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澤 陳耀年 龐世偉 王一峰 蹇小勇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農林技術學院 甘肅 隴南 746000)
斑衣蠟蟬(Lycorma delicatula White)屬半翅目(Hemiptera)蠟蟬科(Fulgoridae)不完全變態(tài)昆蟲,又稱花媳婦、紅娘子、斑衣、臭皮蠟蟬、椿皮蠟蟬、灰花蛾等,在我國廣泛分布,是一種常見的雜食性害蟲。斑衣蠟蟬主要為害臭椿、香椿、葡萄、蘋果、核桃、花椒、刺槐、懸鈴木、女貞、合歡、楊樹、黃楊等,尤以臭椿受害最重。李進步、張華普、楊瑞等主要研究了該蟲對葡萄的危害,楊志彬、王曉超等研究了該蟲對園林植物的危害。斑衣蠟蟬作為我國本土害蟲,近幾年對葡萄、蘋果和獼猴桃等經濟作物的危害逐漸加重,局部造成了較重的經濟損失,但目前有關該害蟲對核桃的危害情況報道很少。
核桃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林樹種,隴南是甘肅省最大的核桃產區(qū),種植面積28 萬hm2,是著名的中國核桃之鄉(xiāng)。隴南地處秦巴山區(qū),是甘肅省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qū),氣候類型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帶,多年平均氣溫10 ℃~15 ℃,日照時數(shù)1 700~2 000 h,≥10 ℃活動積溫1 700 ℃~4 800 ℃,年降水量400~900 mm,無霜期180~250 d,南北病蟲均易在此地發(fā)生。資料顯示,每年因病蟲害導致的核桃產量和產值損失達30%~50%,病蟲害已經成為制約當?shù)睾颂耶a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核桃栽培面積擴大,斑衣蠟蟬對核桃的為害亦呈逐年加重的趨勢,給當?shù)睾颂耶a業(yè)發(fā)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筆者對斑衣蠟蟬在本地的發(fā)生狀況進行了調查,并結合防治試驗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1.1 成蟲。蟲體暗灰色,體、翅表面覆有白色蠟粉。成蟲體長14~23 mm,翅展38~53 mm,雌蟲體型通常比雄蟲略大。雄蟲體長14~17mm,翅展38~45mm;雌蟲體長18~23 mm,翅展50~53 mm。剛毛狀觸角3 節(jié),基部膨大,紅色。前翅革質,翅面散生20 余個黑點,基部約2/3 淡灰色,端部約1/3 深灰色,脈紋色淡。后翅膜質,基部約2/5 鮮紅色,上有黑色斑點6~10 個,中部有倒三角形白色半透明區(qū),端部黑色。
1.2 若蟲。似成蟲,頭尖足長,身體扁平,不同齡期若蟲體色變化很大,初孵若蟲為白色,不久即變?yōu)楹谏? 齡若蟲體長約4 mm,體背有許多白色斑點,觸角黑色;2 齡若蟲體長約7 mm,體形似1 齡若蟲;3齡若蟲體長約10 mm,觸角鞭節(jié)細小;4 齡若蟲體長約13 mm,體背紅色,頭部兩側及復眼基部黑色,體背有黑色和白色斑紋。
1.3 卵。圓柱形,麥粒狀,長約3 mm,寬約2 mm,一般單個卵塊有卵30~50 粒,卵塊排列整齊,常覆蓋一層灰色土狀分泌物。
斑衣蠟蟬在隴南1年發(fā)生1 代,以卵在樹干、枝杈、老翹皮或附近建筑物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陸續(xù)開始孵化,5月上旬進入孵化盛期。若蟲有聚集性,稍有驚動即跳躍逃避而去。若蟲經4 次蛻皮,6月中下旬~7月上旬羽化為成蟲,7月下旬到8月初進入羽化盛期。成蟲白天活動,具群棲性,飛翔力較弱,善于跳躍,受驚后會跳躍而起,以跳助飛。8月中下旬成蟲開始交尾產卵,活動至10月中下旬陸續(xù)死亡。
斑衣蠟蟬為多食性害蟲,除為害核桃外,還為害葡萄、蘋果、桃、杏、李、石榴等果樹,以及花椒、香椿等經濟林木和臭椿、楊樹、懸鈴木、女貞、合歡、黃楊等園林樹木。成蟲、若蟲主要群集在核桃葉片的背面和嫩梢上刺吸為害,吸食嫩梢、葉片內的汁液,將其排泄物灑于枝葉和果實上,引誘蜂、蠅等舐食,并引起煤污病發(fā)生。斑衣蠟蟬為害時所刺的傷口較深,常引起被害植株嫩梢萎縮、畸形,嫩葉受害常造成穿孔,嚴重的葉片出現(xiàn)破裂,被害葉片有淡黃色斑點,有的葉片受雜菌感染后產生黑色霉層,影響植株的生長發(fā)育,嚴重時引起莖皮枯裂,甚至死亡。
4.1 改善核桃園立地條件。首先在建園時不與臭椿等斑衣蠟蟬喜食的寄主植物作鄰,對核桃園旁已有的零星臭椿樹及時伐除,以減少斑衣蠟蟬的食物來源,減輕其為害。其次是控制合適的栽植密度,每667 m2栽植株數(shù)最好控制在20 株以下,對于栽植密度過大的要及時間伐;加強樹體管理,結合整形修剪,剪除病蟲枝、過密枝、徒長枝,及時清除雜草,提高園內通風透光條件,降低果園濕度,提高樹體抵抗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斑衣蠟蟬的為害。
4.2 人工摘除卵塊。結合整形修剪、清園、樹干涂白等核桃園秋冬季綜合管理措施,及時摘除或用鋼刷刷除卵塊,集中處理。
4.3 人工捕捉。利用斑衣蠟蟬具有群集性的特點,在若蟲和成蟲發(fā)生盛期,用捕蟲網進行捕殺。
4.4 藥劑防治。早春核桃萌芽前,噴施4~5 波美度石硫合劑殺滅越冬蟲卵,可有效減少蟲源。結合預測預報,抓住防治的關鍵時期。在4~5月若蟲孵化盛期,噴施菊酯類藥劑、吡蟲啉等農藥進行防治,最好連續(xù)噴藥2 次,用藥間隔7~10 d。成蟲羽化盛期也是化學防治的主要時期,殺死成蟲能有效減少來年蟲源。由于成蟲體覆蓋有蠟質,抗藥性強,加之該蟲跳躍性強、易遷徙,噴藥防治效果不佳,可采用樹體根部埋藥的方法進行防治[9]。
4.5 保護天敵。保護寄生蜂、食蟲鳥等天敵生物,利用寄生性天敵螯蜂、平腹小蜂和捕食性天敵大腹圓蛛等控制斑衣蠟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