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在波 劉慶振
【摘要】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恩格斯曾自薦為英國《每日新聞》報撰寫軍事文章。恩格斯的求職過程一度很順利,但結(jié)果卻功虧一簣。雖然沒能實現(xiàn)為《每日新聞》撰稿并遷居倫敦的計劃,但恩格斯撰寫的大量軍事文章卻經(jīng)馬克思的協(xié)助在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上刊出,其中有些文章還同時在英國憲章派報紙《人民報》上登出,同樣達到了干預社會輿論和宣傳革命觀點的目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聞輿論和宣傳思想陣地巧妙地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革命觀點的思路和做法,對于我們今天做好對外傳播工作,在國際上開展與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爭奪國際話語權(quán),塑造更加有利于我們的國際輿論態(tài)勢等都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關(guān)鍵詞】馬克思和恩格斯;英國《每日新聞》報;克里木戰(zhàn)爭;意識形態(tài)斗爭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生涯中極為重視理論宣傳和思想斗爭,為此,他們視報刊為重要的“堡壘”和“政治陣地”[1],并主張無產(chǎn)階級政黨應當“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占領(lǐng)陣地”[2]。本文研究的一個具體案例,很好地反映了他們對新聞輿論和宣傳思想陣地的極度重視。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恩格斯在馬克思的建議下積極尋求在倫敦的報界謀得一個軍事通訊員的職位,以便能夠通過自己的軍事文章影響倫敦的新聞和輿論界關(guān)于戰(zhàn)爭問題的討論,并實現(xiàn)遷居倫敦,與馬克思以及其他“黨內(nèi)的同志”[3]共同戰(zhàn)斗,與大家“同生活、同工作、同談笑”[4]。在這一想法的驅(qū)動下,恩格斯給在倫敦出版的英國資產(chǎn)階級自由派報紙《每日新聞》的主編寫了封自薦信。雖然恩格斯的求職最終沒有成功,但過程仍然給予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一、克里木戰(zhàn)爭的爆發(fā)催生對軍事撰稿人的需求
1853年10月,克里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有關(guān)戰(zhàn)場變化的消息在跨大西洋兩岸都成為各家報紙爭相報道的焦點,人們尤其關(guān)注軍事行家們對戰(zhàn)況的評論。由于“所有的報紙都想以軍事文章來炫耀自己”[5],致使一時間“軍事作家供不應求”[6]。
恩格斯自1850年以來就一直在埋頭鉆研“軍事科學”。這一期間馬克思為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的許多有關(guān)戰(zhàn)爭的報道和分析性文章其實都是請恩格斯代筆的。據(jù)統(tǒng)計,1853年至1856年,有一百多篇出自恩格斯之手的軍事文章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發(fā)表。[7]恩格斯的軍事文章寫得十分出色,不僅得到了馬克思的高度評價——馬克思認為恩格斯寫的軍事文章“非常令人信服”,同時也在美國“引起了強烈反應”。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也看到了英國新聞界軍事撰稿人行情的上漲。這時,馬克思建議恩格斯可以為倫敦的報紙寫些軍事文章,以便“在倫敦報界贏得一種地位”,并使他有可能“控制報界”。[8]
經(jīng)過考慮,恩格斯將目光投向了在倫敦出版的《每日新聞》。這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每日新聞》是一家主要代表工業(yè)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相對進步的報刊,其觀點表現(xiàn)出一定的革命民主主義傾向。在國際問題上,該報也表現(xiàn)出難能可貴的進步性。在英國對華發(fā)動“極端不義的”鴉片戰(zhàn)爭問題上,該報也對英國侵略者在華做出的“駭人聽聞”的“罪惡的勾當”進行了揭露和譴責。[9]其次,與《泰晤士報》等大報不同,《每日新聞》的軍事報道尤顯薄弱,主要原因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軍事撰稿人才。再次,恩格斯的一位相識了十多年的老朋友、英國人約翰·瓦茨當時也在為《每日新聞》撰稿,他為該報撰稿的主題主要是“教育問題”。
