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堂 李肖
內(nèi)容摘要: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位于古代印度-犍陀羅與西域兩地之間,是絲綢之路上佛教向北、向東傳播的重要中轉地,其早期佛教的發(fā)展對西域佛教的歷史文化面貌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本文從佛寺建筑的角度出發(fā),對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早期佛寺的布局進行梳理和類型學分析,將其歸納為“印度式”“犍陀羅式”“巴克特里亞式”三種典型布局類型。進一步考察西域地區(qū)早期佛寺中的文化元素的來源,可以發(fā)現(xiàn)西域地區(qū)古代佛塔形制及佛寺整體的配置均與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早期佛寺布局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
關鍵詞:北巴克特里亞;西域;佛寺布局;文化對比
中圖分類號:K87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3)06-0046-1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ayout of Early Monasteries
in Northern Bactria
—Plus a Discussion of Their Relationship to Ancient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LIAO Zhitang1? LI Xiao2
(1.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2445;
2.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Located between Gandhāra in ancient India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northern Bactria w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ransit stations for the northward and eastward 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along the Silk Road, which led to the early Buddhism of northern Bactria exerting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Buddhism as it developed in the Western Regions. Focusing on Buddhist templ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a critical review and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layouts of early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northern Bactria by dividing them into Indian, Gandhāran and Bactrian types. By further examining the sources 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early Buddhist monasterie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se monasteries and those of northern Bactria display a clear relationship of inheritance and continuity in both the forms of the stupas and the overall configuration of the monasteries.
