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黨員》全媒體記者 張倵瑃 鄭友 陳誠
最近一段時間,籌建植物染繡非遺文化家庭博物館的消息,在重慶市大足區(qū)拾萬鎮(zhèn)不脛而走,鎮(zhèn)上的人都想早日一睹非遺傳承人劉萍家傳的上千件染、織、繡件真容。
在緊鑼密鼓地籌建家庭博物館之前,45歲的劉萍曾先后成立“劉萍染繡工作室”“湖光花舍非遺工坊”和重慶市大足區(qū)五馬湖生態(tài)農(nóng)業(yè)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在當?shù)匦∮忻麣狻?/p>
10 月13 日,我們隨重慶市政協(xié)農(nóng)業(yè)和農(nóng)村委員會一行,前往重慶市大足區(qū)調(diào)研當?shù)赝恋刭Y源盤活情況。沒承想,細雨紛飛中,在拾萬鎮(zhèn)長虹村,竟與非遺傳承人劉萍不期而遇。人生有很多意外之喜,偶遇劉萍和她的染繡工作室就令我們驚喜,而她的故事更讓我們肅然起敬。
本以為劉萍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重慶妹子,沒想到她來自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而她的先生馮英相才是地地道道的重慶人。她因為愛著她的先生,不遠千里追尋到大足,落戶在拾萬鎮(zhèn)。
他們?nèi)温氂谕粋€金融系統(tǒng),由于工作關(guān)系而相識、相知、相愛。劉萍生于植物染繡世家,對染繡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馮英相因為愛著劉萍,也愛著她的喜愛。兩人索性辭職,立志要將植物染繡作為一生共同的事業(yè)來追求。
干練是劉萍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她長發(fā)及腰,兩只大眼睛炯炯有神,說話不拖泥帶水,對自己的作品、藏品如數(shù)家珍。
1978年,劉萍出生于云南,5歲時在外婆蔣白玉指點下學習家傳技藝——植物染繡。劉萍坦言,最初她是帶著強烈抵觸情緒學植物染繡的,是自己不得已而為之。
一個月后,劉萍終于完成了平生第一幅作品,這個“強扭的瓜”還被外婆做成門簾給掛了起來。剎那間,成就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久而久之,劉萍喜歡上了植物染繡。外婆臨終前拉著她的手,希望她能將此技藝傳承下去。劉萍想都沒想,便滿口應承了下來。就這樣,她成了植物染繡的第五代傳人。
大學畢業(yè)后,劉萍先后當過公務員、開過公司,可無論多忙,對植物染繡技藝的那份情懷始終沒有放下,“答應過外婆的事情肯定要做,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關(guān)于鄉(xiāng)土生活,劉萍一往情深,在傳承植物染繡的同時,她無法走出陶淵明筆下田園生活的意境。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是陶淵明筆下描繪的美好鄉(xiāng)居畫卷。
在拾萬鎮(zhèn)長虹村湖光花舍種植基地,劉萍的家位于一座四合院中,不大卻精致,各種擺設(shè)井井有條。在花舍里,也有這樣一間“素心小院”,院里遍植素心花,春天時開出潔白的花朵,芳香四溢。
以素心花朵染色是劉萍家族中獨有的技藝。
“以此法成色的繡線,會呈現(xiàn)出淡雅的中間色調(diào)。素心全身都是寶,花藤、枝蔓、葉片均可成色,同時又是香料和藥材。”在劉萍看來,與素心為伴,也是不斷地警醒自己,摒棄雜念,勿忘初心。
她說,強大的動力,來自追夢的沖動。
2015年,劉萍和先生馮英相放棄在銀行的豐厚待遇,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中,帶著一份執(zhí)著、一份熱愛,一起回到馮英相的故鄉(xiāng)大足。
劉萍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圓夢,也是為了完成外婆的重托。她要租一片土地,種植染布刺繡所需的花草等香料,也給奔波疲憊的心安個家。幾經(jīng)輾轉(zhuǎn),石馬鎮(zhèn)太平社區(qū)五馬湖的優(yōu)美自然風光深深吸引了她。
五馬湖位于低山丘陵之間,融田園、水庫、山林、瀑布、峭壁等地貌資源為一體。初次來到這里,劉萍便怔住了,此時此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有絲毫猶豫,她停下了尋找的腳步。
“靜謐的夜晚,工作累了就到充盈著泥土芳香的湖邊,仰望漫天星斗,疲憊的心靈會被輕輕撫慰,干澀已久的雙眼漸漸濕潤……”劉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說,“傳承染繡文化是我目前最愜意的生活方式”。
