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源梅
文山市古木鎮(zhèn)蓮花塘村委會老寨村民小組長張德翠用辛勤和汗水澆灌著他腳下的土地。他帶領村民養(yǎng)牛、修路、整合土地、種植果樹,一步步走上發(fā)展致富的道路。他是村民心中的好組長、鄉(xiāng)村產業(yè)發(fā)展的帶頭人。
一
太陽西移,一路上都是暮歸的黃牛和勞動歸來的農民。他們趕著牛車,牛車上裝滿金色的玉米。這一場景告訴我,發(fā)展養(yǎng)牛產業(yè),風景這邊獨好。
在布都河水庫邊的一個十字路口,張德翠早早地等在那里。他身著一套黑色西裝,穿著光亮的皮鞋,中等個子,說話干凈利落。第一次見到他,給人一種精明能干,做事認真的印象。我們跟著他的車,沿著一條很窄的水泥路,穿過幾片李子林,爬上了高高的老寨村。村道上大麗花、三角梅、小雛菊把老寨村裝扮得格外漂亮。
老寨村很小,只有20戶人家,是古木鎮(zhèn)蓮花塘村委會最遠、海拔最高的寨子,可以算是山高坡陡,交通閉塞。2018年以前,只有初中學歷的張德翠,和村里的其他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因為照顧不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每當接到家里的電話,張德翠的心中總是泛起一絲心酸,特別逢年過節(jié),遠在他鄉(xiāng)的他更是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經過幾番思考,2018年,張德翠毅然選擇回鄉(xiāng)陪伴家人,開啟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新路子。
深思熟慮后,張德翠決定從熟悉的肉牛養(yǎng)殖開始。2019年,張德翠的養(yǎng)牛場建在了距離他家不遠的埡口上,因為在外打工期間也曾嘗試做過一段時間的牛生意,對牛的市場行情、品種、管理、疾病防治等各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經驗,于是他花光自己多年來好不容易攢下的20多萬元積蓄,購買了13頭母牛。在他的精心飼養(yǎng)下,圈里的牛膘肥體壯,當年養(yǎng)牛收入就達5萬元。
張德翠雖然沒有文憑,但他愛學愛鉆研,他懂得如何防病治病,他懂得選種和市場行情。為了保證牛的健康和品質,張德翠每個月都要對牛場進行兩次消毒,每隔半年給牛打一次預防針,并種植專用的草料進行喂養(yǎng)。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牛場的牛長得高大粗壯,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他和筆者說:“我這里雖然剛開始只有13頭老母牛,因為品種好,每年都可以賣10多頭,每頭可以賺8000元左右,每年都有七八萬的收入,最多的年份純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
靜靜的山寨,路燈靜靜地亮著路燈下,張德翠經常把村里的人召集在一起,談想法,論發(fā)展。張德翠對村民說,“養(yǎng)牛是好,不過現(xiàn)在我也還在不斷地摸索,想找更好的優(yōu)良品種。之前牛場里主要養(yǎng)殖的品種是西門塔爾牛,現(xiàn)在我引進了夏洛萊這個新品種,這個牛長得更好,出肉量也更高一點。選出好品種以后,想把規(guī)模擴大,帶動群眾一起養(yǎng)殖,讓老寨的村民發(fā)展得越來越好,村莊也變得更加富足美麗?!倍潭處拙湓?,卻像是給每個村民吃了一顆定心丸。
張德翠養(yǎng)牛已成功了,他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收入一天天多起來,村里的人很是羨慕,并萌生了跟著他發(fā)家致富的想法,有幾戶人家也開始向他購買母牛進行養(yǎng)殖。對此,張德翠表示非常支持,并結合自己這幾年積累下來的養(yǎng)殖經驗免費為村民們提供技術指導。
養(yǎng)牛的人越來越多,張德翠越來越忙。介紹養(yǎng)殖經驗、如何防病治病、市場交易,張德翠不厭其煩地指導,百問不厭。短短幾年,老寨村除在外打工的8戶人家,其他的12戶都發(fā)展了養(yǎng)牛產業(yè),收入一年比一年高。陳公能家是村里的困難戶,通過張德翠的帶動發(fā)展養(yǎng)牛,還了多年欠下的借款,還建蓋了新房。其他人家的生活也是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而這一變化,全得力張德翠的帶動。
二
