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每逢元日,宮中多設宴朝會,百官拜賀,如此隆盛的場面朝臣會作文慶賀,亦可以對某些與元日有關的政事如改正朔進行商議和發(fā)表看法。以慶賀元日為主題的詩文描寫了飲椒酒、食五辛盤等節(jié)俗?,F(xiàn)結合史籍記載,對此時期慶賀元日的詩文作品進行梳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當時元日的節(jié)俗文化。有些賦作詩文在描寫元日宴會、祭祀等場面之外,還會對帝王歌功頌德,既表達了元日到來的欣喜,又可以歌詠升平、彰顯才華,以期獲得帝王的青睞。
元日是正月初一,標志著新年伊始。不是現(xiàn)在的公歷一月一日,而是夏歷正月一日,又稱為“元正”“元旦”“三元”或“三正”。元日當天,宮廷內(nèi)部有君臣集宴之樂,朝臣、文人均作詩賦來慶賀與描述這一隆重景象。宮廷內(nèi)外秉承歷代節(jié)俗,不論是君臣還是百姓,都會飲用帶有元日特色的酒食,寄托對新年的期盼。史籍中對元日節(jié)俗的記載已成體系,公文與詩賦等文學作品中同樣也再現(xiàn)了元日節(jié)俗。將文史結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認識魏晉南北朝的元日節(jié)俗,我們也可以通過此類詩文作品了解作者或單純、或豐富的情感。
元日朝會集宴之樂
根據(jù)史書記載,元日朝會宴集歷代相承?!抖Y志》:“漢儀有正會禮,正旦,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公侯以下執(zhí)贄夾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稱萬歲,然后作樂宴饗。魏武帝都鄴,正會文昌殿,用漢儀,又設百華燈。”《隋書·禮儀志》曰,“梁元會之禮,未明,庭燎設,文物充庭”“陳制,先元會十日”“后齊元日,中宮朝會,陳樂,皇后袆衣乘輿……御酒食賜爵,并如外朝會”。
元日當天,宮廷內(nèi)設朝會筵席,集宴場面熱鬧非凡。文武百官聚集一堂,有才之士紛紛作文慶賀,借機施展才華,為宴會增添了幾分文墨氣息。有的文章歌功頌德,意味濃厚,使帝王愉悅欣喜、贊嘆不絕。
如魏曹植《元會詩》:“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燕此高堂。尊卑列敘、典而有章。衣裳鮮潔,黼黻玄黃;清酤盈爵,中坐騰光。珍膳雜沓,充溢圓方。笙磐既設,箏瑟俱張。悲歌厲響,咀嚼清商。俯視文軒,仰瞻華梁;愿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室榮貴,壽若東王。”
詩歌開宗明義,點明時間、地點。今逢吉時元日,得君主宴賞,匯聚都鄴文昌殿高堂,舉行嘉會。而后詳細描繪了熱鬧的元會場面,具體到來訪賓客華麗多姿的服飾、華貴的建筑宮殿、陳列豐富的美酒佳肴,音樂響集,箏瑟齊鳴,歌舞升平,歡樂的氣氛充滿宮宇。文末歌詠并祝愿皇室榮貴、萬壽無疆。曹植用字必工,筆墨揮灑之處,盡是綺麗而不繁雜的辭藻,四言句式,典雅端莊,具體生動地描摹了宴集場面。句式整飭,對仗工整,毫無煩冗之嫌。在細致描繪宴會畫面之后,引出了對王室的歌詠祝愿,銜接自然融洽。在飛揚美妙的文辭中,人們可體會到元日宴會的熱鬧場面,與對皇帝的歌詠祝愿。
同樣描述元日宴會盛大場面的還有晉王沈的《正會賦》:“伊月正之元吉兮,應三統(tǒng)之中靈;順天地以交泰,協(xié)太蔟之玄精。荷介祉于上帝兮,祚圣皇以永貞;華幄映于飛云兮,朱幕張于前庭,絙青帷于兩階,象紫極之崢嶸。曜五旗于東序兮,表雄虹而為旌;備六代之象舞兮,厘簫韶于九成。晞玄夜以司晨兮,望庭燎之高煬;壯甲士之星羅兮,偉干戚之飄揚。臚人肅其齊列,九賓穆以成行;齊八荒于蕃服兮,咸稽首以來王。”與曹植的寫作思路類似,賦作開篇言今日為正月吉日,有三統(tǒng)交泰之靈杰。至“華幄”視線突轉(zhuǎn),由天地神靈轉(zhuǎn)入皇室宮廷,華麗的帷帳與飛云相映,朱紅布幕鋪設在前庭,宮廷裝飾與天相接,可見其空間廣闊。而后繼續(xù)描寫旌旗等色彩艷麗的裝飾,象舞簫韶合奏、絲竹雅樂齊鳴的場景,盡顯宮殿的華麗。宴會由玄夜至破曉,來往賓客通宵達旦,徹夜狂歡。而后描述天上星羅棋布、兵器和旌旗交織、朝中文武百官與四海邦國行列齊整拜賀帝王,一齊慶賀元日的景象。慶賀的群體范圍較曹植有所擴大,更凸顯慶賀氛圍之濃烈。此文前半部分用奇章秀句描寫元會之景與宴集的熱鬧聲勢。末句曹植直接贊美祝愿君主,王沈則借群臣百官與邦國的拜賀側(cè)面表達對帝王統(tǒng)攝四方的歌頌。二者殊途同歸,都慶賀了元會欣喜,且在文末轉(zhuǎn)為表達歌詠升平,這種情感的轉(zhuǎn)化不著痕跡,巧妙自然。
