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洞口縣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區(qū)系研究

      2024-01-12 13:37:36
      安徽農學通報 2023年22期
      關鍵詞:石松蕨屬蕨類

      王 臻

      (洞口縣月溪國有林場,湖南 洞口 422326)

      植物區(qū)系是指各具特征的若干個地區(qū)的每個區(qū)域,是某一時空區(qū)域范圍內全體植物的總稱,目前,植物區(qū)系劃分為15 個分布區(qū)類型[1]。植物區(qū)系的劃分對外來物種的入侵、區(qū)內物種的改良與保護等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2-3]。

      對于湖南洞口縣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王臻等[4]在其資源開發(fā)利用上有過相關研究,但區(qū)系研究較少。而全面把握該地區(qū)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區(qū)系性質、自然歷史演化規(guī)律,是管理好區(qū)域內植物資源的重點工作。

      研究區(qū)地處湘中偏西南,雪峰山東麓,資水上游,全境西高東低中平,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明顯。從植物區(qū)系的分區(qū)來看,該地區(q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泛北極植物區(qū),華中區(qū)系、雪峰山植被片,有滇、桂和黔區(qū)系等滲入,故在植被區(qū)系上帶有過渡性質,原始常綠闊葉次生林在羅溪獅子巖、三義堂、芭油江一帶得以保存,從而構成了植物區(qū)系的首要[5],同時也滋生了較為豐富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本研究重點就其科屬組成、區(qū)系地理成分進行探討與分析,從而為洞口縣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演變系統(tǒng)研究、多種性遺傳信息分析、資源的科學養(yǎng)護等方面提供相關參考[6]。

      1 材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隨著分子系統(tǒng)學探索的不斷深入[7-9],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科(屬)詞項及歸類系統(tǒng)近些年更改較為明顯[10]。本研究通過對該地區(qū)24 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管理區(qū))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野外調查,采集標本調查,同時查閱文獻,參考相關的探究成就,整理出該區(qū)域植物名錄,并依《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行鑒定分類[11-12],消除異名帶來的影響,以秦仁昌1978分類系統(tǒng)作根底,依現代分子系統(tǒng)分類學對源數據中蕨類的類群歸屬進行整理,得到最終的《洞口縣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名錄》。

      1.2 統(tǒng)計分析

      參照相關學者分布區(qū)類型的區(qū)分方法劃分區(qū)系地理成分類型[13],將13 種分布區(qū)類型3 種亞型作為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劃分依據,且對該地區(qū)熱帶區(qū)系成分與溫帶區(qū)系成分相應的比值R/T(R為熱帶分布類型之和,T為溫帶分布類型之和)進行計算。

      2 結果與分析

      2.1 科屬組成分析

      經統(tǒng)計分析,該地區(qū)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共有22科60屬145種(種包括種下群,下同)。

      2.1.1 科及優(yōu)勢科的組成該地區(qū)發(fā)現22 科石松類和蕨類植物(表1)。種數領先的是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29種,占總種數20.00%。10種及以上科4 個: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19 種、鳳尾蕨科(Pteridaceae)17 種、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14 種、蹄蓋蕨科(Athyriaceae)10 種。上述5 種為該地區(qū)的優(yōu)勢科,共31 屬89 種,占總種數的61.38%,總屬數的51.67%。5~9 種的科4 個: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9種、石松科(Lycopodiaceae)8種、鐵角蕨科(Aspleniaceae)8 種、卷柏科(Selaginellaceae)7 種,稱為中等科,共11 屬32 種,占總種數的22.07%,總屬數的18.33%。2~4 種科6 個:烏毛蕨科(Blechnaceae)4 種、紫萁科(Osmundaceae)3 種、里白科(Gleicheniaceae)3 種、瓶爾小草科(Ophioglossaceae)3種、槐葉蘋科(Salviniaceae)2種、木賊科(Equisetaceae)2種,稱為少種科,共11 屬15 種,占總種數的10.34%,總屬數的18.33%。單種科7 個: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海金沙科(Lygodiaceae)、合囊蕨科(Marattiaceae)、金毛狗科(Cibotiaceae)、腎蕨科(Nephrolepidaceae)、鱗始蕨科(Lindsaeaceae)、蘋科(Marsileaceae),占總種數的4.83%,總屬數的11.67%。

