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蕾
只有當“快起來”成為自主選擇時,孩子才會真正地快起來
做家庭教育工作多年,家長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孩子太磨蹭,怎樣才能讓他快起來?
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起床和上床都很磨蹭?!庇械募议L說:“那都不算啥,我家孩子連自己定的閱讀計劃都不遵守,明明可以馬上開始,他卻要拖一拖?!迸赃吋议L附和:“可不,有些事情明明隨手就干了,孩子卻總要等一等?!?/p>
對孩子來說,磨蹭不是大毛病,卻非常普遍。下面,我就跟家長聊聊這個話題,以及我是怎么讓磨蹭女兒快起來的。
很多時候,家長眼里的磨蹭,其實是孩子做事的動作比較慢,尤其對學齡前孩子來說
孩子做事磨蹭,是故意拖延還是動作慢?這是家長首先要搞清楚的。很多時候,家長眼里的磨蹭,其實是孩子做事的動作比較慢,尤其對學齡前孩子來說。
家長因為覺得時間重要,要做的事情很多,通常動作比較快。比如,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就會希望孩子出門后快點走,中途不耽擱,直達目的地,然后去做下一件事情。
但對孩子來說,出門后遇到的新鮮事物很有趣,花圃里的花開了,路上的螞蟻在搬家,沒有一個是不重要的。孩子的注意力很快被分散,開始花時間體驗家長早已習以為常的事,這時的磨蹭就是假性的。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節(jié)奏,或者讓孩子自己承擔磨蹭的后果,不包辦、不催促,以免孩子因為家長的嘮叨而產生逆反心理。
面對慢吞吞的女兒,我曾有一次大動肝火。后來情緒平復后,我問自己:女兒磨蹭造成了不良后果,主要會影響到誰?我為什么要這么生氣?主要會影響女兒她自己??!關我什么事!想通這一點后,我就淡定多了,解決問題也有了方向。
以前,我特別擔心女兒因為磨蹭錯過校車,上學遲到。所以,早晨為了讓她盡快出門,我催她起床,喂她吃飯,幫她穿外套、拎書包,有時為了搶時間還會抱著她下樓。
如今,想到女兒遲到,影響的是她自己,老師會批評她而不是批評我,我就下意識地撒手,只鄭重地提醒一次,絕不嘮叨。她聽也好、不聽也好,都自負后果。
當然,有些事情的后果是她不愿意接受的。一天,我們去游樂園玩,因為一路上她磨磨蹭蹭,等到游樂園時,她最喜歡的冰雪奇緣的演出已經開始,不讓進了。女兒很崩潰,站在門口號啕大哭。這時,我沒有像有些家長那樣埋怨“讓你快點你不聽,現在好了吧”,而是摟著她、安撫她。晚上回到家,我跟女兒說起沒看成演出的事情:“你看,當時咱們都到了,可演出已經開始,人家不讓進,實在太可惜了。不過,沒關系,如果你想看演出,下次出門時你快點行動,我們一定會趕上的。”女兒點點頭。
果然,我們再去游樂園時,女兒比我都著急,前一天晚上就把要帶的東西準備好,吃飯時盯著墻上的時鐘,吃完主動找外套穿上,帶上準備好的東西走人,很利索。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孩子無法承擔事情后果時,免不了傷心難過,甚至情緒崩潰,這時,家長要做的不是指責,而是理解。
孩子不可能一下子把事情做得很好,需要慢慢來,家長要給孩子一個過渡期。比如,到了睡覺時間,女兒怎么催也不愿意上床。我沒有逼迫,而是把原本準備洗漱的10分鐘延長到30分鐘,時間不那么緊迫了,女兒反倒主動到點上床睡覺了。
為了女兒上學不遲到,我和女兒說,你以自己的節(jié)奏估計一下,從起床、吃飯、穿外套、換鞋到下樓、走到校車候車點,需要多長時間,然后倒推時間,看鬧鐘定幾點叫早合適。女兒算了算,把這一系列的事情做完,大概要1小時。
于是,我把原來鬧鐘的叫早時間提前了半小時。原因很簡單,我不再以我的速度要求女兒,而是放慢了節(jié)奏配合她,這樣我們的心態(tài)都放松了,親子沖突也減少了。
其實,這里還隱藏著一個重要的教育經驗:孩子在沒有沉重壓力的環(huán)境中,才能更好地學習,讓她先把事情做對,再熟能生巧,把事情做好,比如加快速度等。
后來,女兒出門慢、睡前磨蹭的習慣都慢慢改掉了。
想讓孩子不磨蹭、有時間觀念,家長就要讓孩子知道時間是什么。當孩子2~3歲,家長就要有意識地告訴孩子“上午”“中午”“下午”“晚上”這些詞,并搭配上孩子的活動
應該說,孩子一開始對時間的概念都是模糊的。你要求孩子10分鐘內把玩具收拾好,但對孩子來說,10分鐘是多久,太抽象了,他不知道。所以,想讓孩子不磨蹭、有時間觀念,家長就要讓孩子知道時間是什么。
1.讓孩子對時間有概念