Keywords:northern Bactria; Western Regions; Buddhist monastery configuration; cultural comparison
一 前 言
如果古代犍陀羅地區(qū)早期佛教仍可視作“印度色彩”濃郁的外來信仰[1],那么阿富汗以北的中亞北部地區(qū)歷史上所流行的佛教文化則更具有中亞本土的“地域風情”。鑒于目前文獻記載的最早來中國傳播佛教者并不直接來自古代印度,而多是生活在中亞地區(qū)的“支”“安”氏等[2-3],中亞地區(qū)很可能是佛教初傳中國前最重要的“中轉地”,甚至是某些佛寺布局元素發(fā)展的“始發(fā)地”。因此,欲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西域佛教乃至初傳至中國的佛教,需往上溯源,需對古代西域西端的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的佛教進行全面考察。本文即嘗試以佛寺的布局為線索,爬梳和分析該地區(qū)早期佛寺的布局類型與發(fā)展特征,并結合西域古佛寺的相關情況作一對比研究,以期在更廣闊的視野下探討中亞、西域地區(qū)的東西方文化交流。
巴克特里亞(Bactria)是中亞歷史文獻中慣用的地理名詞,亦是“絲綢之路”(Silk Roads)等歐亞大陸商貿(mào)網(wǎng)絡上的重要節(jié)點,有南北巴克特里亞之分,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一般指阿姆河以北至吉薩爾山脈(Guissar Mountain)之間的區(qū)域,大致相當于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地區(qū)。
從地理區(qū)位與歷史發(fā)展來看,除本土文化外,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所受文化影響主要來自伊朗、希臘、印度等文化圈。從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算起,伊朗、希臘文化在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持續(xù)影響了三百年左右。馬其頓帝國東擴過程中,希臘移民及希臘文化隨之而來,其后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部下建立的塞琉柱王朝(Seleucid Kingdom)等希臘化國家仍通過建立希臘化城市進一步傳播希臘文化。公元前2世紀,在匈奴、烏孫等游牧勢力的壓力下,月氏從古代中國的“敦煌祁連間”一路西遷至今阿姆河(Amu Darya)以北,據(jù)大夏故地,后越過阿姆河,逐步向南擴張至喀布爾河谷(Kabul Valley),并于公元前1世紀建立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勢力范圍囊括巴克特里亞、犍陀羅、印度河流域乃至中印度地區(qū){1}。結合月氏人西遷的路線,有理由相信,除作為貴霜帝國統(tǒng)治中心的犍陀羅地區(qū)外,北巴克特里亞很可能即是其另一早期佛教流布的中心。
關于佛教最早傳入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的時間尚無定論,但基本可以肯定,早在公元前1世紀[4-5],佛教已在此地有所傳播。當時“太陽神(Mithra)”崇拜、“尼刻神(Nike)”崇拜、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等信仰業(yè)已在當?shù)亓餍小V临F霜王朝建立,中亞領土和印度領土結合,阿育王時期隨著商業(yè)貿(mào)易的交流與發(fā)展,佛教不斷向西(最西至梅爾夫Merv一帶)、向東(鐵爾梅茲Termez一帶)擴張,北巴克特里亞的佛教進入發(fā)展黃金期。公元5世紀,北方(口厭)噠南侵,當?shù)胤鸾淌艿揭欢ǔ潭鹊拇驌簦?]79-80[6]{2},但隨著6世紀中葉突厥勢力擴張至此,佛教再次恢復生機,并在唐朝于阿姆河以北設立行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期間達到又一發(fā)展高峰,后在8世紀阿拉伯人及伊斯蘭教在中亞的擴張下逐漸衰弱。
二 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早期佛寺布局
