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嘉慶十八年(1813)是林則徐正式來北京“打卡”上班的第一年。同年,京城里發(fā)生了一件“漢唐宋明之所未有”之事,部分天理教教徒在宮內(nèi)太監(jiān)的接應下,竟然攻進了皇宮。所幸二皇子旻寧(未來的道光帝)率眾奮力擊退,這才避免血濺深宮。
看過匯報的嘉慶帝不禁流淚,要知道,此等怪事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發(fā)生在嘉慶朝了——10年前,嘉慶帝險些被一個失業(yè)廚子用刀砍死。他實在想不通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他工作勤奮,天往往還沒亮,他就秉燭批閱奏章,不比父親和祖父做得差;他體恤下屬,湖北學政楊毅來匯報工作,正值炎熱天氣,嘉慶帝立即放下了手里的扇子,哪怕汗如雨下。
嘉慶帝夙夜憂嘆,冥思苦想,也沒能想出什么有意義的答案,逼不得已,下了一道罪己詔,同時要求眾大臣總結(jié)教訓,陳述利弊。
林則徐經(jīng)常閱讀邸報,留心大臣們的奏疏。根據(jù)信息的匯總和自己的分析,他基本上弄清楚了這件事情的原委??偟膩碚f,導致天理教之亂的直接原因就是糧食問題。那幾年北京、河南、山東等地持續(xù)大旱,導致多地糧食歉收。朝廷沒有相應的舉措,再加上土地兼并橫行,官場貪墨日重,讓本就不堪重負的京畿附近的農(nóng)民更加難以為繼,從而引發(fā)了這場天理教之亂。
然而,林則徐在此事中的表現(xiàn)卻成了后世史學評論對他的第一個詬病點:他洞悉問題癥結(jié),卻明哲保身,緘口不言。這些問題屬于政治紅線,不能動也不敢動,林則徐終其一生也沒有向皇帝提出過建議,即使他心中有答案。
雖有史料為證,但是以此來批評甚至否定林則徐,有失客觀公允。
因為英雄有兩種。一種是秉浩然之正氣,不畏權威,不懼生死,仗義執(zhí)言,針砭時弊,常有振聾發(fā)聵的時代強音。而另一種英雄,不是不敢犧牲,而是不想做無謂的犧牲,他們要留著有用之軀做可行之事。所以他們沉默,但沉默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在既有的現(xiàn)實條件下,盡可能地減少阻力,于可行之處發(fā)力,推進社會的進步,緩解民生的疾苦。
林則徐作為一個實干派官員,他愿意放下那些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去重點攻克一些可以改善的問題,哪怕不能根治,至少可以拿出一定的成績。
林則徐找準了方向:民生之本在糧食,而糧食的要害在水利漕運。雖然在體制上解決不了土地兼并、官員貪腐的問題,但是如果治水得力,也可以極大地改善民生。
在之后的幾十年間,林則徐一直操心著水利漕運這件事情。嘉慶十八年,他沿著大運河北上進京,一路上詳盡記錄所經(jīng)過的河道名稱和距離方位。那時他還在翰林院,工作清閑,工時是彈性的,干完活就可以下班,沒任務的時候連打卡都不必。林則徐利用這段時間查閱了翰林院史館中歷代涉及水利方面的典籍,前后耗費了約20年的心血,參閱并引用了60多部文獻,才完成一部上籌國計、下恤民生的《畿輔水利議》。
林則徐一輩子治理過的江河湖包括北方的海河、黃河、淮河,南方的長江、珠江、太湖、洪澤湖,他后來被發(fā)配到新疆,主要工作也是農(nóng)田水利工程。說他是清朝第一水利專家,估計沒人會反對。對于林則徐治水的本事,道光帝是高度認可的。不管哪里出現(xiàn)水患,道光帝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林則徐。不管林則徐在干什么,道光帝一定要第一時間命他出來主持。
道光五年(1825),就在林則徐在家為母守喪的時候,江蘇洪澤湖決口,道光帝火速命他趕去督修堤工。林則徐在“忠”“孝”間猶豫不決,被老父責備了一番:現(xiàn)在國家有急切勞苦的事情需要你,你卻推拖不去,這就是畏難詭避,不能為國家盡忠的臣子,又怎么做一個孝子呢?聽了父親的話,林則徐卸下心理包袱,素服前往水災前線督工,完工之后又回到故里繼續(xù)守喪。
道光十一年(1831),林則徐被任命為河東河道總督,總管河南、山東兩省的河道。這相當于整個黃河中下游流域的運河蓄泄、支河湖港疏浚、堤防……大小工程,全部由林則徐掌管。在“有心人”眼中,這是除了南方富庶省份督撫的第一肥缺。而在另一部分人眼里,這里水患頻發(fā),一旦出事則干系重大,實在是個燙手的山芋。
想要干好這項差事,清正廉明的操守和廣博的水利知識,缺一不可。
他沒有辜負道光帝的信任。作為從一線干出來的能臣,他對地方官員那點兒小心思了如指掌。河道工程最重要的就是施工監(jiān)理和原料查驗,尤其是后者。當時材料堆放地共有七千多處,而且每年要增添兩次,許多外行的官員根本檢查不過來,只能走馬觀花地過一遍。即便他們想認真對待,也不知道關竅在哪里,于是官吏和奸商們摻雜使假、偷工減料、缺斤少兩……蠅營狗茍的伎倆數(shù)不勝數(shù)。
林則徐不慣這些毛病。他堅持這七千多處都要查到,而且具體到每個原料包裹。若發(fā)現(xiàn)哪里不對,他就責令立即開包檢查,當面點破其中伎倆。連一些“積年老吏”做的手腳,林則徐也能一眼識破,然后從嚴從重從快處理。地方官吏和奸商們從沒見過如此認真且水平精湛的督撫大員,只好立即收起輕慢的心思,開始老老實實做事。在林則徐任職期間,水利工程不僅從來沒有出過事,風氣也一時肅然,更為道光帝節(jié)省了不少銀子。
這讓一向崇尚節(jié)儉的道光帝大喜過望,忍不住在林則徐的奏章上批注:“如此勤勞,弊自絕矣。作官皆當如是,河工尤當如是。吁!若是者鮮矣!”唉,為什么像林則徐這樣的官員這么少呢?
堅韌的品格、敏銳的眼光、豐富的執(zhí)政經(jīng)驗、務實的行政風格……林則徐具備了一切能臣良吏的條件?;蛟S正是因此,歷史才選中了他,由他去推開中國那道塵封太久的大門。
道光十八年(1838),林則徐于初冬時節(jié)進京。第二天就被道光帝召見。一連八天,每日議事。這既是道光帝對林則徐的器重,更是向外界表態(tài):林則徐深孚朕望,他的意見,就是朕的態(tài)度。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道光帝頒布了一道詔諭,諭內(nèi)閣:湖廣總督兼兵部尚書銜林則徐,著頒給欽差大臣關防,馳驛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所有該省水師,兼歸節(jié)制。
那時的林則徐還不知道,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進京,也是他最后一次面見道光帝。
(摘自《歷史的面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