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杜甫與時令節(jié)俗志

      2024-01-11 03:05:55霍俊明
      揚子江 2024年1期
      關鍵詞:杜甫

      霍俊明

      個人日常生活尤其是農(nóng)耕時代的勞作甚至大時代的變動有時候又對應于自然更迭和時間法則,它們更為細碎而又規(guī)律地分布在一個個時間節(jié)點尤其是時令和節(jié)俗之上,正如杜甫所言“天時人事日相催”。尤其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與自然及時間的互動中一直居于主導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詩人書寫除夕、上元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及其他節(jié)氣的詩作眾多,而節(jié)氣又對應于太陽在黃道運行的宮次位置(黃道十二宮)。這與詩人的時間意識、生命體驗尤其是農(nóng)耕文明、農(nóng)事勞作、節(jié)俗文化、飲食文化密切關聯(lián):“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民有余食也?!保ㄜ鳑r《荀子·王制篇》)比如立春之際的東郊祭祀句芒神,剪春幡、戴春勝、造土牛、打春牛的系列活動:“青齊間遇春耕,則飼牛以天麻飯,仍用錦縷系于角上。”(馮贄《云仙雜記》)

      確實,時令、節(jié)氣與物候變化、四季輪回、農(nóng)耕稼穡直接關聯(lián),受“順應天時”“趨時避禍”觀念的影響,節(jié)令早已深入影響到日常生活、文化習俗、生產(chǎn)勞作等各個方面。與此同時,這又對應于不同的季節(jié)和時間節(jié)點上人們的日常生活、身體狀態(tài)、心理潮汐的相應變化。杜甫就有諸多與此有關的詩作,至于《全唐詩》,更是收入了一千多首與節(jié)氣、時令有關的作品。

      感受細微、精敏異常的杜甫總是在季節(jié)和時序的變化中感受到自然的循環(huán)及生命的變化與無常,因此也就比同時代詩人增加了更多的愁思和憂慮——“萬古愁”,這與杜甫的闊大襟懷是密切關聯(lián)在一起的。杜甫的這些與時令、節(jié)俗有關的詩還體現(xiàn)了人與時節(jié)、物候、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深層互動關系及祈福消災的心理。

      二十四節(jié)氣在古代由于與自然、時令、禮法、天時、物候及稼穡、畜牧等有密切關系而備受重視,按時序為立春(俗稱“打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此外,除夕、元日(正月初一、又稱履端)、元夕(正月十五)、穿天(正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花朝(二月十二)、上巳(三月初三)、端午(五月初五)、七夕(七月初七)、盂蘭會(七月十五)、中秋(八月十五)、重陽(九月初九)、社日(春社、秋社)、臘八(十二月初八)等重要節(jié)日無疑為唐代日常生活增加了濃厚的儀式感。

      唐代尤其重視時令和節(jié)俗,上至宮廷貴族下至民間百姓都在同享每一個節(jié)日和假期:“唐時風習豪奢,如上元山棚誕節(jié)舞馬,賜酺縱觀,萬眾同樂。更民間愛重節(jié)序,好修故事,彩縷達于王公,籹粔不廢俚賤。文人紀嘗年華,概入歌詠。又其待臣下法禁頗寬,恩禮從厚,凡曹司休假,例得尋勝地宴樂,謂之旬假,每月有之。遇逢諸節(jié),尤以晦日、上巳、重陽為重。后改晦日,立二月朔為中和節(jié),并稱三大節(jié)。所游地推曲江最勝……凡此三節(jié),百官游宴,多是長安、萬年兩縣有司供設?;驈劫n金錢給費,選妓攜觴,帷幕云合,綺羅雜沓,車馬駢闐,飄香墮翠,盈滿于路。朝士詞人有賦,翼日即留傳京師。當時倡酬之多,詩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保ê鸷唷短埔艄锖灐罚?/p>