通過瓦茨,恩格斯對《每日新聞》的情況特別是該報缺少優(yōu)秀軍事撰稿人的情況有所了解。習慣上,英國人找工作重視熟人推薦。恩格斯遵照這一“禮節(jié)”,先請瓦茨向報社主編亨·約·林肯介紹了自己。一周后,即1854年3月30日,恩格斯從曼徹斯特給在倫敦的林肯寫了一封自薦信,正式提出為《每日新聞》撰寫軍事文章的建議。
二、自信且“生動平易”的自薦信
恩格斯后來在致馬克思的信中用“生動而平易”五個字來描述他寄給林肯的上述自薦信;顯然,他對自己的信是很得意的,對可能的結(jié)果也充滿了信心。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恩格斯在這封信中是怎么說的。
首先,恩格斯開門見山地說出了寫信的目的,并對自己的能力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信?!拔也淮懊?,現(xiàn)在自薦為貴報軍事專欄撰稿。我想,這一建議會得到贊同,盡管自愿效勞的人目前并不擔任軍職,而且還是一個外國人?!盵10]一個不擔任軍職的外國人,為何會如此自信呢?這自然會吸引人繼續(xù)往下看信的興趣。這樣的信件開頭,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
其次,恩格斯的信寫得極為誠懇,他向林肯介紹了自己曾在普魯士接受過“軍事教育”以及參加過德國“維護帝國憲法”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同時,他在信中也重點介紹了自己在軍事文章寫作方面的成就,以此說明他多年的軍事研究是有成果的。恩格斯并且提出可以將他的軍事論文提交給“軍事問題權(quán)威”,如在當時享有聲譽的英國將軍、軍事史學家和著作家威廉·納皮爾爵士進行評價。
由于克里木戰(zhàn)爭牽涉到歐洲多國,因此語言能力對于全面出色地報道這場戰(zhàn)爭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性。而這一點,恰恰也是恩格斯的強項。他在信中告訴林肯,他通曉包括俄語、塞爾維亞語在內(nèi)的歐洲多國語言,對羅馬尼亞語也略懂一些——這些語言對于報道戰(zhàn)事都是需要的,因為戰(zhàn)爭涉及操這些語言的民族或國家。至于能否“用英語正確而流利地寫作”[11]的問題,恩格斯的這封信就是用英語寫的,同時他也不忘提請林肯從他以前用英語寫作的文章中去考察這一點。
再次,恩格斯在信中也說明了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僅不在戰(zhàn)場,也不在報紙的總部所在地倫敦,因此短期內(nèi)他為《每日新聞》撰寫的軍事文章將主要涉及“對戰(zhàn)區(qū)部分的描述”,交戰(zhàn)雙方的軍事組織、兵力、機會和“可能的戰(zhàn)斗行動”“對實際戰(zhàn)斗的批判性評析”,以及時間從“一個月到六周”不等的戰(zhàn)事“綜述”等。[12]當然,恩格斯也策略性地表現(xiàn)出一定的靈活性,表示如果報紙需要,他也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遷居倫敦。
復次,恩格斯站在報紙一方的立場上,提出雙方可以簽訂一個臨時協(xié)議,協(xié)議可以規(guī)定報社在認為稿件不合宜的情況下有權(quán)拒絕用稿。另一方面,報社也應該尊重撰稿人的勞動,保證為作者的勞動和開支“支付公道的報酬”[13]。恩格斯特別提到,撰寫高質(zhì)量的軍事評論往往需要占有包括地圖和軍事書籍在內(nèi)的大量專門資料,這些專門資料的價格通常都比較昂貴,而這些“應付的款項應該算在開支賬內(nèi)”[14]。
最后,恩格斯還在信中談及他對軍事評論應該真實、客觀、公正的看法,這是評論戰(zhàn)爭雙方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的一條根本原則。他說,盡管他希望聯(lián)軍能夠把俄國人“狠狠地揍一頓”,但他不會讓這種個人傾向左右自己的寫作,只要俄國人仗打得漂亮,他也會像一名“真正的戰(zhàn)士”那樣給予這些“惡魔”以應有的評價。恩格斯進而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軍事科學”原則——與自然科學一樣,“軍事科學”不應有“特殊的政治見解”。[15]
整體來看,恩格斯寫的這封自薦信在誠懇和沉穩(wěn)中透露出強烈的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的實際能力基礎(chǔ)上的——年輕時接受過軍事訓練,擁有實際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長期從事軍事科學研究的理論積淀和實際成果,出類拔萃的語言能力,每一條都直指要害。此外,這封信抓住了讀信人的心理,在強調(diào)了報社權(quán)利的同時,也巧妙地保護了撰稿人的權(quán)利。顯然,這是一封寫得非常出色的、幾乎可以打滿分的求職信。
三、過程順利,結(jié)果沮喪,是誰破壞了恩格斯的計劃?
