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錢小雅
敦煌實習帶給我的驚喜,是從飛機上開始的。我們從舷窗望出去,看到薄薄的云層下綿延不斷的祁連雪山和沖積平原,山河表里的變化讓人莫名心潮澎湃。到了敦煌市,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坐上大巴來到住所,開啟了七天的文獻專業(yè)的實習之旅。這次實習以莫高窟為中心,包括有榆林窟、鎖陽城、塔爾寺遺址等實地考察。
說到莫高窟,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奇瑰的壁畫了。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壁畫,中國很多寺廟和墓葬也有壁畫,那么莫高窟的壁畫有什么獨特之處呢?目前我們在博物館中看到的傳世繪畫,最早基本是五代及宋以后的作品,唐代和唐以前的作品非常罕見。而在莫高窟的方寸天地中,可以欣賞到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在西魏時期的壁畫中,我們能體會顧愷之、陸探微的秀骨清像風格;在唐前期的壁畫中,我們能看到畫圣吳道子“吳帶當風”的豪放風格;在《都督夫人禮佛圖》中,我們能欣賞盛唐時期畫家張萱的富麗畫風……持續(xù)繪制上千年的壁畫藝術,相當于給世界留下了一份持續(xù)千年的中國美術史。
此次實習的第一個活動就是進莫高窟參觀,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一個個幽暗的洞窟,看到了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古代圖景。當我們走出洞窟,遠方的云彩都好像飛天的形狀,飄逸、靈動,在淡藍色的天空下跳著輕盈的舞。
每天早起看洞窟,傍晚在周邊遺址考察,簡單而充實的考察生活過了幾天,我們就遇到了一場漫天黃沙。早上一起來便發(fā)現(xiàn)窗外已經(jīng)是“千里黃云白日曛”,我們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口罩、圍巾等都裝備上,一起出了門。遇到敦煌研究院的老師們,他們都表示對這種天氣很習慣了,帶我們的張老師說:“這還不算很厲害的,像今天這種情況,莫高窟景區(qū)會進行評估,可能洞窟還是能開放的。如果遇到更嚴重的沙塵情況,為了防止壁畫和塑像受到風沙侵蝕,洞窟就不會開放了。有的游客大老遠過來,看到不開放會很生氣,我們跟游客解釋,但有時候他們聽不進去……”
我摸了摸衣縫里的沙子,鼻腔里也感覺到一些不適,想到在莫高窟工作的老師和工作人員常年面對這樣的惡劣天氣,不由感嘆:“在這里守護莫高窟,太辛苦了?!崩蠋熣f:“已經(jīng)比幾十年前好很多啦。等一下你們?nèi)ブ兴聟⒂^的時候就知道了?!?/p>
何為中寺?雷音寺(又稱中寺)和皇慶寺(又稱上寺)原是清代的兩座佛教寺廟,曾在20 世紀末作為研究所辦公用地和宿舍,現(xiàn)為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為了了解更多敦煌研究院的歷史,我們走過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九層樓”,來到了中寺參觀。在外面看是簡簡單單的平房,墻是跟戈壁灘一樣的土色,而走入其中卻能看到很多故事。場館以實物、歷史照片、專家手稿、出版物、繪畫復制品等展現(xiàn)了敦煌研究院幾代人無私奉獻、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以及莫高窟保護、研究、弘揚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唯一的交通工具牛車、發(fā)電用的渦輪、制作“土顏料”的紅土黃泥……當年他們使用的工具在今天看來無比簡陋,但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老先生們沒有拋下自己的責任,篳路藍縷開創(chuàng)了莫高窟的保護事業(yè)。如果說,實習之前讀樊錦詩先生的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心中感覺十分敬佩,當我真正來到這片戈壁灘上的小小綠洲,看到老先生們當年真實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留下的是久久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
老師帶我們來到和莫高窟遙遙相對的墓園,這里埋葬著許多位致力于文物保護、學術研究的前輩先生。其中除了鉆研業(yè)務的學者,也有手藝技術突出的工匠前輩,例如擅長修補塑像的竇占彪師傅,莫高窟的洞窟大多離不開他爬上爬下的修補。竇師傅在常書鴻先生成立藝術研究所的時候就在這里工作了,常書鴻先生在回憶錄中提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技工竇占彪,是一貫善于登攀懸崖峭壁探寶的開路先鋒。在他與天水麥積山當?shù)啬竟の牡氯呐浜舷?,?0-60 米以上的峭壁上,抽出一個朽爛的木樁,再在樁眼中安裝上一個新的木樁,架上木板,就這樣,一個木樁一個木樁,一塊木板連一塊木板,艱難地開辟了飛棧的通路,把我們引上天堂洞等許多高層洞窟?!痹诙鼗停性S多像竇師傅一樣的工匠,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守在戈壁灘,專心做一件事,壁畫修復、洞窟保護、植被建設……我們今天來到莫高窟,能欣賞千年前的藝術瑰寶,離不開這一代代莫高窟人的守護。他們把一生奉獻給莫高窟的保護事業(yè),奉獻給祖國的文化工作,值得我們致敬、永遠銘記。
離開敦煌的前一天,我爬上莫高窟對面的沙丘,看到遠處的云橫在天際,仿佛和這山崖一樣,亙古不變。城市里的云不會是這樣的,在城市里我們看云的心境也不會是這樣的。在北京,匆匆忙忙的行人可能會因為天邊的火燒云而駐足、拍照、發(fā)朋友圈,云是都市生活的點綴。而在莫高窟的這七天,我們每天考察,早晨沿著河邊往洞窟方向走,中午或下午再走回來,生活是簡單而純粹的,云是我們朝夕的陪伴。我想,每一代敦煌人都曾經(jīng)在這片云影下心無旁騖、矢志不渝,守護著莫高窟,守護著這一片土地——看似荒涼貧瘠,卻是藝術和文化的沃土。
在來實習之前,我對莫高窟的想象是藝術的殿堂;實習結束后,我認為莫高窟更是一代代敦煌人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象征。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而無數(shù)文物工作者扛起了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重擔,守護著我們的精神家園。這份擔子,我們也要接下去,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