當孩子2~3歲,日常生活中,家長就要有意識地告訴孩子“上午”“中午”“下午”“晚上”這些詞,并搭配上孩子的活動。比如,“我們上午去公園玩,中午回家吃飯,下午做手工,晚上洗澡”,讓孩子對時間有個大致的概念。上幼兒園后,孩子就要學會看鐘表,認識時針、分針和秒針。
2.用可視化工具,讓孩子體會時間的流逝
可以給孩子買一個10分鐘或者20分鐘的沙漏計時器。通過沙的流逝,讓孩子體會到時間的流逝。用10分鐘的沙漏,和孩子玩“10分鐘可以做什么”的游戲,比如,在沙漏里的沙流光之前,收拾好玩具、喝完一杯牛奶、讀完一個故事等??梢宰尯⒆舆呑鍪逻呌^察沙漏里的沙還剩多少,爭取提前完成,跑贏時間。沙的流逝會給孩子具體、明確的提醒,比看鐘表更直觀,而且有了心理預判,孩子也好調整做事的快慢。
當然,也可以無所事事,等待10分鐘過去。
你可以告訴孩子,10分鐘里,你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時間沒有差別,但人會慢慢有差別,幫助孩子明白時間的重要性,從而更加珍惜時間。
3.制作計劃表,最好用圖畫標出來
孩子磨蹭,對時間沒有掌控力,通常生活就會雜亂無章。所以,想讓孩子學會掌控時間,就要讓他了解一天他需要做哪些事情。
我借鑒女兒幼兒園的日程表,把孩子一天必須要做的事情全列出來,比如,起床、刷牙、洗臉、吃飯、自由活動等,哪個時間段該干哪些事情,都用圖畫標出來,然后貼在家里。
孩子是視覺動物,需要具體形象的指令。這樣做的好處是,女兒清楚自己哪個時間段要做哪些事情,如果不清楚,看一下計劃表就知道了。
她偶爾沒有做到時,我什么也不說,用手一指墻上的計劃表,她就知道了。而且我跟她強調,每個人都要遵守自己的生活“程序”,墻上貼的就是她要遵守的生活“程序”。她就明白了,這不是“媽媽和我作對”,是我要遵守生活的“程序”。我們之間也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沖突。
想讓孩子不磨蹭,先要允許他磨蹭。因為只有當“快起來”成為自主選擇時,孩子才會真正地快起來
孩子都喜歡游戲,如果家長把改變孩子變成一種游戲,讓孩子參與進來,那么再棘手的問題也能解決。
比如,洗完澡,孩子就是不肯從澡盆里出來。這時,跟他講道理沒用,強行抱出他就大哭,不如和孩子玩一個“火箭發(fā)射”游戲,孩子就是火箭,你喊倒計時:“3、2、1——發(fā)射!”你看吧,孩子一秒不差地就從澡盆里出來了。
照此思路,孩子坐車不愿意系安全帶,可以讓孩子把汽車想象成太空艙,宇航員要穿上特殊的裝備,這樣孩子就愿意系上安全帶了。
針對女兒的磨蹭,我常和她玩快進、慢放游戲。當她做事情明顯拖拉時,我就對她說:“準備!現在進入快進模式?!彼宦牼涂炜斓刈?;然后我再說“慢放”,她馬上放慢速度,像電影里的慢鏡頭一樣;當然,中途也可以“正常播放”。
玩游戲是相互的,我可以指揮她,她也可以指揮我。她指揮我時,我也相當配合。
其實,和女兒玩這個游戲,我不是希望她像我這樣干脆利落地做事情,而是想讓她感受一下做事情有多種方式,既可以分階段完成,也可以一口作氣完成,讓她多一種選擇。
最后,我想跟家長說一說我的體會。
我小時候家教嚴格,父母對我的要求是“5分鐘能完成的事情,就不要用6分鐘”。因此,我長大后追求秩序、規(guī)則,行動力也強。有了女兒之后,開始我對慢吞吞的女兒非常不滿,但是這幾年我越來越明白,育兒是“看到”,而不是“我以為”。
“我以為”是家長的主觀預設。還沒吃飯,家長就預設“孩子吃得不夠,要再吃一碗才行”;孩子還沒寫作業(yè),家長就預設“孩子太磨蹭,要趕緊催他”。這樣的預設讓家長心生焦慮,于是非常關注孩子,拿著放大鏡去看孩子,結果發(fā)現孩子這做得不對、那做得不對,對孩子進行很多不必要的干預,自然會遭來孩子的反抗。
為避免這個錯誤,真正“看到”女兒的需求,我特意召開家庭會議,宣布要搞一個“在這些事情上我想超級勤快”和“在這些事情上我就想做個懶人”活動,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要求說出來,如果你真的想在這件事上做個懶人,別人也無權批評。
這個活動博得了丈夫和女兒的歡呼。倆人左右權衡,熱烈討論,還不時擠眉弄眼地互相擠對,“別讓你媽看扁了”“你怎么這么懶”……
而這也讓我意識到,一個家庭里不能只有效率和規(guī)矩,還得有溫情和懶散,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而且,當家庭允許兩面都有且可以自由選擇時,才能激發(fā)孩子內心深處真正向上的一面。因為這是他自己主動的選擇,不是被迫無奈的選擇。就是說,想讓孩子不磨蹭,先要允許他磨蹭。因為只有當“快起來”成為自主選擇時,孩子才會真正地快起來。
而這也才是成長—不是用問題打敗孩子,而是幫助孩子看到世界的遼闊和美麗。
【編輯: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