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妮 王京雪 劉小草
當?shù)貢r間2023年11月15日晚,習近平在美國舊金山出席美國友好團體聯(lián)合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特別提到飛虎隊的故事。他說,“中國人民沒有忘記飛虎隊。我們在重慶專門修建了紀念館,邀請了1000多名飛虎隊老兵及其家屬回到中國,我同他們中的一些人也一直有書信往來。最近,飛虎隊老兵、103歲高齡的莫耶和98歲高齡的麥克馬倫來到中國,登上了長城,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美國人民也沒有忘記殊死營救美國軍人的中國人民。浙江衢州有一個杜立特行動紀念館,當年獲救的美國軍人的后代經(jīng)常來到這里,向見義勇為的中國人民表達敬意。我相信,血與火鑄造的中美兩國人民友誼一定能夠代代相傳?!?/p>
7年前,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采訪了多位飛虎隊老兵及其家屬,留下了一批珍貴的影像與口述史料。
如今,這些一直保存在國家圖書館的口述史料得以發(fā)布。
靠著一封言辭懇切的長信,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館員楊秋濛“敲開”了陳香梅的家門。
那是2016年,這位91歲高齡的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出乎意料地在生命最后的時光接受了來自中國年輕圖書館員的采訪。事實上,一開始,楊秋濛都做好了被拒絕的打算。
當年11月,楊秋濛還先后采訪了飛虎隊轟炸機飛行員大衛(wèi)·海沃德、飛虎隊地勤人員維斯特里·弗朗科、多次飛躍“駝峰航線”的湖南籍飛虎隊老兵陳科志、曾被中國村民營救的飛虎隊老兵格倫·本尼達的遺孀埃莉諾·本尼達,以及陳納德譯電員馬大任等人,留下了一批珍貴的影像與口述史料。
如今,當年的受訪者都已離世。這些飛虎隊老人最后的講述,漂洋過海保存在國家圖書館里,直到今天。
201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工作人員結(jié)識了數(shù)位與飛虎隊有密切聯(lián)系的中間人。
之后,他們輾轉(zhuǎn)聯(lián)系上美中航空遺產(chǎn)基金會執(zhí)行主席杰弗里·格林,并見到了參加“飛虎隊以及中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經(jīng)歷共享交流大會”的飛虎隊老兵,才有了寶貴的采訪機會。
家喻戶曉的“飛虎隊”,全稱為“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由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1941年組建,與中國軍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帮w虎隊”的綽號正是來自其插翅飛虎隊徽和鯊魚頭形戰(zhàn)機機首。
隨著戰(zhàn)事的發(fā)展與部隊的調(diào)整,與該部隊及陳納德有著千絲萬縷關(guān)系的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美軍第14航空隊、駝峰空運隊等都被統(tǒng)稱為“飛虎隊”。
援華作戰(zhàn)期間,2000余名美籍飛虎隊隊員在戰(zhàn)斗中犧牲,200多名飛虎隊隊員被中國民眾營救,許多中國人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飛虎隊是二戰(zhàn)期間很特別、很重要的一段歷史,但這個口述史項目做起來并不容易?!敝袊洃涰椖恐行母敝魅翁锩绺嬖V記者,當時飛虎隊老兵仍在世的已經(jīng)很少,也基本不在中國。
“坦率地說,決定做飛虎隊口述史項目時,并沒有充分的準備,是憑著一種緊迫感,硬著頭皮去做的。”田苗說,但是他們憑著自己樸素的判斷和圖書館人的使命感,覺得這件事值得做。
秉持“為國存史,為民立傳”的信念,2012年成立的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一個重要選題方向就是抗戰(zhàn)老兵口述。