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相關佛教遺址的發(fā)現(xiàn)始于20世紀初俄國軍方的介入,因此前期的發(fā)掘工作主要由俄國完成,后來相關佛寺遺跡的考古工作由中亞各國主持,日、法、韓等國也陸續(xù)參與其中[7]{1}。目前,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發(fā)現(xiàn)眾多佛教遺跡,早期佛寺的修建年代多在公元1至4世紀之間,多發(fā)現(xiàn)于今鐵爾梅茲周邊的蘇爾罕河(Surkhan)及卡費爾尼干河(Kafirnigan)、瓦赫什河(Vakhsh)沿岸(圖1)。限于篇幅,本文擬選取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保存狀況相對完好、出土遺物較豐富、形制布局具有典型性的早期佛寺遺跡作為代表進行分析。
(一)艾塔姆佛寺
艾塔姆遺址位于鐵爾梅茲古城南面大約8公里處,曾在阿姆河北岸上東西綿延近3公里,目前已不存。1937、1962至1966年,富茲米塔娜(M.I. Vyazmitna)帶領鐵爾梅茲聯(lián)合考古隊(Termez Archaeological Complex Expedition,簡稱TACE)、普加琴科娃(G.A.Pugachenkova)帶領烏茲別克斯坦藝術考古隊(Uzbek Art Expedition,簡稱UzAE,由圖格諾夫B.Turgunov負責發(fā)掘工作)對該遺址先后進行了進一步清理發(fā)掘工作。早期發(fā)掘時,東部毀壞嚴重,發(fā)現(xiàn)有居住遺跡;西部是歷次考察發(fā)掘的重點。目前揭露出一處較為完整的佛寺遺跡[8]。
艾塔姆佛寺四周有圍墻包圍(圖2),位于院落東部的佛殿入口在南,整體被雙重回廊圍繞,最中間的建筑分前后室,前室呈長方形,內(nèi)室發(fā)現(xiàn)有傘蓋(chattrāvali)遺存,推測原修建有佛塔,建筑東側分布數(shù)個小房間——廚房、倉庫等。佛殿外西側發(fā)現(xiàn)一處平面呈長方形的石砌平臺遺跡,在其附近發(fā)現(xiàn)塑像殘塊,推測其原為像臺。再向北有磚砌樓梯通向地下的房間建筑,墻上開有橢圓形佛龕,推測原是用于禪定的僧房建筑。由此,艾塔姆佛寺整體由佛塔、佛殿與地下僧房組成,但形制布局與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其他早期佛寺差異較大。從出土雕塑風格及銘文信息判斷,艾塔姆佛寺的始建年代約為公元1至2世紀[8]23-41,是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最早修建的佛寺建筑之一。
艾塔姆佛寺北側還發(fā)現(xiàn)一處佛塔遺跡(圖3),佛塔西側曾發(fā)現(xiàn)房屋建筑的遺跡,很可能為僧房。佛塔目前僅可辨認出方形塔基,四面原建有圍墻形成“塔院”。結合佛塔形制及附近發(fā)現(xiàn)貴霜時期的燒窯遺跡等信息判斷,佛塔的修建年代約在公元2世紀中葉。佛塔內(nèi)部西南角發(fā)現(xiàn)一座年代更早的核心小塔遺跡,保存有圓形塔基、圓柱體塔身及頂部的覆缽,推測其年代可早至公元1世紀末或2世紀初。附近還發(fā)現(xiàn)有貴霜時期的燒窯遺跡。這些禮拜、居住、生活遺跡很可能都隸屬于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筑綜合體(complex)[10]。
(二)卡拉特佩佛寺(Kara-Tepe)
卡拉特佩佛教遺址分布于阿姆河北岸鐵爾梅茲古城(Old Termez)西北角的低矮山丘上。1961年至1994年,斯塔維斯基(B.J.Stavisky)帶領聯(lián)合考察隊主要在南丘進行考古發(fā)掘,扎伊馬爾(T. Zeymal)負責北丘的發(fā)掘工作。1998年起,皮達耶夫(Sh. Pidaev)和加藤九祚帶領烏茲別克-日本聯(lián)合考古隊發(fā)掘西丘和北丘。2011年,韓國文化財廳國立文化研究所(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South Korea,簡稱NRICH)對南丘西北部進行清理發(fā)掘。2014至2017年,日本立正大學和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美術研究所聯(lián)合繼續(xù)發(fā)掘卡拉特佩。目前揭露出卡拉特佩佛寺的“北丘”(North Hill)、“西丘”(West Hill,又稱“中丘”)和“南丘”(South Hill)三處佛寺建筑群遺跡(圖4)。這些建筑多始建于公元1至3世紀,衰敗于公元4世紀末,其間經(jīng)歷了增建和改造[12]。