      其時,每一個節(jié)日都有相應的習俗,比如元夕放天燈,上巳踏青、戴細柳圈、卜油花,端午采艾、掛菖蒲、續(xù)命縷、浴蘭湯、包粽祭水、飲雄黃酒及射團,七夕的七孔針乞巧,重陽登高、飲茱萸酒,臘八吃七寶五味粥等。馮贄《云仙雜記》記載:“洛陽人家,正旦,造絲雞、蠟燕粉荔枝;正月十五日,造火蛾兒,食玉梁糕;寒食,裝萬花輿,煮楊花粥;端午,術羹、艾酒,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辟瘟扇;乞巧,使蜘蛛結萬字造明星酒,裝同心膾;重九,迎涼,脯羊肝餅,佩癭木符;冬至,煎餳,彩珠,戴一陽巾;除夜,銅刀刻門,埋小兒硯,點水盆燈;臘日,造脂花餤?!标P于此文中提到的臘日,杜甫即有詩——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臘日》

      臘日,即農(nóng)歷的十二月初八,用于祭祀祖先、諸神,慶祝豐收,飲食上有吃赤豆粥的習慣。隨著佛教文化的滲入,宋代開始出現(xiàn)了吃臘八粥的習俗。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迸D八粥又名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花生、紅棗、蓮子、桂圓,以及各種豆類。

      杜甫此詩《臘日》作于至德二年(757年),時在左拾遺任上,安史之亂的局勢也得到了有力控制。在杜甫筆下,是年臘日的溫暖(萱草、柳條、春光)與往年的寒冷形成明顯反差,這也對應了此時杜甫開心而欲醉飲的好心情,而結尾處臘日皇帝的賜食和恩澤更強烈地印證了這一點。這首《臘日》所對應的心情可與杜甫的《春宿左省》一詩比照閱讀,它們都寫于杜甫左拾遺的任上。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

      ——《春宿左省》

      左省即門下省,當時杜甫任左拾遺。這首詩作于乾元元年(758年)的春天,寫于值宿的夜晚,可見杜甫當時工作勤勉而關心朝政。

      端午節(jié)無疑是重要的節(jié)日:“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辟除百疾而禁蟲出?!保ㄌK頌等編撰《本草圖經(jīng)》)因與屈原有關,端午更是成為唐代詩人普遍抒寫的主題。當時唐代宮中在端午節(jié)流行射團的游戲:“宮中每到端午節(jié),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于此戲?!保ㄍ跞试!堕_元天寶遺事》)唐玄宗(李隆基)就有《端午》一詩:“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p>

      接下來,我們看看杜甫寫于端午的兩首詩。

      《端午日賜衣》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杜甫時年四十六歲,《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寫于大歷三年(768年),其間正好相隔了十年。由于十年間杜甫所處的生存境遇的不同,這兩首同寫端午的詩在精神向度上區(qū)別很大,盛年的得意與暮年的衰頹及對往日的追挽甚至判若云泥。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nèi)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日賜衣》

      肅宗昔在靈武城,指揮猛將收咸京。

      向公泣血灑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隨煙燼,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圖畫鴻雁行,紫極出入黃金印。

      尚書勛業(yè)超千古,雄鎮(zhèn)荊州繼吾祖。

      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

      向卿將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說老翁,漂零已是滄浪客。

      ——《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杜甫寫有六七十首關于節(jié)令、重要節(jié)日、習俗的詩,大體涉及除夕、元日、人日、晦日(每月的最后一天)、立春、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立秋、秋千節(jié)(八月初五)、中秋、重陽、白露、寒露、立冬、冬至、臘八節(jié)等。

      社日,分為春社、秋社,即立春和立秋之后的第五個戊日。這在農(nóng)耕時代是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其時要進行祭祀土神及迎神的活動:“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保ㄗ阢痢肚G楚歲時記》)

      關于春社,因為不同階段生存境遇和心態(tài)的差別,杜甫與此相關的詩也顯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

