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印度莫迪政府對東南亞文化外交:實踐路徑、行動動因及前景展望

      2024-01-01 00:00:00鄭勛郭秋梅
      東南亞縱橫 2024年4期
      關鍵詞:印度政府莫迪東南亞

      [摘要] 印度文化對東南亞歷史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為印度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化外交提供了條件。印度政府較早運用文化元素滲透到對東南亞的外交方式,但進程較為緩慢。莫迪政府在大國競爭、經濟增長、戰(zhàn)略配合需要等多方因素驅動下,加強與東南亞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在延續(xù)既有的印度節(jié)活動、佛教外交、鼓勵人員交流的同時,提出了“瑜伽外交”“數字外交”口號,開拓更多渠道和方式開展文化外交,并且開始有“價值觀外交”的苗頭。通過觀察印度與東盟的政治經濟互動和關系發(fā)展情況,文章認為文化外交有助于印度在短期內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提升文化外交廣度和頻度的同時,印度對東南亞文化外交的深度卻未得到有力挖掘,仍然停留在淺層。此外,受制于可支配資金資源的限制,東南亞本土文化身份意識的上升,以及印度本身也存在文化中心主義和外交精力不集中等問題,印度對東南亞的文化外交仍將處于高頻度、中熱度、低深度的狀態(tài)。

      [關鍵詞] 文化外交;莫迪;東南亞;印度政府

      [作者簡介] 鄭勛,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國際政治專業(yè)博士研究生; 郭秋梅,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貴州 貴陽 550025

      [中圖分類號]G135.1;G133;D835.1;D8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479(2024)04-059-17

      一、研究緣起

      文化外交在國際政治中是一種運用文化影響(他國)政策的工具1,是國家及其人民之間為增進彼此相互理解而開展的包括觀念、信息、藝術及文化其他方面的交流活動2,在文化外交的特點分析上,有學者總結了其官方性、隱蔽性、長期性、柔和性、互動性和平等性等屬性3。鑒于文化外交有以上效果,印度早在尼赫魯執(zhí)政時期的1950年,就成立了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Indian Council for Cultural Relations,ICCR),作為其對外開展文化外交的主要機構。尼赫魯推動印度文化的國際傳播,鼓勵藝術家和學者參與國際交流,為后來的印度文化外交奠定了基礎。此后印度也陸續(xù)在海外建立印度文化中心,開始舉辦一系列活動,展示印度文化和藝術的多樣性,印度的文化外交確定了基本的執(zhí)行機構和活動框架。印度歷屆政府基本延續(xù)并發(fā)展了該框架的內容,同時也將文化外交的視角逐步拓展至教育交流及海外印度裔等,不斷更新相關政策。長期以來,文化外交對印度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建設和國際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在印度進行文化外交的對象中,東南亞國家值得關注。歷史上,印度與東南亞地區(qū)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印度政治、宗教和文化對東南亞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1。印度的宗教信仰和社會文化等元素在東南亞留下了深刻的烙印2,東南亞國家許多文化領域與印度文化淵源甚厚。藝術方面,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在東南亞有較大的影響,傳播到泰國、柬埔寨、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3。兩大史詩是東南亞傳統(tǒng)舞蹈經常表現(xiàn)的主題,同時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文學藝術。例如,老撾的文學中,流傳最廣的作品是取材于佛教經典和印度神話的長篇詩歌,柬埔寨吳哥窟一層回廊的石刻浮雕內容是關于兩大史詩中的神話故事4。宗教方面,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有許多人信奉佛教或印度教,在東南亞地區(qū),至今還保存著一些印度教的古代神廟,其中包括柬埔寨的吳哥窟和老撾的瓦普神廟等5。語言方面,印度和東南亞語言也有共同的來源,印尼語等語言中就有各種梵語短語6,馬來語和爪哇語里有大量起源于梵語、達羅毗荼語的詞匯。泰語有印度式樣的書寫字體,如梵文和巴利語。柬埔寨語也吸收和保留了許多梵語和巴利語的詞匯7。印度依靠宗教手段,對緬甸、泰國和老撾的語言和文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8。

      對印度政府來說,利用文化聯(lián)系對東南亞地區(qū)開展文化外交是一種理想選項。而且,東南亞是印度“東向政策”的重要目標,又是融入亞太、進而實現(xiàn)大國夢的戰(zhàn)略平臺9,也是印度視為其發(fā)揮大國輻射力、影響力和領導力的重要地區(qū)10。相較于印度對其他地區(qū)的文化外交,東南亞具有突出地位。

      文化外交除了依托于物質或非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資源,還必須體現(xiàn)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對外戰(zhàn)略意識11。在過去幾十年中,印度對東南亞的文化外交雖有發(fā)展但較為緩慢,自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總理以來,其對文化外交的運用較往屆政府更為積極主動。莫迪政府建立了一套連貫的、戰(zhàn)略性的和制度化的方法12,將印度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紐帶作為文化外交的重要工具,發(fā)揮其作用,助力印度實現(xiàn)戰(zhàn)略利益。

      目前,學界對印度莫迪政府對東南亞文化外交缺乏系統(tǒng)整理分析,相關內容多散見于印度外交、印度軟實力及印度與東盟關系等研究文獻中,并存在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對軟實力建設的探討大于對文化外交的關注1,涉及文化外交的內容不多。二是對特定文化元素(如佛教)的外交運用的研究不少2,但專門針對東南亞的研究不多。三是突出強調公共外交概念而將文化內容作為子集3。文化外交與公共外交雖有重合之處,但各有側重,公共外交包含人文、科技、教育、醫(yī)療和國際援助等方面,存在政府與政府、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的多重關系,文化外交則重在政府主導的文化交流行為。

      綜上所述,現(xiàn)有研究成果為本文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但還有進一步集中研究的空間。本文在充分吸收現(xiàn)有文獻觀點基礎上,系統(tǒng)梳理相關材料,試圖解答以下問題:莫迪政府強化對東南亞文化外交有何原因;莫迪政府對東南亞的文化外交呈現(xiàn)哪些新變化,取得了哪些成效,又存在哪些問題;莫迪政府對東南亞文化外交的前景如何。

      二、莫迪政府對東南亞文化外交的實踐路徑

      莫迪政府在注重印度文化的展現(xiàn)和輸出的同時,更為注重文化外交的互動性和具象性,強化文化外交的感染力。莫迪執(zhí)政期間,印度政府繼續(xù)在各國組織印度節(jié)(Festival of India),并通過海外的印度文化中心開展日常文化活動,佛教是這些文化活動的重要元素之一,這是對既有思路的延續(xù)。同時,莫迪政府加強與東南亞青年學生和印度裔群體的人文交流,以期獲得相應的“回饋”。此外,莫迪政府努力尋求新的文化外交渠道,推出“瑜伽外交”“數字外交”等新概念,并開始嘗試以“民主”為口號進行價值觀外交,逐步建設印度的政治吸引力,莫迪政府的文化外交在實施層次和渠道上更加多樣。

      (一)延續(xù)既有思路,舉辦印度節(jié),建設文化中心,開展“佛教外交”

      莫迪上臺后,在印度文化部成立了國際文化關系司,其目標是在國外傳播印度文化,同時,莫迪政府還實施“全球參與計劃”(Global Engagement Scheme),該計劃原名“促進國際文化關系計劃”,主要包括組織印度節(jié)、資助印度對外友好文化社團等4。這體現(xiàn)了莫迪政府對既有文化外交路線的持續(xù)支持。

      1.舉辦印度節(jié)。在他國舉辦印度節(jié)是印度進行文化外交的傳統(tǒng)方式,印度節(jié)的活動主要包括舞蹈、音樂、文學、美食、電影、瑜伽、學科展覽、時裝表演、演講和研討會等。為舉辦印度節(jié),印度文化部設立了一個常務委員會,其成員主要包括來自其他相關部門機構的代表,負責部際協(xié)調。近10年來,印度在亞洲舉辦了多場印度節(jié),而且重視東南亞地區(qū),11個東南亞國家中有8個舉辦過印度節(jié),泰國與柬埔寨甚至舉辦了2次,東南亞國家舉辦次數的占比較大1。