南丘佛寺內(nèi)部建筑形制基本類似{1},這類佛寺中央多為佛塔或露天庭院(A、B),庭院中央設水池,四周環(huán)繞立柱式的拱頂圍廊,環(huán)繞庭院還建有佛龕、佛堂、僧房等附屬性建筑,其中佛寺B的中庭北側還連接著一座方形塔院。中庭墻上一般設置至少兩個入口通向修建于山體內(nèi)的洞窟——洞窟內(nèi)部結構基本相似,即以平面為方形的拱頂佛殿為中心,外圍環(huán)繞佛殿修建長條狀的拱頂走廊形成“右繞”禮拜道(pradak?ina patha),但走廊與佛殿并不接觸,末端常設一間突出的方形小室,應為僧人所用之“僧房窟”(cave cell)。部分地面佛寺(A、B)所在山丘上還發(fā)現(xiàn)有“半地穴式”的僧房痕跡,與地面庭院通過樓梯相連,推測其他地面佛寺所在山丘上原來也建有此類僧房。
西丘規(guī)模較?。▓D5),早期為一體建筑,后被分成東、西兩個部分,西側院落四周建有一圈走廊,東側院落東、西院墻皆有開口,中央是帶雙層方形基座的佛塔遺跡[13]。
北丘佛寺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圖6),北部是塔院,入口在東,以主佛塔為中心,主佛塔踏步在東,兩側各發(fā)現(xiàn)一個方形塔基。主佛塔內(nèi)西南角發(fā)現(xiàn)更早期修建的核心小佛塔遺跡,塔基亦為方形,佛塔前還發(fā)現(xiàn)數(shù)座方塔遺跡。主佛塔北、西、南三面環(huán)繞佛龕、佛殿等小室。佛寺南部是晚于塔院毗鄰修建的方形僧院,入口在東北,中央為寬闊的露天庭院,北、西兩側發(fā)現(xiàn)多個石質柱頭,應為圍繞中庭的回廊的柱礎遺跡。庭院西面以外的三面均環(huán)繞二層僧房建筑,僧院外東、南方向各發(fā)現(xiàn)一座方形佛塔遺跡(Stupas C、D),踏步方位與主佛塔一致,均朝向東,其中南側的佛塔踏步兩側也發(fā)現(xiàn)類似塔基的痕跡。一般認為,北丘佛寺的始建年代為公元50至300年[12]272-264。
(三)法雅茲特佩佛寺(Fayaz-Tepe)
法雅茲特佩佛寺遺址位于鐵爾梅茲古城外西北方向,距卡拉特佩佛寺僅1公里。1968至1976年,阿伊鮑姆(L. I. Albaum)、科茲洛夫斯基(V. A. Kozlovsky)首次正式發(fā)掘該遺址。2002至2006年,配合聯(lián)合國法雅茲特佩遺址保護和復原專案,阿納耶夫(T. Annaev)、皮達耶夫帶領團隊重啟遺址的相關調(diào)查發(fā)掘工作[16-18]。目前揭露出一座多院落式的佛寺遺跡。
佛寺整體呈長方形(圖7),由東南-西北走向的五座長方形建筑組成。東北部是以主佛塔為中心的塔院N,塔基為平面呈方形的雙層結構,塔基表面西南部發(fā)現(xiàn)一座佛龕遺跡(x),佛塔基座下仍存早期帶有圓形塔基的佛塔遺跡,踏步位于佛塔東南側,兩側各有一方形小塔基。塔院西側院墻有出入口通向東北側的庭院M,但院內(nèi)未發(fā)現(xiàn)更多遺跡。前述兩座院落西南院墻連成一體,其西南側發(fā)現(xiàn)三座毗鄰而建的院落(A、B、C),位于中間的庭院B為僧院,位于中央的露天中庭發(fā)現(xiàn)一處方形水池遺跡(B-1),從中庭外殘余的地面柱礎等遺跡看,原來曾環(huán)繞修建一圈帶立柱的拱頂回廊,除東南面外的三面均修建排列整齊的方形房間,西南院墻中部修建中央佛殿(B-8)。院落A內(nèi)發(fā)現(xiàn)爐灶、倉儲、浴室和很多破碎的陶罐,后期修建的房間內(nèi)還發(fā)現(xiàn)有燒火的祭臺遺跡(A-7)。院落C內(nèi)發(fā)現(xiàn)浴室、會堂遺跡,與院落M之間早期有多個出入口相連,后被封閉。鑒于僧院B西北院墻中央房間、僧院入口通道、佛塔中心三者基本在同一軸線上,佛塔和三個排列齊整、形制類似的庭院應是有計劃同時修建的——其中B為主要的居住院落,A、C中多為附屬建筑。
根據(jù)出土錢幣等信息,法雅茲特佩佛寺的始建年代可早至公元50年,第一階段的建筑以主佛塔內(nèi)的核心小佛塔為代表,第二階段的建筑(即除核心佛塔以外的建筑)始于公元2世紀,其間裝飾了中央佛殿,擴建了小佛塔[20-21]。
(四)達爾維津特佩佛寺(Dalverzin-Tepe)
達爾維津特佩遺址位于鐵爾梅茲古城外蘇爾罕河的北岸。1960至1963年由哈姆扎(Khamza)藝術中心主持進行首次發(fā)掘,1967年起,在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藝術學研究所調(diào)查團的主持下,由圖格諾夫和加藤九祚帶領的烏茲別克-日本聯(lián)合考古隊進行了長期發(fā)掘。目前在達爾維津特佩城址內(nèi)外各發(fā)現(xiàn)一處佛寺遺跡[22-25]。
DT-1佛寺(又稱“第一佛寺”)位于城墻外以北山丘上(圖8),目前揭露出一處塔院及僧房遺跡。佛塔塔基系利用“減地法”由地面向下挖出,破損嚴重,僅存方形塔基,南、北、西三面均建長條形小房,東北面的房子認為是“王室大廳”(King’s hall),通過走廊與其相連的西側房屋認為是“禮拜堂”(Worship hall),南面為狹窄的走廊,具體功能不明。塔院南部還分布一些僧房。根據(jù)出土雕塑及錢幣信息判斷,DT-1佛寺的建筑年代約為公元3至5世紀[26-27]。
