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維
(1.澳門科技大學 國際學院,澳門 氹仔 999078;2.武夷學院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國外語言景觀研究起源于20 世紀70 年代的城市語言研究,1997 年《語言景觀與民族語言活力——一項實證研究》發(fā)表,Landry 和Bourhis 把一定區(qū)域內公共空間里語言的書寫現象的情況作為研究范圍,將“語言景觀”界定為:出現在公共路牌、廣告牌、街名、地名、商鋪招牌以及政府樓宇的公共標識牌之上的語言共同構成某個屬地、地區(qū)和城市群的語言景觀[1]。此定義得到了學界的廣泛引用。2006 年開始語言景觀研究進入高潮期,語言景觀實證研究類文章紛紛發(fā)表[2]。目前國外語言景觀研究大致可概括為五個方面:多語或多方言研究、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政策的研究、地區(qū)性或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研究、英語的影響力研究及跨學科研究等[3]。國內的語言景觀研究可分為兩個較大的層面。一個層面是理論研討層面,主要探討該新興領域的國外研究背景、概念,研究視角、理論和方法[4],梳理國內語言景觀研究的進展[5],介紹和分析語言景觀的理論基礎和框架[6],以上研究都將場所符號學作為重要的語言景觀理論展開或多或少的介紹。另一層面是實證研究層面,通過個案分析來對國內語言景觀進行深入的實證調查分析研究。已有個案研究中有內陸一般中部城市語言景觀研究[7],也有邊境城市的語言景觀研究[3],亦有學者關注少數民族如回族聚居地的語言景觀研究[8],其中旅游區(qū)的語言景觀研究近年來頗受關注[9]。
在目前的語言景觀研究理論中,Scollon 和Scollon提出的場所符號學是理論框架比較完整的一種,為語言景觀研究提供可操作性分析的方法[10]。金怡重點介紹了場所符號學包含的語碼取向(code preference)、字刻(inscription)、置放(empalcement)和時空中的話語(discourses in time and space)四個要素①。亦在論文中指出場所符號學理論側重對語言景觀的質化分析,鮮少提及量化處理,因而數據處理缺乏科學依據等弊病[11]。
基于此,筆者擬運用場所符號學理論對武夷山旅游景區(qū)的語言景觀情況展開語碼取向、字刻、置放、時空中的話語等方面的分析。語碼取向、字刻及置放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從量化的角度統(tǒng)計分析各類標牌的數量以及所占的比例,用定性法分析各類語符在公共空間中的具體使用情況。在時空中的話語分析方面增加量化分析工具SPSS 中的雙變量相關性分析,以考察地方語言景觀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互動關系,以期拓展研究空間。
筆者以首批進入國家5A 級景區(qū),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的武夷山旅游景區(qū)為研究對象,用相機窮盡式拍攝的方法實地調查法錄街道、商業(yè)區(qū)標牌的用語情況,調查范圍包括大王峰路、玉女峰路、九曲溪路、隱屏峰路、天游峰路、三仰峰路、九龍窠路、高爾夫路、曼陀巖路共九個街道的街道兩側語言標牌和三個人口相對集中、人流量較大的商業(yè)區(qū)紫陽古城、武夷漢城、極地海洋公園的可視范圍內的語言標牌。
(一)語碼取向分析
本次調查有效語言景觀樣本共計有3187 個(樣本采集時間為2022 年6 月)。根據自上而下的行為姿態(tài)和自下而上的行為姿態(tài)將其分為官方標牌和私人標牌②。根據語言符號的組合情況又在兩大類中細分出單語符、混合雙語符以及混合多語符語言景觀,詳見表1。
從表1 可以看出,在搜集到的語言景觀樣本中,官方語言標牌共計896 個,占總樣本量的28%,私人語言標牌共計2291 個,占總樣本量的72%。私人語言標牌數量大大超過官方語言標牌,可見服務區(qū)的商業(yè)繁榮程度之高。
單從語符類型來看,樣本數量最多的是單語符語言景觀,其次是混合雙語符語言景觀,最后是混合多語符語言景觀。
單語符語言景觀樣本共計1907 個,占總樣本量的59.8%,其中中文標牌最多,共有1900 個,占總樣本量的99.6%。官方語言標牌和私人語言標牌皆以中文單語符標牌為主。英文單語符僅有7 個,主要出現在極地海洋公園的商業(yè)廣告標牌上。由此可見,中文在單語符語言景觀中出現的頻率極高,在數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
