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平
我原來在南匯東海農(nóng)場文藝小分隊吹笙,1975年的時候,我和農(nóng)場另一個同學報考上影演員劇團培訓班,來到了大木橋路41號當時的演員劇團,孫景路老師給我們輔導了一個星期。有了這一個星期的輔導,才使得我能夠在1976年的時候,正式加入上影演員劇團培訓班。
我們班一共有24位同學。班主任老師是張慶芬和王丹鳳兩位老師,她們給我們排小品《出發(fā)之前》,我演小戰(zhàn)士,方舟波演指導員,戴兆安演班長。有一次,跟我排同一角色的同學顧雪華在排練場內(nèi)將球一拋,正好砸到了王丹鳳老師的頭上,我們都嚇呆了,王丹鳳老師也被砸蒙了,然而她卻說:“小心點,砸到我沒關(guān)系,千萬不要砸到你們自己而沒法排練。”因為培訓班有規(guī)定:學習一年,有發(fā)展前途的留下來,沒有發(fā)展前途的回原單位。所以王丹鳳老師擔心我們受傷而影響發(fā)展。丹鳳老師和張慶芬老師也特地關(guān)照我:“小薛你也要注意,你有時球也掌握不好?!惫?,在一次演出當中,我把球拋到了臺下。虧得兩位老師在臺下接住了球,張慶芬老師還把球拋回到了臺上,讓演出照常演了下去。
1977年,我們演了《萬水千山》;1978年,我們演了《曙光》。通過這兩部話劇,我們獲得了極大的鍛煉和提高,為將來的表演打下了基礎。之后我們就出去拍戲了。我拍的第一部戲是跟達式常老師演的《東港諜影》,演了一個有三四場戲的服務員,還是比較順利的。到了1980年的時候,我拍了凌之浩老師導演的一部戲《心弦》,這部戲我很有感觸。凌老師讓我演阿媽妮的兒子,這個角色需要拉小提琴,凌老師說,只要我拉得好,就給我多一點鏡頭,少用替身。因為這個角色要拉的曲子很有難度,既有快節(jié)奏,又有揉弦和慢節(jié)奏,我就努力去練,結(jié)果沒有白練,到了正式拍攝,凌老師不但沒用替身,全部由我自己拍,還給了我一個大特寫。其實,他就是想要培養(yǎng)新人,以練琴作為激勵,讓我勇于克服困難。
我在此要感謝我們的老師和前輩,我們不會忘記他們,哪怕是在天堂,我們也祝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