、 游戲, 觀看視頻等娛樂活動; 三是信息獲取, 表現為尋找并分享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資源; 四是自我呈現, 表現為記錄和分享自己的生活、 心情、 音樂以及照片等內容, 以此來展現自我、 表達情感、 建立形象, 并最終獲取別人的關注; 五是現實回避, 表現為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煩惱和不幸。

      在這五種情況中, 青少年對人際交往、 人際互動的需求是最高的。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應該注意到, 今天的青少年, 他們的人際互動模式不同了, 他們的很多人際互動是通過手機實現的。 很多家長和老師表達了對青少年使用手機上網的擔憂, 那么, 智能手機會損害青少年的大腦嗎? 任何事物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 智能手機的使用也是一把 “雙刃劍”。

      一方面, 智能手機使用對青少年發(fā)展存在三個潛在危害。 第一,智能手機可能使青少年變得更焦慮和抑郁。 研究發(fā)現, 手機上網時間和抑郁、 焦慮之間確實有著微弱, 但總是出現的聯系, 內在的原因可能在于手機使用導致了社會比較 (社交媒體用戶看到的總是他人的美好生活, 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很糟糕) 和情緒傳染 (網上的消極情緒影響瀏覽者的心理狀態(tài))。 第二, 智能手機的重度使用與較低的延遲滿足能力有關。 例如, 手機的重度使用者會選擇馬上得到一小筆錢, 而不是等待一段時間以獲得更多的錢。中國古代文化也有類似的說法,例如 “小不忍則亂大謀”, 我們要忍受當前的一些困難, 抵擋住誘惑, 這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 智能手機的使用使個體更加“分心”。 “技術焦慮” 和 “無手機恐懼癥” (當手機不在身邊時的感覺) 會讓人們在其他任務上不專心。 而如果一個人同時做多件事情, 那每件事都會做得不如意。

      另一方面, 智能手機使用對青少年發(fā)展也有三個潛在益處。 第一, 使用手機的方式得當, 可能會讓個體覺得更幸福。 有研究發(fā)現,主動使用社交媒體, 包括發(fā)布內容、 與他人互動, 而不僅僅是 “潛水”, 能夠提高用戶的主觀幸福感水平。 第二, 對某些手機應用的使用, 可能提高個體對他人情緒的理解能力。 有研究發(fā)現, 使用社交媒體似乎提高了青少年理解、共享同伴感受的能力。 第三, 通過手機產生的線上交流可能比線下的交流更令人滿意和有意義。在談論某些話題時, 青少年在電子設備上交流會更放得開。 如談論的話題太過動情, 自己會忍不住哭的話, 通過手機發(fā)信息溝通是青少年更易接受的方式。

      (三) 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測評與相關因素

      什么樣的線索、 信號可以被捕捉, 以便于家長和教師做一般性的判斷? 我們認為, 青少年過度使用互聯網的危險信號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對自己在網上所消磨的時間量, 或者對網上所做的事加以否認、 說謊。 二是過度疲勞, 以及睡眠習慣的改變。 三是學業(yè)下滑。 四是疏遠朋友, 對愛好的興趣下降。 在線朋友和活動正在取代真實的世界。 五是沒有食欲, 中斷使用計算機時易怒, 且健康狀況也有下降。 六是不服從甚至胡作非為。青少年可能會在父母要求他們服從時變得非常敵對。 他們會故意破壞之前定下的使用計算機的規(guī)則。他們的反應可能會非常強烈, 因為他們覺得他們與網友的依戀關系正被切斷。

      對于較為嚴重的情況, 還可以通過 “網絡成癮” 的測評來做專業(yè)性判斷。 我們研制的 《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量表》 主要從凸顯性、 耐受性、 強迫性上網/戒斷癥狀、 心境改變、 社交撫慰、 消極后果六方面, 設置了38 個題項進行測量。 具體而言, “凸顯性” 指互聯網使用占據了青少年的思維與行為活動的中心; “耐受性” 指青少年為了獲得滿足感而不斷地增加上網時間與投入程度; “強迫性上網/戒斷癥狀” 指青少年希望減少上網時間, 但無法做到, 并且對互聯網有近似于強迫性的迷戀, 停止互聯網使用會產生不良的生理反應與負性情緒; “心境改變” 指青少年使用互聯網來改變消極的心境; “社交撫慰” 指青少年認為在網上交流要更舒適、 安全, 依賴互聯網作為其社交的途徑; “消極后果” 指互聯網使用對青少年正常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 主要關注由于上網所造成的人際、 健康和學業(yè)問題。[1]