混合雙語符語言景觀共有988 個,占總樣本量的31%。在混合雙語符語言景觀中,官方標牌以“中文+英文”“中文+拼音”的路牌為主,私人標牌則以“中文+數字”的商鋪店牌為主。其中,以“中文+數字”形式的語言景觀占優(yōu)勢,共有660 個,占總樣本量的20.8%。“中文+英文”形式的語言景觀共計225 個,占總樣本量的7%。“中文+拼音”形式的語言景觀共計103 個,占總樣本量的3.2%。
通過觀察語言景觀樣本,我們發(fā)現“中文+數字”形式的語言景觀主要出現在自下而上的私人標牌如商鋪的招牌中,以“店名+電話號碼”的形式出現?!爸形模⑽摹毙问降恼Z言景觀多出現在路牌、門牌以及面向游客的景點介紹的信息牌當中。在“中文+英文”形式混合雙語符語言景觀中,中文是主要的語言符號;且中文語符主要居于標牌上方、左側和中心位置,屬于優(yōu)勢語碼。英文是僅次于中文出現最多的交際語言符號,這主要是受英語全球化的影響。但在國際化程度日益提升的當下,作為雙世遺產地的武夷山,“中文+英文”的混合雙語符的語言景觀呈現比例仍顯不足。
混合多語符語言景觀共有292 個,占總樣本量的9.2%?!爸形?英文+拼音”的樣本共計36 個,“中文+英文+數字”的樣本共計155 個,如圖1。此類樣本主要出現在政府主導的路標中,呈現“中文地名+英文地名+數字”的混合多語符語言景觀現象。
圖1 路標:“中文地名+英文地名+數字”Fig.1 Road sign:“Chinese place name +English place name+number”
“中文+英文+其他語符”的樣本共計5 個。多語翻譯的情況很少,僅在茶博園及個別景點介紹時在英文翻譯外增設了韓文翻譯,另有一家茶葉商鋪有韓文翻譯?!爸形?拼音+數字”的樣本共計59 個。此類樣本多來自于商鋪的店名標牌。私人語言景觀中使用英文翻譯的較少,大部分出現的字母標識為拼音,呈現“中文店名+品牌拼音翻譯+電話號碼”的混合多語符語言景觀現象?!爸形?英文+拼音+數字”的樣本共計37 個。此類樣本多來自于政府主導的路標和商鋪的店名標牌中。
(二)字刻分析
字刻是場所符號學理論探討的第二個重要方面。首先,就字體而言,三姑度假區(qū)的標牌漢字呈現出了官方標牌字體較單一、規(guī)范,私人標牌字體多樣的特點。官方標牌主要包括路標、門牌、公益廣告等,一般采用宋體、楷書,字體較單一且規(guī)范。私人標牌主要包括商鋪店名、商業(yè)廣告等,其中除一般廣為使用的宋體字外,商鋪標牌上還呈現了楷書、隸書、篆書、草書等不同形式的書法字體,如圖2。茶葉商鋪標牌所示,純木色背景上以行書書金黃色大字“青獅巖茶”,字體做了一定的藝術化處理,如“茗”字呈現茶壺形態(tài),“茶”字草頭有蓬勃生長之姿,盡顯中華書法文化之魅力。
度假區(qū)內不少商鋪將店名以篆刻的形式呈現在石頭上,如圖3?!熬琵埮邸比齻€字以篆書書寫,以印章形式刻于石上,古樸優(yōu)雅,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融。
圖3 商鋪名稱“九龍袍”Fig.3 Store name“Jiulong Pao”
這說明三姑度假區(qū)的語言景觀不僅在官方層面上,在私人層面也致力于保留歷史文化特色,在注重標牌設計的統(tǒng)一性和規(guī)范性的同時兼顧藝術性。這與茶文化同書法文化的內在關聯有關。相較而言,英文的字體形式比較單一,大部分為標準印刷體。僅有極少數商鋪使用了英文變體藝術字。其次,三姑度假區(qū)內標牌的漢字繁體字和簡體字的選擇也具有不同的象征含義。簡體字是國家規(guī)定使用的形式,因此,官方標牌一律使用簡體字,力求符合規(guī)范。但按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guī)定,在文物古跡、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等處,可保留繁體字[12]。因而,在私人標牌中,含有繁體字的商鋪店名標牌占據一定比例。書法文化與繁體字的保留一起呈現出了雙世遺產地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三)置放分析
在標牌的置放方面,三姑度假區(qū)內在任何語境下都保持不變的去語境化置放標牌和出現在不當位置上的越界式置放標牌都不多。占據多數的是能夠在具體位置執(zhí)行其特定的指路、警示、場所介紹功能的場景化置放標牌。值得注意的是,大量摩崖石刻的出現,包括矗立在三姑度假區(qū)主干道大王峰路上的十余方景觀石刻(如圖4),以及鋪設在人行道上的古詩詞與地方傳說故事石刻,二者均屬于去語境化置放標牌。
圖4 摩崖石刻:“真山水”Fig.4 Cliff carvings “True Landscape”
(四)時空中的話語分析
