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苗苗 劉惠婧
【摘要】本研究借助語料庫輔助的話語分析方法,從高頻詞和“青島”索引行的及物性對新聞報道建構下的青島旅游城市形象進行全面分析。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新聞報道主要圍繞交通、經濟、風景、文化四個主題對青島旅游城市形象進行建構,在及物系統(tǒng)選擇上則以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為主,構建了青島經濟發(fā)達、景色宜人、發(fā)展卓有成效、積極進取的旅游城市形象,但對人文情懷關注較少。
【關鍵詞】語料庫;青島;城市形象;及物性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4-0083-04
一、引言
“城市形象”這一概念最早由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提出[1]。李興國認為:“公眾對一個城市的評價,就是城市形象?!盵2]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夠讓公眾對該城市產生認同感,加強該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力。城市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話語建構,而新聞媒體建構的城市形象是公眾對于該城市印象和評價的重要來源。
目前國內城市形象話語建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傳統(tǒng)主流新聞媒體。袁周敏收集了《光明日報》和China Daily 有關南京市的新聞報道,從話語的主題、主體和形式等方面探討南京城市形象的話語建構問題[3]。黃璐對《今日東莞》和《中國日報》進行對比,通過對高頻詞、標題和修飾語的分析探討東莞城市形象[4]。尹鉑淳基于NOW大型語料庫在批評認知話語分析框架下,對海外英語主流媒體涉長沙報道進行分析,揭示海外媒體塑造的長沙城市形象[5]。目前國內城市形象話語建構的研究主要關注傳統(tǒng)新聞媒體,對新媒體的研究相對不足;而以青島為對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青島作為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在新聞報道中所呈現(xiàn)的城市形象,對于塑造良好形象、將青島建設成國際知名旅游城市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新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越發(fā)顯著,傳統(tǒng)新聞媒體也與新媒體不斷融合,研究青島旅游城市形象在新媒體新聞報道中的建構問題意義重大。因此,本文聚焦新浪新聞APP客戶端這一新媒體,收集關于青島旅游的相關報道,采用語料庫輔助的話語分析方法對青島游城城市形象的建構問題進行研究。
二、理論背景
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詞由Harris于1952年提出。Foucault[6]認為,話語是知識體系。抽象的知識和思想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中,繼而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基于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然后被不同的人基于自己的經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接受。在這個過程中,話語通過知識建構我們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因此,話語是一種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不僅反映社會現(xiàn)實,而且建構社會現(xiàn)實。話語分析的目的是通過文本分析揭示話語的意義建構。
由Halliday創(chuàng)立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是話語分析的重要工具。Halliday認為語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三大元功能[7]20,每種功能由特定的語義系統(tǒng)實現(xiàn)。Halliday認為語言是一種意義潛式(meaning potential)[7]22,文本是說話人在概念意義、人際意義、謀篇意義上同步選擇的產物。語言的使用不是隨機的,而是語言使用者帶有某種目的在語言系統(tǒng)中進行選擇的結果。借助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框架,可以通過分析文本的語言特征,也就是說話人如何在語言系統(tǒng)中進行選擇來揭示話語的真正意義。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1.新浪新聞APP客戶端新聞話語中呈現(xiàn)的青島旅游城市形象有什么特征?
2.新聞話語建構青島旅游城市形象的話語策略是什么?
3.青島旅游城市形象建構中存在什么問題?
