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易傳·雜卦傳》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备锕识π?,指的是去掉舊的,建立新的。20世紀50年代前后,《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關于文藝作品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的論述影響了許多有志向、有激情、有膽識的畫家,李碩卿就是其中的一員。其山水畫根植于中國傳統繪畫,題材多表現人民大眾熱火朝天的勞作場景,技法上中西結合,自出機杼,創(chuàng)造了屬于個人符號的時代筆墨語言。從“現實主義題材”“創(chuàng)新山石皴法”“中西技法結合”三個方面分析李碩卿山水畫的革新性。
關鍵詞:李碩卿;山水畫;革新
一、現實主義題材
20世紀50年代前后,在全國人民熱情高漲、國家建設事業(yè)欣欣向榮的大環(huán)境下,文化藝術領域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國畫方面,即“新國畫”,一大批歌頌社會主義工農業(yè)建設、祖國大好河山等現實主義題材的經典國畫作品相繼問世。石魯的《轉戰(zhàn)陜北》、亞明的《爭分奪秒》、謝瑞階的《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工作》、趙望云的《早春之晨》等均為這一時期的佳作。其中,李碩卿的《移山填谷》備受海內外美術界的認可和贊揚?!兑粕教罟取穭?chuàng)作于1958年,同個主題先后創(chuàng)作了不止一件,圖1所示為其中的一件。同年,該畫作為重要作品入選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造型美術展覽,著名藝術評論家王朝聞評論該畫說:“把《移山填谷》當成中國畫來看,特別鮮明……當成反映當前我國現實作品來看,表現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雄偉面貌,這是中國畫的新聲。”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蔡若虹則在全國文藝創(chuàng)作三十年的總結時進一步指出,當看到第一幅(指《移山填谷》)反映現實革新的國畫,我非常感動,這是中國畫新生的標志。
圖中描繪人民群眾建設福建鷹廈鐵路的工地場景,崇山峻嶺屹立于圖景中,人工斷巖的山脈花崗巖見證著建設的成效,推土機、獨輪車、手推車等工具車各司其職,數不清的建設者被安排在圖景中,有的用扁擔挑土,有的拿著鋤頭掘土,有的齊心協力一起搬動石塊……透過畫面,我們仿佛聽到了一首由建設者的口號聲、機器的轟鳴聲、遠處的喇叭聲組合而成的時代贊歌!透過畫面,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全國上下全面建設工農業(yè)的時代,這就是現實主義繪畫。而相對于同時期的現實主義中國畫,《移山填谷》無論是畫面的氣勢、建設場景的壯觀、表現手法的獨創(chuàng)等都更勝一籌,這正是李碩卿多次深入福建鷹廈鐵路的建設工地現場,目睹鐵路建設者熱情高漲的英雄形象、戰(zhàn)天斗地的堅強毅力,經過多次對景寫生、深入生活、日積月累而取得的成果。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精神主旨所在。
二、創(chuàng)新山石皴法
“皴法”是中國畫的表現技法之一,用來表現各種山石的不同地質及形態(tài)。這是中國歷代山水畫畫家經過常年的實踐積累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表現程式,是中國山水畫體系的重要財富。皴法一般分為點皴、線皴、面皴,用來表現山石的脈絡、紋路、凹凸、向背、陰陽等。主要的皴法大致有:雨點皴、披麻皴、斧劈皴、米點皴、折帶皴、卷云皴、牛毛皴等。雨點皴為長點形的短促筆觸,常用中鋒稍間以側鋒寫出,適合表現山石的蒼勁厚重,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圖2);披麻皴由參差松動的條形墨線組成,注重濃淡干濕的豐富變化,適合描繪江南山水,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圖3);斧劈皴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稱為斧劈皴,這種皴法適合表現質地堅硬、棱角分明的巖石,如馬遠的《踏歌圖》(圖4);米點皴用橫點點山,墨點飽含水分,破墨、積墨并用,適合表現江南雨后云霧彌漫、朦朧清新的山水景象,如米芾的《云山圖》(圖5);折帶皴用筆呈橫向走勢,自左向右行轉折回,適合表現橫向紋理的巖石或湖邊的水層巖石,如倪瓚的《容膝齋圖》(圖6);卷云皴用筆迂回曲折,向中心環(huán)抱,適合表達險峻奇峰,意境潤澤雋永,如郭熙的《早春圖》(圖7);牛毛皴用筆圓渾,細如牛毛,層層疊加,縝密而不悶,亂而有序,如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圖8)。
