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2023年,你讀了多少本書,哪本令你感嘆“相見恨晚”,哪些文字已匯入你生命的河流?許多讀者會回顧一年來的閱讀生活,閱讀就像一枚夾在時光之書里的便箋。
被譽為“中國現代出版第一人”的張元濟曾發(fā)愿:“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書林努力來?!?023年,剛剛從新冠疫情影響中恢復的讀者們,奔向了書展,奔向了圖書館。煙火氣在升騰,書卷氣正氤氳,無論時光如何流轉,萬卷書林依然值得奔赴。
2023年,各大書展重新舉辦,小型圖書市集方興未艾,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規(guī)模的閱讀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這一年,“全民閱讀”參與度進一步提高。
2月,闊別兩年、延期三次的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正式“回歸”。開幕當天,展館門口就排起了長隊,讀者參與熱情空前高漲,令這場行業(yè)展會變成了“讀書人的聚會”。作為書業(yè)風向標的訂貨會,為2023年的閱讀活動定調——書展作為文化交流平臺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探索閱讀的“全民”意義,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在浙江杭州開幕,大會的舉辦旨在大力倡導全民閱讀、終身學習的理念,讓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進一步涵育社會閱讀風尚。
6月中旬,第二十九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本次參展國家和地區(qū)有56個,展商數量達2500家,深刻詮釋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9月8日,“我與地壇”北京書市在地壇公園開幕,闊別10年的“地壇書市”吸引了近50萬新老讀者參與其中,重新擦亮了這張京味兒十足的閱讀文化品牌。
上海書展、江蘇書展、深圳讀書月、天府書展、黃山書會,古舊書展、童書展……2023年,書展之熱彰顯了閱讀的價值,從線上到線下,作者、讀者、編者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著一個“以書為名”的溝通場域和精神世界。猶記得2023年年初北京圖書訂貨會時,一位出版社編輯在摩肩接踵的會場里興奮地說:“今年來參展,見到的每一個人都十分親切!”
在書攤上觸摸一本舊書,在讀者見面會上向喜愛的作者提問,同編輯交流讀書感想……2023年書展的火爆,正是數字時代人們對印刷文化與交流價值的重新發(fā)現。“親臨而在場恐怕是我們能做到的最接近跨越人與人之間鴻溝的保證?!薄秾昭哉f》一書探討了人類交流的歷史,作者認為,如今,人類的許多感官都有媒介為其中介,技術已經可以充分地模擬人體,但身體是否真正在場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坝|覺和時間,這兩個我們可以共享但不能夠復制和再生的東西,是我們真誠的唯一保證?!睆倪@個意義上講,這一年書展的火熱,體現了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全民閱讀”進一步開展提供了參考路徑。
書店最顯眼的位置碼放著什么書?電商的暢銷書榜單有哪些新變化?這是了解閱讀潮流最便捷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極小成本的社會觀察。
新世紀以來的20余年里,我國童書出版快速發(fā)展。童書已成為中國家庭兒童教育的必需品,也是拉動出版業(yè)增長的一駕馬車。在第十屆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上,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fā)布的全國圖書零售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少兒市場增速由正轉負。從數據上看,童書出版似乎迎來了轉折時期,將逐漸從量的增加轉為質的提高。近些年,我國原創(chuàng)童書品種逐年增多,優(yōu)秀作品頻出,與此同時,評獎機制也日臻完善,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等,為中國兒童推薦了大量原創(chuàng)好書。例如,2023年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最佳文字獎”獲獎作品之一《金嗩吶》,講述了鄂西山區(qū)嗩吶匠的故事,展現了民間藝人對文化傳承的執(zhí)著與堅守。本土原創(chuàng)童書愈發(fā)注重深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加注重以貼近兒童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