      表1 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科的屬種數量

      2.1.2 屬及優(yōu)勢屬的組成在該地區(qū)發(fā)現的60 屬石松類和蕨類植物中(表2),種數領先的是鱗毛蕨屬(Dryopteris),18 種,占總種數12.41%。5 種及以上的屬6 個:鐵角蕨屬(Asplenium)8 種,鳳尾蕨屬(Pteris)8 種,卷柏屬(Selaginella)7 種,雙蓋蕨屬(Diplazium)5 種,復葉耳蕨屬(AracPterisniodes)5 種,耳蕨屬(Polystichum)5 種。上述7 屬構成了洞口縣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優(yōu)勢屬,共56種,占總屬數的11.67%,總種數的38.62%。2~4 種的屬25 個,共61種,占總屬數的41.67%,總種數的42.07%。只1種的屬28 個,占總屬數的46.67%,總種數的19.31%。

      2.2 區(qū)系地理成分

      分布圖式根底相對一致地重演植物類群,為植物分布區(qū)類型,它是地理學在植物區(qū)系科學探索上的關鍵手段[14]?,F就該地區(qū)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科(屬、種)地理成分予以分析。

      2.2.1 科的地理成分借鑒了吳征鎰[15]的科的分布區(qū)類型,將其劃分為5個分布類型(表3)。除世界分布外,其余的4 個分布類型又歸為溫帶性質和熱帶性質。

      表3 石松類和蕨類科屬種分布區(qū)類型

      世界分布的9科:內含石松類的卷柏科、石松科2科,蕨類的鱗毛蕨科、鐵角蕨科和槐葉蘋科等7科。

      熱帶性質的11 科:占總科數的84.62%,包括泛熱帶分布的海金沙科、水龍骨科和合囊蕨科等10科;熱帶亞洲至熱帶美洲間斷分布的瘤足蕨科。

      溫帶性質的2 科:舊世界溫帶分布的蘋科和北溫帶分布的木賊科,占總科數的15.38%。

      2.2.2 屬的地理成分借鑒了吳征鎰[15]有關屬的分布區(qū)類型,本研究把區(qū)內的屬劃成10個分布類型(表3),除世界分布類型外,其余9 個分布類型可歸屬于溫帶性質9屬和熱帶性質38屬[16-17]。

      世界分布型的屬:蕨屬(Pteridium)、鐵線蕨屬(Adiantum)和滿江紅屬(Azolla)等13屬,占總屬數的21.67%。

      熱帶性質的屬共38屬,占總屬數的63.33%。內含泛熱帶分布的18 屬:如海金沙屬(Lygodium)、馬尾杉屬(Phlegmariurus)和毛蕨屬(Cyclosorus)等;熱帶亞洲至熱帶美洲間斷分布的2 屬:瘤足蕨屬(Plagiogyria)、金毛狗屬(Cibotium);舊大陸熱帶分布的4 屬:芒萁屬(Dicranopteris)、對囊蕨屬(Deparia)、鱗蓋蕨屬(Microlepia)、石韋屬(Pyrrosia);熱帶亞洲分布的11 屬:如藤石松屬(Lycopodiastrum)、新月蕨屬(Pronephrium)和修蕨屬(Selliguea)等;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的2 屬:瓦韋屬(Lepisorus)、貫眾屬(Cyrtomium);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的1屬:針毛蕨屬(Macrothelypteris)。

      溫帶性質的屬共9屬,占總屬數的15.00%,內含北溫帶分布的6 屬:如紫萁屬(Osmunda)、木賊屬(Equisetum)和狗脊屬(Woodwardia)等;舊世界溫帶分布的2 屬:蓮座蕨屬(Angiopteris)和槲蕨屬(Drynaria);東亞分布的中國—日本分布的1 屬:鱗果星蕨屬(Lepidomicrosorium)。

      2.2.3 種的地理成分該地區(qū)野生石松類和蕨類植物145 種可分為11 種類型和3 種亞型(表3)。除世界分布類型外,其余10個分布類型可歸屬于溫帶性質和熱帶性質[18]。

