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生之年》的劇大獲好評,內容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當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決定去死”的故事。
41歲的男主高嘉岳,是一個典型的倒霉蛋:開的餐廳倒閉,向家人借的錢全賠了進去;交往12年的女友懷了別人的娃。他想割腕,怕疼;想上吊,繩子斷了;在淺海里脫掉潛水裝備打算來一次浪漫的解脫,卻糾結這樣是不是不環(huán)保。自殺都扭扭捏捏的高嘉岳又想,結束生命前,還是回一趟家,跟家人告?zhèn)€別。
按照一般劇情走向,男主角的家應該是個治愈的港灣,但高嘉岳家里雞飛狗跳:老年父母一個精神出軌,一個怨氣漫天,兩人正鬧離婚;二弟,失業(yè);三弟長年啃老,畢業(yè)后就在家里的早餐店幫忙,收入都是父母給的;侄子恰逢青春期,為了給朋友討公道,跟學校要“杠”起來。
用高嘉岳的話來說,“他們(的)生活過得亂七八糟,過得也沒我好。”
中年廢柴,面對過得比自己還慘的一家人,一時半會也來不及自殺,他想偶爾變得有用一次。
高嘉岳鼓勵不想再做“高媽媽”的母親離婚;擁抱二弟感謝他的常年付出,寬慰他放下家庭責任;鼓勵三弟勇敢追求喜歡的“離異大姐姐”;帶侄子到學校廣播站唱他好友寫的歌為他鳴不平……高嘉岳的出現(xiàn),讓困境中的家人邁出了打破渾噩現(xiàn)狀的第一步。
改變最大的是高嘉岳母親。結婚以后,她就失去了自己的名字,一直被稱為“高媽媽”,媽媽的標簽貼上,就是為家而活,照顧老公孩子、經(jīng)營早餐店、料理家務……幾十年來,人生中沒有出現(xiàn)過其他可選項。高嘉岳告訴她“你可以走的”,高媽媽哭了一場后,真的就離家出走了——參加社區(qū)旅行,上樂器班,把自己的頭發(fā)染成紫色,那些捆綁她的枷鎖,突然都消失了,原來,禁錮她的,不完全是家庭責任,還有“女人應當如此”的心。
當心開始變的時候,生活也就變了。媽媽快樂了,爸爸乖了,弟弟們勇敢了,高嘉岳的心,也在和家人的情感牽扯中蘇醒。他為媽媽的改變而高興,他為侄子的發(fā)聲而激動,他為弟弟的成長而欣慰,這些扎扎實實的感受,比社會功利規(guī)則下的“成功”,更能讓人體會到“活著的意義”。
劇終時,高嘉岳還是普通廢柴,但他找到了“活著”的感覺:愛著、痛著、撕扯著。開餐廳失敗了,但創(chuàng)業(yè)就是有一定的風險,接受、放下,也是一種解脫;和家人吵吵鬧鬧,但他終究還是被這段關系庇護著。這么多年來,他沒有成功過,但生活的間隙,也有耍帥、炫酷的回味時刻,想想也很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說的是“當一個四十多歲中年男人決定去死”,自然也有寫遺書的情節(jié)。高嘉岳經(jīng)歷了一系列家庭洗禮后,還是有點想自殺,他查閱了大量的書籍,絞盡腦汁,想寫好一封遺書,寫寫改改停停,最后就寫了一句話:有生之年,能長這么大,算不錯了。
這是一句寬慰所有人的話。人們總是苦苦追尋人生的意義,以為它藏在金錢中,藏在別人的評價里,但其實,人生可能壓根沒啥意義,自然就沒有成敗。既然人生沒有“應當成功”,那么,好好活,繼續(xù)前行的每一天,就是全部的意義。
花癡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