      一年春社時,杜甫受一位農(nóng)人盛情邀請,從白天到黑夜他盡情豪飲,這正反映此時的大唐政局穩(wěn)定、農(nóng)事安好、農(nóng)民安居樂業(yè):“步屟隨春風,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見有。回頭指大男,渠是弓弩手。名在飛騎籍,長番歲時久。前日放營農(nóng),辛苦救衰朽。差科死則已,誓不舉家走。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語多雖雜亂,說尹終在口。朝來偶然出,自卯將及酉。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與此歡暢情形相反,又一年春社,流離失所的杜甫正身處困頓的破舟之中,面對此時此情此景,身處異鄉(xiāng)的落寞詩人只能更感其悲苦:“湖南為客動經(jīng)春,燕子銜泥兩度新。舊入故園嘗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可憐處處巢居室,何異飄飄托此身。暫語船檣還起去,穿花落水益沾巾。”(《燕子來舟中作》)

      接下來再來看看白露。

      太陽行至黃經(jīng)165度,此時天氣轉涼、寒生露凝,草木將黃未黃,預示著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yǎng)羞。寓居夔州打理橘園的杜甫在白露時節(jié)寫下了這首詩:“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保ā栋茁丁罚?/p>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杜甫還寫到了夔州的獠人,專門記述了獠人在農(nóng)歷十月一日過節(jié)日的特殊習俗:“有瘴非全歇,為冬亦不難。夜郎溪日暖,白帝峽風寒。蒸裹如千室,焦糟幸一柈。茲辰南國重,舊俗自相歡?!保ā妒乱蝗铡罚?/p>

      “獠人”,亦作僚人、夷獠、蠻獠、俚獠,即西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曾長期生活在川渝、云貴桂地區(qū),期間這一族群不斷分化。西晉張華在《博物志》中提及“荊州極西南界至蜀,諸民曰獠子”。隋唐時期的獠人主要分布在益州、戎州、忠州、黔州、桂州、邕州、嚴州和廣州等地。

      隨著不斷的文化融合及統(tǒng)治階層的打壓,這個族群最終徹底消失了,唯有杜甫給我們留下了人類學譜系的一個光斑。

      山木蒼蒼落日曛,竹竿裊裊細泉分。

      郡人入夜爭余瀝,豎子尋源獨不聞。

      病渴三更回白首,傳聲一注濕青云。

      曾驚陶侃胡奴異,怪爾常穿虎豹群。

      ——《示獠奴阿段》

      據(jù)杜甫的詩歌考察起來,唐代獠人的飲食和習俗比較特殊,比如椎髻赤足、銅鼓歌舞,其先民在樹上搭巢而居?!杜f唐書》對獠人有所記載:“南平獠者,東與智州、南與渝州、西與南州、北與涪州接。部落四千余戶。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欄’。男子左衽露發(fā)徒跣,婦人橫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名為‘通裙’。其人美發(fā),為髻鬟垂于后。以竹筒如筆,長三四寸,斜貫其耳,貴者亦有珠榼。土多女少男,為婚之法,女氏必先貨求男族,貧者無以嫁女,多賣與富人為婢。俗皆婦人執(zhí)役?!蔽覀兛梢钥纯刺拼鷱堹|《朝野僉載》中記述的獠人的飲食癖好:“嶺南獠民好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飼之以蜜,釘之筵上,囁囁而行。以箸挾取,咬之,唧唧作聲,故曰‘蜜唧’?!?/p>

      何謂冬至?即陽氣漸漸回升的起點,正所謂“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民諺有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shù)九?!倍粒址Q冬節(jié)、亞歲、日南至,在陽歷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自古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可見其在傳統(tǒng)節(jié)俗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古時有在冬至前后拜友、宴飲、祭祖的習俗:“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范曄《后漢書》)孟元老所撰的《東京夢華錄》亦記載了冬至的習俗:“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jié)?!?/p>

      對于冬至,亦有杜甫的詩為證。

      《至后》作于廣德二年(764年),其時杜甫正在成都,思念故鄉(xiāng)和兄弟自不用說,對于身處異地的杜甫來說愁苦凄涼幾乎已經(jīng)達到了無法化解的極致程度——

      冬至至后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xiāng)。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