“老兵的記憶關(guān)乎戰(zhàn)爭與和平、苦難與光榮,這是一個民族集體記憶里最沉重的東西?!碧锩缃忉?,“人類很多知識在老人的記憶里,如果我們不去記錄、不去訪問,它們就會隨著生命的終結(jié)一起消失?!痹谒磥?,圖書館不只是保存書籍,也是為人類社會保存記憶和知識的載體。
做出采訪飛虎隊老兵的決定時,田苗并不確定這個項目會在哪一天發(fā)揮怎樣的作用?!暗F(xiàn)在時間到了,回頭去看,覺得很幸運?!碧锩绺袊@。
采訪陳香梅時,一開始,老人幾乎沒有笑意。雖然就在面前,卻讓楊秋濛有一種距離感。
沒想到,后來是客廳里那幅帥氣的陳納德將軍畫像幫了楊秋濛。
“這幅畫像放在客廳這么明顯的位置,您覺得這是陳納德將軍最帥的樣子嗎?”為了贏得眼前這位老人的信任,讓她愿意開口,楊秋濛“冒險”臨時跳出了采訪提綱。
陳香梅一下就笑了,訪談氣氛瞬間輕松起來。
緊接著,楊秋濛拿出之前準備好的老照片,包括那張最有名的陳香梅和陳納德在陽臺上擁吻的照片。“和老人交流,當你觸動到他們生命中珍貴的事情時,他們肯定是會有反饋的。”楊秋濛回憶,“雖然老人的記憶沒有那么清晰,但作為親歷者,她講出的內(nèi)容,是無可取代的,是無價的。”
采訪另一位飛虎隊老兵時,因為時間倉促,楊秋濛緊張得手心里全是汗。
“我們下了飛機,到達酒店時,已經(jīng)是晚上10點了。在走廊里,我看到一個老爺爺,他看著八九十歲,戴著一頂有飛虎隊標識的帽子?!?/p>
楊秋濛當即感覺到,這位老爺爺應(yīng)該就是來參會的一位飛虎隊老兵。她鼓起勇氣,走上前毛遂自薦,邀請他接受訪問,沒想到老爺爺很爽快地答應(yīng)了。于是大家約定,半小時后在酒店房間里采訪。楊秋濛和同事趕緊放下行李,用有限的時間支好拍攝器材,擬了一份采訪提綱。“就這樣,在酒店的房間里面,我完成了我的第一位飛虎隊老兵采訪?!彼L問的,是原飛虎隊美軍第14航空隊22中隊轟炸機駕駛員大衛(wèi)·海沃德。
在那場深夜進行的采訪中,在回答“您害怕過嗎?”這個問題時,大衛(wèi)·海沃德回憶起第一次執(zhí)行任務(wù)飛往緬甸中部,向日軍機場投下炸彈的經(jīng)歷。
返航途中,大衛(wèi)·海沃德的飛機落到了隊伍后面。透過窗戶看下去,他發(fā)現(xiàn)下方有許多日本戰(zhàn)機。很快,其中一架戰(zhàn)斗機飛了上來,就在大衛(wèi)·海沃德飛機不遠處,他隨時都可能被對方攻擊。
在這樣的生死關(guān)頭,大衛(wèi)·海沃德的思緒卻飄向了更高遠的地方。“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有價值的,有些事情是沒有價值的。我想我已經(jīng)看到了那些有價值的事情。于是,那一刻我發(fā)誓,我再也不會為任何沒有價值的事情而憂慮了。”
談到這里,當時94歲的大衛(wèi)·海沃德回到現(xiàn)實,笑著對楊秋濛說,他認為自己在后來的人生中,很好地遵守了這個承諾。
“老兵們都經(jīng)歷過生死,從他們身上我真的學到了很多。在人生許多關(guān)鍵時刻,我都會想起這段采訪經(jīng)歷?!睏钋餄髡f。
采訪格倫·本尼達遺孀埃莉諾·本尼達時,聊到本尼達一家對中國的感情,楊秋濛和采訪對象都哭了。
1944年5月,20歲的格倫·本尼達執(zhí)行任務(wù)時,戰(zhàn)機被日軍擊中,墜落在湖北監(jiān)利縣。格倫·本尼達跳傘逃生,身負重傷,被當?shù)卮迕癜l(fā)現(xiàn)并救下,并轉(zhuǎn)送到新四軍部隊進行救治。為防止被日軍發(fā)現(xiàn),村民們還將飛機墜上石頭,沉入湖中。
后來,格倫·本尼達和另一位被擊落的飛虎隊員李·格雷格一起,在新四軍戰(zhàn)士的護送下,越過日軍封鎖,回到位于重慶的美軍第14航空隊總部。
懷著對中國的深厚感情,格倫·本尼達攜家人于2002年、2005年、2010年三次重返中國。去世后,他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湖北。
第二次重返中國時,他們回到了當年救助格倫·本尼達的村莊,看到了那片沉沒座機的湖水,也見到當年參與救助的村民。
格倫·本尼達還和一位救助者擁抱在一起,留下一張照片?!八麄冎g的那種感情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那種連接,我想只有他們懂得?!卑@蛑Z·本尼達說。
那時,格倫·本尼達已經(jīng)90多歲了,埃莉諾·本尼達回憶,他曾對救助他的村民說:“因為你們,我才能活下來,活到現(xiàn)在?!?/p>