      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蕨(Pteridium aquilinum)和瓶爾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等7種屬世界分布型。29種熱帶分布(類型2~7)占總種數的20.00%,又以熱帶亞洲分布為甚,達13種,占8.97%,如友水龍骨(Polypodiodes amoena)、江南星蕨(Neolepisorus fortunei)、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等。其次為泛熱帶分布6種,如垂穂石松(Lycopodium cernuum)、蜈蚣草(Pteris vittata)等;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5 種,如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倒掛鐵角蕨(Asplenium normale);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分布3 種,如滿江紅(Azolla pinnata)、邊生雙蓋蕨(Diplazium conterminum);舊大陸熱帶分布2 種,芒箕(Dicranopteris pedata)和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109 種溫帶分布(類型8~13)占總種數的75.17%,又以東亞分布為盛,高達79 種,占54.48%。這一類型里又分3 個亞型,以中國—日本(S-J)亞型種數最多,達43 種,如福建蓮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針毛蕨(Macrothelypteris oligophlebia)、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等;喜馬拉雅分布17 種,如有柄馬尾杉(Phlegmariurus)、中華里白(Diplopterygium)、抱石蓮(Lemmaphyllum drymoglossoides)等;東亞廣布19 種,如華南毛蕨(Cyclosorus)、頂芽狗脊(Woodwardia)、瓦韋(Lepisorus thunbergianus)等。其次為中國特有分布,有21種,占14.48%,如四川石杉(Huperzia sutchueniana)、光葉碗蕨(Dennstaedtia scabra)、披針骨牌蕨(Lemmaphyllum diversum)等。再次為北溫帶分布,有6種,占4.14%,如東北石松(Lycopodium clavatum)、伏地卷柏(Selaginella nipponica)、桂皮紫萁(Osmundastrum cinnamomeum)等。其余類型少,只有溫帶亞洲分布2種,即華南紫萁(Osmunda vachellii)和金雞腳假瘤蕨(Selliguea hastata);舊大陸溫帶分布1 種,即紫萁(Osmuuda japonica)。

      2.3 生態(tài)分布特征

      2.3.1 生態(tài)類型該地區(qū)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生態(tài)型分為5類(表4),以陸生為主,有100種,占總種數的68.97%;其次是石生類亦豐富,有39種,占總種數的26.90%;附生類13 種,占總種數的8.97%;藤本4 種及水生類3種,分別只占總數的2.76%和2.07%。依不同生態(tài)條件總括為土生類、水生類和附生類三大群落(圖1)。

      圖1 洞口縣蕨類植物生態(tài)群落分布特征

      (1)土生蕨類群落。土生蕨類群落為主體,土生蕨類需跟其他伴生植物產,競爭土壤中有限養(yǎng)分,光合作用強、資源運用效果好、低葉片成分含量是其具有的特征,可迅速、健康存長。如紫萁、東北石松和華南毛蕨等。這類蕨類植物大都喜陰濕環(huán)境,本區(qū)大概77%為喜陰濕蕨類,多長于地表腐葉土較多之地、林下林緣等肥沃地或溪邊水溝旁,而喜陽耐旱蕨類則多長于灌草叢中、向陽的山坡曠地。

      (2)附生蕨類群落。跟裸露的巖石相比,這類石生的地衣、藻菌是殖居于巖面上,不斷演化后改善了巖面的持水性能,持水量得以提高,水巖互相影響的時間節(jié)點得以延長,這樣就促進了石生生物的新陳代謝,對周圍環(huán)境的物理、化學性質予以改變,造就了一個生物微型環(huán)境,富集營養(yǎng)元素,為苔蘚與蕨類植物的成長發(fā)育提供了物資條件。不管是石生蕨類植物原生,還是附于石隙中或巖石上,這類蕨對“石山化”生態(tài)恢復與造景都意義深遠,如有柄馬尾杉、友水龍骨和廬山石韋(Pyrrosia sheareri)等。