      我們還需要進一步了解, 為什么會出現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僅僅是青少年自身原因引起的嗎? 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 強調發(fā)展個體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huán)境系統(tǒng)之中。 青少年網絡成癮至少與三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是親子關系。 親子疏離以及親子之間較低的語言交流的程度和質量, 都會導致青少年網絡成癮。二是個人因素。 例如, 那些比較關注現在、 追求即刻滿足 (也稱為“現在定向”) 的人, 更容易在面對問題時通過幻想、 發(fā)泄尋求問題解決的方式, 這容易導致網絡成癮。三是社會支持。 客觀社會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 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 主觀社會支持 (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 被支持、 被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 以及社會支持的利用 (對社會支持的主動利用) 都對網絡成癮有影響。

      三、 如何引導青少年健康上網

      守護中小學生安全, 網絡安全是重要的一個方面。 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 健康上網是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內容。 第27 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發(fā)出 “健康上網、 拒絕沉迷” 的號召, 呼吁關注青少年網絡行為, 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健康上網包含八類表現: 一是抵制不良, 不登錄黃色、 暴力等網站, 限制瀏覽不良網頁及信息等;二是不可沉迷, 尤其是不沉迷游戲, 對網絡不依賴、 不成癮等; 三是不擾常規(guī), 不影響正常學習生活, 不帶來消極影響, 或最起碼不要有害; 四是控制時間, 由家長幫忙限制、 控制上網的時間; 五是健康時限, 給定一個上網的 “健康”時間限度, 自覺控制自己; 六是放松身心、 愉快身心, 釋放壓力,調節(jié)自己; 七是輔助學習, 利用互聯網幫助學習、 拓展知識等;八是長遠獲益, 從長期來看有積極影響, 給學習、 生活和身心帶來積極的影響, 有益發(fā)展。

      引導青少年健康上網, 除了要監(jiān)督健康上網時間, 還要做好網絡安全工作, 保護青少年免受計算機犯罪侵害。 家長和教師要注意保護信息安全, 警惕網絡釣魚、 網絡欺詐、 惡意軟件尤其是間諜軟件等的影響, 青少年也要注意保護個人安全, 防范網絡跟蹤、 網絡欺凌、 在線捕食 (指通過互聯網使得未成年人涉入不當性關系的行動), 注意防范淫穢內容或令人憤怒的內容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

      保護孩子免受其害, 家長和教師可以從以下六點著手: 第一, 主動介入, 多了解孩子在網上干些什么; 第二, 交談溝通, 向他們解釋網上存在的潛在風險, 如果他們在網上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時出現問題, 鼓勵他們和家長、 教師談談; 第三, 設定規(guī)矩, 對何時、 多久、 可對何種信息進行互動等有要求; 第四, 巧用資源, 有效 “過濾” “屏蔽” 一些信息, 用好 “父母控制系統(tǒng)”, 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環(huán)境; 第五, 小心盯緊, 把計算機放在家長看得見的地方; 第六,舉報任何可疑的在線兒童虐待等行為。

      (摘錄自作者2023 年8 月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舉辦的全國中小學德育骨干示范培訓班上的報告)

      猜你喜歡
      網絡空間青少年
      青少年發(fā)明家
      共建誠實守信網絡空間
      公民與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 12:31:20
      網絡空間并非“烏托邦”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26
      我國網絡空間安全立法之名與實
      東南法學(2016年2期)2016-07-01 16:42:24
      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yǎng)探討
      網絡空間安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探索與思考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中國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關愛青少年的“三個一”
      中國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與30 名失足青少年
      中國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达孜县| 巴彦县| 揭阳市| 定州市| 保山市| 金山区| 庆云县| 荆州市| 武宁县| 柞水县| 凭祥市| 白银市| 盐津县| 雅江县| 平湖市| 休宁县| 新宁县| 汽车| 昭平县| 余干县| 香港 | 来凤县| 东至县| 桂阳县| 涡阳县| 元江| 丽水市| 阳春市| 永和县| 东莞市| 防城港市| 长武县| 涿鹿县| 通化市| 霸州市| 肥城市| 贵州省| 侯马市| 九江市| 都安|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