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樂華
梁實秋先生在散文《熱鬧人間,半滿生活》中寫道:“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笔篱g之事多存缺憾,當我們貪戀追求一種完滿時,有時就如水中逐月。半滿是一種舒適從容的人生境界,有喜有悲才是人生,半苦半甜才是生活。
不禁想起南宋著名史學家姚寬在其著作《西溪叢語》中講述的一個故事:天衣寺有一泓半月泉,隱于山巖之下。所以稱為“半月泉”,是因為即使逢每月(農(nóng)歷)十五月圓之時,由于巖石的遮掩,泉中所映月影也只能看到一半。
后來,偏偏有個好事之人“不賞半月賞滿月”,勞神勞力、費盡千辛萬苦,把遮掩該泉的巖石鑿掉,并易名為“滿月泉”。可是,他哪里料到,滿月泉世上多多,可謂千篇一律,倒是半月泉極為少見。對此,姚寬評論曰:“甚可惜!”
流年似水,浮生如云。人的一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殘缺的人生才是真實的,才是常態(tài)。就好像月亮最圓的狀態(tài)只是極短暫的瞬間,即刻就要變成缺月,最明亮的時候也就馬上跟著開始變暗。所以,滿月永遠是轉(zhuǎn)瞬即逝的,處在殘缺狀態(tài)的半月,時間維持得最久,也最能給人無限遐想、感慨與深思。
明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大才子解縉,曾親自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他在《霽月詩》中與月宮中的嫦娥姐姐有一段頗具詩意的對話:“我起問嫦娥,員缺何太苦?何不長教似玉盤,一片團團照千古。嫦娥笑我何太愚,世間萬物有盈虧。不論春花何濃艷,當時秋葉還凋衰。四時寒暑迭往來,百歲光陰猶反掌。顏回好學隕青春,彭祖千年亦黃壤。”
上蒼總是很公平的,他不會讓一個人永遠擁有圓圓的滿月,時不時地會讓你我的心靈觸摸一下殘缺的半月。譬如,艷花零落、好景不常在,因為自然界的春天不會永駐;美人遲暮、容顏留不住,因為生命的光陰總不停步。譬如,上蒼給予我財富,可能會奪去我的才學、智慧;也可能會奪去我應(yīng)享有的天倫之樂,甚至會奪去我的健康、生命。人的一生總是處在“擁有這個、失去那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半隱半顯的半月狀態(tài),總是交織著幸運與不幸、歡笑與淚水、平坦與坎坷。所謂“十全十美、花好月圓、萬事如意”,只是一廂情愿的美好愿望。
正如古人常說“美酒飲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開時”“月圓則缺,水滿則溢”,又說“半中歲月盡幽閑,半里乾坤寬展”“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半月人生,半滿生活。既然半月是人生常態(tài),半滿是舒適從容的人生境界,我們還是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tài)過一種“半虹半露半晴雨,半皎半彎半月輪”的半滿生活吧!
(源自《潁州晚報》,潘光賢薦稿,有刪節(jié))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