恩格斯給林肯寄出自薦信4天后,收到了回信。林肯在回信中對聘請恩格斯作為報紙軍事通訊員一事表現(xiàn)得很積極,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恩格斯1854年4月3日致馬克思的信的內(nèi)容看得很清楚。
看來我同《每日新聞》的事就要辦妥了。今天我收到了主編林肯的信,看來,他完全同意我的意見(我建議,先寫關(guān)于俄國陸軍、艦隊和防御工事的文章),他說,我只需把文章寄去就是了。這樣,我就一點也不擔心了。[16]
恩格斯在信中還告訴馬克思,他直接向林肯提出了“付酬的要求”[17],也得到了對方的積極回應?!斑@件事去掉了我心上的一塊石頭,因為資金來源對我是絕對必要的”[18]。看來一切都順風順水,恩格斯也因此開始憧憬起移居倫敦的美好前景。
他向馬克思吐露了自己的計劃:“如果一切順利,那么當我的老頭兒(恩格斯的父親老弗里德里?!ざ鞲袼梗┫奶靵磉@里時,我就擺脫生意的糾纏,移居倫敦;不管怎樣,我總要在圣靈降臨節(jié)(1854年6月5日)前到那里去一趟,以便最終同這些家伙把事情辦妥?!保?9]馬克思在接到恩格斯寄來的“喜信”后非常高興,他在1854年4月4日致恩格斯的回信中不無俏皮地說:“關(guān)于《每日新聞》的消息很好。今天我要看看是否已經(jīng)登出了什么東西。我希望,Sir,您將離開曼徹斯特,Sir,永遠離開,Sir?!?/p>
為了盡快促成此事,恩格斯按照他與林肯在通信中商定好的,緊接著趕寫了第二篇戰(zhàn)事述評——《俄國軍隊》,并于1854年4月3日以后寄給了林肯。恩格斯大約在4月12日收到了這篇文章的校樣和林肯的復信,信中林肯詢問了恩格斯為報紙撰稿的條件。恩格斯當天即給林肯回信說,可以按報紙“通常的條件寫稿”。
正當恩格斯期待著與《每日新聞》達成撰稿協(xié)議,從而能夠在倫敦的軍事評論界大展拳腳的時候,1854年4月20日接到的林肯的回信讓他的心情一下子從高峰跌到了谷底。林肯在回信中委婉地拒絕了恩格斯的撰稿合作要求,理由是恩格斯的文章“太專業(yè)了”,盡管報紙很想采用,但卻“力不從心”,并建議恩格斯向軍事報紙投稿。[20]
原本順風順水的事為何突生變故?倫敦那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出蹊蹺必有原因,但由于恩格斯本人并不在倫敦,他只能通過書信向自己最知心的朋友馬克思訴說苦悶和尋求答案。
此事最后不了了之,恩格斯最終也沒有在報紙上發(fā)表上文提到的兩篇文章——《喀瑯施塔得要塞》和《俄國軍隊》。
四、結(jié)語:“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占領(lǐng)陣地”
雖然恩格斯自薦為《每日新聞》撰稿一事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沒能成功,但這件事本身對我們還是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啟示意義。這就是:在與資產(chǎn)階級敵對力量爭奪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敵我力量對比不利于我的條件下,無產(chǎn)階級政黨必須利用一切可以爭取和利用的傳播渠道,爭取一切可以爭取和利用的新聞輿論和宣傳思想陣地,達到廣泛、巧妙地傳播黨的政治觀點和革命理論,有效干預社會輿論,塑造有利于革命的外部環(huán)境的目的。正如馬克思所告誡的那樣,我們必須“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占領(lǐng)陣地”,“哪怕暫時只是為了不讓別人占領(lǐng)地盤”,以便能夠在“決定性的時刻保證自己在各個據(jù)點”發(fā)揮影響。[21]
我們看到,無論是馬克思在這一時期堅持為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等資產(chǎn)階級進步報刊撰稿,還是恩格斯希望為《每日新聞》撰寫軍事文章以影響倫敦的新聞和輿論界關(guān)于克里木戰(zhàn)爭問題的討論,都無不體現(xiàn)了他們對這一點的深邃思考。這對于我們今天做好對外傳播工作,在國際上開展與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爭奪國際話語權(quán),塑造更加有利于我們的國際輿論態(tài)勢等都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以這樣的視野來看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新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全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shè),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增強國際話語權(quán),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要求[22],我們就不難理解其重要意義,對做好這些工作的緊迫性也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本文為嶺南師范學院2022年度“黨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專項”課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和世界交往理論視域下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研究”(WD221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0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00.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3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02.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23.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01.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5.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6.
[12]KarlMarx&FriedrichEngels.Gesamtausgabe(MEGA),Bd.7,Berlin:DietzVerlag,1989:78.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8.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8.
[15]KarlMarx&FriedrichEngels.Gesamtausgabe(MEGA),Bd.7,Berlin:DietzVerlag,1989:78.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30.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30.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31.
[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32.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75.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01.
[2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25.
作者簡介:葛在波,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博士(湛江?524048);劉慶振(通訊作者),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北京?100084)。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