在五馬湖聽鳥鳴、織刺繡,這是劉萍想要的生活,一種“簡單的幸福”。
“生活本無界,何須自擾之”,劉萍將五馬湖的生活方式定義為“詩情畫意”。她說:“荷香讓人沉醉,蛙鳴讓人動心,蓬勃生長的農(nóng)作物,總是讓人被生命的力量所感動。五馬湖不是‘烏托邦’,而是能夠隨時隨地觸摸到的美與感動。”
對于工作,劉萍有些輕描淡寫,“搶救性地收藏古老的染、織、繡件,順道研究、恢復那些瀕臨滅絕的技藝”。然而,家里擺放著的一件件繡件卻被她視為珍寶。
納紗、織紗、戳紗、數(shù)紗,這些看起來名稱相似,實則是毫不相同的刺繡技藝。劉萍遺憾地表示,自20世紀90年代最后一位納紗繡娘過世,納紗技藝便已徹底失傳。
劉萍想重拾這道已經(jīng)“作古”的技藝。通過不斷比對和研究,她逐步整理恢復出納紗技藝的文字資料多達50余頁。
而每當談及祖輩自清代以來傳下的“刻毛”絕技,劉萍便滔滔不絕。
在即將開館的家庭博物館中,有一件被火燒出拳頭大小洞口的孔雀圖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作為鎮(zhèn)館之寶,劉萍為其取名《白羽朝輝》。
那是一塊自清代傳下的馬面裙上的花片,一只正在開屏的白孔雀,輕盈飄落的羽毛猶如一幅藝術(shù)品。羽翼上,一根根羽毛輕薄無比,好似要展翅翱翔一般,讓我們一行人情不自禁地發(fā)出感嘆之聲。
早前,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晏曉斐觀看《白羽朝輝》后亦贊嘆不已,揮毫潑墨“文化瑰寶非遺傳人”8個大字相贈。
傳承技藝40年有余,用劉萍的話說就是,世間最難繡的是水,無形無色無味,最考驗技藝的是白色的毛,似有形又無形,似有色又無色。是的,采用獨特“刻毛”技藝的《白羽朝輝》,無愧于各種溢美之詞。
作為植物染繡第五代傳人,劉萍已將獨家技藝傳授給她8 歲的女兒馮子桐。在她看來,“刻毛”絕技代代相傳,每一代傳人的技藝又各有特點。
劉萍的母親金翠仙擅長繡寒林和孔雀,特別是繡制的孔雀霸氣華貴,羽毛鮮艷靚麗,絲絲分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劉萍繡制的孔雀則是吸取西方油畫技巧,更重視光影處理效果。
在劉萍家族,傳承技藝有個傳統(tǒng),那就是兩代人或者數(shù)代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這是藝術(shù)的師徒相授、薪火相傳,也是親人之間愛的接力。
其中,《八芳圖》尤其值得一提。正所謂:群芳艷出上林苑,彩云飛凰譜詩篇。一絲一線延七秩,三代嘔心佳藝傳。
“圖中的牡丹、桂花、蘭花、海棠為70 年前外婆所繡,后來媽媽補上了竹子,我又補上了芭蕉、玉蘭和梅花?!眲⑵级梦锼既?,掰了掰手指頭,外婆過世30多年,當年她的囑托仍歷歷在目。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劉萍認為,一朝承諾,就要一生履約。
11 月5 日至10 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作為眾多的參展人之一,劉萍的作品受到了一家世界頂級奢侈品品牌的青睞。更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國際商報》還對她進行了圖文并茂的報道。
每個人都有故事。在有限的時間里,有人為了理想努力奔跑,有人為了生命爭分奪秒,也有人為了傳承默默堅持。
以古開今,鑒往知來。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
而劉萍,堅持的是對植物染繡的傳承,這份傳承中有先輩們的堅守,更有她們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份摯愛。
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劉萍繼榮獲“2021 年川渝鄉(xiāng)村女能人”稱號后,今年又獲得文化和旅游部與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共同實施的“鄉(xiāng)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支持項目”。
大足區(qū)政協(xié)主席廖文麗告訴我們,劉萍以植物染色布、色線為基礎(chǔ),先后開發(fā)出7個類別的核心產(chǎn)品,年銷售額達900萬元,帶動拾萬鎮(zhèn)長虹村百余名村民就業(yè),村民在家門口就實現(xiàn)了增收。下一步,劉萍還要帶領(lǐng)村民們打造出享譽世界的大足染繡工藝。
在劉萍和先生馮英相身上,我們看到非遺的力量,也看到文化產(chǎn)業(yè)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