DT-25佛寺位于城墻內(nèi)西北部(圖9),建于一處早期居址上。佛寺內(nèi)東南部發(fā)現(xiàn)一座佛塔遺跡,塔基平面大致呈方形,西南部房址DT-2前尚存連接塔基的踏步。佛塔及前方空地的兩側分布著諸多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房間。根據(jù)出土的錢幣、陶器、雕像等遺存信息,結合碳十四測年數(shù)據(jù),該佛寺修建年代約為3至4世紀[28]。
三 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早期佛寺的類型
基于上述材料,可將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的佛寺形制布局分成三種基本類型。
第一類:“印度式”布局,代表遺址有卡拉特佩南丘、西丘佛寺遺址。
此類佛寺的流行主要是在貴霜時期早期及公元2世紀前后,特點是洞窟內(nèi)“Г”“Π”形建筑的結構,這與早期印度佛教石窟中倒“U”字形的結構十分類似,只不過前者多出了末端的一間小室。這種地面-山地組合類型的佛寺是該地區(qū)眾多佛寺遺址中發(fā)現(xiàn)唯一的一處,該模式在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并未流行開來。
第二類:“犍陀羅式”布局,代表遺址是卡拉特佩佛寺北丘、法雅茲特佩。
此類佛寺基本由塔院、僧院兩部分組成,兩院平面均呈方形,塔院中央為大佛塔,一般只在塔基一個方向上設踏步;僧院中央通常為露天庭院——有時設有水池,四周環(huán)繞帶立柱的回廊,回廊外側修建三面或四面整齊排列的僧房,個別僧院入口對面的院墻中部發(fā)現(xiàn)中央佛殿(central shrine)。佛塔方向(即“踏步方向”)大多數(shù)情況下與僧院入口方向不一致。這一佛寺布局模式與犍陀羅地區(qū)流行的佛寺布局十分接近[29-30],但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乃至整個阿姆河以北的中亞北部——古代佛教遺址內(nèi)未發(fā)現(xiàn)有類似犍陀羅地區(qū)大佛塔周圍環(huán)繞數(shù)量眾多“奉獻塔”(redeem/votive stupas)的塔院配置。這一類佛寺在巴克特里亞地區(qū)出現(xiàn)最早的即為卡拉特佩北丘和法雅茲特佩佛寺,從2至6世紀在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較為流行。
第三類:“巴克特里亞式布局”,代表遺址是艾塔姆,尤其是佛殿為環(huán)繞一圈走廊的“回”字形的佛寺。目前一般認為,“回”字形佛寺是巴克特里亞地區(qū)在前貴霜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傳統(tǒng)禮拜性場所的形制布局,貴霜時期佛教從犍陀羅地區(qū)傳入巴克特里亞后遂在此傳統(tǒng)建筑基礎上形成了“回”字形佛寺布局。本文的“回”字形佛寺又可根據(jù)是否有前廳(或前廊)分為兩類:一類是帶前廳的“回”字形佛寺,一類是不帶前廳的“回”字形佛寺。二者共同點是佛殿中央通常為佛像,而不是佛塔,由此推測“回”字形佛殿的流行很可能與佛像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有密切的關系。這一類佛寺通常不單獨存在,而是作為佛殿的主要布局形式出現(xiàn)在佛寺中,且明顯地作為佛寺中重要的禮拜性場所,從貴霜時期直至8世紀,在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眾多佛寺遺址中幾乎都有發(fā)現(xiàn),常設在佛寺入口對面的正中位置上。
四 北巴克特里亞與西域地區(qū)古代佛寺布局的聯(lián)系
貴霜時期佛教向北的傳播經(jīng)過西北印度的犍陀羅地區(qū)、巴克特里亞地區(qū)等地,并由此向東傳入西域(今中國新疆地區(qū))。西域古佛寺與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早期佛寺在形制布局上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但也存在著因地制宜的差異。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對塔里木盆地周緣南北兩道公元3至5世紀修建的佛寺布局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F(xiàn)從佛塔形制和佛寺整體布局兩個方面分析兩地佛寺布局之間的聯(lián)系。