領頭羊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一直在跑,并且一直跑在前面。2019年,張德翠當選了古木鎮(zhèn)蓮花塘村委會老寨村小組組長,之后,每天的精力都花在為村子謀發(fā)展、為村民謀出路上。張德翠想,雖然自己的養(yǎng)殖業(yè)已經開始慢慢成形,但養(yǎng)牛所需的成本太高,并非所有村民都能承受,不如利用村里荒地用來種植經濟林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張德翠到壩心鄉(xiāng)青脆李基地去學習技術;到水果市場去,要信息;到各家各戶去,要想法。青山依舊,田地常青。2019年12月,張德翠選擇了文山市種植規(guī)模較少、市場價格較高同時又能保護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青脆李作為產業(yè)來發(fā)展。他想,想要發(fā)動群眾干,就得干給群眾看,于是,帶頭種植20畝。為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真正把村里閑置的土地利用起來種植果樹,集體管理,統(tǒng)一分配,為此張德翠多次跑到市林草局學政策,要項目。他說,種玉米是好,但是沒有錢買化肥農藥莊稼長不大,當年的糧食買了不夠買化肥,如果種果樹,每戶人家只要種10畝就夠一家人的生活了。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得到了市林草局2萬棵青脆李苗的支持。
2019年秋,張德翠把樹苗拉到村里,發(fā)動群眾投工投勞,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山上山下都是種樹人的身影。村里的400余畝荒地也搖身一變成了青脆李產業(yè)。村民陳公燦說:“我們那些田,平常就是種些玉米和稻谷,后來出去打工土地都荒著了。張德翠說要集體種植青脆李,所以我們就和他一起種青脆李了。我們集體經濟是按四六成進行分成,土地占40%,做工占60%?!?/p>
三年彈指一揮間,青脆李長大成林。溫暖的春天,李子花白了山頭白了洼地,風輕輕一吹,坡上坡下飄著花瓣,一幅花海春景圖呈現(xiàn)出來。進入夏天,樹上結滿的果實使勁長,由于老寨村的氣候和土壤給力,這里的李子比其他地方要早熟一周??粗煲鲜械墓麑崳瑥埖麓溆置β盗似饋?,聯(lián)系經銷商、找銷路、談價格。開始掛果的這一年,青脆李收入達8萬元。果樹在長高,果子在長大,碩果累累的老寨村吸引了前來采摘的市民,賣水果的生意人也絡繹不絕,他們不僅贊嘆這里的果園大,還不斷稱贊張德翠的想法和做法。
青脆李掛果時間在10年左右,到2025至2027年是盛果期。到那時,小小的老寨村就會長成產業(yè)發(fā)展的大村,讓人羨慕。
三
聽著由遠及近的牛鈴聲,看著漫山遍野的李子樹,張德翠還是緊鎖著眉頭,因為還有一個對產業(yè)發(fā)展來說較為“致命”的問題仍擺在他們的眼前,那就是出行難問題。多年來,老寨村通往古木鎮(zhèn)的路除了狹小不易通行外,還存在路程遠,陡坡多,彎道大、地質災害頻發(fā)等問題。以前的村小組一直想修路,但由于資金存在困難,出行難問題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為了解決這一制約產業(yè)發(fā)展的“腸梗阻”,張德翠找鎮(zhèn)政府、市政府,掛鉤的市醫(yī)院,得到了有關單位資金物資的支持。群眾會上,張德翠說:“20戶人家一起湊錢,包括農耕路和新開辟的路段在內,我們總共要修8公里左右的毛坯路??偟幕ㄙM了8萬塊錢左右,一家出要出4000塊錢?!币赂幌刃蘼?,群眾懂這個道理,大家出錢出力,2022年底投入資金121萬元的村內道路,產業(yè)道路修通了。
一條路一個景,那是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期盼,一條路一份汗水,汗水里流淌著張德翠的辛勞。如今的老寨村,家家有產業(yè),戶戶有新房,人人笑開顏。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在我們采訪時,村民李瓊學說:“我家栽了15畝青脆李。除去成本,每畝收入應該在8000元到9000元。”陳公能則堅定地說:“我要跟著張德翠走,才能致富,李子樹腳種早玉米,種黃豆,種黃瓜,收了玉米黃豆讓果子長大,扯了果子讓黃瓜爬樹,每個季節(jié)都有收成。”
2023年以來,張德翠還帶上村里的十幾個人外出做生意。他要讓每家每戶時時有事做,月月有收入。
在張德翠的帶動下,老寨村換了容顏,坡上坡下?lián)Q了新裝,干干凈凈的水泥路上車來車往。一條新路子,一個好日子,一片新天地。張德翠帶字為先,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