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沐
1950年8月19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央轉發(fā)華東局關于組織人民法庭指示的批語》中說,“各中央局,分局:華東局關于組織人民法庭的指示是正確的,望你們亦就需要情形發(fā)這樣一個指示?!?/p>
批語提及的華東局指示,具體是指中共中央華東局一九五〇年八月十七日關于組織人民法庭的指示(以下簡稱《指示》)。《指示》規(guī)定:“(一)應在匪特活動較為頻繁及定于今冬進行土地改革之縣份,首先建立人民法庭。(二)應在各縣縣委副書記、縣農協主任、副縣長或縣公安局局長等干部中,擇一人兼任縣人民法庭審判長,另以一得力的專職干部任副審判長。(三)確定擔任人民法庭工作的干部及人員,應由各省(區(qū))進行短期的專門訓練。(四)應在干部較強、工作基礎較好之縣,先由縣長或縣委書記甚至專員,親自審訊及辦理一兩個案件,作為示范,并吸取經驗,以教育干部?!?/p>
華東局的這一則得到毛澤東同志首肯并由中央轉發(fā)各地的《指示》,把我們帶到了70多年前政權初創(chuàng)的歷史現場,同時也回答了機構設置方面的三個基礎性問題。
第一,機構設置是什么?根據《指示》內容,這個問題的答案或可稱之為,回應執(zhí)政需要的組織解決方案。穿越到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宣告成立,剿滅國民黨殘匪、推行土地改革,以創(chuàng)造安定社會秩序,更好發(fā)動和團結農民,是關系我們黨執(zhí)政根基的兩項重大任務。設立人民法庭來應對已經發(fā)生和可能發(fā)生的問題矛盾,即使是站在今天回看歷史,或者以理念觀照實踐,這一組織解決方案,不僅充滿智慧,而且十分先進,彰顯了我們黨對于法治的尊崇。當然,隨著經濟社會條件的改變,如果今天我們再次面臨類似問題,會有更多解決方案可以選擇。比如,對于民間紛爭可以通過民事調解方式來尋求解決。但機構設置作為回應執(zhí)政需要的組織解決方案的本質始終沒有變。這正顯示了機構編制工作鮮明的政治性,機構編制資源作為黨的重要政治資源和執(zhí)政資源的根本屬性。
第二,機構設置為什么?《指示》中設立人民法庭的目的,直觀來看,就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匪特活動較為頻繁,滋擾正常社會秩序;二是將于近期進行土地改革,可能觸發(fā)較多社會矛盾。深究一步,這兩個問題之所以成其為問題,認識基點在于黨的價值取向和責任倫理。換句話說,我們黨在執(zhí)政之初就認為,執(zhí)政黨必須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因而必須制止已經存在的危害社會秩序的行為、預防未來可能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設立人民法庭,不僅是要解決當下的匪特滋擾問題和預防土改可能引發(fā)的矛盾,更深層的是要踐行維護安定社會秩序的執(zhí)政責任。當然,就后者而言,人民法庭只是諸多制度裝置之中的一個重要裝置。
第三,機構設置怎么辦?機構設置是以組織方案回應執(zhí)政需要的邏輯起點,但僅僅是設置一個機構,并不能立即發(fā)揮作用、解決問題。按照《指示》的內容,機構設立之后,還需要后續(xù)三個步驟,選配領導、訓練干部和示范引導,這就構成了完整的組織解決方案。這個事例,呈現了機構編制工作與干部工作的緊密聯系,揭示了機構編制工作作為組織管理范疇中一個領域的實踐淵源,同時也提供了機構編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發(fā)揮基礎性作用的鮮活歷史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