為了考察地方語言景觀中空間話語與社會之間的建構關系問題,筆者通過隨機軟件在3187 份調查樣本中隨機抽取200 份樣本,用于雙變量相關性分析。在數據分析前,通過設置不同的自變量來對拍攝到的語言景觀進行打分。將圖像中呈現的行為目的及主體分為以商業(yè)行為為主、以公益行為為主、以政府主導行為為主進行“是”“否” 的打分,“是” 打1 分,“否”打0 分。將圖像傳達的對象身份、次序優(yōu)先、姿態(tài)傾向三個方面是游客還是市民進行 “是”“否” 打分,“是”打1 分,“否”打0 分。將語言景觀材質載體的屬性按照無人工材質的自然風景、粉筆字和臨時油漆、手寫的非工整的通告廣告、工整制作的廣告牌、凸出字體的銅牌(非貴重)、貴重材質如手工藝石刻進行0-5 的分級打分。將語言景觀的象征功能分為象征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與優(yōu)質的旅游資源、象征優(yōu)質的城市建設與治理能力、象征著溫情的人文空間與家的認同三個方面進行“是”“否”打分,“是”打1 分,“否”打0 分。經過轉化之后的圖片數據通過SPSS 軟件的雙變量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表2 的分析表明,盡管私人標牌的數量在三姑度假區(qū)語言景觀中占據絕對優(yōu)勢,但大量投放在各個街道及商業(yè)中心的公益廣告顯示了武夷山市政府在公益事業(yè)上持續(xù)投入的有效度,這一結果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念。
表2 語言景觀行為目的相關性分析Tab.2 An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of behavioral purposes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表3、表4 的相關性分析圖表表明,在疫情期間以服務于景區(qū)游客為目標的三姑度假區(qū)語言景觀呈現出新的變化。語言景觀的主要傳達對象和傳達優(yōu)先次序從游客轉向了市民,體現了疫情期間,武夷山市地方政府對本土市民的人文關懷,持續(xù)深耕情感體驗,以達到共同抗疫的效果。
表3 語言景觀圖像傳達對象身份相關性分析Tab.3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of identity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image communication objects
表4 語言景觀圖像傳達次序相關性分析Tab.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image communication sequence
表5、表6 的分析結果與此前語言景觀定性研究中認為政府主導行為和公益性的語言景觀通常會使用更加恒久性的材質載體的觀點不同,自變量之間并未顯示出相關性??赡艿脑蚴悄壳暗男麄骱统鞘芯坝^均圍繞防疫的動態(tài)清零和文明城市的建設。另一可能原因是私人標牌,尤其是茶企的廣告標牌也大量使用了恒久性的材質,如石刻,沖淡了政府主導行為和公益性景觀使用恒久性材質載體的特點。
表7 表明武夷山市政府在城市語言景觀的塑造中貫徹將家國情懷和城市治理協同的理念,將國家的形象構建與小家的溫情空間共通共融,塑造出具有國家榮譽感與城市宜居感的人文空間。
表7 語言景觀不同象征功能的相關性分析Tab.7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ifferent symbolic functions in linguistic landscape
綜上可知,武夷山三姑度假區(qū)的語言景觀中呈現出空間話語和社交互動關系的雙重性特點,一方面是為外地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務性、商業(yè)宣傳性話語形成的社交互動,一方面是為本地市民提供的公益性服務性話語形成的社交互動。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官方標牌還是私人標牌的語言景觀中包含的大量與地方文化相關的語符都能使符號的受眾(游客/市民)產生跨時空對話關系,并生成符號的功能性與文化性的混合意義。
武夷山市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1999 年12 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2018 年12 月,武夷山市獲第二批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示范市稱號。2019 年9 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2022 年11 月29 日,武夷山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6 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目前收集到的三姑度假區(qū)3187 個語言景觀樣本來看,世遺文化、茶文化、摩崖石刻文化成為語言景觀中包含的主要文化內容。
