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天
(宜春學院體育學院 江西宜春 336000)
當今經(jīng)濟社會高速發(fā)展,工業(yè)化的城市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于是大批青壯年從城鎮(zhèn)到大城市務工,從而導致原居住地所特有的民俗體育活動減少,民俗體育文化漸漸衰退。而羅漢燈作為東鄉(xiāng)獨具特色的民俗體育活動,也在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下逐漸衰落。羅漢燈來源于祭祀表演活動,是東鄉(xiāng)傳統(tǒng)舞蹈中的一種舞蹈,屬民俗體育活動,不僅與東鄉(xiāng)人民的生活與娛樂有關,還與生產(chǎn)勞動息息相關[1]。該文通過研究東鄉(xiāng)縣羅漢燈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與狀況,并結合當?shù)厝罕娚畹娜宋沫h(huán)境,來探討羅漢燈的體育文化價值與意義,探討羅漢燈組織形式、傳承機制以及發(fā)展策略,為民俗體育活動的良好傳承與發(fā)展提供參考建議。
該文以羅漢燈為研究對象,探討羅漢燈的體育價值、時代功能與意義,剖析有機傳承機制。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搜索相關信息,從中摘錄相關文獻內容。從中國知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搜索相關的文獻并下載進行閱讀,摘錄部分所需文獻資料,以獲得不同思考方向的理論知識。
1.2.2 實地調查法
獲得最直觀、最直接的資料的首要途徑就是實地調查,以錄像、拍照等手段獲得關于羅漢燈的文字及其影像資料。
1.2.3 訪談法
對東鄉(xiāng)縣羅漢燈舉辦地周邊的群眾進行訪談,了解羅漢燈的發(fā)展及傳承現(xiàn)狀。
羅漢燈是江西省撫州市東鄉(xiāng)縣的一種燈彩活動,融儺舞、雜耍、武術于一體,配以打擊樂伴奏,以力與美的疊加造型,表達繁衍生息、祈福辟邪的主題,表演難度很大,頗具觀賞性和藝術性。羅漢燈表演中的需要團結協(xié)作的“十八羅漢”的造型,便是模仿歷史故事中羅漢唐美角產(chǎn)子時的情景,“人”兩邊下的“人”便是“眾”,也正是羅漢燈表演中人體結構呈不同疊法的本質動作的文化來源[2]。羅漢燈表演中雖然沒有出現(xiàn)燈具,但羅漢燈被稱為“燈”的原因有3個。第一,羅漢燈這個名字是從祖上一直流傳下來的,由羅漢為民眾來廟宇跪拜祈福時上香火,打油燈,剪燈花的一系列情節(jié),手提彩燈,幾個羅漢一起表演幾組動作,所以叫羅漢燈。第二,古代東鄉(xiāng)流行燈彩,龍燈、獅子燈、車馬燈很普遍,羅漢燈的叫法是跟隨東鄉(xiāng)其他燈彩的潮流。第三,學者王文娟在調研羅漢燈后認為,羅漢燈中的“燈”有“丁”的意思[3],羅漢燈表演中的“裝燈”就類似于“添丁”一意,以此來表示對“觀音娘娘”的由衷感謝以及祈禱家庭順利、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2.2.1 祖?zhèn)餍幸?guī)
根據(jù)當?shù)乩险邤⑹觯⒉樵兘魑幕^的檔案可知,活動從正月初一下午開始,有羅漢燈活動,由村里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將打麻子(一種糯米食品),有序派發(fā)到各家各戶,也代表前呈送祝福。這些麻子在年前會準備好,吃了麻子的人,都會參加操燈,一次次分送,直到操燈人員齊全為止。至此,正月初一吃麻子,出操燈人,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俗。
2.2.2 揖拜儀式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二,在表演前,尋找祠堂或者類似的地方,隨后要將堂前打掃干凈,設香案,呈貢品,供牌位,上寫“金花小娘,銀花小姐,朗朗先師,鐵板橋頭”,牌前放置羅漢頭面具,邊上放其他器具,點燃蠟燭及香,類似于佛教廟宇景象,有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為守香人及掌控流程。長者帶眾人祈福完畢后,全體表演有序進場,面對香案而立,羅漢頭帶小羅漢在一排,下一層的人員在第二排,再下一層的人員在第三排,最底下的人員則在第四排,而樂手等其他人員則在最后一排。守香人裝香,(守香人)師傅訓話,全體揖拜,放鞭炮,師傅率眾列隊出門,依次到村頭祖廟揖拜。從揖拜完后到第二天表演這段時間,香火一次都不能中斷,守香人必須日夜都不能離開祠堂,而且燈彩不能熄滅。此類行為是寓意向祖宗尋求保佑,祈求家庭美滿,身體健康的愿望。
2.2.3 操燈表演