      2.通過印度文化中心開展日常文化活動。印度節(jié)一般一年一度舉行,日常的文化活動則由印度駐外使館和印度文化中心來組織。在這個方面,印度駐泰國大使館的活動具有代表性。泰國曼谷的印度大使館設立了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文化中心(Swami Vivekananda cultural center,SVCC),舉辦印度的玩具和桌游展示2、舞蹈表演3等活動。2022年,SVCC通過多項活動慶祝印地語迪瓦節(jié)(Hindi Diwas),包括泰國印地語教師的演講和詩歌朗誦、印度和泰國學生用印地語演唱歌曲講故事和舞蹈表演等活動4,進一步加深了泰國民眾對印度文化的了解和接觸。越南河內的印度文化中心于2017年4月20日建成以來,也開展了大量的印度文化外交活動。例如,為越南民眾開設舞蹈課、音樂課、瑜伽課和梵語課,以及舉辦展覽、放映電影、開展印度文化講座等,并且與(越南)印度和西南亞研究所、河內印越友好組織聯(lián)盟、河內印度研究中心等密切合作,組織印度文化活動5。

      3.撥款支持海外文化協(xié)會等團體機構。印度政府每年都資助海外的文化團體舉辦節(jié)目和組織活動,圍繞印度文化歷史舉辦研討會,或安排印度劇團開展瑜伽、音樂、舞蹈等表演以及書籍展覽等活動。專家委員會根據各團體機構將要組織的活動性質來審議所發(fā)放的款項。例如,ICCR擁有各種主題和風格的展覽品——繪畫、照片、紡織品等,這些展品通過其在國外的印度使團以及各個博物館和藝術畫廊展出。ICCR 支持印度藝術家在海外展示他們的作品,東南亞國家則是巡回展覽的重要一環(huán)。印度每年都對駐外使團和第三方團體機構給予一定資助,并試圖通過這類資助豐富印度民間文化外交的渠道。2022/2023財年,印度政府向35個海外印度使團發(fā)放了約6667.2萬盧比的援助贈款,用于資助229個海外文化機構(見表1)。

      表1 印度文化部對外資助情況

      [財年 資助資金

      (十萬盧比) 資助駐外使團數量

      (個) 資助海外文化機構

      數量(個) 財年 資助資金

      (十萬盧比) 資助駐外使團數量

      (個) 資助海外文化機構

      數量(個) 2018/2019 971.46 57 404 2021/2022 715.44 34 261 2019/2020 737.88 44 298 2022/2023 666.72 35 229 2020/2021 289.07 32 209 ]

      資料來源:根據印度文化部發(fā)布的各年年度報告數據整理。

      4.持續(xù)推進“佛教外交”。佛教是印度推行文化外交的重要抓手。佛教在印度與周邊國家的外交中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印度是佛教誕生的國家,并且佛教傳播到東南亞各國1。自拉吉夫·甘地在1987年聯(lián)合國大會提出“佛教外交”概念以來,佛教就一直是印度推行對外戰(zhàn)略的重要宗教文化工具。莫迪執(zhí)政以來,也非常重視佛教外交,如印度政府將佛陀誕辰日(佛陀紀念日)列為印度的官方節(jié)日,并多次組織關于佛教文化的研討會等活動。印度旅游部還在仰光(緬甸)、胡志明市(越南)、金邊(柬埔寨)和曼谷(泰國)舉辦路演,以推廣印度的佛教文化2。2017年,越南—印度協(xié)會和越南佛教教會在越南舉辦了印度佛教日。2021年10 月25日,在ICCR的協(xié)調下,印度駐柬埔寨大使館與西哈努克拉賈佛教大學合作,線上舉辦了以“東南亞文學中的佛教”為主題的佛教會議。2017年9月,在莫迪訪問緬甸期間,印緬雙方就佛教文物和遺產保護簽署了多項文化合作協(xié)議。2020年,印度外交部成立遺產保護司(Division for heritage Conservation, DPA-Ⅳ Division),幫助保護和修復東南亞國家的寺廟,例如緬甸的阿南達寺(Ananda Temple)和仰光大金寺(Shwedagon Pagoda),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寺(Prambanan temple)和巴蘭班南寺(borobudur temple),越南的美山寺廟群(My Son Group of Temples),老撾的瓦普寺廟(Vat Phou Shiva temple),柬埔寨的塔普倫寺(Ta Prohm)、吳哥窟(Angkor Wat)及柏維夏寺(PreahVihar temple),馬來西亞的托拉納門(Torana gate)等3。不過,莫迪政府的佛教外交主要側重中南半島國家,對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佛教影響力相對較弱的國家,則較少強調彼此在佛教上的共同點,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留學合作等方式加強文化交流。

      (二)強化人文交流,關注東南亞青年和當地印度裔群體

      推進與國外青年的教育交流是莫迪政府文化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與學生等群體開展外交活動,推進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印度的國際影響力,打造新的關系節(jié)點。近年來,ICCR大力開展留學資助項目,盡管不少項目是往屆政府項目的延續(xù),但在莫迪執(zhí)政期間,這些項目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

      莫迪執(zhí)政以來,主要通過ICCR向東盟國家提供獎學金項目。ICCR通常根據文化獎學金計劃提供獎學金,資助研究印度文化的本科生和研究生。ICCR也向在社會科學領域從事印度研究的國際學者發(fā)放研究基金。2016年9月,在莫迪訪問越南期間,印度政府為越南學生設立了年度特別獎學金,讓他們在印度學校跟隨佛教僧伽成員進修佛學4。ICCR還設立了湄公河恒河合作獎學金計劃,為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的學生提供獎學金5。印度通過與東南亞國家交換留學生,培養(yǎng)其對印度文化的記憶感知,促進東南亞的年輕人在價值取向乃至政治觀念上親近印度。印度還為東南亞國家的學生提供短期交流項目,讓他們參觀印度大學。在《落實東盟—印度面向和平、進步和共享繁榮的伙伴關系行動計劃(2021—2025年)》文件中,印度繼續(xù)承諾通過獎學金項目、教師交流、聯(lián)合研究和大學伙伴關系,繼續(xù)支持東盟能力建設,進一步支持東盟學生在印度接受高等教育。

      東盟—印度青年峰會是雙方重要的人文交流平臺之一。2017年,第一屆東盟—印度青年峰會在印度博帕爾舉行。2019年2月,約200名青年代表在第二屆東盟—印度青年峰會上會面,討論彼此國家文化和歷史的聯(lián)系,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副秘書長在開幕式上說:“通過鼓勵他們參與東盟和印度地區(qū)有意義的共同體建設活動,可以增強青年之間的聯(lián)系和共享繁榮的價值觀?!? 2023 年2月,第四屆東盟—印度青年峰會舉辦,主題是“深化東盟與印度在印太地區(qū)的伙伴關系”,約100名青年齊聚一堂,探討東盟與印度在物質、經濟、數字和社會文化方面的聯(lián)系的新舉措,以加強東盟—印度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2。除了東盟—印度青年峰會,雙方在政府層面還定期舉辦包括學生交流項目、東盟外交官特別課程、德里對話會、東盟—印度文化和文明聯(lián)系國際會議、東盟—印度青年農民交流項目和東盟—印度智庫網絡等活動3。

      加強與海外印度裔群體聯(lián)系也是印度文化外交的基本手段之一。印度在東南亞分布著廣泛的移民群體及后裔(見表2),自20世紀90年代印度經濟改革后,印度政府逐漸將海外印度裔納入國家總體戰(zhàn)略,并通過設立相關機構、制定和修改相關政策法律等方式調動其力量4。在東南亞生活著數百萬印度裔,主要分布于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大量海外印度裔群體是印度文化的載體,也是印度文化外交的潛在資源,這一點在ICCR于2022年編撰的《印度的軟實力》中得到確認5,印度裔群體有助于深化印度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紐帶聯(lián)系,其在雙邊人文交流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表2 東南亞國家中的印度裔人口數量情況

      (單位:人)

      [國家 非定居人口 定居移民人口 當地印度裔總數 國家 非定居人口 定居移民人口 當地印度裔總數 馬來西亞 227950 2760000 2987950 文萊 11500 269 11769 緬甸 9207 2000000 2009207 越南 5000 500 5500 新加坡 350000 300000 650000 柬埔寨 1500 10 1510 泰國 20000 175000 195000 老撾 450 78 528 印度尼西亞 8500 111500 120000 東帝汶 100 0 100 菲律賓 105000 15000 120000 ]