(一)佛塔形制
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目前發(fā)現(xiàn)最古老的佛塔建筑見于桑奇(Sa?觡chi)、巴爾胡特(Bharhut)等地,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Mauryan Empire),其基本特征是圓形塔基上修筑半球體覆缽,象征“宇宙之卵”,佛塔周圍還會建有欄楯和塔門,上雕各種裝飾圖案及佛傳、佛本生故事浮雕{1}。至貴霜時期,佛教傳入犍陀羅地區(qū),佛塔形制開始發(fā)生重大改變。
其一,塔基從圓形向方形過渡,塔基逐漸升高,方形塔基最終成為主流;其二,塔身逐漸升高成圓柱體,但頂端覆缽保留,塔身周圍(尤其是塔基部分)開始裝飾各式圖案和故事雕刻,開始出現(xiàn)單體或多身并排的佛造像;其三,欄楯、塔門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環(huán)繞主佛塔修建的奉獻塔和佛龕(shrine/chapel),一些塔院以主佛塔為中心環(huán)繞布局各種建筑。西域的熱瓦克佛塔始建于公元2至3世紀[31],其塔院的形制與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早期佛寺在塔基附近設置少量奉獻塔的布局相近,佛塔塔身已有所升高,呈現(xiàn)出圓柱形的特點。這一點從卡拉特佩出土的佛塔壁畫中亦能看出[32],但熱瓦克佛寺“十”字形的塔身結構十分特殊,與始建于公元3、4世紀的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的烏什圖爾穆勒佛寺(Ushtur-Mullo)主佛塔形制類似(圖10),但后者的四面踏步非一次建成。
以上變化明顯與大乘佛教在中亞地區(qū)的發(fā)展與傳播有關,大乘佛教超越了原始佛教“唯禮釋迦”信仰,佛的種類、數(shù)量層出不窮,主張信徒通過禮佛即可獲得功德(guna)。因此,雖然在犍陀羅地區(qū)仍可發(fā)現(xiàn)小乘佛教藝術中流行的佛本生、佛傳故事母題(motif),但更多的是單體佛像??ɡ嘏宸鹚略缙冢ü?世紀)佛寺中就未發(fā)現(xiàn)放置佛像的佛龕或基座,到了公元2世紀,才在院墻上設置了佛龕。從中可以看出佛教很可能在佛像尚未誕生的“象征物時期”的晚期就已經(jīng)傳入了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并在大乘佛教時期佛像出現(xiàn)后進一步影響了佛寺的形制布局[33]。
(二)佛寺布局
印度本土目前所存的早期地面佛寺遺跡較少,多為山地開鑿的石窟寺。印度早期的石窟寺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東、西緣山地,石窟寺內(nèi)部結構發(fā)展到大乘佛教時期主要為倒“U”字形,例如坎赫里(Kānheri)石窟第3窟{1},這與卡拉特佩佛教遺址部分較為特殊的C遺址石窟的形制類似,但后者多出了末端的小禪室,可視作倒“U”字形石窟向“回”字形石窟寺轉型的過渡類型。而“回”字形石窟可以說是地面“回”字形佛寺的“石化”形式,后者的出現(xiàn)與佛像崇拜密切相關,是原來繞塔的右繞禮拜道與中亞傳統(tǒng)的神廟建筑形制相結合的產(chǎn)物{2}。
值得注意的是,法雅茲特佩佛寺的早期布局也是塔院和僧院毗鄰建造的布局,與卡拉特佩佛寺北丘的佛塔、僧院的組合配置類似,是典型的犍陀羅佛寺形制,但是,二者的佛塔踏步方位均與僧院方向平行,似乎表明佛塔并不是專門為僧院而設,而是另作他用。然而這一類型的佛寺在古代西域地區(qū)并未流行開來,似乎僅止步于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古代印度、犍陀羅、北巴克特里亞。另外,二者的早期佛塔均在后期有所擴建,說明佛塔崇拜(stūpa cult)在這一地區(qū)一直流行,只是逐步讓位于主要為設置佛像而修建的佛殿與佛龕。
五 小 結
通過前文對具體古代佛寺形制布局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早期佛寺布局的基本發(fā)展脈絡:塔與佛殿并重發(fā)展并受古代印度、犍陀羅地區(qū)佛教的雙重影響。具體而言,達爾維津特佩佛寺以佛塔為中心布局佛寺建筑,艾塔姆佛寺則將塔院與(地下)僧院同修于一個院落內(nèi),卡拉特佩、法雅茲特佩佛寺的布局相對復雜,但占據(jù)主導地位的仍舊是塔院與僧院二元一體的結構,整體以塔院為中心,兩側布置僧院、佛殿等附屬建筑。
