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好好活著比死更難,更需要信念、勇氣和智慧。
“六一”兒童節(jié)。母親10歲了,只是母親不知道,她10歲了。
2021年兒童節(jié)那天,母親8歲了,母親是知道的。
當(dāng)我出現(xiàn)在她的病床邊,大聲地喚她“媽媽”時,她立即大聲回應(yīng):“哎,你來啦!”緊接著我又一聲“媽媽兒童節(jié)快樂”,再接著一句“媽媽在榮軍醫(yī)院住院滿8年啦,媽媽8歲啦!”母親笑著回應(yīng):“我8歲了呀!”
2013年6月1日下午,我把母親送到浙江榮軍醫(yī)院11病區(qū)18號病房。
那時榮軍醫(yī)院還在中山東路舊址。11病區(qū)是一棟簡易平房,塑料地板有些凹凸不平,院子里站滿了大樹,有好些已是古稀之年。為此病房采光差,空氣也是濕漉漉的。夏日是悶濕,冬天是陰濕。好在房間里有空調(diào),母親熱不著也冷不著。但母親總是怕我熱著了或是凍著了。
把母親送到榮軍醫(yī)院的那天晚上,我很晚才就寢。一直感覺一墻之隔的母親的房間里有動靜,地板竟然自帶響聲。樓上某個窗口傳出一聲咳嗽,我頓時一個激靈。
一轉(zhuǎn)眼,10年過去了。母親即將迎來她的百歲,我則向著古稀一路狂奔。即便如此,我和我的母親,依舊享受著兒童節(jié)的快樂。
這兩年,母親的阿爾茨海默癥日益嚴(yán)重,對于日期與數(shù)字,還有一個又一個的名字,母親是越來越記不得了。母親甚至忘記了她的年齡,忘記了她的孩子與孩子的孩子的年齡。母親既不記得她的97歲,也不知道她的10歲了。
但是母親一直記著我的聲音和容顏。
昨天上午我進(jìn)入病房的時候,母親還睡著。我輕聲喚她“媽媽”,她右眼的眼皮抬了一下又重重地合上了。我又加大音量叫她。母親還是眼皮一抬又合上了,但與此同時響響亮亮的一聲“哎”從母親的嘴里躍了出來。我伏在母親的枕邊唱了兩首歌,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另一首《春天在哪里》。我唱的時候臉上含笑,內(nèi)心的表情卻無法描摹。我深知,無論我為母親做什么,都無法報答母親愿意為我舍命的愛。
從醫(yī)院回來,我將年初收藏的電影《媽媽》找了出來。這部由吳彥姝、奚美娟領(lǐng)銜主演的故事片,首次聚焦于身患阿爾茨海默癥的老年群體。我曾對閨蜜說,影片讓我看到了我和我的母親。但當(dāng)時我只看了前半部,直到這個兒童節(jié),我才一口氣看完了后半部。
女兒馮濟(jì)真得知自己患病之后,開始有計劃地訓(xùn)練母親蔣玉芝獨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成功地將母親“培養(yǎng)”成了自己的“守護(hù)神”……觀影過程中,我的內(nèi)心始終波濤洶涌。
不時有對白或者獨白擊中我的心。我隨手記下了幾句臺詞:
世上的人都比你想象的堅強(qiáng)。
媽媽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條不會游泳的金魚。
小孩子都追不上自己的父母。
……
想著65歲的女兒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癥,需要85歲的老母親悉心照顧時,我不禁暗自慶幸,幸虧我家沒有如此“顛倒”。我實在無從想象也不敢想象,若是我比母親先失憶先失能,母親會有多么的痛,這個家會有多么的難。
很多時候,好好活著比死更難,更需要信念、勇氣和智慧。
傍晚讀到了埃德加·阿爾伯特·蓋斯特的詩歌《我的孩子》,開篇就讓我欲罷不能——
他說:“我將我的一個孩子
借給你一段時間?!?/p>
“她活著,你要愛她;
她死了,你要哀悼她。
也許六年或是七年,
也許二十二或二十三年。
在我召她歸回之前,
你會為我照顧她嗎?
……
我一口氣讀完了詩歌。
我慶幸我沒有在青春飛揚之際就離開我的母親,更沒有還在讀幼稚園的時候就與母親永別。
我慶幸我還能與母親一起度過一個又一個兒童節(jié)。
我知道,我是上天借給我母親的那個孩子。
我還知道,我能夠成為竭盡全力地愛我的母親的孩子,上天實在是愛我啊……
田佳鎮(zhèn)摘自《聯(lián)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