      數據來源:根據印度外交部發(fā)布的海外印度裔數據整理而得。

      海外印度裔是一個比較注重傳統(tǒng)文化凝聚力的群體,不論走到哪里,大部分印度裔會保留原有的宗教信仰、飲食習慣和穿著,堅持使用自己的母語。印度裔在來到東南亞國家之后保留著某種程度的文化認同,因此,東南亞國家的本地居民也把其視為一個大的群體。前文提到的印度海外文化機構,多數經由海外印度裔努力而建成運行,例如,泰國有許多與印度相關的機構,印泰商會和泰國印度人協(xié)會是由在泰國的印度裔經營的獨立機構,是印度大使館在泰國推廣印度文化的主要支持組織。海外印度裔是印度文化身體力行的宣傳者,也是印度在擴展其文化軟實力過程中較為倚重的群體。因此,莫迪執(zhí)政以來非常重視散居海外的印度裔1,例如,2015年,在馬來西亞印度社區(qū)活動上講話時提到:“我親愛的兄弟姐妹們,你們是我們兩國友誼的紐帶?!?在其后與馬來西亞政府發(fā)表的聯(lián)合聲明文件中也提到:“在馬來西亞有大量印度裔社區(qū),這是促進和發(fā)展當前和未來的積極因素,為馬來西亞與印度之間的友好關系注入更大的活力?!?2020年12月,印度外交部及ICCR舉辦了以印度裔在海外傳播印度文化為主題的會議,其中東南亞是涉及的關鍵地區(qū)之一4。在2022年10月25—31日舉辦慶?;顒又芷陂g,SVCC推出印度裔的愛國歌曲5,由SVCC志愿者和印度裔代表共同演唱關于印度民族團結的愛國歌曲6。印度關于海外印度裔政策取得了較大成效,促進海外印度裔助力印度軟實力和國際形象的提升7。

      (三)在東南亞推廣瑜伽文化,開展“瑜伽外交”

      21世紀初,瑜伽文化進入了印度政府的視野。2008年,印度政府組建學者團隊,建立瑜伽體式的公共數據庫。在瓦杰帕伊政府和辛格政府執(zhí)政時期,推動瑜伽文化由民間向官方的身份轉變8。莫迪政府執(zhí)政后,成立了印度傳統(tǒng)醫(yī)學部(Ministry of Ayush),提出“瑜伽外交”理念,試圖豐富對外人文交流的內涵與形式9。在莫迪的倡議下,聯(lián)合國將每年的6月21日定為國際瑜伽日。印度外交部發(fā)布了《印度瑜伽》10的官方文件,對瑜伽進行介紹和推廣。世界各地的印度駐外機構也積極組織瑜伽活動,SVCC就于2022年舉辦了瑜伽活動11。在越南,有許多瑜伽修行者和俱樂部。越南瑜伽聯(lián)合會(The Vietnam Yoga Federation)于2016年成立,有4300多家瑜伽俱樂部,55000多名正式會員和數百萬瑜伽練習者;于2017年在河內組織了全國瑜伽比賽,并派選手參加了2017年在新加坡、2018年在印度舉行的亞洲瑜伽錦標賽。這表明瑜伽成為一種新興的運動,吸引了越南民眾的注意力1。2022 年 6月21日,第8屆國際瑜伽日活動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印度駐菲律賓大使館與菲律賓本地機構、瑜伽學校、印度裔社區(qū)合作舉辦了一場特別策劃的活動2。此外,印度還向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和東帝汶等國家的民眾提供瑜伽課程3。前文所提到的印度文化節(jié)也經常包含瑜伽的內容,將瑜伽文化通過多種途徑推送到東南亞民眾眼前。表3是印度傳統(tǒng)醫(yī)學部(主管印度傳統(tǒng)醫(yī)學療法)的歷年項目支出情況,可以看出,促進國外合作項目支出在整個部門總支出中占比較大,基本在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之間,體現(xiàn)出印度對“瑜伽外交”的重視程度。

      表3 2016—2024年印度傳統(tǒng)醫(yī)學部歷年支出情況

      (單位:千萬盧比)

      [財年 傳統(tǒng)醫(yī)學部促進國外合作項目支出 傳統(tǒng)醫(yī)學部總支出 促進國外合作項目支出占比 2016/2017 13.74 58.76 23.3% 2017/2018 14.54 76.06 19.1% 2018/2019 15.45 98.70 15.6% 2019/2020 29.99 95.03 31.5% 2020/2021 43.87 117.96 37.1% 2021/2022 62.94 192.14 32.7% 2022/2023 94.60 250.16 37.8% 2023/2024 44.27 185.44 23.8% ]

      數據來源:根據印度財政部各財年支出情況文件整理而得。

      印度“瑜伽外交”在東南亞國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過推廣瑜伽,印度在東南亞國家中的形象得到提升,促進了印度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同時,“瑜伽外交”也有助于促進印度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旅游業(yè)發(fā)展。

      (四)運用新媒體技術,建立新媒體矩陣進行數字外交

      利用數字技術處理外交事務的做法通常被稱為“數字外交”4,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其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2010年以來,印度政府就開始使用推特(Twitter)等數字社交媒體平臺,為印度創(chuàng)造積極的文化敘事5。莫迪執(zhí)政后,進一步通過移動應用程序、直播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來實現(xiàn)與國內外民眾的接觸與互動,“數字外交”已成為印度外交發(fā)展的新趨勢1。印度政府重視社交媒體的作用,駐外使館及其外交專業(yè)人員都有臉書(Facebook)、推特等網絡社交平臺的賬號。

      莫迪政府注重挖掘社交網絡等新媒介在文化外交中的傳播功能,建立媒體矩陣,向海外民眾傳播印度文化。新媒體產業(yè)憑借其獨特的產業(yè)價值鏈和大眾的廣泛認可,成為印度現(xiàn)代產業(yè)發(fā)展的后起之秀,增強印度文化的吸引力,同時也提高文化旅游等產業(yè)的價值,被認為未來確立印度“全球軟實力”的重要方式。印度旅游部制作了一部關于佛教景點的短片,還推出一個專門的網站,介紹印度重要的佛教景點,旨在推廣和展示印度的佛教文化2。2019年12月10日,印度文化門戶(Indian Culture Portal)網站啟動,向全球展示印度豐富文化遺產的信息,該門戶網站上的內容主要包括珍本書籍、電子書、手稿、博物館的手工藝品、虛擬畫廊及傳統(tǒng)樂器等3。印度旅游部還開通了“不可思議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網站,以印度行政區(qū)劃為單位,介紹各地的風景名勝和歷史古跡,以吸引游客。此外,在新媒體產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下,莫迪政府將印度的歷史文化與新媒體技術結合,發(fā)展動漫、游戲等多個新媒體藝術領域的文化產業(yè)4。利用新技術包裝傳統(tǒng)文化再進行輸出,已成為莫迪政府文化外交的顯著特征。

      印度還強調通過這些新媒體影響海外印度裔群體,有助于增強其對印度的向心力。海外印度裔通常通過包括多種媒體在內的各種方式分享他們的經歷,ICCR為了進一步加強與海外印度裔的聯(lián)系,舉辦了國際電影制作大賽,對印度裔設立了“我的根,我的祖先”“離開印度:我最想念什么?”等劇本主題5。同時,在《落實東盟—印度面向和平、進步和共享繁榮伙伴關系行動計劃》中,也提出通過持續(xù)的媒體交流項目和民間交流活動,進一步促進東盟與印度文化的交流和了解。

