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兵?趙可馨
2023年10月5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第二十屆年會全會上表示,俄羅斯可能撤銷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批準。
近年,長期以來維系全球安全的一系列軍控條約正“排隊”走向死亡:《中導條約》《開放天空條約》作廢;《新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休克;2023年11月2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宣布簽署一項法律,決定俄即日起撤銷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批準,并于當月7日正式退出《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美國和北約也隨即宣布暫停參與《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那么,備受關注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和《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究竟是怎么回事?俄羅斯的動機何在?以上種種動向會給國際軍控走勢造成什么樣的沖擊呢?
核試驗是研發(fā)核武器和保持核武庫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而全面禁止核試驗是防止核擴散以及實現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目標的重要步驟。經國際社會努力,《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1996年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并于當年9月24日開放簽署。該條約禁止所有締約國進行任何核武器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由國際監(jiān)測系統(tǒng)進行核查。條約將在附件2所列44個有核能力的國家批約后180天生效。這44個國家系于1994年至1996年期間參加條約談判并在當時已經擁有核動力反應堆或研究堆的國家。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附件2所列的44個國家尚有9個沒有批準該條約。美國、中國、埃及、伊朗、以色列已經簽署條約但未批準。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尚未簽署。俄羅斯曾在2000年批準該條約,2023年10月5日,普京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上表示,俄可能撤銷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批準,因為美國尚未批準該條約。普京的提議立刻得到俄羅斯議會支持。10月下旬,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和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相繼通過撤銷批準該條約的法案。因此,時至今日,《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并未生效,但美俄中英法五個核武器國家都堅守暫時停止核試驗的承諾。
近年來,美俄圍繞《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履約問題存在一些爭議?!度娼购嗽囼灄l約》禁止“任何核武器試驗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但“核爆炸”的定義是談判中的一個關鍵癥結,最終也未做明確界定。后來,美國政府自己提出了所謂的“零當量”標準,主張禁止任何類型的自持的超臨界鏈式反應的核爆炸,英國、法國也予以附和,但在國際上并未就此達成任何書面協(xié)議。美國卻以此為標準,一再指控俄羅斯可能進行或準備進行極低當量的核試驗。當前,美國在國際上積極推動增加核試驗場透明度,也是想拿這個問題繼續(xù)做文章。
其實,美國自己頻繁進行亞臨界核試驗,還用常規(guī)炸藥模擬核試驗。例如,在俄羅斯撤銷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當天,美國內華達試驗場就進行了地下化學試驗,號稱是要借此提高對地下核試驗的探測能力。俄羅斯對此充滿疑慮。俄聯邦委員會副主席康斯坦丁·科薩切夫表示,應該對美國在內華達試驗場的爆炸是否超過核試驗門檻進行國際法律評估。
但俄羅斯撤銷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真的是要準備進行核試驗嗎?未必。從1949年到1990年,蘇聯進行過715次核試驗,積累了大量試驗數據,恢復核試驗有多大價值值得懷疑。當然,在討論撤銷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過程中,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10月5日曾在“瓦爾代”俱樂部年會上談到恢復核試驗的可能性。他說,“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和“薩爾瑪特”重型導彈等新型武器攜帶的彈頭可能需要進行測試,但現在還無法確定是否要進行測試。俄羅斯撤銷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直接目標應該是與美國站到同一起跑線上,為日后博弈增加籌碼,恢復核試驗并非當務之急。俄羅斯總統(tǒng)新聞秘書、克里姆林宮發(fā)言人佩斯科夫表示,撤銷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并不意味著俄羅斯將開始進行核試驗。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也表示,只有在美國進行核試驗之后,俄羅斯才可能考慮進行核試驗。