      ——《至后》

      三年之后的大歷二年(767年),又一個冬至,杜甫正流寓夔州。此時,冬至這樣的重要節(jié)日帶來的卻是暮年之際的愁思、嘆息、冷徹和無邊無際難以排遣的苦痛:“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涯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冬至》)

      “年年至日長為客”道出了杜甫晚年漂泊激蕩的窮苦心境,一個如喪家犬的異鄉(xiāng)人只能在詞語中不斷加重精神重力和思想載力。

      冬至的前一天稱為小至,也有說小至是冬至的第二天。在大歷元年(766年)小至這天,杜甫有詩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保ā缎≈痢罚?/p>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除夕在節(jié)日中的重要性都是居于首位的。

      在除夕辭舊迎新之際,我們可以感受下杜甫以及同時代詩人暢飲的情形。

      先來看看孟浩然在異鄉(xiāng)與同鄉(xiāng)好友張子容是如何一起過春節(jié)的:“疇昔通家好,相知無間然。續(xù)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托须S處樂,不見度年年?!保ā稓q除夜會樂成張少府宅》)

      天寶十載(751年),杜甫在位于長安曲江附近的從弟杜位宅中除夕守歲,年已不惑而仍困頓失意的杜甫只能借酒澆愁——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杜位宅守歲》

      另外,由此詩也基本可以斷定杜甫的生日是正月初一。

      唐代在除夕和元日有喝椒酒、屠蘇酒、柏葉酒的習俗,杜甫在《杜位宅守歲》中就提到了椒酒:“正月初一,以盤進椒飲酒,號椒盤?!保ā端拿裨铝睢罚?/p>

      正月初一即元日,本是新年伊始、闔家團圓的喜慶時刻,而暮年流寓夔州的杜甫面對兒子卻是滿懷的惆悵與凄苦:“汝啼吾手戰(zhàn),吾笑汝身長。處處逢正月,迢迢滯遠方。飄零還柏酒,衰病只藜床。訓喻青衿子,名慚白首郎。賦詩猶落筆,獻壽更稱觴。不見江東弟,高歌淚數(shù)行。”(《元日示宗武》)

      杜甫專門寫到過柏葉酒:“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樽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佩劍沖星聊暫拔,匣琴流水自須彈。早春重引江湖興,直道無憂行路難。”(《人日二首·其二》)杜甫這里提到的人日為正月初七,人日又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南北朝時期的薛道衡在《人日思歸》中對“人日”做了很好的解釋:“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闭鲁跻恢脸醢耍謩e為雞日、犬日、豕日、羊日、馬日、牛日、人日、谷日。如果這八天連續(xù)為晴天的話,則利于與之相對應的家畜、人丁或者農(nóng)作物在該年的繁衍生息;反之,為陰天或雨雪天的話,家畜、農(nóng)作物易于受到災變的影響,至于人則很容易夭亡。而杜甫卻有一年遇到了從正月初一到初七連續(xù)陰天的極端情形,這在當時看來絕對是兇年之兆——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

      冰雪鶯難至,春寒花較遲。

      云隨白水落,風振紫山悲。

      蓬鬢稀疏久,無勞比素絲。

      ——《人日二首·其一》

      金圣嘆特意談到人日與農(nóng)事稼穡的對應關系:“若人日陰雨不止,則歲之歉收可知?!保ā督鹗@選批杜詩》)

      關于人日,我們再來看看與杜甫關系密切的夔州本地的有關習俗:“夔人重諸葛武侯,以人日傾城出游八陣磧上,謂之踏磧。婦人拾小石之可穿者,貫以彩索,系于釵頭,以為一歲之祥。府帥宴于磧上?!保ㄗD戮幾斗捷泟儆[》)

      在唐代,正月初七的人日這天有將七種菜作羹及剪彩的習俗。剪彩就是女性將彩帛或彩紙剪成人的圖形,貼在屏風、窗上或戴在頭上:“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徐延壽《人日剪彩》)正如何紹基所言:“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