      (五)嘗試宣傳民主價值觀,塑造民主大國形象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曾經提出,在現(xiàn)代社會,一個國家若是滿足三個條件,則較容易建設軟實力,其中第一個條件就是:“該國主導文化和全球的文化規(guī)范相近(即強調自由主義、民主政治、多元文化) 。”6蘇密特·薩卡爾認為,雖然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產生了某些影響,但印度人在塑造自己的民主形式中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成人選舉權、世俗主義和聯(lián)邦主義這三者的結合方面7。但是,有學者指出,印度無論是制度模式、發(fā)展道路還是意識形態(tài)、國際形象,要么自身的發(fā)達程度不高,要么在世界上的影響微弱,如果以這些元素作為實現(xiàn)軟外交的主要載體,勢必會事倍功半8。一般認為與美國、歐盟和中國相比,印度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們無意用印度的政治模式作為吸引他國的手段。在過去,印度雖參與了世界反殖民運動,同時通過不結盟運動擴大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但印度歷屆政府并不特別強調運用價值觀開展外交,而是注重以古代文化為紐帶,著力于語言、宗教和文學等多方面文化元素的外交運用。

      在莫迪執(zhí)政后,印度政府近年來也開始逐漸重視加強價值觀外交。印度標榜自身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地位特性,謀求以“民主”價值觀拉近與發(fā)達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距離,并在發(fā)展中國家中塑造積極形象1。2022年7月,ICCR和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IGNCA) 聯(lián)合編撰了《印度軟實力概述》,認為民主也是印度軟實力的組成部分2。2021年11月以來,ICCR已實施了7屆“下一代民主網絡”項目,該項目旨在為世界各地的年輕領導人提供對印度民主的理解,展示印度通過其“民主”為解決全球問題所作出的貢獻,邀請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多國青年代表訪問印度3。2023年9月,ICCR和那爛陀大學聯(lián)合組織舉行維夏利民主節(jié)(Vaishali Festival of Democracy),旨在慶祝國際民主日,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印度在塑造民主理念方面的貢獻4。這些對外活動無不體現(xiàn)出莫迪政府開始重視在文化交往中運用政治價值觀。

      三、莫迪政府強化東南亞文化外交的行動動因

      英國學者米切爾(J.M.Mitchell)在其著作中提到,文化外交就是文化對國家政治外交和經濟外交的直接支持5。可見,豐富和發(fā)展文化不是文化外交的根本目的,以文化交流為媒介,維護國家利益、實施國家對外戰(zhàn)略才是文化外交的宗旨6。印度文化外交被認為是“促進(印度)在商業(yè)、政治和戰(zhàn)略領域利益的有力工具”7。印度對東南亞的文化外交始終服務于國家政治經濟利益的拓展。大國競爭、東向戰(zhàn)略、發(fā)展經濟等多種因素既是莫迪政府強化對東南亞文化外交的主要驅動力,同時也是其維護印度國家利益的主要目標。

      (一)對其他國家在東南亞的軟實力提升感到焦慮,需要加強印度影響力應對競爭

      其他國家對東南亞地區(qū)的文化影響力日益增長已成為莫迪政府加強文化外交影響力的主要動因之一。例如,日本對東南亞的文化外交,從最初作為經濟外交的一種輔助手段,上升到國家整體外交戰(zhàn)略的高度,在日本的總體外交格局中,實現(xiàn)了從屬地位到主體地位的轉變8。文化外交戰(zhàn)略逐漸發(fā)展成為日本對東盟外交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9,取得了一定成效,日本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東南亞受到歡迎。韓國政府通過向東南亞地區(qū)提供電影、音樂、美食、時尚等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廣韓國文化。美國在冷戰(zhàn)期間加強對東南亞文化外交的影響,進入21世紀后,為了有效應對世界各地洶涌的“反美主義”、挽回美國日益惡化的國際形象,再次重視文化外交。美國政府通過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例如學者交流、青年交流和舉辦文化節(jié)等,加強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聯(lián)系。在全球化背景下,日本、韓國、美國在東南亞深耕文化市場,已經不可小覷。

      此外,中國在東南亞文化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也是印度尋求強化文化外交能力的主要動因之一。東南亞在歷史文化上不僅與印度關系緊密,也深受中國的影響。東南亞國家是中國的近鄰,傳統(tǒng)友誼深厚,東南亞地區(qū)的民族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1。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存在許多有利的因素和條件環(huán)境2。在此背景下,印度希望以文化為突破口,在國際社會中獲得更為突出的地位。從建設文化影響力角度著手實現(xiàn)國家安全和發(fā)展成為印度外交的重要任務之一3。例如,斯托貝丹(P.Stobdan)指出,莫迪政府宣傳印度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是為了抵消和打壓中國在亞太地區(qū)的軟實力4。

      印度素來有“大國夢”,其“大國夢”中自然也有著文化大國的地位考量。印度正試圖利用軟實力的資源和手段來增強其全球實力5。正如印度前總統(tǒng)慕克吉(Pranab Kumar Mukherjee)所言:“現(xiàn)在,全世界各國的外交機構都十分重視‘軟實力’的構建……印度外事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是,在當今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如何發(fā)揮印度獨特的軟實力,以保持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使印度成功地實現(xiàn)它的國家目標?!?

      (二)輔助印度“東向行動政策”的展開,助力提升其國際地位

      印度致力于利用文化因素實現(xiàn)亞太地區(qū)的戰(zhàn)略目標7。文化軟實力實質上是一種吸引人的力量,它依靠非武力和非金錢的特殊手段來達成認同與合作8。冷戰(zhàn)結束后,拉奧政府為彌補蘇聯(lián)解體而失去的地緣外交空間,提出“東向政策”,與東南亞各國的政治交往持續(xù)升溫。莫迪上臺后,將“東向政策”強化為“東向行動政策”,謀求進一步擴展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實質性和建設性的接觸與聯(lián)系。東盟是“東向行動政策”的重點交往對象,是印度成為政治大國的“跳板”,是印度參與地區(qū)合作、重塑大國形象的理想平臺9。印度有意借助東盟的區(qū)域合作平臺,擴大自身的影響力10。

      在加入美國主導的“四國機制”(QUAD)以及推出印度版“印太戰(zhàn)略”后,印度的“東向行動政策”有了更多地緣政治內涵,對東南亞戰(zhàn)略需求更加突出。

      雖然印度與東盟關系不斷發(fā)展,但是與其他域外國家相比影響力仍然不足。李致斐認為,印度是東盟大國關系網絡中的邊緣者,其存在感甚至在澳大利亞、 英國和韓國之下1;張建崗認為,印度的“東向行動 政策”可能面臨被其他大國擠出東南亞的危險2。在此種情況下,軟實力將有助于印度實現(xiàn)其長期的外交目標3,文化外交淡化了經濟外交和政治外交的功利性色彩,突出柔和性特征。為避免引起地區(qū)國家的反感和反對,印度需要利用文化外交來構建積極的國家形象。印度強調古代南亞與東南亞兩地文明交流的歷史實踐對當下雙邊關系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借鑒意義,能夠為構筑戰(zhàn)略伙伴關系提供文脈支撐4,還可以幫助減輕印度硬實力增加而帶來的緊張局勢5。莫迪政府試圖利用印度的軟實力資源,將印度塑造成一個良性的崛起大國6。

      (三)以文化為突破口,助推印度經濟轉向良性發(fā)展

      文化外交能幫助印度吸引外國投資、技術和游客,以支持經濟增長和發(fā)展7。進入21世紀后,印度通過經濟改革,國內經濟駛入高速發(fā)展的快車道,但仍存在諸多問題,發(fā)展并不均衡。此外,印度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有限,需要引入國外投資完善國內的基礎設施。交好東盟國家是印度吸引外資發(fā)展其經濟的重要渠道之一。隨著東盟國家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加,東盟經濟前景廣闊,這對印度而言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尤其是新加坡、馬來半島和泰國沿海等富裕地區(qū)積累了大量資本。印度正尋求增加外國游客人數,吸引外國投資,并為其出口產品爭取新的市場8。

      盡管印度與東盟建立了印度—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然而雙方在經貿發(fā)展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印度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雖呈現(xiàn)上升趨勢,但雙方總體貿易規(guī)模、相互投資尚未達到預期目標9。在此背景下,通過文化外交尋求經濟投資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早在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指出:“如果你對一國的語言和文學十分了解,對其國家、城市、藝術和人民也非常熟悉和喜歡,那么,在其他因素相同或相似的條件下,你會本能地購買該國生產的產品,而非那些你不了解或不喜歡的國家生產的產品?!?0文化外交已成為國家間經貿合作的助推器,是一國開展經濟合作、謀求和增進國家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11。