(二)研究語料
本文語料均來自慧科新聞搜索數(shù)據(jù)庫。該數(shù)據(jù)庫涵蓋了海內外1200多種中文報紙、6000多家網站的新聞報道,是目前最大、最全的中文新聞數(shù)據(jù)庫。本文設置“新浪新聞APP客戶端”作為媒體,選擇“旅游”作為新聞主題,以“青島”為關鍵詞,搜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標題中含有“青島”二字的新聞,共獲取符合條件的新聞報道255篇,經過語料清洗和標注后自建“新浪新聞青島旅游新聞報道”小型語料庫。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語料庫輔助的話語分析的方法,使用語料檢索軟件Ant Conc的詞頻和索引行對語料進行檢索,在功能語法框架下對語料進行分析,通過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研究問題進行解答。
四、語料分析
(一)高頻詞分析
語料庫的高頻詞能夠反映語料所涉及的主題。本文使用Ant Conc的詞表功能進行詞頻統(tǒng)計,排除功能詞后,得到高頻實義詞。經分析發(fā)現(xiàn),高頻詞主要涉及以下四類主題:交通、經濟、景觀、文化,其中以交通和經濟為主。交通主題包含機場、航空、旅客、地鐵等高頻詞,全面立體地建構了青島交通便利、內通外聯(lián)的城市形象;經濟主題包含旅游、服務、產業(yè)等高頻詞,著力建構其依托地方實體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城市形象;景觀主題主要涉及景區(qū)、海洋等,是青島作為海濱旅游城市的主要特色。同時也發(fā)現(xiàn),新聞中對文化主題的涉及偏少,相較于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呈現(xiàn)明顯不足。
從高頻詞可以看到,新浪新聞關于青島旅游的報道涵蓋了與旅游相關的主要議題,除景點、交通等與旅游直接相關的信息,還包含了城市建設、經濟發(fā)展等,且青島的發(fā)展戰(zhàn)略、交通規(guī)劃、企業(yè)信息更是成為報道的一大重點。總體而言,新浪新聞從軟硬件方面都較成功地建構了青島作為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
(二)“青島”索引行及物性(transitivity)分析
本文使用Ant Conc的“索引行”工具對“青島”一詞進行檢索,檢索結果包含2569項與“青島”相關索引行。及物分析以小句(clause)為單位,我們按照以下兩個原則選取小句:(1)該小句必須含有“青島”二字;(2)青島所在詞組必須是小句的參與者。經過篩選,最終獲得符合要求的小句1558項。
及物系統(tǒng)(Transitivity)是實現(xiàn)概念功能的主要語義系統(tǒng)之一,反映信息呈現(xiàn)的方式[7]169。Halliday將及物系統(tǒng)劃分為六種過程:物質過程、行為過程、關系過程、存在過程、心理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涉及人的肢體動作,可以根據(jù)其特征歸為物質過程或心理過程[8]。綜上,本文從物質、關系、存在、心理、言語五個過程對索引行的及物性進行分析。經分析發(fā)現(xiàn),索引行小句以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為主,存在過程次之,較少使用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這符合新聞話語以提供信息為主的“敘述型語篇”[9]的特點(表1)。
1.物質過程
物質過程主要描述現(xiàn)實世界具體發(fā)生的動作,分為創(chuàng)造性物質過程(creative process)與轉化性物質過程(transformative process)[7]179-184。本文對物質過程小句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青島相關詞組主要作為過程的動作者出現(xiàn),動作者作為青島發(fā)展的主體,主要搭配使用代表轉化性物質過程的動詞“推動”“發(fā)展”“促進”等,或代表創(chuàng)造性物質過程的動詞“打造”“開啟”“制定”等。青島作為過程的動作者有助于建構青島積極主動的形象,創(chuàng)造性過程的使用以及表示積極轉變的轉化性物質過程的使用增強了青島積極謀求發(fā)展的進取形象。
例如:
例1 “青島(動作者)大力發(fā)展(過程)文化、創(chuàng)意、旅游、休閑、醫(yī)養(yǎng)、健康等現(xiàn)代服務業(yè)(目標)。”
該句中,“發(fā)展”暗示了服務業(yè)的改變是積極、正面的,這一過程的使用塑造了青島積極進取的形象。
例2 “青島(動作者)打造(過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目標)。”
該句中,“青島”作為動作者,創(chuàng)造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從無到有的過程呈現(xiàn)塑造了青島迅速發(fā)展的形象。
此外,從索引行可以發(fā)現(xiàn),“青島人”在收集的新聞語料中很少出現(xiàn),“青島市民”“青島人”等僅偶爾出現(xiàn)在小句中??梢娦侣剬ψ鳛槌鞘邪l(fā)展根本的“人”關注不夠。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該理念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基于此,筆者認為新聞報道應更多地關注青島“人”,更多地呈現(xiàn)青島的人情味,建構更加鮮活的青島城市形象。
2.關系過程
關系過程主要表達事物的屬性[7]210。本研究中,在包含“青島”的小句中,關系過程出現(xiàn)314次,占比20%,僅次于物質過程。分析發(fā)現(xiàn),關系小句中“青島”的屬性包括“美麗的海濱城市”“著名的旅游城市”“重要的開放和口岸城市”等,突出青島作為旅游城市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經濟發(fā)達的形象。此外,在關系過程小句中,“青島”也常作為環(huán)境成分出現(xiàn)。
例如:
例3 青島(位置)網紅墻(載體)近幾年成為(過程)國內旅游網紅打卡地(屬性)。
例4 青島(位置)金沙灘(載體)是(過程)眾多游客向往的地方(屬性)。
此類小句主要是對青島著名景點,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描述,塑造青島風景宜人的旅游城市形象。但是相對于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呈現(xiàn)明顯不足。