說起一家人對中國刻骨銘心的感情時,埃莉諾·本尼達流淚了,楊秋濛也很動情,“我記得我們都哭了”。
除了在中國的經(jīng)歷,埃莉諾·本尼達還談起了她與格倫·本尼達真摯的愛情,一起組建家庭,還有后來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這些,都發(fā)生在格倫·本尼達平安回到美國后。當年,他為中國人戰(zhàn)斗,又被中國人救下,才有了后來的一切,得以享有這些屬于普通人的幸福。
本尼達夫婦來中國時也會帶上他們的兒孫,“她希望他們的后代能記住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延續(xù)這份情誼”,楊秋濛回憶。
和本尼達一家一樣,對中國懷有美好感情的飛虎隊員還有很多。
近日,帶著重溫歷史、傳承飛虎隊精神的愿望,美中航空遺產(chǎn)基金會主席杰弗里·格林和飛虎隊老兵哈里·莫耶、梅爾文·麥克馬倫攜30余位飛虎隊員后代訪華。他們一路尋訪故地、追憶過去。
這次訪問也讓國內(nèi)外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飛虎隊這個群體上。
田苗坦言,當年,飛虎隊項目本來計劃繼續(xù)做下去,但受限于各種因素而暫停了,但這些史料一直保存在國家圖書館。他也感覺到,此時應(yīng)該讓更多的人了解7年前所采訪到的這些口述歷史。飛虎隊老兵現(xiàn)存20多位。他希望,未來這個項目還能重啟,繼續(xù)做下去。
如今,他們選擇發(fā)布這些口述史料。雖然當年的采訪還有很多遺憾,但他們希望通過這次發(fā)布,讓立項之初的一些美好期望得以實現(xiàn)。
“可能是非常小的助力,但是我們?nèi)匀幌嘈牛@些來自國家圖書館的史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喚起兩國人民的記憶,延續(xù)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碧锩缯f。
陳香梅:陳納德將軍非常愛中國
我出生在北京,對那里的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在那里過了很多日子,在那里工作,會見朋友。一直到現(xiàn)在,來來往往很多次。
我的母親在家族里是比較有威望的,我跟母親的關(guān)系非常親密。20世紀30年代,母親帶著我們六姐妹到香港避難,又逃難到桂林。一路走來,非常辛苦。
到桂林后,父親安排我們?nèi)ッ绹?,大姐和四個妹妹都去了。我那時很年輕,是學生??箲?zhàn)時期,很多人都到外國去,因為中國各方面情況很拮據(jù),很困難??墒俏覜Q定留在中國,看看中國的情況,當時能夠看到很多不同的艱巨情況。那個時候留在中國,經(jīng)歷抗戰(zhàn)時候的那些困難,我今天回想還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因為在做中央社的記者,做過很多飛虎隊的報道,讓中國人了解當時的情況。那時候我有機會訪問飛虎隊和陳納德將軍,問了他很多問題。跟他交談很多事情,我也覺得很動人。能夠有機會訪問他,寫飛虎隊的情況,我非常高興。能夠在中國做這么多事情,陳納德將軍也非常驕傲。
1945年,勝利在望,陳納德將軍卻因故返美。離開時,很多中國人去歡送他。他跟我講,“我回來再見。”我心里非常感動。后來他真的回來了,我也非常非常高興。
他回來后我們經(jīng)常見面,他就向我求婚了,之后訂婚、結(jié)婚。能夠跟他在一起,我心里非常高興。在家里,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丈夫,我們一起生活,時間不是很長,可是能夠在一起,是我一生里難忘的事情。
我們結(jié)婚以后,陳納德將軍也常常談到他在中國的情況,當時跟他一起工作的人也常常來訪問他。他非常愛中國,愛中國的朋友。
他去世以后,我有機會接受很多新聞界的訪問,所以也有機會介紹中國。我覺得這也是我的責任吧。從中國遷居到美國,環(huán)境是很不同的,可是在我個人來講,能夠在美國不斷介紹中國,讓美國人曉得中國的情況,這一點非常重要。我身為中國人,每次有公開場合,我都穿旗袍。
中美兩國能夠合作,能夠互相幫忙,為世界和平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面我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地去做。
