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峰│文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蜜蜂研究所
苜蓿切葉蜂是膜翅目蜜蜂總科切葉蜂科切葉蜂屬昆蟲,是蜜蜂總科中長口器的進化類群之一。全球已經記載的切葉蜂科約4000種,是蜜蜂總科中比較大的類群。切葉蜂因切割植物葉片筑巢而得名,是喜歡群居的獨居型昆蟲。切葉蜂主要采集苜蓿、草木犀、白三葉草、紅三葉草等豆科牧草。其中目前商業(yè)化的苜蓿切葉蜂是苜蓿的優(yōu)良授粉昆蟲,在苜蓿種子增產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苜蓿切葉蜂原產于歐亞大陸,于1940年無意間由歐洲或小亞細亞帶入美國。由于當?shù)貧夂颦h(huán)境非常適合切葉蜂生存,切葉蜂很快遍布美國西部太平洋地區(qū)。切葉蜂體型較小,采集花蜜時多為正位采集,利用其腹部排列整齊的腹毛刷刷集花粉,由于其獨特的采集方式能夠有效的打開苜蓿的龍骨瓣,為苜蓿授粉。1950年間美國利用苜蓿切葉蜂為苜蓿授粉,使苜蓿種子的產量由原來的450kg/ha提高到1300kg/ha。其卓越的苜蓿授粉能力由此被人們認識并廣泛飼養(yǎng)。最早人們用飲料吸管或者帶有孔洞的木板飼養(yǎng),苜蓿切葉蜂早期也被稱為“管子蜂”。
為了追求苜蓿高產,美國于1950年開始大量飼養(yǎng)切葉蜂。1962年2月加拿大引進苜蓿切葉蜂并開始飼養(yǎng)。目前美國苜蓿制種田切葉蜂的釋放量約為100,000~150,000頭/ha,加拿大的釋放量為50,000~75,000頭/ha。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切葉蜂釋放裝置為可活動的聚乙烯塑料板。飼養(yǎng)模式一般分為四個階段:春末夏初孵蜂、釋放蜂繭,夏季授粉、繁育幼蟲,秋季收蜂繭,冬季儲藏蜂繭。
苜蓿切葉蜂主要以老熟幼蟲形態(tài)越冬。越冬蜂繭在4~5℃能夠儲藏7~10個月。收回來的蜂繭一般要從巢管中取出,放置在大的淺口孵蜂盤中。次年春天將孵蜂盤放置在溫度為30℃,相對濕度50%~60%的條件下孵蜂。孵蜂時間一般根據(jù)當?shù)氐能俎i_花時間來確定。當苜蓿開花25%~50%時,蜂繭出房最為適宜。一般雄性切葉蜂先出房,出房時間為17~20天,雌性晚2~3天出房。當有75%的雌性蜂完成孵化后,將孵蜂盤放入苜蓿田中蜂房內的架子上,旋開孵蜂盤的蓋子,只能讓切葉蜂飛出即可。蜂繭孵化是切葉蜂飼養(yǎng)過程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寄生蜂、病蟲害的檢查,殺滅都在此階段進行。一般在當?shù)剀俎i_花前3周準備、孵化蜂繭,在田間搭建蜂房。切葉蜂的出房時間一般為22天,但是受溫度影響較大,在25~32℃范圍內,蜂繭的發(fā)育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發(fā)育起點為16℃。如果因當年的氣候條件變化,苜蓿開花出現(xiàn)提早或者推后的情況,也可以通過調節(jié)孵蜂溫度來使切葉蜂的出房時間與苜蓿開花時間相吻合。孵蜂時將孵蜂盤整體放入培養(yǎng)箱中,開蓋孵化。孵化9天左右,可以觀察到寄生蜂,此時將誘捕寄生蜂的黑光燈打開,燈下放置水盤,誘捕寄生蜂。孵化18天后,可以看到雄性蜂出房,此時寄生蜂已經全部出房,關好孵蜂盤的蓋子,繼續(xù)孵育,再過4天之后,將有40%的蜂孵化出房。此時,在田間要搭建好放蜂房,蜂房多為圓筒尖頂?shù)拿晒虐鼱?,具有保溫隔熱防雨等功能。蜂板掛在蜂房內壁上。苜蓿切葉蜂巢板目前主要有木頭巢板和聚苯乙烯制成的塑料板,板上巢孔長度多為95~150mm,孔徑為5~7mm。蜂房在田間的排列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均勻的散落分布在田間,也可以間隔排列在苜蓿田邊上。蜂房的開口多為東南向,有利于早晨蜂房盡早的接受陽光,又避免了中午過于炎熱,使蜂房處于溫暖適宜的狀態(tài)。
切葉蜂喜歡在晴朗溫暖的天氣出巢采集,當外界氣溫大于21℃時,切葉蜂才出巢采集。此外,切葉蜂的采集受光照的影響,在陰天或者光線昏暗的情況下,即使溫度達到21℃,切葉蜂也不出巢采集。放蜂后孵化出房的切葉蜂立即飛向苜蓿田中,未孵化的蜂繭繼續(xù)孵化,但是隨著溫度的下降,其孵化速度較慢。釋放后幾天之內就能觀察到切葉蜂在人工巢板中筑巢。夏季放蜂期間苜蓿田間禁止噴灑農藥。切葉蜂雌蜂夏季的壽命一般為4~6周,在每個巢管中產卵10粒左右,理想狀態(tài)下,一只雌性切葉蜂在繁殖季節(jié)一般可以產滿3~4個巢管,大約30粒卵。切葉蜂為兼性滯育昆蟲,影響滯育的因素很多,如溫度、光照、有效積溫、營養(yǎng)等。因此,當羽化出繭的苜蓿切葉蜂成蜂在田間釋放30~35天后,即50%蜂繭內的苜蓿切葉蜂發(fā)育到老熟幼蟲后,及時收回巢板,以免發(fā)生二代蜂,造成蜂繭損失。
應用切葉蜂授粉與蜜蜂授粉有著顯著的不同,蜜蜂在完成授粉之后,可以將蜂箱移到另外需要授粉的地塊中繼續(xù)授粉。但是切葉蜂的蜂房或者巢板卻不能根據(jù)田間開花狀況隨意搬動。一是因為切葉蜂的壽命很短,一般正常的活動時間為2個月左右。二是切葉蜂的認巢能力較差,巢房搬動后導致大部分切葉蜂找不到巢房,造成蜂繭損失。
秋天將收回來的蜂繭從巢板上脫落下來,此時對蜂繭進行檢查,剔除有病害侵染的蜂繭,如白堊病寄生的蜂繭。新收獲的蜂繭由于含有尚未吃完的花粉團或者是筑巢的葉片含有一定的水分,比較潮濕,不容易從蜂板上脫落下來。因此,剛從田間收回的蜂板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干燥。一般將蜂繭放置在溫度大于15℃的環(huán)境下干燥。此時,有一些幼蟲可以進一步發(fā)育,進入預蛹階段。然后逐漸降低溫度,當蜂繭已經干燥,與蜂板分離,容易脫落時,取出蜂繭,放入4~5℃的條件下儲存?zhèn)溆谩?/p>
在冬季儲藏階段對蜂繭的主要病蟲害和生理狀態(tài)進行檢查。一般通過抽樣的方式,利用X光線對蜂繭的存活率、寄生率和患病狀態(tài)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