傅玄《元日朝會賦》也對元會盛況進行了描寫:
仰二皇之文象,詠帝德乎上系??枷暮笾z訓,綜殷周之典制。采秦漢之舊儀,定元正之嘉會。于是先期戒事,眾官允敕。萬國咸亨,各以其職。翼翼京邑,巍巍紫極。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華燈若乎火樹,熾百枝之煌煌。俯而察之,如亢燭龍而照玄方。仰而觀焉,若披丹霞而鑒九陽。閶闔辟,天門開。坐太極之正殿,嚴嵯峨以崔嵬?!擞鹕w之葳蕤。相者從容,俟次而入。濟濟洋洋,肅肅習習。就位重列,面席而立。臚人齊列,賓禮九重,群后德讓,海外來同。束帛戔戔,羔雁邕邕。獻贄奉璋,人肅其容。六鐘隱其駭奮,鼓吹作乎云中。流蘇粲粲,華蓋重陰。羽林虎旅,長戟摻。是時天子盛服晨興,坐武帳,憑玉幾,正南面以聽朝,平權衡乎砥矢。群司百辟,井阼納觴。皇恩下降,休氣上翔,禮畢饗宴,進止有章。六樂遞奏,磬管鏗鏘,淵淵鼓鐘,嘒嘒笙簧。搏拊琴瑟,以詠先皇,雅歌內(nèi)畼,頌聲外揚。
此賦篇幅長,內(nèi)容豐富。傅玄先追溯歷代帝王功德,言今舉行元日之會是依循夏、殷周及秦漢的舊儀典制而來。接著用華詞翰藻描述元會場面:身著華服錦衣的朝臣來京朝會拜賀,帝王宮殿巍峨壯觀,場面聲勢浩大;庭內(nèi)燎火旺盛,正殿高峻,廳堂敞亮,玉階美艷,車蓋華貴,足見宮廷裝飾的華麗;百官將士依次入殿,立于殿前,四海人士都前來拜賀;到訪賓客紛紛獻禮,鼓樂齊鳴,響徹云霄;天子著盛服,朝正南面聽政,禮畢饗宴群臣賓客,樂舞升平,好不熱鬧。傅玄將個人所見皆詳盡記錄,才藻艷逸,精研聲律,用四六整飭結合的句式翔實地描述了元日宴會的隆盛典雅場面,凸顯了王室的奢華尊貴。除此之外,傅玄還寫了“仰二皇之文象,詠帝德乎上系”“皇恩下降,休氣上翔”“以詠先皇”“頌聲外揚”等詞句,歌頌先帝及君主。較之其用來描摹宮飾百官的詞句,略顯直白,但“恩”“德頌”等詞,已能體會其潤色鴻業(yè)的情感態(tài)度。
由上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臣子、文人所作的慶賀元日宴會的詩賦再現(xiàn)了元日朝會的盛況,而在描寫宴會盛大場面的同時,還有歌詠升平的用意。我們可從這些詩賦作品中窺見當時的熱鬧場面,了解作者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
元日的酒食文化
元日到來,宮廷內(nèi)外皆會慶賀。百姓對元日的慶賀多體現(xiàn)在飲酒食等節(jié)俗上。魏晉南北朝時期,詩詞文賦中對飲食等元日節(jié)俗的描寫貼近生活。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元日飲椒柏酒之習。庚信在詩中寫道:“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流星向椀落。浮蟻對春開。成都已救火。蜀使何時回?!痹娭刑岬降谋賽壕萍唇钒鼐?,是椒葉酒和柏葉酒的統(tǒng)稱。庾肩吾《歲盡應令》詩云:“歲序已云殫,春心不自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金薄圖神燕,朱泥卻鬼丸。梅花應可折,倩為雪中看?!逼渲邪厝~酒為柏葉浸制的酒。元日飲此酒,有避邪怪之意。
元日飲椒柏酒的習俗始于漢代,唐宋以后也一直沿襲,崔蹇《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于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标P于椒柏酒的記載,還有“歲首祝椒酒而飲之,以椒性芬香,又堪為藥……”以花椒浸泡的椒酒有濃醇的芬香和辟邪延壽的寓意。元日當天向家長敬椒柏酒,以示祝壽﹑拜賀、辟疫癘與一切不正之氣的寓意,庾信在詩歌中直稱“辟惡酒”以示辟邪之用,言其“新年長命”“逐頌”顯祝壽拜賀之意。飲椒柏酒還有長幼順序,“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年紀小者因元日到來長大一歲,所以先敬酒;而年長老者因為新年到來失卻一歲,故后敬酒。
元日飲食文化中,還有食五辛盤的習俗。庾肩吾《歲盡應令》中提到“試奠五辛盤”。五辛盤指裝有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五樣食物的食盤?!伴L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下五辛盤”就是在說元日食五辛盤之事。日常生活中,這五種材料皆可用于煮食烹飪,而古人注重養(yǎng)生之學,食用這些辛辣的材料可以達到順通五臟的功效。對此,周處《風土記》記載:“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煉形。”《莊子》中也有論及:“春曰飲酒茹蔥,以通五臟也?!?/p>