羅漢燈表演,共有24人參與,大羅漢14人、小羅漢4 人、羅漢頭1 人、領隊1 人、樂隊4 人。表演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為羅漢頭舞蹈,由師傅表演,主要表現(xiàn)羅漢扛壽棍、開門、拂灰塵、灑水、掃地、點羅漢數(shù)、裝燈、添油、剪燈花、裝香、撞鐘、擊鼓、拜菩薩、肚痛、洗澡、生崽、謝天謝地等一系列情節(jié)。后半部由眾羅漢崽和童子表演,通過武打和競技造型,表現(xiàn)人丁興旺和眾羅漢在民間做善事的情景[4]。全套造型有60多種,如“喜鵲搭橋”“猴子鉆洞”“撲甑”“坐棲桶旁”“單雙演社”“金線吊葫蘆”“觀音坐蓮”“捆柴”“佛佛神仙”“鯉魚跳龍門”“搖蓮花”“樹牌坊”“牽象進亭”“頂天立地”等[3]。羅漢頭舞時,須戴羅漢面具,手持拂帚表演,全套羅漢燈表演大約需3 h。
2.3.1 基本動作特點
羅漢燈表演的基本動作特點有翻滾、倒位、跳躍、平穩(wěn)、拋接等一些技巧性動作,而羅漢燈中最主要的動作技巧,就是將翻滾、倒位、跳躍、平穩(wěn)、拋接等技巧動作,通過結合力學中的借力、轉力的巧妙運用展示出完美的組合,既有雜技表演中驚心動魄的場面,又有武術功夫中飄逸灑脫的架勢,更有古老儺舞中美好愿望的寓意。
2.3.2 體育價值
羅漢燈作為一種傳統(tǒng)民俗體育活動,是一項將健身性、娛樂性、藝術性融合為一體的綜合性身體活動,其動作幅度大,需要群體具有較好的配合意識,不僅起到幫助老百姓鍛煉身體的作用,還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為了做到羅漢燈中各式各樣的高難度造型,羅漢必須從幼兒時期就要進行專門的指導練習。就拿“豎牌坊”來說,第一層有五個人,第二層也是五個人,分別騎在第一層的五個人身上,第三層則是三個人分別騎在第二、三、四的位置上的人,第四層則是羅漢崽,騎在第三個人的位置上,還有兩人在第一層前呈倒立姿態(tài)由第一層第二、四人員扶住腿,整體呈一個豎著的牌坊的形狀。其中,擺動作時,身體需要一直保持直立,第一層每個人身上至少要承受一個人的重量,有時候還得承受三四個人的重量,這需要表演者有極好的身體素質,主要包括力量、耐力及柔韌性,并且一些體重較輕的羅漢還是要掌握一些武術的基本功,這些都是從幼兒時期就要練起,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身體的各部分力量、柔韌、協(xié)調、耐力、爆發(fā)力等,讓其奠定良好的身體素質,在表演時才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生龍活虎,同時也磨煉了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品質。
根據(jù)所收集的資料以及訪談結果得知,羅漢燈的傳承的途徑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血緣傳承,羅漢燈歷代傳承人的傳承形式皆是通過血緣傳承,是只傳男的,不傳女的。通常是以直系血緣關系相傳,比如爺爺傳給爸爸,爸爸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但是傳到第28 代,傳人孫進堂先生并沒有兒子,所以將羅漢燈這門手藝傳給了他最為出色的徒弟,同樣也是他的侄子。第二種則是師徒傳承,羅漢燈的傳承,除直系傳承外,其他都是以師傅教徒弟的形式進行,傳承人則擔任師傅的責任,老羅漢成員一起對新羅漢進行專業(yè)性、系統(tǒng)性的訓練,傳承人還兼顧保管表演所用的服裝道具等。
通過分析所收集的資料及一些調研,發(fā)現(xiàn)東鄉(xiāng)縣羅漢燈的發(fā)展目前的困境有以下幾點。
2.5.1 思想觀念轉變,成員大量流失
當國家進入經(jīng)濟社會時代,以商品經(jīng)濟為主導,物價上漲,農(nóng)民靠種地所能獲得的財富非常有限,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羅漢燈的表演收入在經(jīng)濟大時代面前也顯得微乎其微。于是,當?shù)卮蠖鄶?shù)青年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只能背井離鄉(xiāng),前往大城市發(fā)展。羅漢燈表演的主要成員年齡分布在8~50歲,而遠離家鄉(xiāng),外出打工的人員的年齡分布在18~40 歲。因此,羅漢燈表演的中堅力量大多數(shù)都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收到表演通知時,才會返鄉(xiāng)練習,應對表演。由于各位表演者長期在外務工,缺乏系統(tǒng)訓練,對于部分技術已經(jīng)生疏了很多,也沒有之前的默契[5-6]。時常有些青年不參與表演活動,依靠村里6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來參演,如此反復,青壯年的羅漢成員能參加表演的機會也就更少了,技藝也一落千丈,如此下去,待到60歲表演主力退位,羅漢燈表演將會自然解體。