3.存在過程
存在過程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存在情況,該過程只有一個參與者即存在物(existent)[7]256-258。本研究分析“青島”所在小句發(fā)現(xiàn),存在過程共出現(xiàn)134次,而其中的存在物多包含具體數(shù)據(jù)。
例如:
例5 目前,青島往返西安航班數(shù)量達到(過程)日均19架次(存在物)。
例6 青島擁有(過程)1.2萬平方公里海域(存在物),817公里海岸線(存在物)和120個海島(存在物)。
以上例句通過數(shù)據(jù)客觀呈現(xiàn)了青島的發(fā)展優(yōu)勢和成就,在塑造青島得天獨厚、發(fā)展迅速的城市形象方面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
4.言語過程
言語過程指講話者通過語言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的過程[7]252。通過分析言語過程發(fā)現(xiàn),收集的新聞語料中,講話者多為權威的專業(yè)人士,基本都明確了說話人的身份,包括姓名和職業(yè)。言語過程多為直接引用,選用的言語動詞主要有“說”“稱”“告訴”等“客觀的引用動詞”[10],不帶傾向性。以上三點保證了信息來源的可靠性,繼而確保了新聞報道內容的客觀性和可信性。直接引語的內容涉及經濟、交通、文旅領域的政策及成績,客觀且直觀地呈現(xiàn)了青島蓬勃發(fā)展的城市形象。
5.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指認知、情感、感覺等心理活動,其參與者包括感知者(senser)和現(xiàn)象(phenomenon),心理過程能夠反映出作者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7]197。新聞主要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因此較少使用涉及個人情感的心理過程?!扒鄭u”所在索引行中,心理過程出現(xiàn)頻次最少。感覺者多為報道者和游客,并常使用“人們”“大家”等泛指的人稱代詞,以期與讀者產生共鳴。引起心理活動的現(xiàn)象主要為青島的風景與文化,塑造了青島風景秀麗,舒適宜人的旅游城市形象。
例如:
例7 說起青島就會想起(過程)青島啤酒(現(xiàn)象)。
例8 青島(現(xiàn)象)真的太讓人(感知者)感到(過程)舒適啦。
例7中的感知者為被省略的“人們”,例8中感知者“人”,泛指每一位讀者。報道使用泛指的人稱代詞,有利于與讀者產生共鳴。
五、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新聞語料的分析,首先揭示了新浪新聞APP客戶端新聞話語中呈現(xiàn)的青島旅游城市形象特征,并總結了新聞在建構過程中的話語策略。新浪新聞APP關于青島旅游的報道主要圍繞交通、經濟、景觀、文化四大主題對青島旅游城市形象進行了建構,塑造了青島交通便利、經濟發(fā)達、景色優(yōu)美的城市形象。通過對“青島”索引行及物性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在物質過程中,“青島”主要作為動作者出現(xiàn);關系過程中,“青島”的屬性基本由積極的、正面的詞匯充當;存在過程和言語過程主要以數(shù)據(jù)和權威人士的直接引語呈現(xiàn)青島取得的成就;心理過程主要以青島的自然景觀與讀者共情。新聞報道通過以上話語策略建構了青島積極進取、景色優(yōu)美、環(huán)境怡人、發(fā)展卓有成效的旅游城市形象。
研究時還發(fā)現(xiàn),新浪新聞APP在建構青島旅游城市形象時也存在對人文景觀和人文情懷關注和呈現(xiàn)不夠的問題,說明青島市對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建設不夠深入,對青島市歷史文化的宣傳不到位。青島市人文景點豐富,是老舍、聞一多等很多文豪和名人的舊居所在地,人文氣息濃郁,文化底蘊厚重。青島市應進一步加強人文旅游資源的建設,加強對青島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的宣傳,以人為本,將青島市建設成為更加鮮活的文化之都,向著將青島市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穩(wěn)步前進。
參考文獻:
[1]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抬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李興國.北京形象[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2-8.
[3]袁周敏.南京城市形象的話語建構[J].外國語言文學,2018(01):53-67.
[4]黃璐.新聞報道中東莞城市形象話語建構分析[J].新聞傳播,2019(10):13-16.
[5]尹鉑淳.基于大型語料庫的長沙國際形象及其自塑策略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22(04):177-181.
[6]Foucault M.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M]. London: Travistock, 1972.
[7]Halliday M A K,Christian Matthie.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Arnold,2004:22-258.
[8]Simpson P. Language,Ideology and Point of View[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3.
[9]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93.
[10]高鋼.新聞報道中引語使用的方法[J].新聞與寫作,2018(09):104-105.
作者簡介:
馮苗苗(1982-),女,漢族,山東泰安人,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話語分析。
劉惠婧(1999-),女,漢族,山東聊城人,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話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