大衛(wèi)·海沃德:為幫助中國抗戰(zhàn),我執(zhí)行了53次飛行戰(zhàn)斗任務(wù)
我的名字是大衛(wèi)·海沃德(David Kirkland Hayward)。1922年,我出生在舊金山。隨后和家人往南搬遷,我大多數(shù)童年時光在加利福尼亞的帕薩迪納度過。我是一名飛行員。我服役美國空軍的時間是從1942年2月到1945年8月,幾乎跨越了整個戰(zhàn)爭。我參軍的原因是,在納粹德國的蹂躪下歐洲四分五裂,另一個戰(zhàn)場上,日本襲擊珍珠港,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我認識到,我們的國家已深陷困境,不得不反擊。
經(jīng)過6個月的訓練之后,我被授予飛行胸章,并得到少尉的任命,成了空軍的一員。我開始駕駛B-25飛機——雙引擎中型轟炸機。
我被調(diào)去中國是要保護從印度到中國的空中補給線,保護我們的人進行運輸。日本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緬甸,我們正運送物資去往緬甸北部,那里日本儲備了一些戰(zhàn)斗機,那些日本飛機正在擊落我們的運輸機。為了阻止日本擊落我們的運輸機,我們盡可能截斷日本正在使用的供給線,這意味著轟炸河上的橋梁、船只,轟炸鐵路、火車、敵人的航空燃料庫,轟炸任何幫助日本供給他們北部戰(zhàn)機的設(shè)施。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就試圖幫助中國,保證空運物資的安全。
成為中國飛虎隊的一名飛行員,最難的是,每次我們執(zhí)行戰(zhàn)斗任務(wù)的時候,要提防日本戰(zhàn)機過來襲擊我們,同時要提防有地對空炮火對著我們。這非常危險,需要注意力很集中。我們對此非常緊張,因為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被射中擊落。我們在那里的幾年時間里,失去了很多優(yōu)秀的伙伴。他們是優(yōu)秀的男子漢,遠離了家園,到中國來幫助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事業(yè)。
在中國期間,我執(zhí)行了53次飛行戰(zhàn)斗任務(wù),因此我被授予“杰出飛行十字勛章”。說到擊落飛機,我轟炸的目的不是擊落飛機,而是向航空燃料、橋梁、火車頭和船舶投放炸彈。我執(zhí)行過的最難忘的一次任務(wù),是日本人占領(lǐng)了越南,我們被告知要去那兒截斷日本人的供給線,我們可以在那里向船只和港口射擊,向它們投炸彈,向鐵路和列車射擊。我們的機關(guān)槍火力全開,朝向火車頭,確實讓日本人倒退了很大一步。
我也害怕過,在我第一次執(zhí)行任務(wù)時。我們被送往緬甸中部,向敵軍的飛機場投下炸彈。我們做到了,然后掉轉(zhuǎn)飛機返回基地。從窗戶看下去,許多飛機在下面。但這些是日本人的飛機,有戰(zhàn)斗機、轟炸機。很快,其中一架戰(zhàn)斗機飛了上來,就在我的飛機旁邊,剛剛在火炮手的射擊范圍之外。我能看見那架戰(zhàn)斗機,我不知道它要做什么。會襲擊我們嗎?還是在挑釁我們?這種奇怪的想法縈繞在我的內(nèi)心。那時我感到,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有價值的,有些事情是沒有價值的。我想我已經(jīng)看到了那些有價值的事情。于是,我發(fā)誓,我再也不為任何沒有價值的事情而憂慮了。我認為我很好地遵守了這個承諾。那是一段很可怕的時光,我們的飛機是飛行編隊里飛得最慢的,落到了整個飛行編隊的尾端,一架日本飛機在周圍虎視眈眈。哦,我的天哪!但我想上天一定眷顧著我,所以我現(xiàn)在還能在這兒,在我94歲的時候與你聊天。
我們從陳納德將軍那里得到了很多經(jīng)驗。他是第14航空隊的司令,是一個非常受人尊重的人。他特別了解戰(zhàn)斗機戰(zhàn)術(shù),他來到我們的訓練地,告訴飛行員們,你不可能在機動性上超過日本飛機,但你可以俯沖攻擊。換句話說,先升到日本飛機之上,然后向下俯沖攻擊,并迅速飛離,這樣日本飛機就沒辦法尾隨你了。他有好的戰(zhàn)術(shù),同時他建立起一個預(yù)警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中國人也參與進來了。中國人在整個中國的南方運營這些預(yù)警站,因此當日本飛機前來轟炸我們的飛機場時,我們能提前得到通知。