縱觀以上主要的山水畫山石皴法可以發(fā)現,無法用前人的諸多山石皴法來套用李碩卿的《移山填谷》這幅作品,這是李碩卿的獨創(chuàng)。這也是這件作品帶給觀眾強烈“新面貌”的原因之一。如圖9中展示的《移山填谷》局部,圖中皴法用筆頓挫曲折,蒼勁有力,提按分明,中鋒用筆為主,輔以側鋒,皴染結合,善于在提按、中側鋒轉換當中表現山石明暗向背的關系。用筆初看雖粗服亂頭,實則嚴謹細膩,若沒有堅實、過硬的造型駕馭能力,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這種獨創(chuàng)的山石皴法,很好地表達了山脈花崗巖在人工掘鑿下呈現出來的“形態(tài)”與“質感”。從技法層面上來講,這在當時的畫壇無疑是獨樹一幟,且能很好地為主題服務。一種新的技法從探索到成熟,不但需要深入生活、悉心觀察,且要反復寫生、實踐、總結,更需要革新的膽識!同樣的山石皴法也見于李碩卿的中國山水畫《征服世界第一峰》中,這幅畫創(chuàng)作于1961年,現為泉州畫院藏。惜由于各種原因,未見其更多這種獨創(chuàng)山石皴法的國畫作品。
三、中西技法結合
在李碩卿的山水畫中,呈現革新面貌的另一因素是中西方繪畫技法的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處于一個激烈動蕩的時代,發(fā)生了很多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影響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自然也影響到了中國的美術。西學東漸的深入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美術,隨后“古為今用,洋為今用”“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等藝術倡導也成為中國繪畫的創(chuàng)作導向。李碩卿在20世紀20年代末就讀于上海新華藝術??茖W校,學習西畫的同時兼習國畫,對中西繪畫的畫理、技巧自然了然于心,手頭功夫過硬。加之當時上海名家薈萃,對李碩卿的藝術導向、實踐理念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劉海粟“融合中西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東方固有藝術,研究西方藝術蘊奧,從創(chuàng)新中得到美的統一”等論述也對李碩卿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
李碩卿的《移山填谷》《破金雞灌晉南》《臥牛石》《云關涌雪》《清源集錦》《泉州八景》等山水畫,均體現了中西方繪畫技法的結合。他對中國畫精神內核的把握十分到位,觀其畫面,意境開闊,氣勢恢宏,特別是用筆上,深得南齊謝赫“六法論”中“骨法用筆”真意,用筆潑辣雄健,入紙三分,時如高山墜石,時如屋漏痕。難能可貴的是,其用筆能做到粗中有細,耐人尋味。而其運用西畫“光影法”融入中國畫創(chuàng)作實踐,使山石、建筑物更顯“體積感”,色彩顯得更加豐富鮮活,這是李碩卿在長期的寫生、探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適合現實主義的新中國畫創(chuàng)作之路,具有革故鼎新的學術意義。如泉州八景系列之一的《雙塔凌空》(圖10),描繪的是泉州的地標性建筑“雙塔”,畫面意境開闊,富含詩意,用筆沉著穩(wěn)健,運用西畫的焦點透視法,表現畫面的空間感?!肮庥胺ā痹谶@件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古塔用線造形,用塊面表現暗部,具有西畫的“體積感”和“素描感”,叢樹則用汁綠和橙黃染寫于墨葉上方,表現出光線照射的朝向。觀其畫,人如徜徉于畫中,引人入勝。
四、結語
筆墨當隨時代,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個畫家要與時代同步,創(chuàng)作出同時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就要推陳出新、貼近生活,不斷地更新觀念。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不單需要勇氣、膽識,更需要熱情和執(zhí)著。李碩卿一生致力于國畫的創(chuàng)新改革,他的出現,是八閩畫壇“中國畫獲得新生的標志”,也是革故鼎新的踐行者。
參考文獻:
[1]潘日明.八閩畫壇移山填谷之人:李碩卿的中國畫藝術[J].福建藝術,2007(3):35-37.
[2]梁桂元.閩畫史稿[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莊松煒,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展覽策劃、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