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對于一座城市而言,公共藝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負有塑造城市形象的時代使命,更是一座城市精神重塑的催化劑。當此時,滬蘇浙皖四地文聯(lián)主辦“藝術,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公共藝術與城市更新發(fā)展主題研討”,對于四地的城市文化推進和市民幸福指數(shù)的提高,乃至對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公共藝術是一項藝術資源的運作機制,除了城市雕塑、公共設施、LOGO、視覺形象等看得見的部分,還有頂層設計、在地化研究等看不見的部分,而正是那些看不見的部分,對于凝聚藝術資源、營造城市溫度、體現(xiàn)城市魅力、重塑城市形象、彰顯城市文化自信等,具有決定性意義。
頂層設計不足與在地性特點不突出,是公共藝術有待提高的兩大缺憾。目前一些城市街頭,部分建筑、裝置藝術作品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或令人啼笑皆非,對有效空間和無效空間的判斷,常常顯得缺乏邏輯。其實,加強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既關乎城市治理水平,也關乎城市軟實力的提升。如果能夠從頂層設計上為公共藝術增加話語權,那么就會以較快的速度和較高的水平提高城市的文化硬實力和軟實力。
而“在地性”的不突出和不充分,容易導致“千城一面”的雷同感,讓人不知身在何處,削弱了城市的個性特色。明明應該追求不一樣的美麗和真正的地域特色,結果由于文化準備不足與急功近利,弄得一些鄉(xiāng)村和小鎮(zhèn)在一哄而上的一陣熱鬧之后漸趨凋零,這其中也包含公共藝術的參與錯位。每個城市在挖掘城市文化時,從歷史文脈、建筑風貌、建筑特色等各方面都可以找到很多“在地性”特點。
中國的城市正在轉型步入美學時代,隨著國民整體素質(zhì)的提升,大眾對于美的需求越來越高,體現(xiàn)在藝術設施方面,不僅需要藝術和功能的結合,還需要更多公眾的參與。公共藝術代表著藝術與城市、與大眾、與社會、與時代關系的趨向與追求,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藝術家、設計師、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城市居民以及企業(yè)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這樣的藝術營造活動才能真正達成“讓城市居民可以在家門口享受詩和遠方”的能效。
當然,各大城市中優(yōu)秀和成功的公共藝術范例也所在多有,就上海而言,“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就在不同的上海城市區(qū)塊之間跳躍,從西岸再到浦東的民生碼頭再到楊浦濱江……未來的公共藝術,更多的是和城市空間與建筑的更好融合,把當代藝術、公共藝術和城市的建筑面貌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既然“公共藝術是城市氣質(zhì)最明顯的體現(xiàn)”,那么傾盡全力給予支持和投入,應成為上下共識。好在公共藝術如今越來越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越來越多的建筑師、藝術家等把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作為使命擔當,越來越多的市民積極參與,形成了巨大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活力。
企盼公共藝術所攜帶的文化藝術力量,真正帶動城市精神品質(zhì)的提升,從而讓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