抗日戰(zhàn)爭勝利日70周年,北京舉辦了盛大的閱兵式,我和其他戰(zhàn)爭期間在中國服役的退伍老兵去了那里。我們得到盛情款待,被安排在天安門廣場露天看臺的正面觀景位,整個受閱部隊從我們面前經(jīng)過,令人印象深刻。
我T恤上面印的標志,意思是“第14航空隊飛虎隊”。第14航空隊由戰(zhàn)斗機、中型轟炸機和重型四引擎轟炸機組成。最初美國志愿隊被稱做飛虎隊,但有一天,當陳納德將軍來到我們的訓練場,他說,你們可以稱自己為飛虎隊。于是我也能說自己是飛虎隊的了。但我盡量對此保持低調(diào),因為我不是最初飛虎隊的成員,我算是第二代飛虎隊隊員,但是,我對此感到很自豪。
埃莉諾·本尼達:格倫談過對中國人的印象,“如果不是他們,我就不會活到現(xiàn)在”
我是埃利諾·本尼達(Elinor Beneda),93歲了,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隆波克,過著美好的生活。格倫(Glen Beneda)和我在他從中國回來后相遇,我們之前就認識,但戰(zhàn)后我們正式見面,然后迅速墜入愛河。我想那大概是在8月份,第二年的3月我們就結(jié)婚了。我們有兩個雙胞胎兒子,4個了不起的孫子,還有7個曾孫。
我真正了解他的經(jīng)歷,是因為那些老飛行員開始舉辦年度團聚。不同的飛行員聚在一起,相互談?wù)撚浀玫哪衬呈?,這是妻子們和其他家庭成員了解這些事情的機會。因為那些飛行員一開始真的很不愿意談?wù)撨@些。
格倫在珍珠港事件后不久就參軍了,他加入了空軍,被安排去了中國。在那里,他是一名戰(zhàn)斗機飛行員。他在空中擊落了3架日本飛機,可能還有兩架,5架就能讓他成為王牌飛行員,但另外兩架沒能得到確認。
他執(zhí)行了80次任務(wù),在第80次任務(wù)中被擊落。他需要從著火的飛機中逃生,他的座艙蓋卡住了。萬幸他最終逃了出來,但落在一個沒人認識的地區(qū)。
格倫后來談到他對中國人的印象,“如果不是他們,我就不會活到現(xiàn)在”。那些村民救了他的命。他被擊落后,村民們接納了他,他們看到湖中有飛機,就走到湖邊,試圖用石頭讓飛機沉下去。因為周圍都是日本人。事實上,日本人剛剛屠殺了他們附近的一個村莊,因為那里的人們幫助了一名飛行員,所以他們不想讓任何人知道。格倫曾回憶,那里一直能聽到機槍聲,日本人應(yīng)該在非常近的地方。格倫想離開那里,找個地方躲起來。
他們給了格倫一本對話點讀冊,一邊是中文,另一邊是對應(yīng)的英文,這個是飛行員的標配。比如我需要喝水,我需要找個庇護所,或者我受傷了。然后格倫從口袋里拿出一面被美國飛行員稱為“血幅”的旗幟,他揮動著旗幟,不斷說“美國、美國”。最后,村民們組織了一群人,因為他腿受了傷,他們把他抬過了山,送到了新四軍部隊。他們把他藏在那里,直到他能安全移動為止。
大概過了兩個月,另一位被擊落的飛行員李·格雷格也到了那里。他們把兩人一起安全轉(zhuǎn)移。
格倫在他被擊落后5個月就回美國了。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沒有留在軍隊,回到了內(nèi)布拉斯加州,那是孩子們出生的地方。然后我們來到加利福尼亞,格倫自己開過公司,也曾在郵局工作,后來成為消防員,直到退休。
將格倫一半的骨灰埋葬在湖北,其實主要是我的想法。格倫生前提到過將一半的骨灰?guī)Щ刂袊?,但他最初只是想把他的骨灰灑在那片他曾被擊落的區(qū)域。
2005年是老兵們抗戰(zhàn)勝利六十周年,我們和美中航空遺產(chǎn)基金會主席杰弗里·格林一起訪問中國。我們在一個會堂開會,沒料到場面如此大。
會后,我們被安排了一個行程——去那個村莊見見當時救助過格倫的人。
那個場景令人感動,有那么多的人迎接我們。他們用滑竿抬著格倫,穿過稻田,到達湖畔。他的飛機就沉沒在那兒。我的孫子跟著也一路走到湖邊。有一張照片,格倫和一位92歲的老人擁抱在一起。那種感情是無法想象的。那種連接,我想我們從未經(jīng)歷過,只有他們懂得。
夏夔將軍曾先后救過7位飛虎隊飛行員。2001年,當和夏將軍第一次見面座談時,一排中國的老兵,一排美國的老兵。夏將軍講起他們搭救飛虎隊員的故事,一位美國老兵說,你救過的人坐在那里,就是本尼達。我家里懸掛的書法,就是夏將軍書寫送給我們的,他是書法家。
(摘自2023年11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作者均為該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