近兩年,若要在紛繁的新書市場上尋找一些新趨勢新熱點,女性題材圖書熱注定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類圖書通常由女性作者書寫,以女性視角討論女性議題,講述女性的生命體驗,涵蓋理論普及著作、文學讀物、非虛構作品等多種品類,已形成一個自足的閱讀生態(tài)。據了解,部分熱門圖書一兩年間銷量便可達到幾十萬冊。如《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成為母親的選擇》等,不僅迅速登上暢銷書榜單,還頻頻引發(fā)網絡熱議??梢哉f,正是前幾年大量的出版、閱讀,積累并促成了2023年的討論高潮。2023年女性題材圖書出版熱,不僅體現了當代讀者的新需求,還反映了書籍與社會話題之間的互動關系。
人們常說,閱讀的歷史就是一個人的歷史。每年年終,許多讀者都會盤點一份自己的年度書單。其實,真正會讀書的人,還是一個發(fā)明家,因為他/她正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生活。
2023年,有什么新事物受萬眾矚目?大多數人的回答會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這一年,AIGC技術對內容行業(yè)產生巨大影響,一批數字化、人工智能主題圖書應運而生,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人機對齊:如何讓人工智能學習人類價值觀》、人民郵電出版社的《AIGC未來已來:邁向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圖書市場上,一些聚焦數字人文的圖書也備受青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zhàn)略。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出版業(yè)發(fā)展的時代命題,2023年12月,由南京農業(yè)大學王東波教授團隊聯合中華書局古聯公司推出了首個古籍AI大模型,命名為“荀子”。它的本事真大,可以自動標點、翻譯、注釋古籍。未來,人工智能將為古籍智能整理、大眾傳播提供技術支持,進一步推動古籍事業(yè)的新發(fā)展。
流行總是伴隨潮漲潮落,閱讀之中,有公共潮流,亦有個人生活。你可以不顧所有書單的推薦,與古為徒,花上數月時間精讀一本兩千年前的經典;也可以“按圖索驥”,與人為徒,尋找一本少有人讀的絕版書籍……人們常說,閱讀的歷史就是一個人的歷史。每年年終,許多讀者都會盤點一份自己的年度書單。其實,真正會讀書的人,還是一個發(fā)明家,因為他/她正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生活。
2023年,有一個公共場所被網友冠以“免費福地”的稱號,它便是公共圖書館。這一年,各地圖書館時?!氨瑵M”,許多閱覽室?guī)缀趺刻鞚M員,國家圖書館甚至火成了“網紅打卡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正是建設終身學習型社會的“硬件”。
圖書館是人類儲存、獲取知識的場所,它為人們提供平等自由的學習機會。被譽為“近代圖書館第一人”的梁啟超曾在《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會演說辭》中說:“我們絕對的承認群眾圖書館對于現代文化關系之重大?!彼J為,圖書館有兩個要素,一是讀者,二是讀物。如今,我國公共圖書館已經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的重要內容,除了傳統(tǒng)的大型公共圖書館以外,還有許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如浙江的“城市書房”、廣東的“粵書吧”等。數據顯示,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目前超過3.35萬個,已經成為人們身邊的文化會客廳。公共圖書館建設正在從“以書為中心”走向“以人為中心”,為讀者提供更便捷優(yōu)質的文化服務。
2023年10月,南京江北圖書館正式開館,圖書館里的“夜書房”開放到晚間10點。11月,上海首家社會工作圖書館“凌心閣”開館,為附近的社會工作者提供精準的文化服務,打造一線工作者的“加油站”與“工具箱”。
12月27日,位于北京通州大運河畔的北京城市圖書館正式開放,總建筑面積約7.5萬平方米,以“臨山間 于樹下 勤閱覽”為建筑設計理念,打造城市中的“森林書苑”。據了解,北京城市圖書館藏書量達800萬冊,閱覽座席約2400個,建有最大的單體圖書館閱覽室、國內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體書庫、國內第一家綜合性非遺文獻閱覽空間、國內最專業(yè)的藝術文獻館、國內面積最大的少兒室外閱讀活動空間和元宇宙體驗館。有讀者參觀后感嘆,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
2023年,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是建設“書香中國”的重要基礎。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就是讓閱讀與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來源|光明日報