      同時,開展文化外交有助于帶動印度國內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在印度新一輪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中,文化旅游產業(yè)已成為其經濟增長點。有學者認為,佛陀產業(yè)可以改變數百萬人的生活,為廣大青年提供就業(yè)機會1,開展“佛教外交”也有利于帶動旅游、文創(chuàng)等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2019年11月,莫迪在訪問泰國時曾發(fā)表講話:“商業(yè)和文化具有內在的聯(lián)合力量,鑒于我們的經濟能力和互補性、文化的共通性,以及我們對彼此的天然善意,我相信,我們可以加強伙伴關系,實現(xiàn)雙贏?!?莫迪政府發(fā)布的《全球參與計劃》指出,通過舉辦印度節(jié)等方式,最終將在商貿、旅游等方面取得更切實的成果3。莫迪政府提升對文化外交的重視程度,不僅是出于大國的文化競爭和地緣戰(zhàn)略目的,也有強烈的經濟驅動因素,其希望借助文化資源,拓展印度經濟利益。

      四、莫迪政府對東南亞文化外交的前景展望

      文化外交主體必須充分調動其物質資料、制度系統(tǒng)和精神文化范疇的文化價值取向,通過具有“吸引力”的對外交往活動實現(xiàn)感化人心、改善形象和增加認同的實效4。莫迪執(zhí)政以來,在強化對東南亞文化外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著內在和外在的制約與挑戰(zhàn)。因此,印度對東南亞文化的外交仍會處于高頻度、中熱度、低深度的狀態(tài)。

      (一)已有成效:與東盟關系的進步難掩真實成績不盡人意

      文化外交是一國外交政策與戰(zhàn)略的集中體現(xiàn),其“潤物無聲”的收效需經多年方有顯現(xiàn)5,可見,文化外交的效果難以直觀地測量,但通過考察印度與東盟關系發(fā)展、印度旅游的數據指標等能夠相對衡量出來。印度與東盟關系發(fā)展方面,2018年1月,東盟與印度在新德里舉行東盟—印度紀念峰會,紀念東盟—印度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并通過了《德里宣言》,為東盟—印度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未來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兜吕镄浴诽岢?,東南亞與印度幾千年來的跨文化交流和文明聯(lián)系是東盟與印度在日益相互聯(lián)系的世界中合作的堅實基礎,并肯定了過去25年來東盟與印度在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三大支柱領域的對話關系取得的成就6。2020年9月,東盟與印度通過《落實東盟—印度面向和平、進步和共享繁榮的伙伴關系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確了共同行動、務實合作、具體項目和活動方向。2022年11月,在第19屆東盟—印度峰會上,東盟與印度正式將雙邊關系升級為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2023年9月,在第20屆東盟—印度峰會上,雙方明確要進一步促進東盟與印度文化的相互了解,繼續(xù)促進對東盟與印度之間文明聯(lián)系的研究。可見,印度與東盟關系持續(xù)向前。旅游數據方面,2017—2021年,赴印度的東南亞游客持續(xù)增長(見表4)。

      表4 2017—2021年東南亞國家赴印度旅游人數

      [國家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印度尼西亞 43973 46867 50177 11795 2105 馬來西亞 322126 319172 334579 69897 6628 緬甸 56952 75773 86842 35291 3013 菲律賓 53963 53473 56393 16052 6927 新加坡 175852 183581 190089 33747 13407 泰國 140087 166293 169956 52626 4668 越南 23771 31427 33636 8828 1104 其他 7851 10502 8868 3386 622 合計 824575 887088 930540 231622 38474 ]

      數據來源:根據印度旅游部2022年E-book文件整理而得。

      不過,從上文的旅游數據可以看出,莫迪政府的文化外交成效有明顯的異態(tài)分布,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游客赴印度旅游意愿較強,而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則較少。可見,莫迪政府文化外交的成果是有差異性的。此外,從全球對比來看,前往印度的游客主要來自美國、孟加拉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東南亞國家則較少1。

      在文化外交實踐中,文化認知與國家認知的統(tǒng)一并非易事,人們對某種文化形式的喜愛并不一定會帶來對這個國家的喜愛2。莫迪政府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反復強化業(yè)已形成的文明古國印象,卻難以在實質上改善現(xiàn)代印度的國家形象。盡管莫迪在近年的出訪講話中經常會提到自己執(zhí)政以來印度的積極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代印度的吸引力仍然比較有限。印度在東南亞進行的文化外交似乎出現(xiàn)了形式與效果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根據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 2023年發(fā)布的《東南亞態(tài)勢報告》,有18.2%的受訪者認可印度的文化影響力,但認為本國政治文化與印度相兼容的則只有16.2%。同時,與留學東亞對比,有意愿前往印度留學的占比僅為0.9%,遠不如東盟內部國家(9.4%)3。根據印度教育部的2022/2023財年報告,在印度接受高等教育的外國學生總數為48035人。這些留學生來自全球163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其中,尼泊爾最多(28.26%),接著是阿富汗(8.49%)、孟加拉國(5.72%)等國家4,東南亞國家占比很小。

      (二)未來前景:諸多矛盾問題的制約將使文化外交保持高頻度、中熱度、低深度

      莫迪政府的對外文化軟實力建設也面臨著一些矛盾的制約,其對東南亞的文化外交主要面臨以下問題和挑戰(zhàn)。

      1.可投入資金規(guī)模有限。文化外交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印度在推動與東南亞地區(qū)之間的文化外交上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2015/2016財年至2023/2024財年,印度文化部門支出數額波動不定,且在所有中央部門總支出中占比低,最高不超過0.13%,最低只有0.02%,而其中的主要部分是用于印度國內的文化建設,用于國際的部分則更少了。印度外交部門承認,在實現(xiàn)預期結果方面存在某些缺陷,相關部門缺乏資金,印度的軟實力投射受到了財政限制1(見表5)。資金短缺限制了印度對東南亞文化外交的開展,例如,印度文化中心覆蓋不全,截至2024年2月,在東南亞只有6個,其中越南、泰國、緬甸和馬來西亞各1個,印度尼西亞2個2。

      表5 印度文化部歷年支出情況

      (單位:千萬盧比)

      [財年 文化部“全球參與計劃”項目支出 文化部總支出 所有中央部門總支出 文化部支出占比 2015/2016 0.65 711.81 521373.98 0.13% 2016/2017 25.77 556.69 589470.61 0.09% 2017/2018 31.00 430.40 587784.99 0.07% 2018/2019 20.11 483.29 638494.87 0.07% 2019/2020 11.40 401.96 757091.13 0.05% 2020/2021 6.12 344.67 1356817.29 0.02% 2021/2022 9.86 436.20 1209949.59 0.03% 2022/2023 16.25 836.89 1411729.00 0.06% 2023/2024 25.55 650.74 1467879.99 0.04% ]

      數據來源:根據印度財政部各財年支出概況文件等資料整理。

      2.東南亞國家的本土文化身份意識提升。盡管外來文化對東南亞地區(qū)的影響深遠,但東南亞文化并非僅是印度文化或是其他任何外來文化的附屬物,相反卻具有極為鮮明的個性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隨著民族解放進程不斷推進,東南亞國家紛紛獲得政治上的獨立,為了在思想精神上也擺脫殖民時代的束縛,東南亞國家開始塑造自身的民族文化價值認同,對歷史上的外來文化進行本土化改造,并逐步建構區(qū)域身份共同體。東盟的發(fā)展使東南亞的地區(qū)意識不斷強化,為地區(qū)文化的出現(xiàn)及發(fā)展提供了平臺,東盟正穩(wěn)步成為事實上的地區(qū)社會—文化載體4。目前,東盟認同的內在建構主要集中在文化認同層面,東盟在與“他者”的互動中建構自我認同并不斷發(fā)展和強化,尋求與“他者”相區(qū)別的自身特點和價值觀1。面對印度的文化外交,東南亞國家自身文化意識的提升或將構筑起一道心理防線,使印度的文化外交效果打折扣,而且,隨著本土文化意識的加強,當地的印度裔群體也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身份選擇上的矛盾。2020年11月12日,第37次東盟領導人會議通過的《東盟身份的敘事》,強調東盟的共同價值觀和地區(qū)歸屬感,認為東南亞曾是一個邊緣地區(qū),它的文化形成于中國、印度、中東和歐洲的各種傳統(tǒng)、習俗、信仰和宗教,如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但是,在被邊緣化了幾個世紀之后,文化適應的過程正在不可避免地在整個東南亞地區(qū)形成新的文化和文明品種2??梢?,東盟日益重視地區(qū)身份的塑造。