元日獻椒花也值得一窺。晉劉臻妻《元日獻椒花頌》:“璇穹周回,三朔肇建;青陽散輝,澄景載渙。美哉靈花,爰采爰獻;圣容映之,永壽于萬?!边@一頌詩反映了元日獻椒花的習俗。詩歌先借用星宿變動,點明元日之時;而后描述澄凈明亮的景象,贊揚椒花靈艷美麗,于是采之獻圣上。文末借獻花之機,言人面椒花相映,夸贊君主圣容,祝愿皇帝萬壽無疆。劉氏作此詩的主要目的還是歌頌君主,其歌詠升平的意味明顯。
魏晉南北朝時期,元日還有飲屠蘇酒、食膠牙餳、貼畫懸葦?shù)攘曀祝纭肚G楚歲時記》中提到,“進屠蘇酒、膠牙餳”“三元之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符其傍,百鬼畏之”。這些習俗的主要目的也是趨避邪氣或養(yǎng)生益壽。文壇對此少有專門作詩文者,故暫且不論。
改正朔之儀
與元日息息相關之政事為改正朔。改正朔指新王朝政權建立之后重新確定一年的正月初一是哪一天?!罢贝淼氖钦?,“朔”即每個月的初一。故此處予以簡述。君主改正朔往往和易服色關聯(lián),易服色并非簡單地改變衣服的顏色,而是指制訂新的服飾制度。歷朝歷代都會制定專門的服飾制度,詳細規(guī)定群臣妃嬪與百姓衣冠服飾的款式、顏色、圖紋裝飾。改易時歷與服飾規(guī)制都屬于變革歷法的一部分,與民眾密切相關,正如《禮記·大傳》載:“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歷法問題是人們政治認知體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歷代君主都對正朔時間的定制非常重視且不斷地加以變更,以革故鼎新,達到政治統(tǒng)一、穩(wěn)定民心的目的。如此重要的大事,一般都由史官記錄,也有臣子用公文呈現(xiàn)給君主以示新觀點的。我們可從這些公文中探知當時改正朔、易服色的相關禮俗規(guī)制。
《漢書·律歷志》載百官進文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今二代之統(tǒng)絕而不序矣,唯陛下發(fā)圣德,宣考天地四時之極,則順陰陽以定大明之制,為萬世則?!贝耸掠浻谠馄吣辏ü?04),當時朝中對是否改正朔有爭論,御史大夫與博士議后上奏,表明改正朔、易服色是明受天命的“三統(tǒng)之制”,前圣紛紛相襲,如今君主也應循此而做。
也有對改正朔與易服色持不同看法的。太始元年(公元前96),傅玄在《正朔服色議》提到:“帝王受命,應歷禪代,則不改正朔,遭變征伐則改之,舜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無改正之文;唐虞正朔皆同,明矣。至殷周革命乃改。魏受漢禪,亦已不改,至于服色,皆從其本。唯節(jié)幡用黃。大晉以金德王天下,順五行三統(tǒng)之序矣?!备敌匪萏茍蛩吹恼啡?,并梳理殷周革新改正朔、魏因受漢禪而不改正朔與服色的歷史,上言西晉應按照五行相生之說延續(xù)魏制,沿用前代的正朔、服色。這是為了強調(diào)西晉王朝與前代之間的繼承關系,突出“禪讓”的合法性。
由上分析,曹植等才華橫溢的文人淋漓揮灑,用優(yōu)美的隸事聲律和纖密麗辭,在四四六結合的句式中構繪了一幅幅隆盛的元日宴會畫面,文采飛揚,奇文可賞。人們身著華麗的服飾,拜賀之喜與歡慶熱鬧的場景再現(xiàn)在今人眼前,對君王的歌詠之情感亦飽含其間;在庾肩吾等滿富煙火氣息的詩歌中重現(xiàn)了元日飲食飲酒與獻椒花等節(jié)俗文化。改正朔與元日具體時間的規(guī)定密切相關,對帶有重要政治意義的改正朔儀,傅玄等文官都嚴謹?shù)匾姥瓪v史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文辭質(zhì)樸,表述嚴密。因此,雖時隔多年,但這些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與公文條目被傳抄記錄,使今天的人們也能了解到當時元日的節(jié)俗文化與作者的情感。而魏晉南北朝時期,舉國上下都十分重視元日、冬至等大型節(jié)日,這對節(jié)慶文化稍顯淡化的現(xiàn)代社會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