(一)世遺文化
世遺文化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武夷山的茶文化、摩崖石刻文化等都是構成世遺文化的重要內容。但在武夷山三姑旅游度假區(qū)中有一類去語境化置放的語言景觀大量出現在主要街道的路牌當中,如圖5。世遺logo 與5A 級國家旅游景區(qū)、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智慧路牌二維識別碼作為一組并列出現的語言景觀反復出現在混合多語符的路牌中,對游客及市民感知世遺文化起到了認知強化的作用。
(二)茶文化
三姑旅游度假區(qū)的茶文化集中體現在商鋪標牌類語言景觀中。絕大多數的商鋪名稱上都出現了“茶”“茗”等字樣,商業(yè)廣告中則大量出現武夷茶品種、品牌相關的“大紅袍”“水仙”“肉桂”等字樣。與三姑度假區(q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商鋪和商業(yè)廣告均與茶有關。少部分的官方石刻中也涉及與茶文化相關的古詩詞和傳說故事等,茶文化氛圍濃厚。
(三)摩崖石刻文化
摩崖石刻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查樣本中,摩崖石刻語言景觀屬于在地石刻類語言景觀的一種。專指復刻武夷山風景區(qū)內巖壁上的古人題字,如前文圖4。由于其包括字體、形狀、排列方式、顏色等方面的一致,這類語言景觀同世界遺產的logo 一樣屬于去語境化的置放方式。目的是在旅游服務區(qū)讓游客和市民感受在地的文化氛圍。在三姑度假區(qū)摩崖石刻大量置放在大王峰北路到大王峰南路的主干道上。包括“逝者如斯”“真山水”“應接不暇”“飛翠流霞”“山水鐘靈”“智動仁靜”“壁立萬仞”“天心明月”“不可思議”“晚甘侯”“漸入佳景”等集中于九曲溪兩岸最具代表性的摩崖石刻。
無論是面向景區(qū)游客的旅游空間還是面向市民的生活空間,三姑度假區(qū)的語言景觀都承擔著重要的交際互動功能。而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尤其是雙語語言景觀中翻譯的準確性直接影響了交際互動的有效性。目前武夷山市景區(qū)服務區(qū)語言景觀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中文+英文”的混合雙語符中的英文翻譯方面,主要包括翻譯不一致、表達不準確、錯譯、漏譯等方面的問題。
(一)語言翻譯問題
1.翻譯不一致、表達不準確
翻譯不一致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一地名的英文翻譯不同。比如位于大王峰南路的景點茶博園就有“中華茶博園”“武夷茶博園”“茶博園”三個中文名稱,英文的翻譯目前有三種:“China Tea Expo”“Chinese Wuyi Tea Show Park” “Wuyi Tea Garden”。若撇開前置定語,中心語茶博園就有三種譯法,顯然影響了英語母語者的理解。第一個翻譯中“Expo”有博覽會的意思,比較適合用于翻譯具有陳列展覽性質的茶博園。“Show Park” 更多地強調表演,“Tea Garden” 意指茶園,因此建議統(tǒng)一翻譯為“Tea Expo Park”,再根據中文標識的不同增加相應的定語?!吧卟﹫@” 的翻譯也出現類似情況,目前翻譯有兩種:“Wuyi Serpentarium”“Snake Expo PK”?!癝erpentarium”是一個并不通用的網絡英文單詞,建議采用后者,也便于將茶博園、蛇博園的博園類詞語的翻譯統(tǒng)一起來。(在主干道大王峰路上的Snake 還出現了尾字母e的缺失現象。)二是路標的翻譯方式的不一致。有的使用音譯加意譯的“拼音+英文”式翻譯,如“大王峰路”標注:“DAWANGFENG RD”;紅袍街標注“HONGPAO STREET”。有的使用全音譯式,如“大王峰路”標注:“DAWANGFENG LU”,“紅袍街” 標注:“HONGPAO JIE”。目前,人行道上的小型路標指示牌使用就是全拼音翻譯。還有的使用“數字+拼音”的翻譯。如“三姑街”翻譯為“3 GU JIE”,“九曲溪路”翻譯為“9 QUXI LU”,不符合翻譯規(guī)范,“三”和“九”應該音譯為“SAN”和“JIU”。目前,國際上比較統(tǒng)一的譯法為“音譯+意譯”,建議將三種不同的譯法統(tǒng)一化、規(guī)范化。在“音譯+意譯”式的翻譯中,還有一種類型可商榷。比如:“大王峰南路” 路標譯為“Dawangfengnan Rd”。其中“南”用拼音翻譯為“nan”可能會造成表意不清,英語母語者無法理解的結果,建議改為“Dawangfeng Rd(S)”。
2.錯譯、漏譯