      樹生蕨類植物依樹身、樹枝生活,其根狀莖沿樹(枝)表面攀爬,從枯枝落葉和樹皮的有機物中獲取所需營養(yǎng),樹生蕨類的葉片較厚、嚴重革質化,生長速率低、養(yǎng)分含量高,對環(huán)境變化的可適性不足,自身能量重點放在環(huán)境的耐受性上。如瓦韋、柳葉劍蕨(Loxogramme salicifolia)和槲蕨(Drynaria roosii)等。

      (3)水生蕨類群落。水生蕨類離不開溪流、濕地、沼澤和湖泊等,通過演化后適應多水環(huán)境,造就了同旱生蕨類不同的結構形態(tài),異形孢子是水生蕨類多數的特點。洞口縣有水生蕨類3 種:槐葉蘋(Salvinia natans)、滿江紅和蘋(Marsilea quadrifolia),多于水面、湖邊和溪畔等地生長,其中,尤以槐葉蘋喜在無污染、溫暖的靜水水域上面生長。

      2.3.2 垂直分布土壤類型、地形條件、山地海拔、土壤濕度等眾多環(huán)境因素影響植物的分布,各種蕨類都有適合自身的孕育地域,具有顯著的垂直分布特點。將洞口區(qū)域劃為3個海拔區(qū)間來進行探討(圖2):低于800 m 的蕨類有89 種,占總種數的61.38%,是3個海拔區(qū)中分布數量多的地段,其中只出現800 m 以下為21 種,占總種數的14.48%,含于12 科39 屬中,體現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特征,林木邊緣、道路兩旁多有分布耐干旱、不畏煩擾的陽生蕨類,如里白、芒萁和東方狗脊(Woodwardia orientalis)等分布于500 m以下的地段,而華南鐵角蕨(Asplenium austrochinense)、長尾復葉耳蕨(Arachniodes longipinna)和鱗果星蕨(Lepidomicrosorium buergerianum)等則只見于500~800 m的區(qū)域。

      圖2 洞口縣蕨類植物垂直分布特征

      在800~1 500 m 的分布地段上,有104 種蕨類植物,占洞口總蕨類的71.72%,其數量上最為豐裕,分布于19科53屬,常綠落葉混交林是其植被的主要類型,此地段有穩(wěn)定的生長條件,山地密林陰濕處則石生蕨類與陰性蕨類相對增多。其中5種蕨類僅生于此海拔地,如800~1 000 m處的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刺頭復葉耳蕨(Arachniodes aristata)和微毛金星蕨(Parahelypteris glanduligera)等,生于1 000~1 500 m 處的美麗復葉耳蕨(Arachniodes amoena)、長尾復葉耳蕨和華東瘤足蕨(Plagiogyria japonica)等。

      高于1 500 m 處有67 種蕨類間散布,占洞口總蕨類的46.20%,分布于居17 科33 屬中,僅4 種分散在1 500 m 以上的海拔。此海拔區(qū)以稀疏灌草叢、落葉闊葉林為代表,譬如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灌叢中、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的柄蓋鱗毛蕨(Dryopteris peranema)、桂皮紫萁和馬氏鱗毛蕨(Dryopteris maximowicziana)等。該海拔段水分較少,高山云霧就成了水的主源,且附生蕨類多,如附生于樹干的書帶蕨、友水龍骨和長葉鐵角蕨等,附生于石灰?guī)r的石蕨(Pyrrosia angustissima)、黑邊鐵角蕨(Asplenium speluncae)、有柄馬尾杉等。

      3 結論與討論

      3.1 洞口縣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物種多樣性

      洞口縣石松類植物2 科5 屬15 種,蕨類植物20科55屬130種,共計22科60屬145種。多于王臻等[4]報道的81種。其主要原因是多年來野外調查的持續(xù)深入探究和已有研究采自洞口標本的公開化,科屬的不同主要是因為本研究采用了的PPGⅠ分類系統(tǒng),與原來的分類造成了差異。據新系統(tǒng)編成了《洞口縣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名錄》,剖析了優(yōu)勢科(屬),并且從科、屬、種3個層面分析其地理成分,其區(qū)系演變的研究為以后科學探索給出了借鑒。