就影響佛寺布局的文化元素而言,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早期佛寺以地面佛寺為主,以本地的傳統(tǒng)宗教建筑尤其是瑣羅亞斯德教的封閉“火神廟”為原型,發(fā)展出了至今年代最早的“回”字形佛寺。在犍陀羅佛教文化的影響下,“回”字形的佛教佛寺繼續(xù)發(fā)展,同時早期單層的圓形塔基逐漸向多層方形塔基演變,塔身升高以滿足單體佛像、佛教故事題材裝飾對建筑空間的要求。隨后,伴隨著早期中亞僧人的傳教活動和貴霜人東遷{3},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佛寺的布局模式傳入西域,影響了塔里木盆地南北兩道早期的佛塔和佛寺的形制,其中“回”字形佛寺布局一直向東傳播,直接影響了中原地區(qū)早期佛寺的發(fā)展[34-35]。
值得注意,佛寺文化自古代印度向北傳播,似乎“止步”于北巴克特里亞地區(qū),其北部的粟特地區(qū)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佛寺建筑遺跡{4},僅發(fā)現(xiàn)一些具備佛教圖像學特征的佛教藝術品{1}??紤]到歷史上來中原傳法、譯經(jīng)的胡人中有不少粟特人(如康巨、康孟祥、康僧會)的身影,結合粟特人在絲路上扮演著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往的“中介”角色,不排除粟特人自發(fā)學習并傳播佛教文化的可能。換言之,粟特人的佛教信仰很可能不是一種純粹出于信仰的宗教行為,而是服務于商貿(mào)交流的經(jīng)濟行為,因此目前多發(fā)現(xiàn)與粟特人相關佛經(jīng)、佛雕雕刻等便于攜帶、運輸?shù)姆鸾涛墨I及考古資料,而不見大規(guī)模的本土佛寺營造活動。
參考文獻:
[1]Fussman G. Upaya-kausalya:L’implantation du bouddhisme au Gandhara[M]// F. Fukui and G. Fussman eds. Bouddhisme et cultures locales:Quelques cas de reciproques adaptations. Paris:Ecole Francaise d’xExtreme-Orient,1994:17-51.
[2]羽溪了諦. 西域之佛教[M]. 賀昌群,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82-105.
[3]許理和. 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M]. 李四龍,裴勇,等,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26-52.
[4]Rtveladze E. V. About the Periods of Buddhism in North Bactria[J]. Social Science in Uzbekistan,2000(4):9-13。
[5]約翰·馬歇爾. 塔克西拉Ⅰ[M]. 秦立彥,譯.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40-41.
[6]V. V. 巴爾托里德,伯希和. 中亞簡史[M]. 耿世民,譯. 北京:中華書局,2005:6.
[7]Frumkin G. Archaeology in Soviet Central Asia[M]. Leiden:E. J. Brill,1970:1.
[8]Pugacenkova G. A. The Buddhist Monuments of Airtam[J]. Silk Road Art and Archaeology,1992,2:23-24.
[9]林立. 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面佛寺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65,圖4-20.
[10]加藤九祚. 中央アジアの仏教と遺跡[J]. 仏教蕓術,1992,205:15-66.
[11]加藤九祚. 中央アジア北部仏教遺跡の研究[M]. 奈良:シルクロード學研究センター,1997:26,図2-34.
[12]Fussman G. Monuments bouddhiques de Termez = Termez buddhist monuments:catalogue des inscriptions sur poteries,1-2[M]. Paris:Edition-Diffusion de Boccard,2011:264-272.