2.5.2 重視程度不高,經(jīng)濟投入不足
本次實地調研得知,活動的組織主要是村里籌集資金,但隨著社會變遷,羅漢燈體育活動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狀態(tài),活動規(guī)模逐漸縮小,甚至處于失傳邊緣。直到2000年,東鄉(xiāng)羅漢燈參加江西省首屆農(nóng)民藝術節(jié)獲一等獎。2002 年11 月,應臺灣東鄉(xiāng)同鄉(xiāng)會邀請,赴臺演出十多天,受到臺灣同胞的歡迎和好評。2008 年,“羅漢燈”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社會逐漸重視該體育活動,政府給予2 萬元發(fā)展經(jīng)費,但就算加上參加表演的營業(yè)性收入也只是杯水車薪,經(jīng)費極其短缺,想要組織一些活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5.3 民眾認識不深,傳承途徑單一
現(xiàn)如今,知識價值不斷提高,許多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努力學習,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好的專業(yè),能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不希望小孩辛苦訓練而影響學習成績,更害怕在訓練時受傷。根據(jù)所采訪的幾戶人家論述,大多不愿意把孩子送去練習羅漢燈。羅漢燈的后備人才嚴重不足,羅漢燈隊伍整體呈青黃不接之態(tài)勢,保護與傳承動力不足。羅漢燈傳承方式是以家族傳承,且傳承對象都為直系血緣,以往失傳的傳統(tǒng)技藝、民俗體育活動、文化等失傳的主要原因是一脈單傳,有些傳承人膝下無男,便不往下傳,導致失傳[7-8]。雖說練習羅漢燈的人員皆是村內孫姓人氏,但村里姓孫且適齡的青少年愿意練羅漢燈的寥寥無幾,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發(fā)展下去,羅漢燈隊伍必然會出現(xiàn)青黃不接之態(tài),自然解體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根據(jù)研究的結果得出,羅漢燈表演的發(fā)展,目前所受到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思想觀念、經(jīng)濟投入、傳承途徑三個方面。第一,思想觀念中影響較大的是,部分人認為從事農(nóng)業(yè)活動已經(jīng)無法滿足物質需要,只能選擇外出務工,進而導致羅漢燈表演的人員流失過多。第二,經(jīng)濟投入的不足,導致沒有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無法進行正常的器械檢修、場地布置以及人員正常訓練等。第三,傳承途徑單一,在之前基本上羅漢燈傳承的對象是直系親屬,其他人根本難以學習這些羅漢燈的技術。體育運動特點相較于其他活動而言,不僅需要強健的體魄,還需要通過結合力學中借力、轉力的巧妙運用,將翻滾、倒位、跳躍、平穩(wěn)、拋接等簡單技巧性動作進行完美組合,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很高的默契程度才能完成。要解決東鄉(xiāng)縣民俗體育活動羅漢燈的發(fā)展問題,必須從這些方面入手才切實可行。
要改變東鄉(xiāng)羅漢燈的現(xiàn)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要想得到發(fā)展就要緊跟上現(xiàn)在的信息化時代,抓住發(fā)展的時機。第二,提高當?shù)貍鞒腥思俺蓡T的薪資待遇,并聯(lián)手加強人才的培養(yǎng)。第三,發(fā)掘羅漢燈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積極開發(fā)地方特色校本課程,將部分動作精簡創(chuàng)編,深化體教結合,大力發(fā)展區(qū)域文化。第四,鼓勵鄉(xiāng)村企業(yè)家積極資助。第五,以當?shù)亟M織為主導,傳承人作為核心,發(fā)揮羅漢燈所蘊含的內在價值,這樣才能將羅漢燈更好地保持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