      唐人非??粗厝巳眨缛艉糜汛藭r不能相見則是分外惆悵之事。有一年人日這天,正在蜀地任職的好友高適(704年—765年),乾元二年,即759年任彭州刺史,上元元年,即760年轉蜀州刺史,廣德元年,即763年拜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攝東川節(jié)度使,特意寫詩(古人往往以詩代信)給杜甫以表思念之情:“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人日寄杜二拾遺》)

      春天,總是讓人們對四季更迭的新的一年充滿期待,對于農(nóng)耕時代的人們來說這又意味著一年勞作的新的開始。

      立春,又稱歲首、歲節(jié)、改歲、立春節(jié)、正月節(jié),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是春天開始之意,預示著萬物復蘇。此時,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農(nóng)耕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春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范曄《后漢書》)唐代對立春極為重視:“武德、貞觀之制,神祇大享之外,每歲立春之日,祀青帝于東郊,帝宓羲配,勾芒、歲星、三辰、七宿從祀。”(劉昫等撰《舊唐書·禮儀志》)唐代有在立春之日制作春餅、送春盤的習俗。更為神奇的是元豐六年(108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蘇軾居然在夢中奉命為立春作文:“天欲明,夢數(shù)吏人持紙一幅,其上題云:‘請《祭春牛文》?!枞」P疾書其上,云:‘三陽既至,庶草將興,爰出土牛,以戒農(nóng)事。衣被丹青之好,本出泥涂;成毀須臾之間,誰為喜慍?’吏微笑曰:‘此兩句復當有怒者?!砸焕粼疲骸环?,此是喚醒他。’”(蘇軾《東坡志林·卷一》)

      物候、季節(jié)及時令與一個人具體的處境和心境密切關聯(lián),所以在杜甫這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以盛景寫哀情”的情況。

      杜甫在大歷二年(767年)立春這天寫了一首詩,但因為此時正于暮年多病中漂泊在夔州,所以滿卷都是悲切之情,往昔的繁盛和當下的衰頹之間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立春》

      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為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關于清明,杜甫有詩云:“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旅雁上云歸紫塞,家人鉆火用青楓?!保ā肚迕鞫住て涠罚?/p>

      寒食節(jié)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在清初湯若望立法改革之后,寒食節(jié)定為清明節(jié)前一日。因為寒食節(jié)是夏歷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所以又稱為“百五節(jié)”。寒食節(jié)又稱禁煙節(jié)、冷節(jié)、禁火節(jié),據(jù)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晉文公(重耳)為了讓隱居于綿山的介子推輔佐自己而命人放火燒山,本想逼介子推出山,卻沒料到介子推與老母都被焚致死。寒食之際不能生火,所以只能吃冷食。據(jù)敦煌文獻,北宋在寒食節(jié)的食單主要有胡餅、蒸餅、截餅、饦。此外,寒食節(jié)還反映了古代改火的習俗。隨著春季到來而天氣逐漸變暖、干燥,冬天保留下來的火種(舊火)熄滅不用,而在清明前重新鉆木取新火,所以稱“改火節(jié)”。

      我們來看看杜甫關于寒食的詩:“寒食江村路,風花高下飛。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田父要皆去,鄰家鬧不違。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保ā逗场罚┒鸥€有詩《寒食夜蘇二宅》:“寒食明堪坐,春參夕已垂。好風經(jīng)柳葉,清風照花枝??蜏I聞歌掩,歸心畏酒知。佳辰邀賞遍,忽忽更何為?!标P于寒食,蘇軾亦有詩云:“臥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保ā缎焓咕中禄稹罚?/p>

      在唐代,寒食節(jié)除了禁火、祭祖、踏青之外,最為流行的是秋千、蹴鞠、斗雞、拔河(牽鉤)等游戲。甚至當時女子也參與蹴鞠這項娛樂活動。蹴鞠也稱為“白打”,一般不設球門,而是以花樣(解數(shù))和技巧取勝,如轉乾坤、斜插花、風擺荷、葉底摘桃、雙肩背月、金佛推磨等。唐玄宗非常喜愛蹴鞠,以至于宮廷和民間大為流行。王維對寒食節(jié)玩蹴鞠的游戲亦有所描述:“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保ā逗吵菛|即事》)