      實踐表明,種類組成上尚充裕,卻種系分化程度低,但區(qū)系地理成分較為繁雜(見表3),種級水平上溫帶性質赫然,生態(tài)類型以土生為主,呈現廣泛性。這可能與洞口縣山地、丘陵地形兼而有之的亞熱帶相關聯(lián)。

      3.2 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保護

      洞口縣145種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全為草本,5種生態(tài)類型中以土生為主。分布范圍同次生林的分布關聯(lián)甚密,其生長狀況亦與之緊密相關。多半被林下草本占據,有的還成了草本層的上風種類,如狗脊、高鱗毛蕨(Dryopteris simasakii)等,僅個別種類可成層間植物,如海金沙等。

      依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洞口縣有5 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分別為長柄石杉(Huperzia javanica)、四川石杉、有柄馬尾杉、福建蓮座蕨和金毛狗[19]。依照《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3.1 版)》予以評價估量,洞口縣受到威脅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有四川石杉[極危(CR)]、有柄馬尾杉(CR)、金毛狗(CR)、福建蓮座蕨[易危(VU)]、心葉瓶爾小草(Ophioglossum reticulatum)(VU)、長柄石杉[瀕危(EN)]和桂皮紫萁(EN)[20]。

      首先,相關宣傳教育加強,保護制度的完善成為必要舉措,以增強當地群眾和過往游客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21]。其次,設立羅溪龍頭三吊自然保護區(qū),對羅溪的原始次森林代表性區(qū)域重點保護,引種稀有蕨類植物在保護區(qū)內繁育保存。最后,境內次生林要實行整體性保護,從而為蕨類植物保護提供便利,比如保持森林演替階段的過程性,對與之相關性強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生境加以良性優(yōu)化[3]。

      4 結語

      綜合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依PPGⅠ分類體系,初次報道洞口縣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為22科60屬145種(含亞種、變種、變型)。(2)區(qū)域內的5個優(yōu)勢科中有31 屬89 種,7 個優(yōu)勢屬中有56 種,優(yōu)勢科、優(yōu)勢屬明顯。區(qū)系地理成分繁雜,科的地理成分類型達6種、屬地理成分達10種之多,都以泛熱帶分布為主;種的地理分布類型13種,以東亞、中國特有分布為主,再是東亞分布達79種為甚。(3)科的區(qū)系分化強度為5.5,屬的區(qū)系分化強度為4.2,區(qū)系分化明顯。這應當與該地區(qū)漫長的地史活動和復雜多樣的地形有關。(4)垂直分布上,先增后減,以800~1 500 m的分布地段最為豐富,達104種之多。(5)該地區(qū)的蕨類植物生態(tài)類型齊全,有5類,以占89%的土生類占絕對優(yōu)勢。

      猜你喜歡
      石松蕨屬蕨類
      浙江省景寧縣望東垟、大仰湖自然保護區(qū)蕨類植物區(qū)系分析
      自然保護地(2020年2期)2020-06-25 11:31:50
      福建石松類植物分類探索
      基于PPG I系統(tǒng)的貴州石松類及蕨類植物
      種子(2019年7期)2019-01-06 22:12:38
      老牛阿龍
      貴州現代石松類及蕨類植物科屬新系統(tǒng)
      貴州民族地區(qū)治療風濕病的藥用蕨類(一)
      貴州土著民族治療跌打損傷的常用蕨類(一)
      貴州土著民族治療跌打損傷的常用蕨類(二)
      貴州民族地區(qū)治療風濕病的藥用蕨類(二)
      《中國植物志》與《Flora of China》蕨類植物科屬的變更
      青神县| 康马县| 延津县| 秀山| 凤山市| 长宁区| 宜兰市| 上高县| 张家界市| 嘉义县| 霍州市| 壤塘县| 海原县| 历史| 平遥县| 息烽县| 渭南市| 呼图壁县| 白银市| 城固县| 荃湾区| 泊头市| 安泽县| 天柱县| 合作市| 河南省| 遂平县| 都昌县| 灵璧县| 吕梁市| 黔南| 白河县| 汉寿县| 庆元县| 克山县| 突泉县| 保山市| 灵璧县| 满城县| 甘泉县| 嘉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