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陽
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一種胃腸道感染性腹瀉疾病, 小兒因機體發(fā)育尚未完全, 機體抵抗力差, 是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發(fā)病人群[1]。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臨床表現(xiàn)為水樣腹瀉、發(fā)燒、腹痛等, 若控制不理想, 容易誘發(fā)腦炎、心肌炎等疾病,對小兒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藥物治療是現(xiàn)階段臨床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常用治療手段, 為探究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治療中聯(lián)合應用復合乳酸菌、蒙脫石散的臨床價值, 現(xiàn)以108 例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 分組治療, 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108 例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過臨床診斷, 確診為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年齡≥6 個月;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蛋花湯樣便;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檢測輪狀病毒為陽性;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藥物過敏史患兒;嚴重嘔吐患兒[2,3]。將患兒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54 例。對照組男28 例, 女26 例;年齡6 個月~5 歲, 平均年齡(3.89±1.14)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4.28±1.21)d。研究組男30 例, 女24 例;年齡7 個月~6 歲, 平均年齡(3.91±0.71)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4.31±1.05)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者患兒入院后均予以補液及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等常規(guī)治療, 在此基礎上開展不同方案治療, 具體如下。
1.2.1 對照組 患兒應用蒙脫石散治療??诜? 年齡<2 歲1~2 袋(3 g/袋)/d;年齡≥2 歲2~3 袋/d, 均分3 次服用, 溫水沖服。
1.2.2 研究組 患兒應用復合乳酸菌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蒙脫石散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口服復合乳酸菌膠囊,年齡<7 個月, 1 粒(0.33 g/粒)/d, 分3 次服用;年齡7 個月~1 歲, 2 粒/d, 分3 次服用;年齡>1 歲, 1 粒/次,3 次/d。
兩組患兒療程均為1 周。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1.3.1 療效判定標準[4,5]治療1 周后觀察患兒腹瀉癥狀, 并進行便常規(guī)檢查。顯效:患兒腹瀉癥狀消失,便常規(guī)檢查正常;有效:患兒腹瀉癥狀及便常規(guī)檢查有明顯好轉;無效:患兒腹瀉癥狀、便常規(guī)檢查無變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3.2 血清炎性因子 于清晨抽取患兒空腹外周靜脈血, 約3 ml, 用離心機進行離心處理, 3000 r/min, 分離血清, 應用ELISA 檢測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6水平, 并準確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4.44%, 高于對照組的81.4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兒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6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患兒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6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s)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白細胞介素-8(ng/ml) 白細胞介素-6(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4 6.11±1.08 4.38±0.74 176.47±21.16 128.27±14.31研究組 54 6.09±1.11 3.19±0.43a 176.51±21.24 107.39±11.41a t 0.095 10.217 0.010 8.384 P 0.925 0.000 0.992 0.000
輪狀病毒于夏、秋、冬季流行, 以糞-口為主要感染途徑, 傳染性強, 危害性大。5 歲以內兒童因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 消化酶分泌少, 是輪狀病毒的主要感染群體, 若救治不及時, 容易引起脫水、休克等發(fā)生,是導致小兒死亡的重要原因[6,7]。目前, 小兒輪狀病毒腹瀉尚無特殊治療方法, 通常采取對癥藥物治療。因此,選取科學、優(yōu)質的治療方案成為研究的焦點問題。
蒙脫石散具有較強的吸附作用, 難溶于水, 可在腸道黏膜表面覆蓋, 對消化道內氣體、病毒及細菌等攻擊因子予以吸附, 且不影響吸收功能, 可促進上皮組織再生的恢復, 提高腸道黏膜的修復、防御等功能[8]。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 蒙脫石散雖然可減輕腹瀉癥狀, 但不能對腸道正常菌群予以補充, 容易造成腸道菌群不平衡。復合乳酸菌是一種微生態(tài)制劑, 包括多種活乳酸菌,如乳酸桿菌、乳酸鏈球菌、嗜乳酸桿菌。相關研究指出, 活乳酸菌通過繁殖(腸道內)可產生乳酸, 使腸道內pH 值降低, 從而對細菌繁殖起到抑制作用, 調節(jié)菌群, 維持腸道內菌群穩(wěn)定[9]。此外, 復合乳酸菌對分泌消化酶具有促進作用, 可加快營養(yǎng)物質吸收, 從而加快病情好轉[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4.44%, 高于對照組的81.4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對于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治療, 在蒙脫石散治療基礎上應用復合乳酸菌,可增強治療效果, 改善患兒腹瀉癥狀, 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從而控制病情進展, 減輕患兒痛苦。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6 作為炎性因子, 當機體發(fā)生炎性反應時,炎性因子水平迅速提升[11,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 研究組患兒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6 水平分別為(3.19±0.43)ng/ml、(107.39±11.41)pg/ml,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38±0.74)ng/ml、(128.27±14.31)pg/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蒙脫石散、復合乳酸菌聯(lián)合應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 采用復合乳酸菌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療效顯著, 血清炎性因子改善明顯, 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