      寒食的第二天稱為小寒食。大歷五年(770年),這是杜甫在人世的最后一年。在小寒食這天,漂泊潭州的杜甫正饑寒交迫地處于冷舟之中——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小寒食舟中作》

      此時,杜甫的身體狀態(tài)已經(jīng)非??皯n。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在《小寒食舟中作》這首詩中提到了他在漂泊愁苦中一直隨身攜帶的烏皮幾。

      幾,又稱憑幾、隱幾,是古時供人憑倚而用的一種家具,其形體較窄,高度與坐身側靠或前伏相適應。《西京雜記》:“漢制天子玉幾,冬則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幾,公侯皆以竹木為幾,冬則以細罽為稿以憑之?!边@個用烏羔皮蒙的小幾(也有說法認為并不是羊皮所蒙,而是髹漆成黑色,所以稱烏幾)是老杜的心愛之物,在動蕩的歲月中一直隨身攜帶,也可見杜甫的身體狀態(tài)之虛弱。杜甫對這一烏幾的喜愛、依賴程度可以通過他詩歌中的反復抒寫體現(xiàn)出來:“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白露》),“錦官城西生事微,烏皮幾在還思歸”(《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五》),“卷簾唯白水,隱幾亦青山”(《悶》),“荒庭步鸛鶴,隱幾望波濤”(《大雨》),“拂拭烏皮幾,喜聞樵牧音”(《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呼兒具紙筆,隱幾臨軒楹”(《同元使君舂陵行》),“憑久烏皮折,簪稀白帽棱”(《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甚至在絕筆詩中,杜甫仍念念不忘這個烏皮幾,“烏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風疾舟中伏枕書杯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杜甫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提到烏幾,還因為隱幾與隱士、道家文化有關。《獨異志》載:“上虞蘭室山,葛玄所隱之處,有隱幾,化為鹿?!薄半[幾蕭條戴鹖冠”也顯現(xiàn)了杜甫的歸隱之志。生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人鹖冠子為放曠不羈的大隱,隱于深山,終身不仕,但是鹖冠子又積極入世,留下了融合儒、道、法思想的影響深遠的《鹖冠子》十九篇。杜甫對鹖冠子一直非常看重,有詩云:“生年鹖冠子,嘆世鹿皮翁。”(《耳聾》)

      寒食節(jié),緊挨著農(nóng)歷三月三的上巳日。上巳日有在水邊去除邪祟及踏青、交游、聚會的習俗。《后漢書·禮儀志上》:“三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疚,為大潔?!蔽簳x以后,上巳日基本習用三月三日。張說《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蕭令得潭字韻》:“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滿禊潭。廣樂逶迤天上下,仙舟搖衍鏡中酣?!?/p>

      杜甫作于天寶十二載(753年)的《麗人行》對三月初三日這一天出游的華麗香艷的盛況作了非常真切的描摹,對窮奢極侈的貴族生活也進行了深度揭示與批判。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

      ……

      ——《麗人行》

      除此之外,杜甫還寫有《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鬢毛垂領白,花蕊亞枝紅。欹倒衰年廢,招尋令節(jié)同。薄衣臨積水,吹面受和風。有喜留攀桂,無勞問轉蓬?!?/p>

      七夕有乞巧的習俗:“七夕婦人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乞巧?!保ㄐ靾浴冻鯇W記》)宮中則在七夕專門設有“乞巧樓”:“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嬪妃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保ㄍ跞试!堕_元天寶遺事》)

      關于七夕,杜甫寫有長詩《牽??椗罚骸盃颗3龊游?,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曝衣遍天下,曳月?lián)P微風。蛛絲小人態(tài),曲綴瓜果中。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圓茍齟齬,丈夫多英雄?!?/p>