[13]シャキル·ピダエフ,加藤九祚. カラテパ北丘·西(中) 丘の發(fā)掘(1998—2007)[M]//アイハ ヌム. 2007:59-13.
[14]加藤九祚,ピダエフ. Sh. ウズベキスタン考古學新発見[M]. 東京:東方出版,2002:100,圖5.
[15]Iwamoto A. A Study on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Buddhist Sites in Northern Bactria:Kara Tepe and Zurmala[J]. The Rissh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research in culture and society,2019,2:Fig. 3.
[16]Salichov R. ,Sultanov Ch.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Ruins of Fayaz Tepe:Final Report[M]. Tashekent,2006.
[17]Мкртычев Т. К. 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стрь Фаяз-тепе (Северная Бактрия)п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м последних лет[M]. в Российская Археология,2013:119-126.
[18]Mkrtychev T. K. Fayaz Tepe,Sites of a Buddhist Monastery in Northern Bactria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trans. by K. Kawasaki)[J]. Silk Road Studies,2016,9:15-25.
[19]巖井俊平. バクトリアにおける仏教寺院の一時的衰退[J]. 東方學報,2013,88:図3.
[20]Lo Muzio C. Remarks on the Paintings from the Buddhist Monastery of Fayaz Tepe(Southern Uzbekistan)[J].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2012,22:189-206.
[21]ムクルティチェフT. K. ,著. 川崎建三,訳. 最近の調(diào)査研究による北バクトリアの仏教僧院址ファヤズテパ[J]. Silk Road Studies,2016,9:15-25.
[22]Pugachenkova G. A. Les trésors de Dalverzin-tépé[M]. Léningrad:?魪d. d’xart Aurore,1978.
[23]Pugachenkova G. A. ,Rtveladze E. B. ,et al. Дальверз-интепе-кушанский город на юге Узбекистана[M].Ташкент:Фан,1978.
[24]Turgunov B. A. Excavation of a Buddhist Temple at Dal’verzin-tepe[J]. East and West,2002,42(1):131-153.
[25]創(chuàng)価大學シルクローど學術調(diào)査団. ダルヴェルジンデパDT25(1989—1993発掘調(diào)査報告)[R]. 東京:創(chuàng)価大學,1996.
[26]小山滿. ダルヴェルジン·テパ仏教遺跡の相當年代[J]. 創(chuàng)大アジア研究,1993,14:41-55.
[27]林俊雄. ダルヴェルジンーテペの調(diào)査[J]. ラーフイダーン,1994,15:100-103.
[28]Antonini C. Silvi. The Dalverzin temple[M]//Invernizzi,A. ,ed. In the land of the gryphons:Papers on Central Asian archaeology in antiquity. Firenze:Casa Editrice Le Lettere,1995:259-268.
[29]李肖,廖志堂. 犍陀羅地區(qū)與塔里木盆地周緣佛教寺院形制布局的比較研究[J]. 敦煌研究,2021(3):13-23.
[30]李崇峰. 犍陀羅佛寺布局初探[C]//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宿白紀念文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143-164.
[31]Stein A. Ancient Khotan:detailed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Turkestan,Vol. 2[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07:Pl. XL.
[32]Rhie M. M. Early Buddhist art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Vol. 1,Later Han,Three Kingdoms,and Western Chin in China and Bactria to Shan-shan in Central Asia[M]. Leiden,Boston:Brill,2007:Fig. 3,12.
[33]Mkrtychev T. K. Buddhism and Features of the Buddhist Art of Bactria-Tokharistan[M]// Hermann G. ,Cribb J., ed. After Alexander:Central Asia Before Isla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475-485.
[34]Yi Joy Lidu. Cross-cultural Buddhist monastery ruins on the Silk Road and beyond:the layout and function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reconsidered[C]//W. Rienjang,P. Stewart,eds. The Global Connections of Gandhāran Art: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he Gandhāran Connections Project,University of Oxford,18th-19th March,2019. Oxford:Archaeopress Archaeology,2020:207-233.
[35]郭鳳研. 犍陀羅在中國——云岡石窟窟頂西區(qū)北魏佛寺[M]//石窟寺研究:第10輯.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