      3.莫迪對東南亞文化外交中潛藏文化中心主義。有學者提出,從當前的外交實踐來看,更多的國家選擇單向交流方式,即單方面地向他國傳播自己的文化,一味地謀求本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擴大和國家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3。印度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盡管根據文化合作協(xié)定,其他國家也可以在印度舉辦外國節(jié)和文化活動,但顯然莫迪政府更關注印度的對外文化輸出。莫迪政府將文化外交視為文化的單向流動,對東南亞國家從文化“饋贈”的角度來討論文化聯(lián)系4,表現(xiàn)出較強的文化中心主義。而且,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是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自2014年莫迪當選印度總理以來,印度教民族主義在印度政治思想中占據主導地位,并強勢崛起5,其從政治空間迅速擴散至社會、文化和教育等公共領域,發(fā)展速度、規(guī)模和滲透范圍前所未有,印度國內伊斯蘭文化受到某種度的擠壓,引起東南亞穆斯林的不滿。盡管莫迪政府堅持以本國多元的文化資源與東南亞國家建立文化關聯(lián),但是隨著印度國內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興起,排斥佛教、伊斯蘭教等聲勢的上漲,會在一定程度之上制約莫迪政府對文化外交的運用效果,也會引起東南亞國家對印度的負面看法。

      4.印度對東南亞文化外交的重視程度仍然相對次要。盡管莫迪政府對文化外交議題的絕對關注有所增長,但如前文所言,這主要是為了強化硬實力影響而采取的輔助手段,其重要程度仍然屬于次要,僅從財政支持上的捉襟見肘就可見一二。東南亞地區(qū)雖得到了莫迪政府的更多關注,但莫迪的執(zhí)政重心也并不完全集中于此。在印度看來,“東向行動”還包括日韓等東亞國家乃至太平洋島國,同時,印度還有旨在同中亞、中東及西亞國家關系提升能源貿易的“西聯(lián)”政策(Link West Policy),并且始終以鄰國為優(yōu)先(neighborhood first),強化對南亞的影響力。這注定了其外交資源和精力將被分散。

      綜上所言,今后,印度對東南亞的文化外交仍會處于高頻度、中熱度、低深度的狀態(tài)。印度與東南亞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以及印度文化外交的意愿決定了這種互動的高頻度,但有限的資金、人力資源以及有關各方在東南亞的文化競爭將在很大程度上分流其熱度,東南亞國家自身的文化意識、印度潛在的文化霸權意識以及外交精力的分散則決定了這種文化互動是停留于表面的、低深度的。

      五、結語

      莫迪政府在“大國戰(zhàn)略”的驅動下,試圖改變過去片面強調經濟合作的做法,越來越重視將文化因素融進外交之中1。與前幾屆政府相比,莫迪在將軟實力制度化和發(fā)展一致性、戰(zhàn)略性的方面無疑更為成功2。對于東南亞國家,莫迪政府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資源,以文化節(jié)、人文交流、“瑜伽外交”、“數字外交”、價值觀外交為主要渠道,以雙邊和多邊關系為平臺開展文化外交,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印度的文化外交地緣政治色彩濃厚,其頻度、廣度較以往有所上升,其熱度、深度還未挖掘。

      (責任編輯: 劉" "嫻)

      Indian Modi Government's Cultural Diplomacy in Southeast Asia: Practice,Motivation and Prospect

      Zheng Xun, Guo Qiumei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Indian culture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Asia, which provides a natural advantage for India's cultural diplomacy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Indian government has long used cultural elements to enrich its diplomatic approach in Southeast Asia, but the process was relatively slow. Driven by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economic growth, strategic coordin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Modi government has strengthen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While continuing the existing Indian festivals and Buddhist diplomacy and encouraging personnel exchanges, it also put forward the slogans of" Yoga diplomacy and digital diplomacy to explore more channels to carry out cultural diplomacy, and there are emerging signs of values diplomacy.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a and ASEAN, it can be believed that cultural diplomacy has helped India achiev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short term. However, while increasing the breadth and frequewy of cultural diplomacy, India has not yet vigorously explored the depth of cultural diplomacy in Southeast Asia but still stays at a shallow level. In addition,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disposable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rise of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in Southeast Asia as well as India's cultural hegemonic thinking and lack of concentration of diplomatic energy, India's cultural diplomacy to Southeast Asia will remain in a state of high frequency, medium heat and low depth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Keywords: cultural diplomacy; Modi; Southeast Asia; Government of India

      [基金項目]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東南亞地緣政治格局新態(tài)勢對中國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23GZYB137)

      1NINKOVICH F A. The diplomacy of ideas:U.S. 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s,1938-195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182.

      2CUMMINGS M C.Cultural diplomacy and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a survey[M].Washington D.C:Center for Art and Culture,2003:1.

      3見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4;趙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239;范勇鵬.論文化外交[J].國際安全研究,2013(3):21-38,155-156;吳白乙.文化外交:歷史、現(xiàn)實的審視與思考[J].美國研究,2016(3):9-33;李德俊.文化外交之學理探究[J].南方論刊,2018(7):42-45,58.

      1張黨諾,竭仁貴.試析冷戰(zhàn)后印度與東盟的關系[J].東南亞縱橫,2006(11):7-11.

      2李致斐.印度與東盟伙伴關系:成就、特點與限度[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22(6):130-150,156.

      3謝靜.印度東向行動政策的特點及其對東南亞地區(qū)秩序的影響[J].東南亞縱橫,2018(2):70-76.

      4古小松.談談中南半島中西部區(qū)域文化[J].東南亞縱橫,2013(10):54-65.

      5謝靜.印度東向行動政策的特點及其對東南亞地區(qū)秩序的影響[J].東南亞縱橫,2018(2):70-76.

      6KUMARI N. Soft power diplomacy in Ind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Modi government: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ance,2023(1):24-28.

      7古小松.談談中南半島中西部區(qū)域文化[J].東南亞縱橫,2013(10):54-65.

      8任飛.印度對緬甸、泰國、老撾語言文字的影響[J].東南亞縱橫,2002(6):27-28.

      9張黨諾,竭仁貴.試析冷戰(zhàn)后印度與東盟的關系[J].東南亞縱橫,2006(11):7-11.

      10阮金之.印度與菲律賓關系30年:歷程、動因及影響[J].東南亞縱橫,2022(5):27-40.

      11吳白乙.文化外交:歷史、現(xiàn)實的審視與思考[J].美國研究,2016(3):9-33.

      12Lahiri.Soft power—a major tool in Modi's foreign policy kit[J].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2017(1):39-47.

      1見KUMARI N. Soft power diplomacy in Ind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Modi government:challenges and prosp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ance,2023(1):24-28;HASHMI S M. From abeyance to a“strong”soft power: the progression of India’s cultural subtlety[J].Pakistan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2022(4):452-457;LAHIRI S. Soft power-a major tool in Modi’s foreign policy kit[J]. 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2017(1):39-47.

      2見Samal Janmejaya. The International Yoga Day,political discourse,and soft power game in India[J].BLDE University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s,2020(2):102-105;巢巍.文化向外交的躍變——印度瑜伽軟外交之路初探[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2-81;鄒應猛.印度的佛教外交:動因、態(tài)勢與前景[J].世界宗教文化,2019(3):37-44.

      3見LASKAR R K. India’s public diplomacy instruments[J]. Research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2019(2):250-255;彭念,謝靜.印度對緬甸公共外交評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學術探索,2016(7):44-49;趙鴻燕,汪鍇.印度公共外交中的文化傳播管窺[J].國際問題研究,2014(6):72-86;時宏遠.日趨活躍的印度公共外交[J].國際問題研究,2015(1):43-57.

      4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Culture.Scheme For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 renamed as Global Engagement Scheme[EB/OL].(2021-07-07)[2024-02-11].https://indiaculture.gov.in/sites/default/files/Schemes/Global_Engagement_Scheme.pdf.