      月亮象征團圓、圓滿,它也總是在夜晚激起身處異鄉(xiāng)的人們更多的思鄉(xiāng)之情,尤其是中秋節(jié)。一年中秋節(jié),寓居夔州的杜甫在寒夜中接連作詩兩首以表達其時的愁思與哀苦,其中一首寫道:“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氣沉全浦暗,輪仄半樓明。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保ā栋嗽率逡乖隆罚?/p>

      甚至在八月十六和十七這兩日,難以排遣愁苦的杜甫又接連寫下了兩首詩——

      舊挹金波爽,皆傳玉露秋。

      關山隨地闊,河漢近人流。

      谷口樵歸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渾不寢,半夜有行舟。

      ——《十六夜玩月》

      秋月仍圓夜,江村獨老身。

      卷簾還照客,倚杖更隨人。

      光射潛虬動,明翻宿鳥頻。

      茅齋依橘柚,清切露華新。

      ——《十七夜對月》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九為陽數(shù),其日與月并應,故曰‘重陽’。”(張岱《夜航船》)重陽節(jié)又稱重九節(jié)、登高節(jié)、祭祖節(jié)、雙九節(jié)、曬秋節(jié)、老年節(jié)、敬老節(jié),寓意一元肇始、長久長壽。古代有重陽節(jié)出游、登高望遠、宴飲祈壽的習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宴”(宗懔《荊楚歲時記》)。在這一天,親人和友朋飲菊花酒,食蓮餌、重陽糕及頭戴、身插茱萸或者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茱萸囊”),以祈求祛病長壽:“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保虾迫弧毒湃盏眯伦帧罚└鸷椤段骶╇s記·卷三》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薄短接[·卷三十二》引《風土記》:“俗于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南朝梁吳均《續(xù)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叭缪?,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袷廊司湃盏歉唢嬀疲瑡D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p>

      在唐朝德宗時期,重陽節(jié)被正式定為節(jié)日,為“三令節(jié)”之一。

      毫無疑問,重陽節(jié)是古人非??粗氐墓?jié)日,其時登高交游、懷友唱和別有一番情致。杜甫寫有十多首關于重陽(九日)的詩,可見其對這一重要節(jié)日的重視程度,比如《九日曲江》《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九日藍田崔氏莊》《云安九日鄭十八攜酒陪諸公宴》《九日登梓州城》《九日諸人集于林》《九日寄岑參》《九日奉寄嚴大夫》。

      關于重陽登高,唐詩中最著名的當屬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寫盡了兄弟手足之間的深情。

      杜甫的重陽節(jié)抒寫則令人倍感凄涼無語。大歷二年(767年)的重陽節(jié),流寓夔州的杜甫抱病登高,臨江之際滿眼滿懷是無盡的凄楚。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

      ——《九日五首·其一》

      通過杜甫這些在特殊時間節(jié)點所寫下的詩句,我們不僅感受到一個敏感多思的詩人作為生命體在時間旋渦和四季更迭中對生命、時間及人世變遷的感懷與興嘆,而且還讓我們更為真切地意識到習俗、時令背后一個國家從興盛走向衰敗的歷史過程。面對著時令更迭,這些情語與景語交織在一起正是老杜在秋風向晚以及孤舟冷食之中所揮袖慨嘆的“天時人事日相催”。

      作者單位 中國作家協(xié)會《詩刊》社

      猜你喜歡
      杜甫
      絕 句
      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
      父親最愛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跟著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詩
      絕句
      兒童繪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杜甫與五柳魚
      絕句
      杜甫的維穩(wěn)觀
      學習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14
      元谋县| 靖边县| 吉首市| 万年县| 洞口县| 固始县| 旌德县| 萝北县| 左权县| 会理县| 星子县| 栾城县| 白朗县| 厦门市| 寿光市| 繁峙县| 太白县| 峡江县| 武邑县| 罗定市| 昌邑市| 九江市| 新巴尔虎左旗| 嵩明县| 浦东新区| 延长县| 平谷区| 乌海市| 伊川县| 阳山县| 家居| 天台县| 海南省| 留坝县| 时尚| 辽源市| 进贤县| 绥滨县| 蕉岭县| 绥江县|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