《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是冷戰(zhàn)后期東西方關系緩和的產物。為了實現歐洲地區(qū)常規(guī)武裝力量的平衡,消除發(fā)動突然襲擊和大規(guī)模進攻的能力,北約的16個成員國和華約的6個成員國1990年11月簽署條約,對于自大西洋至烏拉爾山脈之間的各締約國所有歐洲陸地領土上的坦克、裝甲車、重型火炮、戰(zhàn)斗機和攻擊直升機等特定武器裝備數量進行限制。這是二戰(zhàn)之后東西方達成的唯一一項常規(guī)軍控條約,也是《中導條約》之后國際軍控的又一次突破性進展,被視為“導致冷戰(zhàn)結束的基石”或“歐洲安全的基石”。從1992年到2008年,《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成員國根據該條約削減了超過5.2萬件常規(guī)武器。截至2008年,條約成員國還進行了約6000次核查。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繼承這一條約,但它對條約多有不滿。一是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遲遲不批準《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修改協(xié)議》。冷戰(zhàn)結束后,歐洲安全格局產生較大變化,華約解體,北約不斷東擴。為適應新形勢,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首腦會議于1999年通過了《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修改協(xié)議》,放棄了基于集團和地區(qū)實施的常規(guī)武裝力量限制,而改為基于國家和領土設定常規(guī)武裝力量上限。俄羅斯于2004年批準《修改協(xié)議》,但北約成員國借口俄羅斯未從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撤軍而拒絕批準《修改協(xié)議》。
二是俄羅斯不滿其在本土的兵力部署受到過多限制。為了減少對對手側翼機動、迂回進攻的擔心,《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對歐洲南部和北部側翼的坦克、裝甲車和火炮數量進行了限制。《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有關側翼區(qū)是這樣規(guī)定的:西方國家的側翼區(qū)包括冰島、挪威、希臘和土耳其,東方國家的側翼區(qū)最初包括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以及原蘇聯的列寧格勒軍區(qū)、北高加索軍區(qū)、外高加索軍區(qū)和敖德薩軍區(qū)。蘇聯解體后,該條約締約國于1996年5月達成《側翼文件》,縮小了俄羅斯的受限區(qū)域。但北約認為,俄羅斯在側翼地區(qū)部署的裝備數量遠遠超出條約的限制。俄羅斯則認為,“側翼”相關規(guī)定限制了其在北部和南部邊境地區(qū)的軍備水平,早已不合時宜。
三是北約東擴持續(xù)改變俄與北約力量對比,侵蝕了條約的現實基礎。該條約達成時,蘇聯處于風雨飄搖的弱勢地位,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試圖改善與西方關系,為改革營造良好外部環(huán)境,所以做出了較大讓步。條約采納北約主張的“非對稱裁減”原則,由占優(yōu)勢的華約多裁,而不追求同等數量或一定比例的軍備削減。冷戰(zhàn)后,北約啟動東擴進程,原來的一些華約成員國轉投北約懷抱,而近兩年一些游離于兩大集團之外的中立國也申請加入北約。2022年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冷戰(zhàn)期間一直堅持中立地位的芬蘭已加入北約,瑞典入約進程也在推進之中。在俄羅斯看來,《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已經與變化了的地緣政治現實脫節(jié),沒有必要繼續(xù)留在里邊了。2007年7月,俄羅斯就已經暫停履行該條約。今年5月,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頒布法令,稱由于美國及其盟友正在尋求與俄羅斯的軍事對抗,因此俄羅斯將退出該條約。6月9日,俄羅斯廢止該條約的法律正式生效。由于該條約規(guī)定,擬退約的國家必須提前至少150天通知條約保存國及所有締約國,所以直到11月初俄羅斯才正式完成退約全部程序。與條約有關的限制華約成員國裝備水平的《布達佩斯協(xié)定》和《側翼文件》也隨之失效。
北約方面,美國歐洲司令部長期以來也一直主張退出《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它認為俄羅斯2007年就不再履行條約義務,卻仍能通過白俄羅斯獲得北約軍力數據。所以在俄羅斯正式退約之后,北約也迫不及待暫停履約了。這個曾與《中導條約》一道送別冷戰(zhàn)的重要軍控條約就這樣走向了末路。
中短期內,俄羅斯的上述舉措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并不會對全球安全形勢產生什么直接影響。但聯系此前美國廢約退群之舉,不由讓人憂心現有的國際軍控體系在一波又一波沖擊之下,未來究竟會向何處去?
現在還沒有人能給出清晰的答案,但有一件小事或許頗能折射時代的變化。2023年11月13日,美國國務院軍控、核查與履約局更名為軍控、威懾與穩(wěn)定局。如果大國之間真的無約可履、無物可查,而必須要更多地靠威懾來維持穩(wěn)定,那對于全球安全和其自身安全來說,究竟是憂是喜?
(郭曉兵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軍控研究中心主任,趙可馨為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