      1Ministry of Culture.Continent wise details of Festival of India organized abroad during 2013- 2014 to 2023-2024[EB/OL].[2024-02-11].https://indiaculture.gov.in/sites/default/files/pdf/Continent_wise_details_of_Festival_of%20India_organized_abroad_during_2013-2014_to_2023-24_29122023.pdf.

      2ICCR.SVCC’s event Presenting“The Indian Toy Story”that showcases toys and board games of India[EB/OL][2024-02-05].https://iccr.gov.in/event/svccs-event%C2%A0-presenting-indian-toy-story-showcases-toys-and-board-games-india-speakers-are.

      3ICCR.SVCC organized a“Khon Dance Performance”[EB/OL].(2022-10-23)[2024-02-05].https://iccr.gov.in/event/svcc-organized-khon-dance-performance-mr-ekkalak-nguyen-bharatnatyam-artist-iccr-scholar.

      4ICCR.Hindi Diwas Celebration by SVCC,EOI Bangkok[EB/OL].(2022-09-14)[2024-02-05].https://iccr.gov.in/event/hindi-diwas-celebration-svcc-eoi-bangkok.

      5NGAL T H,QUANG T H. Public diplomacy in strengthening India: Vietnam relations[J].India quarterly,2021(2):289-303.

      1謝靜.印度東向行動政策的特點及其對東南亞地區(qū)秩序的影響[J].東南亞縱橫,2018(2):70-76.

      2Ministry of Culture.Several steps have been taken by Ministry of Culture to promote research on Buddhist studies and culture in India.[EB/OL].(2020-02-04)[2024-02-06].https://pib.gov.in/PressReleasePage.aspx?PRID=1601911.

      3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Cultural and heritage cooperation in development projects[EB/OL].(2022-07-21)[2024-02-06].https://mea.gov.in/Cultural-and-Heritage-Cooperation-in-Development-projects.htm.

      4KUMARI N. Soft power diplomacy in Ind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Modi government:challenges and prosp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ance,2023(1):24-28.

      5ICCR. Scholarship Manual Academicyear 2022-23[EB/OL].(2022-10-20)[2024-02-06].https://iccr.gov.in/sites/default/files/2022-10/SM%20October%202022.pdf.

      1The ASEAN Secretariat.ASEAN-Indian youth build connection through dialogue[EB/OL].(2019-02-07)[2024-02-07].https://asean.org/asean-indian-youth-build-connection-through-dialogue/.

      2The ASEAN Secretariat.4th ASEAN-India Youth Summit kicks off today[EB/OL].(2023-02-12)[2024-02-07].https://asean.org/4th-asean-india-youth-summit-kicks-off-today/.

      3ASEAN-INDI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EB/OL].(2023-06)[2024-02-07]. https://asean.org/wp-content/uploads/2023/06/Overview-ASEAN-India-CSP-as-of-June-2023.pdf.

      4LATHA V. India and Its diaspora[M]//Harsh V Pant,eds. New Directions in India's Foreign Policy:Theory and Praxi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9:244-246.

      5ICCR.EAM Jaishankar released “connecting through cculture: an overview of India’s soft power strengths”[EB/OL].(2022-07-22)[2024-02-07].https://iccr.gov.in/sites/default/files/2022-07/13%20th%20event%20PBK%20%281%29.pdf.

      1PWADHAN R,MOHAPATRA A. India’s diaspora policy:evidence of soft power diplomacy under Modi[J].South Asian diaspora,2020(2):145-161.

      2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Speech by Prime Minister at the Indian community event in Malaysia[EB/OL].(2015-11-22)[2024-02-07].https://mea.gov.in/outoging-visit-detail.htm?26054/Speech+by+Prime+Minister+at+the+Indian+Community+Event+in+Malaysia+November+22+2015.

      3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Joint Statement on enhanced Malaysia-India Strategic Partnership[EB/OL].(2015-11-23)[2024-02-07].https://mea.gov.in/outoging-visit-detail.htm?26057/Joint+Statement+on+enhanced+MalaysiaIndia+Strategic+Partnership+November+23+2015.

      4Role of diasporal in promotion of Indian culture abroad[EB/OL]. [2024-02-07]. https://iccr.gov.in/sites/default/files/PBDVirtual Conference-Website_0.pdf.

      5ICCR.SVCC presents patriotic songs by the Indian Diaspora celebrating rashtriya Ekta Diwas Week[EB/OL].[2024-02-07].https://iccr.gov.in/event/svcc-presents-patriotic-songs-indian-diaspora-celebrating-rashtriya-ekta-diwas-week-october.

      6ICCR.SVCC’s event-celebration of Rashtriya Ekta Week[EB/OL]. [2024-02-07].https://iccr.gov.in/event/svccs-event-celebration-rashtriya-ekta-week-day-5.

      7時宏遠.印度軟實力評估:比較的視角[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9(4):1-27.

      8巢巍.文化向外交的躍變——印度瑜伽軟外交之路初探[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2-81.

      9MAZUMDAR A. India’s soft power diplomacy underthe Modi Administration:Buddhism,diaspora and yoga[J].Asian Affairs,2018(3):468-491.

      10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Yoga in India:wellness special digital edition[EB/OL].[2024-02-11].https://mea.gov.in/Uploads/PublicationDocs/24452_IP_Yoga_Digital_2.pdf.

      11ICCR.Swami Vivekananda Cultural Centre,Embassy of India,Bangkok,presents a 2-day workshop on“Yoga for a Healthy Heart and Brain”[EB/OL].(2022-12-07)[2024-02-11].https://iccr.gov.in/event/svcc-embassy-india-bangkok-organized-%E2%80%9Cswami-vivekananda-cultural-centre-embassy-india-bangkok.

      1TRIEU HUY HA.Cultural diploma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case study of Vietnam—India diplomatic relation since their strategic partnership[J].The Journal of Indian and Asian studies,2022(1):1-23.

      2阮金之.印度與菲律賓關系30年:歷程、動因及影響[J].東南亞縱橫,2022(5):27-40.

      3ICCR.Scholarship manual academicyear 2022-23[EB/OL].(2022-10-20)[2024-02-11].https://iccr.gov.in/sites/default/files/2022-10/SM%20October%202022.pdf.

      4 龔偉,趙春珍.莫迪時期的印度數字外交[J].公共外交季刊,2019(4):72-79.

      5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MEA’s digital diplomacy footprint[EB/OL].[2024-02-11].https://mea.gov.in/Uploads/PublicationDocs/29120_MEAs_Digital_Diplomacy_Footprint.pdf.

      1龔偉,趙春珍.莫迪時期的印度數字外交[J].公共外交季刊,2019(4):72-79,125.

      2Ministry of Culture.Several steps have been taken by Ministry of Culture to promote research on Buddhist studies and culture in India[EB/OL].(2020-02-04)[2024-02-11].https://pib.gov.in/PressReleasePage.aspx?PRID=1601911.

      3Ministry of Culture.Union Culture Minister Shri Prahlad Singh Patel launches Indian culture portal today[EB/OL].(2019-12-10)[2024-02-11]. https://pib.gov.in/PressReleasePage.aspx?PRID=1595757.

      4RAWNSLEY G D. Cultural outreach:cinema and soft power[J].Journal of Chinese film studies,2021(1):187-203.

      5ICCR.International film making competition for Indian diaspora and foreign alumni of India[EB/OL].(2021-12-10)[2024-02-11].https://iccr.gov.in/sites/default/files/2021-12/Press%20Release%20International%20Film%20Making%20Competition-10Dec21_1.pdf.

      6NYE J S.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4.

      7科利.印度民主的成功[M],牟效波,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6-7.

      8巢巍.文化向外交的躍變——印度瑜伽軟外交之路初探[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2-81.

      1凌勝利,羅夢嘉.莫迪政府時期印度外交能力建設探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3(3):19-44.

      2ICCR.EAM Jaishankar released“connecting through culture”: an overview of India’s Soft Power Strengths[EB/OL]. (2022-07-22)[2024-02-11].https://iccr.gov.in/sites/default/files/2022-07/13%20th%20event%20PBK%20%281%29.pdf.