翻譯錯漏的情況也并不鮮見。一類為翻譯錯誤。如大王峰路上的國家旅游度假區(qū)黨群服務中心的翻譯中,將中心center 寫成了ceuter。路標上的“黨群服務中心衛(wèi)生間對外開放” 翻譯為:“Toilet of party and masses service center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對外開放的翻譯顯然過于機械。建議譯為:“open to the public”會更加通俗和簡潔。又如“機票、火車票代售點”用“Airline and Train Tickets”,建議翻譯為:“Tickets and Train Tickets Agents” 。農商銀行的日程安排標牌上“雙休日節(jié)假日不辦理”翻譯為“Double cease day holidays closed” 也顯得過于機械,建議譯為“Not for weekend and holidays”會更加自然。
一類為漏譯。比如 “景區(qū)南路口” 翻譯為“The South Entrance”。缺失了定語“景區(qū)”。漏譯現象還大量出現在綜合性的路牌上。此類路牌多由“中文+英文+拼音+數字”組成。其中表示方向的“東西南北”無英文翻譯,表示距離單位的“米”無英文翻譯。
(二)語言翻譯問題原因分析
武夷山市三姑度假區(qū)毗鄰景區(qū),隨著近年來紫陽古城、武夷漢城等商業(yè)城的建設及眾多住宅小區(qū)的開發(fā),逐漸成為既面向游客又面向市民的雙重城市空間。在本次調查中,語言景觀中呈現的語言問題除少部分出現在面向游客的商鋪類標牌、廣告等私人標牌中之外,大部分問題出現在由政府部門統(tǒng)一設立的公益廣告、公共空間介紹語及路牌中。
造成此類現象的原因可能在于近年來地方旅游業(yè)受到外部因素沖擊,公共服務部門將注意力轉向市民服務,在度假區(qū)的整體改造中傾向于對內的語言景觀創(chuàng)設,而缺乏國際化的旅游城市的語言服務的意識,統(tǒng)籌規(guī)劃管理的細致程度不足,整體語言服務的水平不高。
武夷山市三姑度假區(qū)作為面向景區(qū)游客的主要服務區(qū),聚集了大量的商鋪標牌和政府管理的公共標牌,語言景觀非常豐富。在主要街道和商業(yè)區(qū)的語言景觀窮盡式收集整理與分析過程中,不難發(fā)現,作為對外宣傳和服務的窗口,三姑度假區(qū)的語言景觀情況整體上豐富規(guī)范。武夷山市政府在語言景觀空間的構造上不但服務于外地游客,也服務于本地居民。在宣傳世遺文化、茶文化和摩崖石刻文化方面地方政府在語言景觀上做出了許多努力。疫情期間增設的抗擊疫情的通知通告標語更是深入到了度假區(qū)空間的各個角落。
然而,在旅游服務區(qū)的語言景觀構建中,還要提高語言服務的意識,更要提高語言服務的水平,展現城市風貌,推動武夷山作為國家級旅游城市與世界級雙遺產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體措施包括:
(一)及時糾正雙語標牌的錯譯、漏譯等問題,統(tǒng)一標牌名稱及翻譯方式,提供清晰準確的語言服務,提升旅游度假區(qū)語言景觀的交際互動的有效性。語言服務是城市管理的重要部分。提供清晰、準確的語言服務方能彰顯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
(二)增強語言景觀中的文化內涵。語言景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外來者和本地居民文化習得的重要途徑。
(三)增強漢語語言符號的競爭力,塑造漢語符號的品牌功能。比如可以在“茶”這樣的漢語符號上多做創(chuàng)意的設計,除了在數量上凸顯“茶”的語言符號功能外,也在文化和經濟上顯示其效益。
注釋:
①金怡在2016 年的論文中指出: 語碼取向指在雙語或多語標牌中,各種語言排列的先后順序和空間位置可以體現其語碼取向,反映該語言社區(qū)中某種語言所處的位置:重要、優(yōu)先、次要、非優(yōu)先;字刻指標牌語言的不同呈現方式表現為材料、字體、疊加和狀態(tài)變化等方面;置放研究標牌放置在某個空間位置所激活的意義,包括去語境化(decontextualized)、越界式(transgressive)和場景化(situated);時空中的話語研究空間組織與社交互動的關系,體現在空間(公共空間的前景與私人空間的背景)和話語兩個方面。時空和話語的交匯構成了符號聚集(semiotic aggregate)。綜上,場所符號學除了對語言標牌做出具體分類與分析外,還考察話語的動態(tài)性、現實性及交際性。
② 官方標牌與私人標牌是Laudry 和Bourhis 于1997 年提出的分類方法,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對樣本進行分類。自上而下的官方標牌包括由政府設置對諸如街名、廣告及公共建筑標牌等。自下而上的私人標牌是由私人設置的店名、公司標牌、廣告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