      3ICCR organizing a visit of 29 young leaders from 09 countries to Indiaunder the“Gen-Next Democracy Network Programme”[EB/OL].(2023-01-20)[2024-02-11].https://iccr.gov.in/sites/default/files/2023-03/7th%20batch_0.pdf.

      4ICCR’s Festival of Democracy right at its birth place[EB/OL].[2024-02-12].https://www.iccr.gov.in/sites/default/files/2023-09/13092023165309_0.pdf.

      5MITCHELL J M.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M].London:Allenamp;Unwin,1986:81.

      6王緬.傳播學視閾下的文化外交研究[J].新聞戰(zhàn)線,2019(6):38-40.

      7LASKAR R K. India’s public diplomacy instruments[J].Research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2019(2):250-255.

      8劉雪林.戰(zhàn)后日本對東南亞的文化外交:方針、路徑及評估[J].濰坊學院學報,2021(3):78-81.

      9丁兆中.日本對東盟的文化外交戰(zhàn)略[J].東南亞縱橫,2008(10):8-12.

      1張成霞,羅進民.東南亞國家文化中的中國文化影響[J].東南亞縱橫,2014(6):59-62.

      2古小松.談談中南半島中西部區(qū)域文化[J].東南亞縱橫,2013(10):54-65.

      3SAMAL J. The International Yoga Day,political discourse,and soft power game in India[J].BLDE University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s,2020(2):102-105.

      4STOBDAN P. Asia’s Buddhist connectivity and India's role[J].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and Analyses:IDSA Issue Brief,2016,19.

      5HASHMI S M. From abeyance to a“strong”soft power: the progression of India’s cultural subtlety[J]. Pakistan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2022(4): 452-457.

      6Pranab Mukherjee. The world today: an Indian perspective,speech at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New Campus of th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Nov.11,2007.

      7DAS A K. Soft and hard power in India’s strategy toward Southeast Asia[J].India review,2013(3):172.

      8奈.軟實力[M].馬娟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11.

      9申泌雨.印度“東進政策”的發(fā)展演變、區(qū)域影響與中國的應對策略[J].東南亞縱橫,2023(6):76-87.

      10MEHROTRA L. India’s Look East Policy: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J]. Indian foreign affairs journal,2012(1):75-85.

      1李致斐.印度與東盟伙伴關系:成就、特點與限度[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22(6):130-150,156.

      2張建崗.印度與東盟關系:來自印度學界的視角[J].東南亞研究,2019(1):94-112,157.

      3KUMARI N. Soft power diplomacy in Ind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Modi government:challenges and prosp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ance,2023(1):24-28.

      4李致斐.印度與東盟伙伴關系:成就、特點與限度[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22(6):130-150,156.

      5TANDON A. Transforming the unbound elephant to the loable Asian hulk:why is Modi leveraging India’s soft power?[J].The round table the commonweal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16(1):57-65.

      6Arijit Mazumdar. India’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omponents,Objectives and challenges[J].India quarterly,2020(1):24-39.

      7KUMARI N. Soft power diplomacy in Ind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Modi government:challenges and prosp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ance,2023(1):24-28.

      8Arijit Mazumdar.India’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omponents,objectives and challenges[J].India quarterly,2020(1):24-39.

      9李致斐.印度與東盟伙伴關系:成就、特點與限度[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22(6):130-150,156.

      10MITCHELL J M.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M]. London:George Allen amp; Unwin Ltd,1986:19-20.

      11李德俊.文化外交之學理探究[J].南方論刊,2018(7):42-45.

      1Stobdan P.Asia’s Buddhist connectivity and India’s role,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and Analyses:IDSA Issue Brief,2016:19.

      2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Prime Minister’s remarks at the Aditya Birla Group Golden Jubilee Celebrations[EB/OL].(2019-11-03)[2024-02-12].https://mea.gov.in/outoging-visit-detail.htm?31995/Prime+Ministers+remarks+at+the+Aditya+Birla+Group+Golden+Jubilee+Celebrations.

      3Ministry of Culture.Scheme For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 renamed as Global Engagement Scheme[EB/OL].(2021-07-07)[2024-02-12].https://indiaculture.gov.in/sites/default/files/Schemes/Global_Engagement_Scheme.pdf.

      4秦亞青.觀念、制度與政策——歐盟軟權力研究[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21.

      5吳白乙.文化外交:歷史、現(xiàn)實的審視與思考[J].美國研究,2016(3):9-33.

      6ASEAN,Delhi Declaration of The ASEAN-INDIA Commemorative Summit to Mark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ASEAN-INDIA Dialogue Relations[EB/OL].(2018-01-25)[2024-02-12].https://asean.org/wp-content/uploads/2018/01/Delhi-Declaration_Adopted-25-Jan-2018.pdf.

      1Ministry of Tourism.Monthly tourism statistics November 2023[EB/OL]. [2024-02-12]. https://tourism.gov.in/sites/default/files/2024-01/Monthly%20Tourism%20Statistics%2C%20November%202023_0.pdf.

      2王緬,范紅.國家身份建構:文化外交的基本理論命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9(9):272-276.

      3ISEAS-Yusof lsha lnstitute.The state of the Southeast Asia:2023 survey report[R/OL].[2024-02-14].https://www.iseas.edu.sg/wp-content/uploads/2025/07/The-State-of-SEA-2023-Final-Digital-V4-09-Feb-2023.pdf.

      4Ministry of Education.Annual report(2022-2023)[EB/OL].[2024-02-14].https://www.education.gov.in/sites/upload_files/mhrd/files/document-reports/Annual%20Report_2022-23_English.pdf.

      1KHANNA S, MOORTHY P. Analysing India’s soft power function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J].India quarterly,2017(3):292-311.

      2詳見印度文化中心分布示意圖,https://iccr.gov.in/cultural/indian-cultural-center-map.

      3唐笑虹.試析東南亞文化與東盟發(fā)展之關系[J].東南亞縱橫,2009(6):24-28.

      4唐笑虹.試析東南亞文化與東盟發(fā)展之關系[J].東南亞縱橫,2009(6):24-28.

      1BABA G. Regional commonalities and regional identities: forging a normative understanding of Southeast Asian identity[J]. 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2016(1):91-121.

      2ASEAN.The narrative of ASEAN identity[EB/OL].(2020-11-12)[2024-02-14].https://asea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8/The-Narrative-of-ASEAN-Identity_Adopted-37th-ASEAN-Summit_12Nov2020.pdf.

      3李德俊.文化外交之學理探究[J].南方論刊,2018(7):42-45,58.

      4HUSSAIN M. Cultural foundation of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a critique[J]. 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2017(3):147-155.

      5許娟.宗教政治化: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再次興起及其對印度外交的影響[J].南亞研究,2020(2):1-31,152.

      1鄒應猛.印度的佛教外交:動因、態(tài)勢與前景[J].世界宗教文化,2019(3):37-44.

      2LAHIRI S. Soft power-a major tool in Mod’s foreign policy kit[J]. 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2017(1): 39-47.

      猜你喜歡
      印度政府莫迪東南亞
      科技公司聯(lián)合致信印度政府 稱其“專利費”調查恐制造寒蟬效應
      消費電子(2022年5期)2022-08-15 08:21:02
      年華如斯:莫迪里安尼筆下的平民青年
      藝術品鑒(2019年7期)2019-09-02 01:51:12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達對總理的熱愛
      東西南北(2018年13期)2018-09-27 01:53:44
      閩菜“太平肉燕”飄香東南亞
      海峽姐妹(2017年10期)2017-12-19 12:26:28
      HARD CELL
      奇幻迷香 尋味東南亞
      美食(2016年8期)2016-08-21 13:57:50
      美俄聚焦東南亞
      印度借15億美元修建廁所
      修水县| 临澧县| 赤水市| 灵寿县| 哈尔滨市| 盐山县| 华坪县| 虹口区| 三门县| 颍上县| 邵阳县| 德州市| 新安县| 顺平县| 新建县| 固原市| 普安县| 河西区| 佳木斯市| 宜丰县| 乌兰县| 淮南市| 鄯善县| 鱼台县| 囊谦县| 乐昌市| 永平县| 新蔡县| 美姑县| 西峡县| 武乡县| 华宁县| 绩溪县| 大丰市| 屯昌县| 嘉黎县| 吕梁市| 喀喇| 丰宁| 长寿区|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